元世祖忽必烈重新统一中国后建立的大元帝国,并没有停止对外的军事行动。他本人及子孙继续东征日本,南伐安南、缅甸、台城等地,又多次西征太祖所封不听话的四大汗国。显然,忽必烈的武功超越秦王汉武,然而他在文治上煮的却是一锅“蒙汉杂烩”的夹生饭,远不如唐宋的盛世繁华。
大元自成吉思汗立国,经太宗窝阔台、定宗贵由、宪宗蒙哥至世祖忽必烈,统一漠北诸部,定西域,平西、金、大理、南宋,降乌斯、藏、纳里(今西藏)等吐蕃和部,征服高丽,疆域东至大海,西有东欧和西亚,北到北冰洋,南达今越南、泰国北部,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一个朝代。这只是从表面现象来看,而其骨子了里,这个其大无比的帝国实际上是一个不很巩固的军事联盟。正因为如此,忽必烈在帝国的统一完成建立大元王朝之后,一如既往南征北讨,并没停止对外的军事行动。
至元十六年(1279年),“敕造战船征日本,以高丽材用所出,即其地制之,令高丽王议其便以闻。”(《续资治鉴·元纪二》)南宋降元将领、两浙大都督范文虎,奉诏率海军远征日本。范文虎派遣周福、栾忠与日本在中国的僧人为使者,一道前往日本,带去忽必烈令其投降的诏书。结果大元招降使被日本国杀害。第二年,范文虎统率十万大军乘高丽造的海船,攻打日本,次年无功而返。此后,元朝廷又一次大规模征讨日本,都因为马背上打天下的将士不适应海战,失败而归。
至元十七年(1280年),忽必烈又令云南行省右丞尼雅斯拉鼎征伐缅甸,丞相托里图哈报告说:“陛下初命发士卒六万人征缅,今尼雅斯拉鼎止欲得万人。”忽必烈道:“足矣。”遂诏尼雅斯拉鼎将精兵万人征之。由此可见,这位右丞将军和忽必烈一样有一股子豪气,敢于率一万精兵出征缅甸。且原来皇命发六万,他只要一万,气贯长虹。两次攻打缅甸,两次远征安南(今越南北部)先后得手,使缅甸、台城和安南等地扩充为大元帝国的属国。
至元二十四年(1288年),已是73岁高龄的忽必烈,还亲自统军平定李璮、海都、乃颜的叛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由此可见,忽必烈的一生是在马背上征战的一生,他在位做了36年皇帝,建立大元王朝后也在位23年,他的大半辈是在金戈铁马的血腥战场上度过的。由忽必烈重新统一中国后建立的大元帝国,以其国土之广袤,出征之频繁,兵锋之锐利,手段之凶狠,多次西征太祖所封不听话的四大汗国,就是对同宗同族兄弟也毫不手软。显然,忽必烈的武功超越秦王汉武,然而他在文治上煮的却是一锅“蒙汉杂烩”的夹生饭,远不如唐宋的盛世繁华。
南宋灭亡以后,有着强烈的大汉正统观念的汉族人民,特别是原来南宋统治地区的汉族知识分子和百姓,以及边疆少数民族,反对大元朝廷残暴统治的斗争,在元朝统治初年此起彼伏,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忽必烈总是挥起铁拳镇压。反抗蒙古人的暴政的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民族矛盾并未解决。
毕沅的《续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三卷》里记录着这样一件事:至元十五年,也就是灭亡南宋后第二年,“戊申,封伯夷为昭义清惠公,叔齐为崇让仁惠公。”伯夷、叔齐的故事在中国不少人都知道,这两兄弟出生于商朝后期一个贵族的家庭,很有德行。我们知道商朝是一个奴隶制的国家,商的后期商纣王极为残暴。伯夷和叔齐就生活在这一时代,父王将国君的位置传与叔齐,叔齐让与伯夷,伯夷叔齐都不做,一起逃入深山隐居起来。后来他们又听说西伯侯姬昌善于养老,因此活得有滋有味,于是便一起去拜访西伯侯姬昌。谁知走到半路上得知西伯侯业已去世,他的儿子武王姬发正率领军队攻打商纣王。他们很是气愤,并用仁孝教育了一下姬发。太公称这种行为为“义”。后来姬发战胜了商纣王,灭了商王朝,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齐躲入了首阳山,不食周粟,遂饿死于首阳山。不食周粟,宁肯饿死,张显的是仁义的骨气。
忽必烈在灭南宋以后,匆匆忙忙来加封商周时代的伯夷叔齐,是为了表彰文天祥那样不肯食“元粟”的民族气节,还是为了表示蒙古人也像孔夫子说的“求仁得仁”尊重大汉民族的气节?显然都不是。只要看看出于同一年的另一条记载就明白:蒙古宗室都信奉佛教,他们称为释教。《续资治通鉴·元纪二》这样载:“江南释教总统嘉木扬喇勒智,怙恩横肆,穷骄极淫,以是月帅徒役顿萧山,发宋宁宗、理宗、度宗、杨后四陵。宋陵使中官罗铣,守陵不去,与之力争,凶徒痛捶铣,胁之以刃,铣恸哭而去。乃大肆发掘,得宝玉极多,截理宗顶为饮器,弃骨草莽间。是夕,闻四山皆有哭声。”这个故事记述还很长,为了阅读方便,下面用白话文续述:
山背后有个叫唐珏的听到这件事,极为气愤。他典卖了家产,得到一笔钱财,置办酒席,邀请乡邻中一批有血性的男子来狂饮。酒酣耳热之时,他说:“你们都是读过孔孟之书有知识的人,你们看到蒙古恶僧挖掘宋陵这事该怎么办?”他说出自己的打算,愿出资收集皇陵遗骨重新掩埋。”众人都异口同声赞成。其中有一少年担心地道:“恶僧虎视眈眈,事情败露了怎么办?”罗珏说这些我都想好了,四野里都有皇帝遗骨,偷偷收集起来埋了,没人会知道。于是,做了好几个木棺,上面刻字纪年为号,分给来的好汉带走。入夜,这些人分头行动,捡拾遗骸重新安葬,还发给一些报酬。
可是,嘉木扬喇勒智那个蒙古恶僧,接着又挖掘了宋徽宗、高宗、孝宗、光宗四陵及诸皇后陵寝。挖掘出的徽宗灵柩中只有朽木一段,邢皇后灵柩中只有铁神灯一枚而已。南宋太学生东嘉的林景熙,是罗珏的朋友,他化装成乞丐,背一个竹箩,手拿竹夹,到挖毁的陵寝周围,拾到遗骨,便投进竹箩里。他还铸了些银器,挂在腰上,碰到蒙古僧人,就拿银器进行贿赂,对他们说:“余不敢望,得高宗、孝宗(遗骨)足矣。”在拿了手软的蒙古僧人指点下,果然得到了两朝遗骨,放置在两个木匣中,托言是佛经,与罗珏先前收集的皇陵遗骨一道,重新埋葬在兰亭山,并移植冬青树做标志。
没有多久,江南释教总统蒙古恶僧嘉木扬喇勒智下令,将收集的南宋皇陵骸骨,混杂在牛马枯骨里面,在杭州南宋故宫里建一座白塔,欲取宋高宗所书九经石刻为基座,这件事遭到杭州总管府推官申屠致远的坚决抵制,方才作罢。白塔还是建成了,名曰镇南厌胜塔。杭州人悲愤不已,不忍仰视那塔。
从上面一段记述,足可以看出忽必烈的大元朝廷,虽然用武力消灭了南宋,但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对南宋亡灵的恐怖达到何种程度。即使再多造几座“镇南厌胜塔”,恐怕也镇不住南方汉民族的反抗情绪,镇不住汉族和少数民族反抗暴政的起义烽火。血腥镇压虽然往往能够奏效,但也把忽必烈弄得神经兮兮的了。
至正二十年(1283年),正是元朝灭亡南宋统一中国的第五年。有一天,有人直接向宫廷告发,原南宋宗室中某人图谋不轨,要在江南造反。元世祖大怒,马上飞速派人去抓被告发之人。事情迫在眉睫,执行逮捕命令的使者已经出发。
守卫宫廷的官吏阿鲁浑萨里闻讯,匆匆忙忙赶到元世祖身边劝谏道:“那个告密者言不可信,其中必有欺诈,陛下千万不能随便去抓人哪!”元世祖发问道:“你怎么会知道是诬告?”
阿鲁浑萨里不紧不慢地分析道:“真有谋反之举,下面郡县官吏怎么会不知道?告发者不通过郡县报上来,而直接来宫廷密告,这大有陷害他的仇人、诬告报仇的嫌疑。”稍顿一顿,抬头冲元世祖凝望,神色愈加凝重,语调愈加深沉:“现在江南刚刚平定,民心尚未完全归附,如果只听信这一个人的告密而随便抓人,必然会使民心浮动,人人自危,正中了小人的奸计。”听完阿鲁浑萨里一席话,元世祖豁然明朗:寡人可没想得这么透啊!他马上下令:急召那位使者回来。
同时,元世祖派人把告密者移交郡里官吏审讯。经过审查,真相大白,果然是怀恨诬告。原来告密者曾经向被告者借钱,因未借成,他便诬告谋反,企图陷害。案结报了上来后,元世祖看后,十分信任地对阿鲁浑萨里说:“要不是你,差一点误了大事。咳!只怪我没有早发现你,早任用你啊!”
元朝的统治具有鲜明的殖民主义特征,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忽必烈时代,蒙古统治集团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夫争国家者,取其土地人民而已。”忽必烈在继续重用蒙古族大臣的同时,开始任用汉族大臣刘秉忠、董文炳(中书左丞)、卢懋(中书右丞)等人,推行政治、行政、经济方面一些改革,战争破坏因而日益减少。“保守新附城壁,使百姓安业力农”的方针获得部分实施。在中原汉地,元政府也采取一些相应措施来扭转长期战乱所造成的残破局面。元朝社会经济由战时的衰敝状态渐臻恢复,乃至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这种恢复乃至发展,在全国各地区呈现出颇为明显的不平衡性。
忽必烈利用汉官,却又不信任汉官。国师丹巴弟子桑哥,通各族语言,常为西蕃翻译史籍,又善于理财,官至尚书平章政事(宰相)。由他推荐汉官卢懋到朝廷任中书右丞,主持财政,整治钞法和盐法,调整课税,提出实行官营酿酒、制造铁器、铸钱等措施,为大元朝经济恢复做出了贡献。但是引起蒙古族同僚嫉妒弹劾,责怪他理财苛刻诛求,损害了蒙古贵族利益,使民间凋耗,天下空虚,还说他言行不一。总之加上莫须有罪名,最后忽必烈将其杀害,卢懋的经济改革也至此为止。
元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王朝统治,借鉴金王朝在用人方面先女真、次渤海、次契丹、次汉人的作法,将国民分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西夏、回回、西域等地人口)、北方汉人、南方汉人。在这种制度下,南方汉人的地位极低,处于最底层,成为蒙古人与色目人驱使的奴隶。迄今所知,元朝政府并没为四等人的划分颁布过专门的法令。但它却反映在有关他们政治、法律地位以及其他权利和义务方面的诸多不平等规定中。儒生在参预国家治理方面失去了宋金时那种优越的地位。再加上元政府在赋税方面优遇儒户的规定经常不得贯彻,他们的社会地位不能不受到很大损害。元代杂剧盛行,以至当时戏台上竟有一官二吏、九儒十丐的谑语。元王朝的统治秩序,仍然是在封建的社会关系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种族属性成为阶级划分的重要依据,民族矛盾突出。蒙古、色目贵族通过赐田、战争掠夺以及强占兼并等手段,成为占有大片田地的封建地主。汉人中的官僚、军阀不得不依附征服者的政治势力扩大自己的封建权益。
但元朝作为一个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并经过对欧亚广大地区的征服,在思想上是多种文明的杂合体,而在文化上形成了汉、蒙文化混合的大杂烩,这导致元朝的统治政策与汉族传统王朝有很大区别。蒙古人在马背上颠簸惯了,以畜牧业和长途贩运为生的新主人,在统治中国以后,重视商业贸易,注重理财,但与中原的农本思想相偏离。歪打正着,商品经济由此飞跃发展,出现了买办资本和产业资本的雏形,同时纸币成为全国通用货币。因此,整个元朝统治时期出现了“汉法”与“色目法”的对立与排斥之争。
元朝廷在行政区划设置上,采取的也是与中国历代迥异的“两法”并立。要对所属地区极其复杂,政治、经济各异的辽阔领土进行管理,将全国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元朝皇帝(大汗)直接统治,这主要是原来的金、南宋、西夏、大理地区;另一部分则分给皇室的亲王治理,这主要是西域地区。王朝直接统治的行政区划,前期经常变动,直到忽必烈后第五代皇帝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才趋于完全稳定。其时全国划分13个大行政区,在首都附近的山东、山西、河北地区称“腹里”,直属于中书省,下辖29路、3府、99个州、346个县。除直属中书省的腹里地区外,分置11个行省,1个由宣政院管辖的吐蕃地区。吐蕃地区包括今西藏、青海及四川雅安地区西部、甘孜、阿坝、甘肃、宁夏等地区,下辖1个路、7个州、3个宣府司都元帅府、2个都元帅府等。
11个行省首脑丞相总揽全省军、政、财三方面大权,主要是行政权。为了防止地方割据,每省设立行御使台,下置肃政廉访司22个,以监督官民,检举其犯罪行为,掌管司法工作。行省中有两个比较特殊:一个是云南行省,统辖今云南及四川凉山、贵州西部,以及缅甸北部和老挝、越南莱州府等地区,省会在昆明。另一个是东征行省,统辖今朝鲜半岛,省会在高丽京城(今朝鲜开城)。
元朝廷的中央机构:
中书省,领六部,主持全国政务。
枢密院,执掌军事。
御史台,负责督察。
地方行政机构,行省。行省是朝廷委派重臣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的简称。
军事机构:宿卫军队,由皇帝或亲信大臣直接节制。担任京城(大都和上都)防卫的军队是侍卫亲军。共30余卫,卫设都指挥使或率使,隶属于枢密院。镇戍军,负责镇守全国各地。军队有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等。
元朝社会职业的等级分为十等:即所谓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儒者的地位比娼妓还低,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这就是忽必烈创建的大元朝,文治上不如唐宋,甚至不如秦汉的地方。鄙视儒家,就是鄙视中国古老的文化,鄙视知识。没有文化的朝代是难以让人想像的。元王朝既然变成了以汉人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体制内部也免不了要开始走向汉化,这个和历史上的游牧民族创建的皇朝一样。例如,鲜卑族当初也是很残酷的,后来在北方突厥以及南朝的威胁下,才不得不实行由上至下的改革。女真人也同样亦不例外。
但元朝由于北方没有强悍民族,南方宋朝腐败软弱,灭宋后的元朝贵族目空一切,骄傲自大,而且残暴。由此而引起了汉族人的反抗,游牧民族汉化不可怕,但游牧民族开倒车而拒绝汉化就是失败。鲜卑族汉化了,消亡了,但起码鲜卑族接受汉化,改革创新,民族可能消亡,但血统是不可能消亡的。鲜卑族灭亡了,但鲜卑族的贡献和成就,就让我们骄傲。没有鲜卑族的改革,就没有隋唐盛世。但蒙古人就没有这么做,而是分等级论,因此,只会等着生活风俗和民族的衰亡。从历史长河来看,俄罗斯人打算将蒙古变做他的殖民地,就是日本人也怀着同样觊觎的目光。幸好,由于忽必烈入主中原,创建大元朝,把蒙古归并为中华大地的一份子,经过此后97年大元王朝,在汉人与汉族文化的保护下,蒙古文化得以保存。古代的游牧民族,无论经济还是文化,都是相对落后的,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拒绝吸收先进民族的先进文化。从这一点上讲,后来由满人从东北入关建立的大清王朝,也许吸取了元朝的教训,他们做得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