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武力开边,而又不完全依赖武力。在武力征伐奏效以后,他采取安抚、怀柔的政策,安置边疆少数民族,驻军屯垦,设置府县,开发边疆经济。他甚至采取和亲的手段,与少数民族联姻,促进各民族之间交流融合。大唐从此缔造了与今日大体一致的中国版图,唐太宗的功绩永不可没。
在唐高祖李渊时期,李世民统帅精兵平定关东窦建德、刘黑闼以及活动在北方边境的薛举、李轨、刘武周、梁师都等割据势力,表明唐朝政权对全国控制的开始。而上述地区的被纳入,也极大地增强了唐朝的实力。到唐太宗李世民主政的贞观初,接下来开始开边拓土的第二步方略,即对外围地区各族势力的征服。贞观元年(626年),李世民即位,东突厥颉利可汗以为唐朝政局不稳,有机可乘,再次发动骑兵远征。十万大军直抵长安城下,唐太宗当时守卫京师的人马并不多,但他采取了大胆的行动。他召集所有可用的人马,打开城门,而他亲率小部分骑兵沿渭水向敌军背后扑去。突厥首领见李世民不可思议的英勇,皆大惊,下马便拜。李世民纵马来到突厥营前,训斥颉利可汗及众首领背信弃义,破坏停战协定。颉利可汗羞愧低头。次日,唐太宗与颉利可汗按传统习俗,杀白马歃血而盟。此役李世民恩威并重,其光辉形象如同天人。
为了削弱颉利可汗,唐太宗支持薛延陀部反叛。贞观四年(630年),趁东突厥内乱和天灾之际,派出由李靖、李世勣率领的唐军猛攻颉利,彻底击溃部落,颉利被俘,这个北方最强大的汗国灭亡。为缓和矛盾,唐太宗听取魏征的建议,决定对东突厥投降的户口采取安抚政策,设立羁縻突厥人的府州体制,纳入大唐版图管理,目的是解除后顾之忧,为了更好地乘胜向东、西两个方向发展。在随后五十年中,东突厥汗国臣属于大唐,突厥“贵族子弟,陷为唐奴,其清白女子,降作唐婢”。
进入盛世的大唐,完全臣服东突厥后,立刻把手伸向西突厥。西突厥曾经是中亚草原的霸主,铁马金戈,骚扰边疆。贞观三年,唐太宗策动葛逻禄部反叛,并杀害了统叶护,西突厥分裂为葛逻禄部和咄陆部,造成两部落互相混战。咄陆部可汗为了避免唐朝插手西突厥内部事务,进而统一西突厥,不惜冒险进攻唐朝在哈密地区的屯军,但是遭到唐将郭孝恪在今天的乌鲁木齐附近的博格达拉山附近毁灭性打击。贞观十五年,咄陆部可汗率余众逃往阿富汗,唐朝获得了对西突厥的宗主权。大唐开边直达塔什干萃叶城,成为整个中亚地区小国的保护者,在西域设立军府管理。
唐代大诗人李白,就出生在萃叶城。
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把目光转向东部。那时高丽西部的盖苏文杀高丽王建武,唐太宗以此为借口向高丽用兵,此后唐朝对高丽的军事进攻持续到高宗总章元年(668年),高丽被迫臣服。大唐在高丽分置九都督府、四十二州,又设置安东都护府以统领。唐太宗对高丽用兵是具有战略眼光的,他要着手建立东亚国际关系秩序,在朝鲜北部,要臣服高句丽,解决两国间的既存问题;在南部,不允许藩国新罗受到侵略瓜分的同时,争取将百济和日本纳入国际关系体制,以确保大唐在东亚的帝国地位。
《资治通鉴》载:“范阳节度临制奚、契丹,统经略:威武、清夷、静塞、恒阳、北平、高阳、唐兴、横海九军,屯幽、蓟、妫、檀、恒、定、漠、沧九州之境。治幽州,兵九万一千四百人。平卢节度镇抚室韦、靺鞨,统平卢、卢龙二军,榆关手捉,安东都护府,屯营、平二州之境。治营州,兵三万七千五百人。”《新唐书》说幽州节度使改名范阳节度使是在天宝元年,而《资治通鉴》所记十节度使防边体系的构筑也在天宝元年。这里防范的对象就是契丹和奚人;平卢节度使则防御北方的室韦、靺鞨等民族。
大唐的北方边境臣服安宁了,唐太宗对待西部的吐蕃、羌属部落采取了“和亲”的策略,从而出现了为后世史家和百姓津津乐道的“文成公主”进藏和亲的故事。吐蕃是西部一股重要力量,大唐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这对于稳固西部边疆,进一步稳定吐谷浑,起一石二鸟的作用。大致也就在大唐贞观年间,吐蕃王松赞干布(629~650)以13岁少年嗣位,依靠尚囊、论科耳几位大臣讨伐叛乱,继而进行扩张,降服苏比、羊同等部,统一了西藏。他定都逻些(今拉萨),创立文字,设立官制、军制,定律法,统一赋税,发展农牧业。松赞干布是个有智慧有远见的年轻赞普,大唐强盛,他主动提出与大唐修好,贞观十五年派遣大相禄东赞率使团来长安请婚。
唐太宗决定接受松赞干布的求婚,发出谕旨:“朕决定以宗室女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明天在大兴殿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然后朕在春秋楼设宴款待吐蕃使团,五品以上文武大臣作陪。”第二天上午,大兴殿鼓乐齐鸣,服色簇新的羽林军、殿前侍卫,从大殿一直整齐排列到了承天门。文武百官和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封了官的头领,袍服衮衮分列两旁,皇帝李世民高居于龙座之上。一早就在那儿侯旨的吐蕃使团,由大相禄东赞领头,后面是七八个使臣,接着是由吐蕃兵卒抬着的十余副礼品盒,鱼贯走来。他们被巍峨高耸的大殿,长长的铺着波斯地毯的甬道,两边枪尖寒光熠熠而脸上如天神威武的侍卫震慑,为大唐处处显露的泱泱大国气派折服。
禄东赞是吐蕃一个学识渊博,到过大食(阿拉伯帝国)、天竺(印度)、波斯(伊朗)等国见过大世面的人,他也被大唐、长安、皇宫的繁华和浓郁浑厚的文化气息所感染,叩头跪拜大唐皇帝。他一再声称大唐是文明古国,大唐皇帝是天下共主,我们的赞普久仰大唐盛世繁华,早就有意与大唐结为翁婿之好,以效法大唐法纪,把吐蕃建设成和平安宁之邦。当听到大唐皇帝说决定将文成公主下嫁赞普松赞干布时,禄东赞连连磕头称谢,什么皇恩浩荡,恩重如白雪皑皑的喜玛拉雅山,恩深如拉木错、色木错的湖水,恩长如川流不息的雅鲁藏布江……把所有美好的词语都用上了。
唐太宗传旨江夏王李道宗回京,封为护送文成公主入吐蕃的特使,准备妆奁,择吉日离京上路。贞观十五年春正月,李世民封吐蕃大相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经过两个多月紧张筹备,文成公主的嫁奁准备就绪。文成公主虽是皇族宗室之女,但由皇帝赐婚,就等于是皇帝嫁女一般隆重和体面了。文成公主是一个有很高文化修养的杰出女子,她笃信佛教,研读了许多佛家经典。在长安,她接见禄东赞使臣时,详细询问了吐蕃的风土人情、农业作物情况,所以在她不平常的嫁奁中,除了皇室馈赠的大量金银、绸帛、珠玉珍宝之外,她自己还准备了具有耐寒抗旱特性的芜菁种子、其他谷物种子,还有一批书籍:其中包括佛经、儒家经典、史书、名家诗文集等等。她还特别选择了种树、医药、历法、工技等书籍和工匠,准备带进吐蕃进行钻研,把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介绍给吐蕃,促进吐蕃和汉族的共融和经济繁荣发展。
正月十五日,刚出元宵,由江夏王李道宗护送的文成公主一行,离开京城长安,走上数千里远赴吐蕃的征途。这天早朝过后,李世民再一次在大兴殿接见吐蕃使团,对使团大加慰勉后,与族弟李道宗当着使团和群臣的面,携着年方十六七岁的文成公主,从幕后走了出来,把她交给禄东赞。宫中鼓乐队奏起了喜庆的鼓乐,御前侍卫举着旌旗、华盖在前面引路。皇帝、送亲特使和迎亲使团身后,是文成公主的生身父母、群臣和后宫嫔妃及太监、宫女。喜气洋洋的队伍送至承天门,皇帝止步。文成公主和禄东赞及吐蕃使团再一次拜别皇帝。公主登上一辆车厢围幕装饰华丽的四辕马车,车轮缓缓驶出宫门。文成公主下嫁吐蕃松赞干布的消息,早在京师传扬开了,现在看到送亲的队伍,行人、市民拥挤在街道两边,争相一睹文成公主的风采。文成公主落落大方,从车幕后探出头,向街两边的人们挥手致意,同时向亲爱的祖国,美丽的长安再看上一眼。
文成公主一行到达青海,受到河源郡王诺曷钵和弘化公主的热情欢迎。弘化公主是文成公主的叔伯姊妹,同时嫁给了外族首领,异地相逢,自然特别亲切。她们相互赠送礼物,亲密交谈,回忆在长安王府的幼年生活,不胜唏嘘,彻夜难眠。诺曷钵郡王为文成公主一行举行盛大的招待宴会,许多远地的羌族首领都应邀前来参加,一时间,文成公主的行馆成了人们瞩目的焦点。吐蕃和吐谷浑地域毗邻,原来为争夺土地、牲畜,经常发生争战和磨擦,通过两位公主的频繁接触和亲情与友谊,终于使这两大部落方国之间增进了信任,两族再也没有发生过冲突和战争,和平交往不断增多。
松赞干布亲自率军出藏,驻扎在柏海(今青海扎陵湖),然后率领迎亲的骑队到河源迎娶文成公主。文成公主进藏后,与松赞干布在一起生活了36年,她带去的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对发展吐蕃经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对汉族与藏族的相互了解,民族融合,更是功不可没。她带去的数百名工匠、医生、文学之士,与她一样在西藏长留下来,在吐蕃娶妻生子,促进了汉藏血浓于水的关系。
唐太宗武力开边,而又不完全依赖武力。在武力征伐奏效以后,他采取安抚、怀柔的政策,安置边疆少数民族,驻军屯垦,设置府县,开发边疆经济。他甚至采取和亲的手段,与少数民族联姻,促进各民族之间交流融合。大唐从此缔造了与今日大体一致的中国版图,唐太宗的功绩永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