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完成了大统一的框架,但是却缺少支撑这个框架的精神支柱。也就是说,他靠法家武力征伐、铁血手腕灭六国搭起了一统天下的框架,但是他没有及时地偃武修文,寻求巩固政权的法宝。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靠武力可以夺取天下,却无法让江山铁桶永固,延续千秋。
残酷的暴君把书烧了,儒生杀了,赖以生成的精神支柱没有了。一座大厦没有钢筋水泥支柱支撑,必垮无疑。一个比大厦更复杂、更精密的国家——上层建筑没有精神支柱的支撑,那又能维持多久呢?
柳宗元在《封建论》里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其此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戌之徒,环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民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也。”
柳宗元在这里准确地论述了秦始皇灭六国,完成了大统一的框架,实行郡县制便是这种框架的钢筋水泥梁。他继而论述了“不数载天下大坏”的缘由,“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也”。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卫、监。更名民曰黔首。大酺。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迁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富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
秦始皇和李斯构建的郡县制框架,奠定了中国封建大一统的基本蓝图,此后延续两千多年。就是秦始皇别出心裁发明的“皇帝”称谓,皇帝自称为“朕”,皇帝的命称为“制”,令称之为“诏”,这些新鲜玩意儿,经历了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直到宋、元、明、清,先后有千百个封建皇帝都乐此不疲地沿用这些称呼。秦始皇统一的中国版图,在以后历次朝代兴毁、更替的新一轮大统一中,只有扩充,没有缩小。秦始皇统一的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字,基本上都沿袭了几千年。秦始皇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发明家、行政总设计师,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大一统的缔造者。从这一点上说,怎么称颂他都不为过。因为说他发明的也好,设计的也好,这个中国封建帝国的模式,能够流传两千多年,在西方只有《荷马史诗》《圣经》,在中国只有孔子的《论语》《诗经》,老子的《道德经》《周易》,与他的盛传不衰相媲美。他的确称得上是个无古无今的划时代人物。
然而事与愿违,秦始皇设计得那么美好的模式,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么“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在他死后不到三年,秦王朝就在他儿子秦二世胡亥的手上,分崩离析,土崩瓦解了。柳宗元说秦王朝的大坏,非郡邑之制也,既然不是他精心设计的帝国模式上出问题,那真正原因在哪里呢?
我们说,秦始皇完成了大统一的框架,但是却缺少支撑这个框架的精神支柱。也就是说,他靠法家武力征伐、铁血手腕灭六国搭起了一统天下的框架,但是他没有及时地偃武修文,寻求巩固政权的法宝。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靠武力可以夺取天下,却无法让江山铁桶永固,延续千秋。
秦始皇三十三年,在咸阳宫置酒,70多位博士为皇帝祝寿。这本是一次比较宽松和谐的酒会,学识渊博的博士们的话题,已经引向如何进一步巩固政权的问题。开始讨论发言十分踊跃,相当热烈,齐国籍博士淳于越发言以后,谁知宰相李斯突然发难,谈论气氛急转直下:“丞相臣(李)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李斯恶狠狠地挥起了法家屠刀,不仅要烧书,有偶尔说诗、书的人要斩首弃市,有敢颂古非今的要诛杀全族,官吏见了不举报的同罪,令下三十日内不烧书的,黥面后送去修万里长城……这一可怕的白色恐怖,在秦始皇简简单单一个“制曰‘可’”字下,堂而皇之地实行起来了。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咸阳先后坑杀1000多名“博士级”的知识精英,其中当然包括淳于越。
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关系发生激烈变动,学术界呈现出一种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新气象。战国末年归于统一,与之相应的思想文化理应出现兼收并蓄、冶熔各家学说于一炉的趋势。秦始皇和李斯却运用封建国家的权力,强制推行思想文化的统治政策。就因为博士淳于越反对郡县制,说:“不遵从以前的制度和风俗,是不会长久的。”这种说法引起了民众的广泛争议。一些儒生和游士针对时政,引证《诗》《书》和百家语,发表看法。法家秦始皇、李斯,眼里容不得沙子,不仅不允许百家争鸣、兼收并蓄,使用的是空前并不绝后的血腥手段:所有的《诗》《书》、百家语和史书一律烧掉,有敢谈论《诗》《书》的杀头;禁止私人办学等。焚书对古代文化典籍是一次极大的破坏,由于六国史记典籍被焚,战国纪年至今还不能完全搞清楚。
焚书烧断了大秦的脊梁,也烧断了国家的精神支柱。
坑儒事件发生在焚书的次年,是焚书的继续,但起因有所不同。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视国为家,穷六国搜括来的财富来满足他骄奢淫逸的生活。征调70万劳役来为他修建阿房宫,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此揭露无遗。大秦将“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取掠其人,倚迭如山”,全部搜括到阿房宫,供秦皇享乐。天下美女,朝歌夜弦,美女卸下的脂粉,让渭河都涨腻了。娇容嫩肌,有的三十六年都难得皇帝一次宠幸。“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秦何取之尽锱珠,用之于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廓。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杜牧在这里发出愤怒的感叹:“独夫之心,日益骄固。”贾谊在《过秦论》中也指出:“秦王怀贪鄙之心”,“以暴虐为天下始。”这个暴戾Y荡的始皇帝,损耗了身子,到了晚年,为求长生不老,寄希望于方士为他寻觅仙药。
早在灭六国后的第二年,秦始皇就派遣齐人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乘船去蓬莱、方丈、瀛洲寻找传说中的神仙,求取长生不老之药。三十二年,又派遣韩终、侯公、石生等人去寻找仙人求不老药。方士侯生、卢生等平日很受宠幸。正是这两个人,又在背后议论指责秦始皇,说他凶残嗜杀。在一个晚上,这两人弃官逃跑了。秦始皇闻讯大怒,恶狠狠地道:“我对这些方士这么好,他们却在背后议论我,背叛了我。方士都是这样,现在咸阳的书生有几百,肯定经常妖言惑众。这次一定要彻底清查惩处。”随后,他命御史把咸阳书生都抓起来拷打、盘问。这些书生刚开始都大喊冤枉,等被打得一个个皮开肉绽,都屈打成招了。秦始皇命令把这些书生都杀了。
公子扶苏替他们求情,反而被秦始皇臭骂了一顿。监斩官见秦始皇怒气冲天,就把这些书生全部赶到一个深谷中,用石头把谷填满,把这些儒生活活坑埋了,总计有460多人。这一事件发生后,连秦始皇的长子扶苏都觉得过于残暴。他对秦始皇说,天下初定,百姓尚不得安宁,这样做恐怕会引起骚动。秦始皇听了,反而把扶苏贬到上郡,去监督蒙恬的军队。坑儒激起了儒生的普遍反抗。后来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孔子的后裔孔鲋立即怀抱礼器参加农民起义队伍,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京城焚书坑儒,似乎还不能使四十几岁就进入老态的虐杀狂安枕。秦始皇为了把天下儒生全部杀了,斩草除根,不留遗患,但又怕儒生逃跑,反抗,从法家那儿学得一手阴谋诡计的秦始皇就想了个计策。他命令地方官员,访求各地的有名的儒生,送到京城以待录用。不过几个月,各地方就送来了700多个想当官的书生。秦始皇假意让这700多人都授为郎官,把这些儒生高兴透了。这年冬天,有人报骊山的马谷中的瓜果硕果累累。大家都觉得很奇怪,秦始皇就让这700多名儒生,去“马谷”那地方实地察看。这些刚当上郎官的儒生傻乎乎地全去了,果然有一片瓜果,长得新鲜硕大。大家正在怪异地议论着,就听得一声爆响,随后石头像雨点一样从山谷上滚落了下来。一霎时,这700多名儒生全都被砸死在马谷,被石头活埋。而所谓的瓜果,是因为马谷地下有温泉,所以四季如春。秦始皇密令心腹,先在谷内种了一块瓜果地,后来还真的结了果实。这些儒生哪里知道秦始皇的阴险毒计,全部做了马谷中的冤鬼。
焚书坑儒,暴露了秦皇的暴虐以及当时社会矛盾的日益加剧,统治阶级内部的离心离德。秦始皇想采取严厉的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最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利用国家权力强制推行思想的统一,只会禁锢思想,摧残学术文化的发展,激起人民的普遍反抗。不管秦始皇也好,历朝历代的皇帝政客也好,想让儒生、民众闭上嘴巴,不是那么容易做得到的。因为嘴巴和文字、书籍、文学艺术乃至广义的文化,是用来表达思想诉求的,焚了书,坑了儒,然而书是烧不尽的,儒生是坑不完的。
有的好书,如三坟、五典、四书五经,早已熔化在人的脑子里、血液中,塑造成了民风民俗民族性格,能焚得了烧得掉吗?好吧,你就大兴文字狱,坑人杀人,但人是杀不尽的,就好比文化、精神,“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再说,残酷的暴君把书烧了,儒生杀了,赖以生成的精神支柱没有了。一座大厦没有钢筋水泥支柱支撑,必垮无疑。一个比大厦更复杂、更精密的国家——上层建筑没有精神支柱的支撑,那又能维持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