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被褒被贬,终会因一纸婚书得到亲友的认可与祝福,于社会而言,是会得到法律的保障的,而同性恋与双性恋则是处于社会边缘地带的情感,这种情感不足为外人道,也不敢为外人道,他们可以直面自己的爱人却不敢面对社会的舆论。是同性爱者的错?亦或是社会对这种情感的偏见与桎梏?也许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心理”讲起。
对话同性恋
现今的社会话题中,没有什么比同性恋更为普及却又充满禁忌的事情了。
先来看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同性恋们。达芬奇在24岁时曾被关进监狱,因为他和一个男孩鸡奸,在他临死前,把自己珍贵的手稿留给了最亲密的男伴;柴可夫斯基在32岁时爱上了一个19岁的小伙,在爱情的激励下,他写出了著名的《天鹅湖》;写下快乐王子童话的王尔德,因为同性恋行为被判两年强迫劳役;图灵是计算机科学的开创者,也是一名才华横溢的数学家,他破译了纳粹的密码,这一行为拯救了无数盟军士兵的生命,但他不但没有受到表彰,反而因为同性恋行为被抓,强制使用激素治疗,结果同性恋没治好,反而把乳房搞得很大,在绝望中图灵选择了自杀,其自杀方式有点童话色彩,他吃下了一只浸满毒液的苹果,就像白雪公主那样安静的睡去;凯恩斯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也是同性恋,他甚至还去找过男妓,他还给自己爱上男人找了个理由,说女人的灵魂是比较低等的;《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严格说来也是同性恋,因为他曾和男人鸡奸。
关于同性恋
同性恋是指同性对象之间发生恋爱关系,以使主体在精神上得到一定的性满足。但要确认某人是不是同性恋,原本就很困难,这并不是说被调查者有意想要隐瞒什么,而是连他自己都不敢确定算不算是同性恋。由此可见,我们使用“同性恋”这个词是很不准确的。严格来说,我们应该把情况分成以下几种:
纯粹同性恋――指主体完全以同性为对象,发生恋爱关系,方向专一,而对异性不会产生任何性爱,甚至有厌恶感。因此,纯粹同性恋者没有什么性矛盾的痛苦体验。
混合同性恋――指主体的同性恋占优势,但有时也对异性产生性爱,于是可能体验着一定的性矛盾的痛苦。
暂时同性恋――指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同性恋,但随着条件的改变,这种同性恋也就消失了。在长期缺乏异性交往的环境里,同性青年较易发生暂时同性恋。
就同性恋的结合方式的不同,又可把它分为双方同性恋与单方同性恋两种。
双方同性恋――指结合的双方都有一定的同性恋倾向,彼此感情较深厚,都能得到精神上性爱的满足,成为一对同性恋人。在男性同性恋中,一方女性化者成为“妻子”,另一方则是“丈夫”。在女性同性恋中,一方男性化者成为“丈夫”,另一方则是“妻子”。他(她)们结合的程度,依双方属于哪一种程度的同性恋(纯粹同性恋、混合同性恋、暂时同性恋)为转移。国外有的双方同性恋者,由于彼此性爱至深,甚至要求正式“结婚”。
单方同性恋――指一方有同性恋倾向。而与之结合的另一方是顺从的。如此结合的同性恋,随时都有破裂的可能。
解读同性恋的心理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儿童期3~5岁是人类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幼儿对自己的异性生身亲长,即父亲或母亲产生特殊强烈的依恋之情,特别是怀有本能的性欲渴求,同时伴随产生的是对同性生身亲长的敌对感。这就是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在此阶段,双亲对儿童的性本能既不采取过分抑制,又不采取过分刺激的合理态度,儿童就会顺利通过这一阶段。相反,如果儿童在此期间心理遭受创伤,那么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就会潜藏在意识里,并继续影响个体的心理发育,最终在性成熟后发生相似的心理异常。
行为主义特别重视的是伙伴关系、偶然的机遇以及特殊的经历。一个人在与异性交往中受挫,有过不愉快的经验,异性恋情感得不到正常的发展,而同时又受到同性的引诱,就会产生同性恋的倾向。比如童年时期的性别认同错误,家庭教育中性教育被忽视,或者被拒绝,或者被歪曲(异性化教育环境),乱伦行为等这些偶然的机会或者特殊的经历会改变一个人的性取向,形成同性恋。
如在单性环境中也容易促使同性恋的形成。单性环境一般指那些与异性完全隔离的小环境,比如监狱、修道院、军队、睡大通铺的民工。在这些环境中,异性往往很少或根本见不到。因此,当人们有性发泄的要求时,目标就会转向同性。
可以说,同性恋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生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由单性环境因素引起的同性恋不稳定,一旦脱离这种环境,多数同性恋者会终止同性恋伙伴关系。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引起的同性恋通过心理治疗如精神分析可能会有所改善。而遗传因素所致的同性恋多半从儿童期就形成,且难以矫正。
尽管我们可以对同性恋持宽容的态度,但无论是从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各个角度看,它毕竟是一种偏离正常的现象,因为人类的衍生是靠两性关系。而且,男性同性恋是爱滋病的重要传播途径。
揭示双性恋
性学家认为:人的性取向可以是流动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点双性恋的倾向!它来自我们小时候对父母的双向模仿。确定自己的性取向一点都不重要,情人是男的还是女的也不重要。
20世纪初,弗洛伊德就提出“心理双性恋”的概念,也就是“每个性别表现另外那个性别的某些特征”的观点。他认为我们身上同时拥有“男性和女性的一些特征。这些构成科学领域里最含糊不清的概念。”Philippe brenot则明确说:“如果一个异性恋者有一些对同性的性幻想并不表示他会将之付诸实践。人格的平衡就是在对还没经历的其他事情的幻想和压抑中实现的。”
什么是双性恋
在人类的性取向中,对两种性别的人都会产生性吸引或性冲动的取向被称为双性恋。
双性恋对两种性的被吸引力并不一定是相等的。一个双性恋者可能同时保持与两种性别的性爱关系,也可能与其中一种性别保持单一性爱关系,或偏爱于一种性别。因为同性恋通常被作为社会坏名声的标志,所以双性恋也被用作没用公开宣称自己是同性恋的人的委婉叫法。
在同性恋和异性恋中都可能出现双性恋,可以说它是独特的同性恋和异性恋的结合。也有人认为同性恋和异性恋都是单一的性取向,而双性恋,则是包含了这两种取向的一种性取向。
双性恋的形成
双性恋的形成与青少年时期的情感经历有关。人们一般把十二三岁到十八九岁这段时期称为青春期,青春期初期的少男少女都有一种回避并排斥与异性深入交往的心理,同性间易形成“同性伙伴集团”。倘若涉及到性行为,就会结成同性恋关系。据有关调查,10%的少男与5%的少女在此阶段有过同性性行为。进入青春期,人就有了性欲和性满足的要求。因未达到婚配年龄,实现方式主要有三种:一个是手淫或遗精(男性),一是与异性发生性关系,再一个就是同性性行为。比较而言,同性性行为最安全(不易觉察,常被忽视)、最经济(无须付费,容易满足)、最方便(彼此接触机会多,相互了解)。若停滞在对同性伴侣的依恋心理上,迷恋曾经有过的性快感,就会变成同性恋或双性恋。但绝大多数人会走出这一阶段,终止同龄人间的性游戏,出现性取向转移。
有一部分境遇性同性恋行为通常是在环境因素下被迫做出的选择,因此又被称为“假性同性恋”。所谓境遇是指缺乏与异性交往、单一同性高度集中的场合,如监狱、军队、矿区、施工队、寄宿学校、远洋轮船以及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的偏僻乡村等,此时的同性恋活动主要是因异性恋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出现的补偿或替代。一旦有了正常生活环境,往往会改弦更张,但是也会保留或多或少的双性恋倾向。
易出现双性恋的人
双性恋倾向的人大概有这样几种:
(1)尚未确定自己性倾向的青年,同时尝试两种经历。
(2)与某一性别的人发生性关系,但心里想的是另一性别的人。
(3)以强烈的感情关系为中介,具有同时喜爱两性的积极倾向。
(4)出于个人成长经历及教育的原因,忽视性别因素的重要性。
(5)通过比较与选择,理智地决定双性恋是最能满足自己感情与性方面的要求的性取向。
(6)无法决定自己的性取向,总是在两性之间摇摆不定。
(7)无论有何种不合适的婚恋倾向,只要能够正视,敢于正视,并配合心理上的治疗和情感上的调整,一切都会是美好的。解密你的身体语言密码。
想要了解自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再去弄明白别人的想法,岂非难上加难?的确,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也会千差万别,“甲之熊掌,乙之砒霜”。他喜欢朋友聚会的热闹,她就欣赏独处的自在。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渠道去领会别人无意间传递给我们的其内心真实想法的信号。
在我们同他人相处沟通时,借助了语言这个工具,可由于说出来的话大都经过思想加工,往往隐藏了说话者真实的心理、目的。因此我们常常感叹“人心隔肚皮”。别悲观,隐藏得再好的人,也会留下“蛛丝马迹”供我们找出其真意,关键是我们“接收雷达”的灵敏程度。因为对方在说话同时,他的身体也在说话,并且说的话是由无意识控制的,是真实的表达。
当一个人有所询问和质疑时,他往往不自觉地会眉毛上扬;当他惊喜时,眼睛会张大,显得比平时明亮有神;相反,当心情哀伤时,眼睛往往是低垂着的,眼神暗淡无光;另外,在惊疑或恐惧时,眼睛也可能会张大。
当一个人的身体略微倾向交谈的对方,并伴随着微笑、注视等,是在表示热情和兴趣;微微欠身表示谦恭有礼;身体后仰表示若无其事与轻慢;侧转身子表示厌恶和轻蔑;背朝别人表示不屑理睬。
还有用手擦鼻子表达困惑,肩膀交叉抱在胸前表达孤立自己或防卫别人,耸肩表达漠不关心,与己无关,用手轻敲物品表达不耐烦等等。
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在传播时常常会发生相互矛盾的现象:曾经有一位年轻的女孩子对心理医生说,她确实喜欢她的男朋友,但在说这话的同时却接连不断地摇头,这位女孩的真实心态究竟是什么样的?如果你相信身体语言能够深刻地显露出人们的心理状态,那么你就可以根据她的身体语言作出这样的判断:她并不爱她的男朋友,或者,至少目前二人的关系正处于危机之中。
在许多场合,你会注意到突然有人挪动身体,坐定时双脚正朝着一扇门。这种姿态明显地表明了他的厌烦心理,明确地暗示这个人希望会议、谈话或其他的事赶紧结束。他身体挪动,就是告诉你他急着离开。前来对你作社交性拜访的人,也会发出类似的信号。有时,在谈话的最后半小时,来访者开始摆弄姿势,好象要离开。聪明的主人注意到这种信号,可能会诚恳地说:“真是不早了,我们在一起,时间过得真快。”纵然对方嘴上不表示同意,但你会注意到,在你说过那句话后,他的身体就挪到椅子边缘,进一步证实他真的想要走了。
说话时的动作因人而异,有无数种差别。有人喜欢用手摸鼻子,或者频频用手势强调,甚至抖着腿与别人交谈……从这些习惯中,可以测出一个人潜藏的性格。
1.夹杂手势说话的人若是男性,多少有点骄傲、自持。一旦别人持相反意见,便容易生气。若是女性喜欢用手势表达,则意味着她个性活泼,喜欢照顾别人。
2.靠着桌子说话的人,往往热衷于某种事情。如果心里有烦恼,有时会胡乱涂鸦借以整理心情。这种人大多个性保守,不会马上投入新的事物。不过,交往朋友有时会走偏锋。
3.边摸头发或边玩头发边说话的人性情随和、体贴别人的人。这种类型的人大多个性正直,不会占人便宜或做坏事,可以说是正义之友。不过,要小心与人发生口角。
4.常用手摸鼻子或下巴说话的人不分男女,基本上都是个性内向的人。即使是面对自己喜欢的人,也不敢清楚表白自己的心情,性情消极。有些地方则显得害羞胆怯。
5.抱着胳膊或手插口袋说话的人,对自己的非常有自信,甚至对别人好恶非常明显。对喜欢的人热心相待,而对讨厌的人说一句话都嫌多。因此,这类人交朋友容易走偏锋。此外他们的某些行为则显得装腔作势。
6.说话中高声大笑的人爽朗有朝气,具有十足的社交能力。但是有时这种笑声并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刻意讨好。其实,内心格外狭窄,不见得容于他人。
7.眼睛瞪着说话的人在神经质又气度狭小的人身上,常可以看到这种表情。此外,也显得他不够沉稳,同时也显示出他缺乏耐心,做任何事情都容易半途而废。
8.自己说话自己点头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或现在的作法,具有相当的自信,相对来说,也是个顽强固执狂。虽然做事总是一鼓作气、积极行事,但是很难采纳别人的意见。此外,频频对自己说话,自言自语叫好的人,也大致属于这种类型。
英国心理学家莫里斯经过研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体中越是远离大脑的部位,其可信度越大。”脸离大脑中枢最近却最不诚实。我们与别人相处时,总是最注意他们的脸;而且我们也知道,别人也以相同方式注意我们。所以,人们都在借一颦一笑撒谎。再往下看,手位于人体的中间偏下,诚实度也算中庸,人们多少利用它说过谎。可是脚远离大脑,绝大多数人都顾不上这个部位,于是,它比脸、手诚实得多。
脚除了反映人的情绪外,还可以反映人的性格品质。如果一个端庄秀美的女子走起路来匆匆忙忙,脚步重且乱,就可断定这位姑娘一定是个性格开朗、心直口快、不留心眼的痛快人;反之看上去五大三粗,走路却是小心翼翼的样子,这样的人一定是外粗内细的精明人,他干事往往以豪放的外表来掩盖严密的章法。人的心理指向往往从脚中泄露出来,人在站立时,脚会朝着主体心中惦念的、追求的方向或事物。譬如,有三个男人站在一起,表面看来他们在专心交谈,谁也没有理会站在一旁的漂亮姑娘,但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每个人都有一个脚的方向对着她。也就是说,每个都在注意她,他们的专心致志只是一种假面具,而真情被隐蔽着,但他们的脚却把各自的秘密泄露了。
现在你已经明白形体语言的一些基本规则和内容了吧,我们一生都在不自觉地做着行为语言的“游戏”,从现在起你可以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反观自己,观察别人。在观察中不断积累知识、经验和教训,你会慢慢发现,其实人的心理并非深不可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