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血型与心理学

  什么叫血型学说

  1901年,奥地利威恩大学的卡尔?兰德斯太纳博士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发现了血型系统。兰德斯太纳把从22个健康人身上抽取的血液分离出各种血球和血清,当他逐一地将它们混合的时候,发现有的血球碰到某种血清就会聚集。他汇集了当时的实验结果,成功地将这22个人的血液分为三种类型,当时取名型、型、型,其中的型就是现在的型。第二年,他和另一位研究者又发现了不属于以上三类的另一种血液类型,这就是现在的型。因为血型分类在临床上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兰德斯太纳获得了1930年的诺贝尔奖。

  首先意识到血液和气质有明显的关系,并致力于这一研究的是日本学者,东京大学心理学系毕业的科学家古川竹二,当时的他是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现御茶之水女子大学)的教授。古川从家人和亲戚朋友的日常言行,注意到血型与气质的关系,然后按各个年龄段、各类职业,对1245人进行了实验与观察,在1927年的心理学研究会上,发表了关于血型的“古川学说”。“人因血型不同,各自具有不同的气质。同一血型,具有共同的气质。”古川学说这一新颖的理论以及血型与气质的奇异关系一下子引起了轰动,甚至影响到了全日本。这一学说的影响也波及到医学和教育界,此后舆论界也沸腾了,赞同与反对两种意见纷纷发表,一时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古川学说作为一项有魅力的研究,对人们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不过很遗憾,古川学说没有受到心理学界专家们的肯定,他们把它视为“非学术问题”而给予全盘抹杀和否定。学术界把古川学说视为毒害社会的“邪教”,几乎不给古川创造学术讨论的机会,古川学说就这样被埋葬在冷笑和非难中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关注古川学说,并最早进行进一步研究的是日本现代心理研究会会长目黑宏次和目黑澄子夫妇二人。他在实践中修正发展古川学说,使之成为面目一新、卓越的目黑学说。目黑学说的核心,就是“不同的两种血型气质间,存在着强弱关系”。目黑先生对此作了如下说明:我在研究的同时,接触了许多人,他们对我的态度,根据血型各有不同。我是型,和型人接触,对方真是甘拜下风,和型人接触则有点压抑。由此,我设想有型>型>型>型这种循环型人际关系。通过这个设想来观察一下人际关系,为什么人们有时会表现得跟平时完全相反这一问题,根据循环关系说解决了。在这方面他超越了古川学说的局限。

  1973年,目黑宏次的弟子铃木芳正出版了他的《型血人》一书,提出“铃木法”,从而把血型的研究又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铃木芳正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进近代心理学的方法,以充分的心理检查结果为实证,从更科学的角度,总结性地证明血型与气质的关系。所谓“BN”,即血液、本性(Blood,Nature)的意思。铃木芳正对许多人进行了智能、性格、职业兴趣、精神健康度和性度检查,通过对这些检查结果的归纳综合,推导出了血型与气质关系的一般规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传播,血型的相关知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在医疗行业,正确的血型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在生活中,各种关于血型的趣闻轶事则可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现代的血型学说,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是属于预言式的学说。因为人只要一生下来,血型就已经确定了,但他(她)的生命历程,甚至还没有开始呢。大家都清楚天气预报的功能吧?精确的血型理论,就跟准确的天气预报一样。同样的道理,那些随意编造的血型理论,就跟随便乱说今天是什么天气一样,十有八九是对不上号的。

  趣谈血型对性格的影响

  人的一生有许多个时期,分为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中年期和老年期,在这期间其性格也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这些或多或少的变化中,可以看到不同血型的不同特征。当然,血型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性格,更多的还是各种环境的影响,所以血型的影响则只能作为一份有趣味性的参考资料。

  A型血人小时候大多比较任性,年轻时性格往往会果断刚毅,处处争强好胜。但当他们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验的积累,他们开始克制自己的急躁情绪,渐渐表现出稳重谦虚的态度,容易成为不愿过份表现自己的谨慎派。型血人在老年时,往往会表现的非常固执,常被人说成有着像倔驴一样的性格。

  B型血人大都有一个天真浪漫的幼年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周围环境的变化,型人会逐渐分成心直口快和不擅交际应酬型两种倾向。型血人最大的特点是性格自幼到老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相对来说会让人感到他们越活越年轻,直到老的时候还有颗孩童般的心。

  O型血人在年少时大多会比较温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他们会逐渐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呈现出强烈的自我主张和自我表现,甚至成为非常有魄力的人。比起其他三种人来说,型血人从小至老的变化是最大的,往往是少年温顺,老来强硬。

  AB型血人大多小时候很敏感很怕跟陌生人交往,但长大以后往往会很善于与人相处,交际能力也会慢慢增强。型血人因为太过于自信,容易自满,所以在老年时给人一种很傲慢、不是很好相处的感觉。

  血型中的“正例谬误效应”

  你知道什么是“正例谬误效应”吗?在心理学中,指人由于只关注与自己期望相符的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所产生的知觉错误。

  有这样一件事情,也许曾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发生过:当一场演讲或是领导的报告会结束时,前排的赞赏者起立鼓掌。紧跟其后具有同样感觉的人也起立鼓掌。现在,鼓掌的浪潮迅速波及到你身边的那些似乎还未有同样感觉的人身上,他们也不得不从舒服的椅子上“腾”地一下子起立,给予礼节性的掌声。可是你心底对演讲者的观点或是领导的这场报告会并不认同,但是当鼓掌的浪潮扫过时,你是起身鼓掌,还是独自坐着,或者迅速抽身在众目睽睽之下离去?

  再如,我们走在大街上,突然看到许多人都一致地向某个方向专注地观望,并且不时地评论着什么,面对此境,你是埋首不理不踩地继续向前走呢?还是停停脚步加入到他们的行列,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在这些情形中,成为少数与众不同者,真的很不容易或者很少见。不鼓掌者会遭到另眼看待,鼓掌者也会被视而不见。个体意识中,大家都在寻求一致性。

  心理学家曾经找了一段对某种血型的性格描述给了80个大学生看,结果有72人认为这个描述准确的抓住了自己的个性特点。这类的描述总是包含了同一个人格维度中的不同特点,比如,前面说“有时你是外向的”,后面又说“有时你是内向的”,听上去总有正确的成分在里面。

  从生活的角度来看,一个类似的现象就是所谓的“似曾相识的场景”。某些时候发生的事情让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以前“见过”。其实,由于我们不可能完全控制自己大脑的活动,所以会时常不由自主的在脑海中虚构出许多场景,比如做梦。这些虚拟过程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都很短,而且往往是大脑浅层活动,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不深,以致于一般情况下我们察觉不到。但是如果有类似的事情发生,那么这种印象会被唤起,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这只是许许多多虚构的场景中的一个,数量上远远小于那些逐渐湮没在我们记忆中的。

  与这个理论相关的一个常识就是:没有人是单一性格的。每时每刻保持同样的思维、性格和观点基本是不可能的。况且大部分人的情绪和思维,即大脑和心的活动常常被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对一个人的某方面性格进行相互矛盾的描述可能反而是十分合理的。比如任何人都会有很懒的时候,也会有精力很充沛的时候;比如可以描述:你的性格总体很好,但也有一些棘手的弱点等等。

  血型影响性格的学说仍在遭受某些人的排斥,另一方面,人们的性格形成和周围的环境有关,比如家庭、社会、团体等等,人们的意志、品质、自信程度、人生观都是后天形成的,不是一生下来就已经定型了的。人的心理也非常复杂,正由于人们有“验证性心态”,才容易忽略不同点,认同与自己相关的评价,于是便觉得按血型定性格“非常准”!

  血型与心理的三大误区

  1.人生经历的有色眼镜

  关于血型所体现的性格特征,从颜色的角度来说是不加以修饰的原色。这种性格的原色在人类漫长的一生中不是一成不变的,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般说来,这样的性格特征是不容易改变的,但是以下的情况会对性格产生影响:一是迁徙,二是经历重病或者重大事故而幸存,三是感情失败。在第三点中的感情不仅仅是指恋爱,它还包括很多微妙的情感。这些事情对自身性格的影响程度不等,但是存在这样一条线索:距离精神成熟期越近影响就越大。与成长期不同,精神成熟期通常比想象中短得多,甚至就是一瞬间而已。一个对自己思想历程漠不关心的人很难察觉,但是一个人如果具有了足够的自省意识,就会发现这一母体之外的另一个降生地。由此出发,会发现自己所作的决定绝非偶然。了解自己之后往往能看清楚很多事情,从而作出相对理想的决定。这同我们要了解自己血型的目的是一样的。

  当血型不再呈现出原色的状态时,人们就无法轻易下结论。但我们如果足够小心和谨慎,还是可以通过两种情况发现其中的蛛丝马迹。一是应激反应,就是在突发事件中作出的非理性判断。另一个就是细节,即平常生活中最琐碎、细微的事情,没有任何特殊情况。这两个方面忠实地体现着生命的原色。如果有人连这两点都能掩饰,那就非常可怕了。

  2.被价值观屏蔽了双眼

  大部分非社会性的生命条件是没有什么价值可言的,既然血型呈现的是原色,那么就不应该牵扯到后天的因素,因此不能用价值来判断。诸如“型的人很大方”、“型的人很体贴”的说法是不确切的。

  3.存在低概率的偶然性

  偶然性是普遍存在的,不仅仅是说可以存在特例。不服从规律的特例也许是存在的,但是概率小到可以忽略。这里的偶然是指日常生活中的偶然。人和机器是不同的,机器在重复作业时不会自己发生改变,只会按照人类在电脑中设置的程序来做。但是也许一个有着偏执性格的型血人一向喜欢选择左边的岔道回家,但在第一百零一次,他选择走右边的岔道,这不是可以用道理来解释的事情。这个例子,说明了低概率的事情可以促进人类的学习和进步。偶然是原子中的活泼电子,是溶液中的活泼离子,所以偶然的存在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