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好问善思考的刘春海,自幼就听老人们讲过很多在家乡发生的历史故事,其中听得最多的,是关于北运河漕运中的故事。这,既使他知道了北辰区的文化底蕴、开启了儿时的思路,也使他对故事情节和其中不同人物的是非善恶等,有所了解,并在大人们的启迪和引导下,日渐产生和树立了憎恶向善的正义感和乐于助人排忧难的思想。
漕运,在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漕运始自公元前221年的秦始皇时期。天津地区的漕运始于公元204年东汉建安9年。而经由北辰区境内的漕运,则始于公元1205年金代泰和5年,改凿北运河为新漕运道。因当时的北运河沙多水浅地势高,漕粮从江南运抵此地后,多需倒卸转运,成了北上进京的咽喉。因此,元代在北运河畔兴建了广通仓和海运米仓。到1283年的至元20年,北来南米数量增多,漕运规模迅速扩大,北运河迎来了迄今漕运最繁忙的黄金期,开始托起大都即北京和直沽即天津的市场繁荣!那时,北运河南岸的汉沟水运码头热闹非凡:
在旺季时,河中比肩继踵的帆樯如林;沿岸,熙来攘往的人车辐辏。清晨,炊烟袅袅,号子声声;傍晚,渔火点点,笑语连连。那一个个小商贩游走着叫卖:卖乌豆、鸡蛋的,卖糖葫芦、烤山芋的,都像唱歌似的,阴阳顿挫地拉长声音吆喝着,一声、一声,此起彼伏,在闪烁星光下的柔柔微风中,声情并茂地清悠悠得飘荡着、飘荡着,分外动听……
至明代,又在尹儿湾即现在的北仓建了百万仓;清代建有天津地区最大的皇仓,俗称北仓廒。
如此说来,北运河左岸的该地区,就成为元、明、清三代漕粮储积、转运的重地。历经数百年的漕运与仓储史,凝结着当地人民勤劳苦干的淋漓汗水和善于经管的聪明才智!
关于上述漕运的盛况,当时的文人在其诗词中也有描绘。比如,14世纪的元代中书左丞相王懋德赞叹:
极目沧溟浸碧天,
蓬莱楼阁远相连。
东吴转海输粳稻,
一夕潮来集万船。
又经过两世纪,明代知县李贲在他的《赋得舟集三沽》中写道:
万里云帆漾碧天,
村烟渔火泊吴船。
层层鹢集三沽里,
簇簇鳞屯两岸边。
西北群流连海岱,
东南巨浸拱幽燕。
凤城形胜雄千里,
独许雍奴溢广川。
世间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这里漕运数百年间,人们爱也运河,恨也运河:漕运的兴盛给当地人民提供了谋生的手段和经商发展的机遇,但北运河频繁的决溢,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一有洪灾,“庐家漂没”、“人有溺死”;加之有些船主的盘剥和压榨,船工的生活情景极其悲惨!这在那时的文学作品中也有记载。17世纪末叶,纂修《明史》的清初学者王楫,他作的《驳粮船》诗,曾在1983年6月26日的《天津日报》上刊发,全诗如下:
驳粮船,
船去人空厨无烟,
长帆八尺高桅悬;
铁锚齿齿斤逾千,
长篱巨缆无弗全。
云胡中道相弃捐?
指船问人人不语,
一老低致词:
“漕船噬人猛于虎!”
驳粮船,
驳粮常傍漕船边,
漕船为人汝亦然,
汝船宁不值一钱?
弃同敝屣意何决,
岂有棘刺相掌缠;
甘心流离向中路,
被驱何异雀与鹯?
吁嗟此去谁汝怜!
在百年之后的清代干隆年间,高官徐金楷,以状写大自然现象的手法,来反映船夫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愁苦,在他的《晚泊桃花口记事》诗中,开头是这样描写的:
洪流八月犹添涨,
轻船上下随波浪。
晚泊桃花岸口间,
惊雷恶雨齐奔放。
风吼长空更助威,
妖鲸怪鳄恣排漾。
烧残宝炬地天昏,
同舟行旅皆惆怅!
这里作为历经沧桑的漕运要冲,不仅有着源自劳动人民的独特又丰厚的“漕运人文”,而且还曾经发生和代代流传着很多与“漕运”有关的故事,今选取其中两则。
第一则故事:《赵虎庄变迁》。
十四世纪中叶即元朝末年,天灾人祸连绵不断,老百姓叫苦不迭、怨声载道。有一年北运河决口,惊涛骇浪吞没了许多村庄。有位年轻的母亲,怀抱着百日婴儿,站在滔滔水中悲泣。在无可奈之下,那位母亲抓过一个漂来的木盆,将孩子放入后,又咬破中指,在心爱的娇儿衣服上写下“赵虎”二字,恰在此时,一个浊浪袭来,木盆即随浪漂流而去;病饿交加、心力交瘁的母亲,眼看着远逝的爱子而含悲忍泪地葬身恶水……
这个承装着婴孩的尺余直径的木盆,在浩淼无垠的洪水中,轻飘飘地随波逐流。经过两天后,木盆漂到岸边,一位积德行善的庄稼老汉收养了他。待他初谙世事,老汉即对他讲明其身世,并教诲他立志成才,长大为国出力,为民造福。
到明代永乐年间,赵虎18岁时,即长得身高体壮、膀乍腰圆,成为漕河运军的一员。因他实干、谦虚又有心路,不久就被敕封为运粮官。后来,朝廷命赵虎在北运河畔建粮仓。他就地取材,招百姓筑窑烧砖,很快在尹儿湾建成全国最大的“百万仓”,一时龙颜大悦,对他褒扬嘉奖,并御批敕建赵虎庄,以作永久纪念。房屋、街巷整齐化一的赵虎庄建成后,当时成为津北胜景,其村民多为烧窑等跟着赵虎干活的当地百姓,他们在此风风光光地过了几年太平日子。
然而好景不长。有一天,当朝兵部侍郎之子白少川泛舟南下,途径赵虎庄时,看见河面上有打渔的父女二人,那姑娘亭亭玉立的身材,闭月羞花的容貌,顿使游手好闲的花花公子白少川淫心陡起,遂喝令官船靠上,将搭钩扣住那条小渔船,命人托着银子前去,欲将姑娘买下。视爱女如掌上明珠的渔翁,岂肯应允!白少川恼羞成怒,竟唆使恶奴,把渔夫缚助手脚,扔进河中,硬将姑娘拖上官船带走。
有人把此事火速禀报赵虎。为人狭义耿直的赵虎义愤填膺:
“在我的家乡,有人竟敢目无王法,在光天化日之下,残害人命、霸占民女——简直是土匪、强盗,一定要绳之以法!”
他旋即带人赶到河边,救回姑娘,并把白少川及其为虎作伥的喽啰,打得屁滚尿流,狼狈逃窜。
在那封建专制、无法可言的旧社会,当权者可以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为所欲为。赵虎这本来是扶正祛邪的义举,却惹下塌天大祸。白少川一回到京城,即添油加醋、歪曲事实地向其父哭诉、诬告。身为兵部侍郎的其父,也不作调查,就对其浪子之言坚信不疑,并设下毒计,弹劾和陷害赵虎私截皇粮、聚众谋反。昏庸无能、整日耽于安乐的皇帝,闻奏大惊,急忙传旨,速将赵虎押解至京。那白氏权奸买通大理寺之人,硬是将赵虎定成死罪。穷凶极恶的白少川,两次带人南下,抄了赵虎的家;并把赵虎庄夷为平地;那很有骨气的刚强姑娘呢,想到家父的残死、恩人的被害,怒火中烧,誓死不从,最后含愤自尽……
赵虎庄被野蛮地摧毁之后,这些庄民、主要是窑户们,深深地怀念蒙冤受害的恩主赵虎,都久久地不肯离去。后来,大家不约而同地搭了些窝棚集中居住,但谁也不敢再称此地为赵虎庄。时间一长,“窑窝”就成了村名,有人嫌此名不雅,遂改成“腰窝”。
以民为本、视民意为天大的新中国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人,为恢复历史的真实面目,以充分和具体地满足当地几代劳动人民的夙愿,在实行振兴中华、强国富民的改革开放政策第6年的1984年,经上级正式批准,昔日的“腰窝”又重新改为现在位于北运河左岸的北仓镇“赵虎庄”之名!
第二则故事:《漕船延烧案》。
在清朝嘉庆年间的公元1807年10月19日夤夜,秋末那一阵紧似一阵的飕飕阴风,使人感到浑身发冷;高天那残缺明月的清幽幽寒光,不禁让人心生烦惧。此刻,在北仓至王庄间的北运河上,数百艘漕船静静地分帮停泊,奔忙了一天的船工、水手早已酣然入睡,只有潜伏的秋虫,在瑟瑟的夜风中,声嘶力竭地悲鸣……
在神不知、鬼不觉中,一只民间小船飘然而至,在北仓村西的河面上,悄悄靠上了江西吉安帮32号船。根据当时的社会风气,可能是有人想趁夜暗人静之机,用私盐换取漕船上的土特产。然而,不知何故,那条小船并未做这种交易,而且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当旗丁康胡梁从梦中惊醒后,军船已经起火!待他拼命喊起船工、水手时,飞速蔓延的熊熊烈火已无法控制,大家只有争先恐后地弃船跳水逃生!
风助火势,火借风威!纤绳很快被烧断,军船顺流向王庄方向漂去,沿途啪啪崩溅的火花,形成一条流动的火龙,陆续引燃靠在一起的本帮重船9只,和南昌前帮旗丁陶胜正等卸空军船12只。到凌晨3时,不仅烧毁重、空军船25只和13000余石漕粮,而且还烧毙副丁、船工、水手及随船眷属共计26人!
这起漕运史上罕见的特大惨案,立马震惊朝野!嘉庆皇帝亲自过问案件查处情况,并于失火第3天就面喻内阁:
“此次起火缘由,系因小船在军船稍后系泊所致。小船于失火之后,旋即无踪,殊为可恨!着查明该船如已经烧毁则已,如该船户驾船逃逸,必须查拿务获,加以严究。并应向旗丁康胡梁详细质问,即该船委系无心失火,而现在烧毁军船多只,毙及男妇二十余命,亦非寻常失火延烧可比,亦当加重惩治。如询与该旗丁素有嫌隙,竟系有心纵火,则罪恶甚重,尤当严办示惩,不可任其漏网。”
据此,该案虽经大力详查暗访,但终因事起仓猝无证而未果。嘉庆皇帝除责令各旗丁赔补漕米、各省补造被毁船只外,还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有关责任者以应有惩处:总漕萨彬图远在杨村,来不及救护,情尚可原,但未能预先要求下属加强防范,也有应得之咎,故从宽处理,降为察议;巡漕贾允升和天津镇总兵本智,不但未对入境军船场所悉心管理和随时防护,而且还推卸责任,所以将其二人交部议处;江西押运同知何启秀和吉安帮领运千总张星恒等,皆因疏于防范,致使酿成大火延烧重案,故均交部严加议处;湖南前帮代运千总付辉及湖北押运通判联保、押内千总熊兆祥等,均因失职而交部议处。
这起震惊全国,空前惨重、牵动清帝神经的“漕船延烧案”,致使朝野为之骇然,其影响广泛且深远,这也使漕运要冲的此地声名远播,举国皆知。亡羊补牢,吃堑长智。通过该案,清廷加强了各地漕船的严格管理和夜间防护。此后,全国未再发生类似的漕船被烧之要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