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一个人只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才能顺利处理自己的爱情与事业,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就需要对爱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爱情的基础

  在现实社会中,爱情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地位、职业等外部条件。在爱情的选择和产生过程中,人们对这些条件的考虑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今天还不可能做到完全不考虑这些条件而单纯地考虑爱情。按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只有消灭了“三大差别”之后,爱情才能超脱一切经济等外部条件的考虑,彻底地以爱情本身为基础。到那时,人们除了真心互相爱慕以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动机了。

  虽然人们在现阶段不能摆脱经济等外部条件的制约,但是这些外部条件毕竟不是爱情的最主要的基础条件。爱情的深厚基础在于人的内在的素质,受到人们理想、人生价值观、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影响。爱情最主要的基础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人的素质条件。

  第一,具有共同的人生价值观。对社会和人生的共同理解和追求,是恋爱双方相互吸引的基础条件。志同道合才能形成稳定的爱情。否则,爱情会在一定的情况下,因人生价值观不同而破裂。小说《青春之歌》描写的林道静与余永泽的爱情,无论是经济和物质条件还是个人感情的忠贞和性格的互补,都不存在问题,但是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却使他们的爱情破裂,分道扬镳。相反,出现于林道静生活中的新人物江华,完全是林道静未曾见过的人物形象,但共同的革命追求和共同的人生价值观却强烈地把他们连接在一起,产生了稳定的爱情。

  第二,互相尊重。因为爱情是双方对对方的真诚仰慕和平等互爱,所以互相尊重就是这种美好感情的体现。互相尊重也是对恋爱对象整体上作肯定评价的结果。坚持互相尊重,爱情就会不断得到加深。否则,轻浮地玩弄别人的感情,或者向对方发泄情绪,就会破坏正常的爱情。

  第三,心理相容,性格互补。爱情的目的是结合为稳定的婚姻关系,结成生活领域的伴侣,心理感受的一致性和个性的有利搭配就成为影响较大的一个因素。只有心理相容的人才会产生吸引力,才会走到一起。差异较大的不同个性,也能够产生爱情并结合为婚姻关系。这种不同个性往往产生更强烈的吸引力,使双方的个性都得到改善,形成性格互补型的爱情或婚姻关系。追求心理的相容和性格的互补,是重视爱情内在素质的表现。

  第四,忠贞专一。爱情不同于友谊和其他密切关系的地方,就在于它具有专一性和排他性。爱情要求当事者双方都要忠贞专一。忠贞专一是爱情自身的感情要求和道德要求。这与封建主义社会条件下妇女被迫的“从一而终”有本质的不同。忠贞专一是相互的,不是单方面的;是主动的要求,而不是被动的压抑的产物。在当代,对恋爱关系的对方是否忠贞专一,是考验爱情真实性的标志。只有忠贞专一的爱情,才是有发展前途的。

  二、摆正爱情的位置

  爱情在青年的生活中占据十分特殊的位置,爱情在人生发展中并不能成为人追求的最高目标。“爱情至上”的观念最终会在现实生活中融化。正确地摆正爱情的位置,处理好与爱情有关的重要问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一,爱情服从事业。事业是人生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爱情与事业结合,才能有永恒的力量。当爱情与事业不可兼得的情况下,顾全事业,使爱情服从事业。社会中极少数人持有的“爱情至上”的信条是不科学的。这是不能正确处理爱情与事业、爱情与学业关系的表现。至于那种“爱江山更爱美人”的说教,明显是剥削阶级没落心态的反映。在有志者的心目中,事业总是高于爱情的。中国左翼作家柔石曾抄录了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此诗明确地表露了正确处理爱情与事业的关系。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不可颠倒。青年大学生正在增长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时期,事业的宏图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开辟着广阔的前景,更应该使爱情与事业结合起来,使爱情服从事业。否则,牺牲事业以求保住爱情,那么,没有事业成功支撑的爱情也是灰色的,不幸福的。

  第二,提倡晚恋。大学的校园里是不提倡恋爱的。但是,大学期间却有部分学生接触到爱情问题。随着相互了解的加深,特殊机遇的出现,高年级的学生有一部分就可能进入恋爱状态。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提倡校园里的晚恋,即低年级学生不宜谈恋爱。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集中精力完成学业。过早地恋爱,在低年级就进入恋爱状态,由于缺乏感情的自我控制能力,就会因恋爱而影响学业。低年级的同学阅历还较少,对接触的同学或其他人缺乏必要的全面了解,过早决定恋爱关系,往往埋下日后冲突和破裂的因素。

  第三,处理好“两人世界”与“大世界”的关系。把“两人世界”融人集体,取得集体的认同和同学的理解。大学生一旦进入恋爱状态,由于爱情的强烈和专一,就会很快结成关系特别密切的“两人世界”。但是,如果不能自觉地把握“两人世界”与周围集体生活“大世界”的关系,也会影响自己的健康成长。大学生的成长不允许封闭性,需要保持与更多的人交往。思想的修养,情操的升华,道德的养成,只有在大的集体中、与同学的交往中,才能实现。所以,自身的正常成长离不开“大世界”的营养,所以在处于恋爱状态时,切忌把自己的“两人世界”与周围的集体“大世界”分离开来,防止使自己的“两人世界”在集体中孤立起来的倾向。只有把“两人世界”融人集体的“大世界”,在恋爱对象密切接触的同时,注意适当地加强与周围同学的接触,才能使自己的恋爱关系得到集体的认同和理解。这可以理解为爱情的群众基础。

  第四,改变恋爱不良认识。正确地对待爱情的基础,不仅需要从正面认识爱情的基础,还需要从反面吸取教训,改变当前流行的对恋爱的不良认识。

  有的人容易把异性之间的好感误认为爱情。这种情况主要是当事者的一方不了解友谊与爱情的区别,过分地加重了对异性友谊内涵的理解,想入非非,不恰当地做了许多联想。一旦把自己的强烈感情向对方表白时,才发现对方没有响应的基础,弄得双方都很尴尬。情况比较严重的甚至还会陷入“单相思”的忧郁状态。爱情是青年面对的生活大事,一定要在成熟的观察和体验的基础上,才能表露。即使在有可能发展为爱情的异性友谊中,也要准确地考察对方处理友谊关系的分寸,判定是否具有了超出友谊进入爱情的根据。在这样的基础上作出的判断和选择,才能符合客观情况。

  有的人出于慰藉解闷的动机而谈恋爱。这种对待爱情的态度是极不慎重的。爱情决不是一般的聊天解闷的手段,而是由于仰慕和渴望结合为终身伴侣的强烈感情。企图以此为慰藉,最终会惹出许多想象不到的麻烦和难以处理的是非,结果造成更大的苦恼。

  有的人出于从众心理而谈恋爱。看到自己周围的人大多谈恋爱,自己也以“随大流”的想法谈恋爱,这同样是对待爱情的不慎重。甚至有人认为,有了恋爱对象,在人们面前有面子,否则就觉得没有面子。这种为了面子谈恋爱,纯粹出于虚荣心。恋人不是人际交往中的装饰品,更不是给人看的摆设。这种想法,实质上是在内心深处对恋爱对象的不尊重,真相一旦被对方发现,就没有“面子”了。

  有的人把恋爱、婚姻看作两回事。这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处世哲学。持这种观点的人,阉割了爱情的完整的内涵,把恋爱当作享乐的一种手段,又把婚姻看得与感情无缘。这是所谓的“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那句错误说法的再版。可以断言,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建立的爱情是不真实的,这样的婚姻也是不幸福的。

  三、爱情的社会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1.爱情的社会性

  不同的社会形态条件下,爱情内涵和状况不同。在奴隶社会,奴隶被当成“会说话的畜生”,任由奴隶主生杀支配,不允许他们有正常的爱情和婚姻。在封建主义社会,人身依附的关系和一整套的封建伦理道德使得人们不能自主恋爱,盛行父母包办婚姻和强制婚姻,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在所谓门当户对的封建等级观念下,就由父母之间指腹为亲,或在童稚时期订婚,称“娃娃亲”。在以上这两个剥削阶级社会,奴隶主或农奴主还享有“初夜权”,以此霸占奴隶或农奴的新婚妻子。在资本主义社会,爱情和婚姻都被浸人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像商品一样进入交换。资产阶级分子利用金钱的力量,不但以支配无产者的妻子儿女为满足,除了正式的卖淫供他们享用之外,他们还以互相诱奸妻子为最大的享乐。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另一面,则是大量的无产者的被迫独居和被迫卖淫。

  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对于绝大多数人最人道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起步,虽然也有缺点和曲折,但是,对于占人口95%以上的人民来说,它赋予了人们前所未有的人格尊严,第一次真正享受到平等的社会地位。它消灭了旧社会的一切陈规陋习和卖淫等社会弊端。爱情第一次在社会主义国家展示最圣洁和幸福的生命之花。自由平等的恋爱,婚姻自主,第一次受到法律的保护。这是应该珍惜的。因此谈论爱情,不能脱离它所在的社会形态,爱情也是历史的、具体的。

  2.爱情的阶级性

  爱情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性。在一般的情况下,完整的爱情只能在同一个阶级的范围里才有可能。剥削阶级有时也会占有劳动阶层的人为妻、为妾,但那种婚姻关系中,当事者之间只有生物性的性爱,没有社会性的情爱。在20世纪30年代,资产阶级文人宣扬抽象的人性,说无论什么阶级的人性都是一样的,都有喜怒哀乐和恋爱。当时鲁迅就驳斥说:“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

  资产阶级把金钱视为爱情婚姻的惟一纽带。在资产阶级制造的“笑贫不笑娼”的社会氛围中,爱情和婚姻成为金钱买卖的商品,使爱情带上浓厚的阶级性。直到今天,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市场经济的氛围中,仍然有资产阶级思想的俘虏们妄图恢复昔日剥削阶级的天堂,卖淫嫖娼等色情服务的重新泛滥,足应引起正直的人们警觉。

  3.爱情的民族性

  爱情的民族差异性也是不容忽视的。不同的民族习惯和价值观使各民族在婚恋表达方式上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黎族的“三月三”节日,男女青年白天对歌,入夜跳舞、幽会,通过这样的活动确定爱情。白族的“三月街”,青年男女择侣觅偶,对歌定情。由于民族习俗的不同,在云南的永宁地区的纳西族人,实行自愿结合的望门居的“阿注婚姻”,属于对偶婚的前身。在景颇、黎、彝、傈僳族等族的居住区,至今还设有允许青年男女婚前性自由的活动场所“公房”,“公房”里的活动,一律不受舆论非议。湘黔一侧侗、苗、瑶族的居住区,时兴“行歌坐夜”,未婚男女青年,利用劳动之余的时间,对唱情歌,交流感情,双方情笃时,便换物定情。这些恋爱和婚俗,带有浓郁的地方民族色彩,是其他地区的居民无法模仿的。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人人都爱心理学:最妙...
4看图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6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7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8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艳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内容:初三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就想不管不顾地大哭上一场,其中不乏几个脆弱的女生已经泣涕涟涟,打湿了一张又一张面巾纸。“陈大班,你说话呀!没人让你做哑巴。”牛天梓瞪着牛眼,生气地冲班长陈远嚷着...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义明  

    经管励志 【已完结】

    书中自有黄金屋,教你如何成为股票市场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如何成为一个输少赢多的投资人,如何成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重点介绍基金的基础知识及品种,常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及投资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资案例等。

  • 凯达之魂:记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和事业

    作者:冯萌献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记述了张文远从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从一个生产队的记工员开始,成长为民营企业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