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道德及道德评价

  当代大学生若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就必须德才兼备,不仅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要努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什么是道德及道德评价?什么是道德品质?大学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道德品质?应当怎样培养这些品质?这些问题是本章要讨论的内容。

  人之所以“贵于万物”,就在于他能够建立起生命和生活的意义,在于他有道德,道德是人的社会本质的一种表现。了解什么是道德以及道德评价,对于人生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道德及其本质

  道德就其实质来说,是社会生活对于处于一定社会、时代和阶级中的人们提出的一种要求。它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人自身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和调节方式。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维系并发生作用的行为原则、规范的总和。

  人们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如科学是通过真理与谬论的对立面运动来认识世界,艺术是通过美与丑对立面的运动来认识世界,而作为一种实践精神的道德则是通过善与恶对立面的运动来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因此,人们也常说道德是一种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道与德是两个不同含义的名词。“道”表示事物运动和变化的规则,引申为道路。在伦理学意义上,指做人之道,人之所以为人所应当具有的根本原则。“德”表示对“道”的认识、践履后有所得。这里,“得”与“德”的意义是相通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德”解释说:“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也就是说,“德”意味着一个人能够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合适,使他人和自己都有所得。在伦理学意义上,如果把“道”与“德”两字合起来用,指的便是人们的行为合于理、利于人。此外,道德也指人的思想品德、情操修养、善恶评价以及风俗习惯等。在西方古代的典籍中,“道德”一词意指风俗习惯和个人德行,也可以引申为规范准则和品德修养等含义。所以,在中西方伦理思想中,道德的基本含义是相通的,均包括社会的准则、规范和个人的品德素质这两个方面的含义。

  在伦理思想史上,人们对道德的本质也有不同的认识。有人把道德说成是神的意志,也有人把道德说成是人的主观精神或者是客观精神。例如,基督教神学家认为,道德是上帝意志的表现,道德本质是上天的命令和规定。大多数唯心主义思想家认为,道德是精神的产物。主观唯心主义者把道德说成是人的主观精神,如先验的善良意志,良心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则相信,道德是绝对精神,是天理的外化和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道德的本质只能在社会生活中揭示,道德的一般社会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受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而它的特殊本质在于,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道德是由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社会的经济关系以利益关系表现出来,利益是道德基础。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阶级和所属的利益集团不同,他们所奉行的道德也不同。而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总是在这一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道德。所以,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道德是不同的,从历史上看,道德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相比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它是非制度化的规范。它不是被颁布、制订和规定的,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共同生活积累而成的。其次,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规范。道德只能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发生作用。这是道德与法律的根本区别,法律可以通过强制的手段使违法者就犯,而道德的作用的产生归根到底要依赖于非强制性的习俗和舆论对人们产生道德上的影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良心的发现。再次,道德也是内化的规范。只有当人们真心地接受道德规范,并把它转化为行为的动机、评判的标准时,道德才能得以实现。

  二、道德评价及其方式

  道德评价是指人们在道德活动中,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对他人和自身的道德行为和品质作出的善恶价值判断,以期达到“扬善去恶”的目的。道德活动主要是通过道德评价来实现的。道德评价以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为主要手段,对个体以及群体的道德行为作出善恶、是非、正当与否的评价,借此来调节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实现教育人、激励人的功能,促进社会风气向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安定团结的方面转化。因此,道德评价既有认识功能,也有反省功能、命令功能和实践功能。

  道德评价一般采取两种方式: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社会评价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的作用来完成。所谓社会舆论,就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表的各种议论、意见和看法,以表明自己的道德倾向和情感倾向。它既可以通过人们的口头议论,也可以通过大众传播的形式,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对个人或群体、乃至国家的行为进行评价,以期对被评价者产生压力和影响达到扬善去恶的目的。社会舆论具有一神特殊的权威性,因为它代表着公众的意志、情感和价值观念对“善”的行为加以褒奖,对于“恶”的行为加以斥责。传统习俗指人们在生活中长期发展起来的,世代相传的、稳定的社会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一定社会的传统习俗代表着在这一社会中人们普遍尊重的、比较稳定的道德信念和态度,体现着这一社会特有的价值观念。对于行为主体而言,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都是一种外在的社会的力量,它对于人们的行为不同程度地起到约束和评价作用,而且这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不仅充当被评价、被约束的角色,而且也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各种评价活动中去,充当道德评价的主体力量。

  应当看到的是,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的作用并非是单向的,两者都有进步与落后之分,有时,落后的社会舆论会阻挡社会的进步、蒙蔽人们,使人们认识不到事物的发展规律。不健康的社会习俗也会给人带来身心上的伤害。然而,一般说来,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舆论和道德评价,能够体现出这一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成为维护社会制度的一种力量。

  自我评价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观念对自己的行为所作出的道德判断。在自我评价中,行为主体充当着双重角色,即自身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既是道德评价的主体,又是被评价的客体。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不同的是,它依靠的是一种内在的力量,良心在自我评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自我评价要通过良心,即“内心信念”来完成。所谓良心就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是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

  良心的作用大体上有三种。第一,良心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意识活动,是人的行为的个性调解器。一般说来,人们的行为既为外部的条件制约,又受动机的支配。良心的作用在于赞扬、鼓励和支持善的行为来促使人们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同时,通过批评、谴责恶的行为来避免和纠正不道德的行为。由于客观情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人们不可能对每一种道德境遇都有充分的准备,不可能事先为每一特有的道德行为提出现成的解决方案。在这些情况下,行为的道德自我调解者就是良心,尤其是在没有或者难于进行社会舆论监督的情况下,良心便成了个人道德行为的惟一捍卫者。第二,良心是人们把理性和情感、以及潜意识融为一体的精神力量。良心的心理机制是把人的心理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由理性、感性和意志以及潜意识相互作用而发生。它不仅依靠冷静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评价,而且也表现为道德上满足或不满足的感觉。人们常说的“问心有愧”,在道德意义上指的便是自我感受到了良心的谴责。这种“愧”多指人们内心体验到的道德内疚感和羞耻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感觉,道德的责任感才得以强化,个体的道德行为才得到有效的调控。有没有这些感觉,以及这些感觉在何种程度上起作用,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境界的尺度。第三,良心是人们进行自我道德评价的裁决者。良心可以对自身的道德行为作出某种自我评价。通过这种评判,人们可以心安理得地遵循自己良心所裁决的结果行事,肯定或否定某些行为,赞扬或谴责某些事情。

  良心对人们行为的作用体现为一个过程。首先,在人们做出某种行为之前,良心要根据履行义务的道德要求,对行为的动机进行自我检査,对符合道德要求的动机予以肯定,对不符合道德要求的动机进行抑制或否定,从而作出正确的动机决定。其次,在行为过程中,良心能够起到监督作用,对符合道德要求的情感、意志和信念予以支持和鼓励,对不符合道德要求的情感、欲望和冲动予以克服。再次,在行为之后,良心能够对自己行为的后果和影响作出评价,对履行了道德义务的,以及有良好后果和影响的行为予以肯定和赞扬,从而使人得到内心的满足和安慰,对于没有履行道德义务和产生了不良的后果和影响的行为,进行内心的谴责,表现出内疚、惭愧和悔恨,从而纠正自己的错误。由此可见,良心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既体现于道德意识的各个方面,又贯穿于道德行为的整个过程,成为人们道德境界和道德信念的重要体现。

  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作为道德评价的不同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也各有其功能。两者是统一的和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自我评价不能脱离社会评价,因为自我评价所依据的标准是社会的标准,是对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认同之后的内化。另一方面,社会的评价最终也要由个体接受下来,转化为内在的尺度。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共同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是否体现了时代的伦理精神,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无论是社会评价还是自我评价,都必须遵循这一标准。

  三、道德评价的根据和标准

  道德评价的根据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所谓动机就是意识到了的行为动因。它标志着在个人道德选择中对某些价值、目的、愿望、理想的偏爱。动机既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思想感情,又是一种道德认识,是指导、推动人们去行动的一种精神力量。动机往往同人的需要联系在一起,人们的需要是复杂多样的,因此人们的行为动机也不是单一的。效果指的是人们行为所产生的客观结果。效果是客观的,一方面它能被人感觉到,另一方面效果的好坏、成败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动机和效果是构成人们行为的两个基本要素,在道德评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究竟是以主观动机为评价依据,还是以客观效果为评价依据呢?这是一直困扰着人们的问题,在伦理思想史上,围绕着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形成两大对立的学派:动机论和效果论。

  ……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康德是动机论的著名代表,他主张行为的评价只有一个根据,这就是“善良意志”,只有从“善良意志”出发的行为才能是有道德价值的行为、善的行为。如果人们见到有人落水,便去奋力地营救,即便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把人救出,这个行为也仍旧具有道德价值;相反,如果动机不良,即便是把人救起,这个行为也没有道德价值。康德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意义,他看到了道德价值的特殊本质,把道德评价与一般评价区别开来,同时也强调了“善良意志”中的责任和实现动机的行为。但是,由于他一味地追求动机的纯洁性,忽视或根本否定了效果的作用,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近代英国功利主义思想家边沁和密尔是效果论的著名代表。与康德相反,功利主义者主张只能以效果评判人们行为的道德价值。他们认为,凡是能够产生快乐和幸福的行为就具有道德价值,因为它们能够满足行为者的实际利益。道德评价的根据只能是行为产生的实际的利益效果。对于一个救起落水者的人来说,无论他具有什么样的卑劣动机,他的行为都是善的。相反,如果搭救不成功,无论行为者的动机如何善良、如何全力营救都没有道德价值。这种理论纠正了动机论忽视效果的片面性错误,把道德行为与后果联系起来,对于道德评价有一定的意义,但它根本性的错误在于否认了动机在评价中的作用,这就必然会导致人们只关注行为的结果,而无视于目的和手段的公正性。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然而,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动机和效果一致,便很容易作出评价,而困难在于如果这两者不一致的时候如何进行评价。这里有三点应当注意:首先,总的原则是把动机和效果统一起来,既看动机,又看效果,联系动机看效果,透过效果看动机;其次,在动机和效果的好坏不甚明了的情况下,考察善恶应当注意对于效果好坏的认识;在动机和效果都已清楚的情况下,应当注意对动机的研究。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实践,人的任何道德行为,都是在对客观事物认识基础上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时好的动机会产生坏的结果,但在实践的过程中,这种好的动机终究会得到人们的认可,获得一种道德价值。善良的动机并不是根据它是否取得预想的结果来证明的,而是由行为者的实践来证明的。此外,一个人的动机既然是指主观的愿望,是一种内心的活动,那么也就不能根据行为者自称的善良愿望为依据,而必须以是否能把他的愿望和动机付诸实践,并且产生预期的效果为依据来检验他的愿望和动机。

  在道德评价活动中,涉及到评价的标准问题。当我们说某种行为或者事件是道德的时候,最常见的是使用善和恶的范畴,把善恶作为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要回答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问题。

  如同任何概念都应有它一般的确定的客观内容一样,人们可以对善恶概念进行规定。一般说来,所谓善就是指人们的行为活动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时要求,是有益于社会进步或有利于他人幸福的行为。所谓恶就是人们的行为活动违背了一定社会和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是有碍于社会进步或有害于他人幸福的行为。

  善恶作为道德评价的标准有一个基本属性,这就是它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善恶标准的相对性体现于善恶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含义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由于民族、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各个民族对善恶的理解也不相同。同时,善恶也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是在相互联系和斗争中不断发展的。没有善就无所谓恶,反之也是如此。它既是一对通过相互比较来定义的伦理价值范畴,又是在道德实践中用来判断行为的一个标准。

  另一方面,善恶标准也具有绝对性和确定性的一面。这就是要把它们放到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去,看其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否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幸福,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里,归根结底是要以是否符合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作为评价标准。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人人都爱心理学:最妙...
4看图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6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7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8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艳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内容:初三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就想不管不顾地大哭上一场,其中不乏几个脆弱的女生已经泣涕涟涟,打湿了一张又一张面巾纸。“陈大班,你说话呀!没人让你做哑巴。”牛天梓瞪着牛眼,生气地冲班长陈远嚷着...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义明  

    经管励志 【已完结】

    书中自有黄金屋,教你如何成为股票市场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如何成为一个输少赢多的投资人,如何成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重点介绍基金的基础知识及品种,常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及投资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资案例等。

  • 凯达之魂:记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和事业

    作者:冯萌献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记述了张文远从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从一个生产队的记工员开始,成长为民营企业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