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主义的形成、发展及其基本内容
个人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individuum),意为不可分的东西、个体。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道德原则,是随着私有观念的产生而出现,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孕育、发生和发展而不断成熟和完善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和道德理论体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说的个人主义,通常是指西方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经过近代和现代资产阶级思想家们概括和发展而形成的一种“个人为中心”的思潮。如英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霍布斯等人,把个人主义泛化为永恒不变的人性,并使之成为道德的主要内容和判断善恶的重要标准。19世纪上半叶,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正式提出并论证了比较完整的、体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内涵的个人主义概念。他在《论美国的民主》一文中指出个人主义是一种只顾自己而心安理得的情感,它使每个农民同其同胞大众隔离,同亲属和朋友隔远。因此,当每个农民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小社会后,他们就不管大社会而任其自行发展了。19世纪下半叶是个人主义进入系统化和明确化的时期。德国哲学家尼采等人,把对权利意志的追求看作是人的本质和人生的最高价值和理想,认为能够满足个人权利意志的东西在客观上必定是好的和善的,强调个人才是价值的基础和评判社会的惟一标准。个人主义有许多变种,如实用主义、存在主义。实用主义思想家则认为,人生的目的只是实现个人的意志和欲求,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只在于行动所带来的好处,在于“方便”和“有用”。存在主义则进一步把个人主义的观点理论化和系统化,从所谓个人纯粹主观意识出发,主张超越现实的个人自由选择和行动,强调摆脱社会境遇限制的“个人奋斗”。
个人主义是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主要思想特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作为一种与财产制度有关的思想,强调个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个人维护自己的私有利益是天赋人权,是合乎人性的;(2)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强调个人的自由、民主和平等,反对国家对个人自由的任何形式和意义的干预和限制,认为个人的自由、平等本身就是民主主义的产物,因而不应当受到任何干涉;(3)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观念,强调个人是真正的目的,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而社会和他人包括一切有道德的行为都只是实现自己利益的手段。
个人主义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有力思想武器,曾起到过进步的历史作用。但它是私有制度的产物,它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一切活动均建立在赤裸裸的个人私利的基础上,它是惟利是图、金钱至上、损人利己、尔虞我诈等社会丑恶现象的理论根源。
作为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自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对社会的危害也是极大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主义的危害就更大了。它导致社会道德状况的败坏,导致社会人际关系的恶化,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导致消极腐败现象的滋生和发展,导致消极情绪的扩散和社会凝聚力的涣散,导致背离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因此,社会主义国家拒斥个人主义的人生价值观。
二、个人主义的其他表现形式
个人主义的道德原则和处世哲学就是以个人为中心对待他人和社会。利己主义、利他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以及无政府主义等都是个人主义的表现形式。利己主义一词,源于拉丁语(ego),意即“自我”。在我国古代,杨朱提出的“贵生”、“重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是古典利己主义的典型表述。西方历史上的利己主义曾有过“合理利己主义”、“开明利己主义”、“民主利己主义”、“节制利己主义”等形式,但它们本质上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利己主义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以强调所谓个人幸福为特征,认为追求个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价值所在,他人的幸福只是实现个人幸福的一种手段和条件。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就认为:“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人们的过去、现代和未来都是爱自己甚于爱别人。”极端利己主义,甚至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他人和社会利益之上,并为此不惜损害和牺牲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可见这种人生观的特点符合剥削阶级的长远利益和需要。
利己主义在个人品德和行为上表现为自私、偏狭、虚伪、贪婪、狂妄、冷漠等。个人主义信奉的生活原则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从“人的本质是自私的”出发,把个人私利看作是人类行为的惟一动机,主张一切思想和行动都以个人的特殊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并把这种对个人私利的追求极力说成是合理的、合道德的,而把社会利益说成是无足轻重的。个人主义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一切从个人私利与需要出发,反对社会统一的价值标准。
利他主义是一种形式上与利己主义相对立实则相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理论。利他主义一词,源于拉丁语(alter),意为“他人的”。利他主义的特点是,从所谓的人的本性出发,主张为了更有利地实现个人利益就要关心他人的利益,甚至在某些时候需要牺牲个人的利益。
在西方伦理发展史上,利他主义曾有过两种表现形式。仁爱的利他主义认为,利他人的仁爱之心和仁慈情感是人的本性。仁爱心作为道德的基础和标准,要求人们无私地去为他人和社会的共同福利贡献自己的爱心。而仁爱之心是神刻在人心上的天赋情感。仁爱的利他主义带有明显的基督教道德的痕迹,后来发展成为一种仁慈主义。而利己的利他主义则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但同时又有同情心、怜悯心以及想帮助他人的社会情感。所以尽管人都以追求私利为个人行为的出发点,但利他的社会本能最终又使他把他人和社会的共同福利作为自己行为的目标。
仁爱的利他主义和利己的利他主义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道德原则。它们鼓吹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利益的和谐与一致,用所谓的普遍同情和仁爱来掩盖资本主义制度下激烈的阶级对抗与深刻的社会矛盾和危机,起着美化资本主义,麻痹人民思想意志的作用。
三、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综上所述,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分歧与对立,不仅仅是要不要个人利益和要不要集体利益的争执,而是极其重大严肃的社会历史观的争论,即如何来看待社会和人的本质,如何看待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问题。首先,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并不否定个人利益和个人需要,而是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社会整体利益的满足和提高,才能使个人利益得以实现和满足。可见,个人主义与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和需要在性质上是完全不问的概念。其次,集体主义不是抽象地谈论人的本性、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它从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出发,高度概括处理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指导性原则,这就使得它所提倡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大公无私的精神比利他主义具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说服力。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尽管消灭了个人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但它的影响依然存在。只有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为丰富,实现了按需分配,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自觉性的社会里,个人主义的影响才会彻底消失。当前,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人们逐渐成为经济活动的利益主体,人的需要、能力、活动和社会关系开始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同时发生着激烈的变化和冲突。如果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只是消极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就不能有效地抵制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如果像某些论者所说的那样,提倡个人主义,只强调个人价值,那有谁还会关心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连个人的利益也不能保障。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一句谤语“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形象地说明了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基本思想,同时也深刻说明个人主义价值观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不断消除个人主义的各种影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只有大力宣传和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目标,才能保证我们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一致地发展,并为人的自主全面的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既要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又要把现实与理想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激励人们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
当代大学生应当自觉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和思想道德修养,从而对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本质及其表现始终保持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正确认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关系,自觉倡导和践履集体主义原则。在集体的事业中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才是当代大学生的正确成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