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个人与社会的共糸

  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们,往往从两个相反的角度谈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么片面夸大个人的作用,把个人看作是历史的起点,强调脱离社会的个人自由和个人发展,反对社会对个人的任何约束和限制,宣扬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要么完全否认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抽象地强调社会的存在,要求人们完全放弃个人的一切欲望,服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对个体的剥削和奴役。唯物史观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揭示出个人与社会既矛盾又一致、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联系与关系,指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矛盾统一的关系,在统一中包含着矛盾与差异,在矛盾中包含着联系与统一。大学生只有把握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真谪,并在正确的原则和方法指导下进行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运作,才能求得个人与社会间的协调发展。

  一、个人与社会的矛盾统一

  个人与社会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所谓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是指个人与社会作为两个不同的事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与界限,不能把个人与社会等同起来;所谓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是指个人与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同一过程中的两种事物,彼此间又存在着互为前提、互相依赖的辩证关系。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是存在着鲜明界限的两个不同事物间有差别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是相互依赖的两个事物在统一过程中的差别。

  1.个人与社会的矛盾

  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在于人的个体性与能动性。人的个体性造成了人类个体之间的差异,人的能动性使人不像自然界中其他存在物那样只是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而是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使其为自己服务。

  人的个体性差异固然包含着生物学上的差异,但更重要的是个体在不同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中所形成的社会特质的差异。所以个体性并非纯粹个人的品质,而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成熟和稳定的个体规定性,它是人的社会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个体性的核心是独立性,即个体是积极能动的独立主体,而能动性是个人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条件。个人对社会的能动性表现在:个人并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社会,而是通过参加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革;通过参与社会的政治和精神生活,促进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变化。

  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实质上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矛盾。个人是具有自主和能动意识的主体,社会是有着自身运动和发展规律的客体。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一方面,个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创造性活动的承担者,而社会是实践的对象和结果,二者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矛盾中统一的。另一方面,社会发展自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的活动只有尊重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时代趋势才能收到变革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效果,二者又是在个人能动性与社会规律制约性的矛盾中统一的。

  2.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性在于人的社会性和依赖性。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任何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人对社会的依赖性使人的各种活动无不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作为前提,无不打上社会的烙印。

  人的社会性是指个人在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在同他人发生交往的活动中所逐渐具备的所处社会的最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人的社会性是人之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所在,是人作为人所必然具有的规定性。人的社会性并不否认人作为个体所具有的差异和特点,而是强调任何个体都只能依赖一定的社会基础,依赖一定的社会关系作为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个人对社会的这种依赖性具体表现在:个人的物质需要依赖于社会生产,个人的精神生活和理想追求依赖于社会的文明程度以及思想道德规范;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综合发展。

  所以,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是必然的,它的必然性在于,“个人是社会存在物”,绝对脱离社会的孤立的个人是不存在的。个人之所以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不能脱离物质生产活动这一人类最基本的活动,而这种活动从一开始就是有组织地进行的社会的集体活动。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生产关系是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其他关系如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等都是由生产关系决定并为之服务的。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任何个人在任何时候都隶属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系当中。人类社会是每个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地和环境,它规定着人的现实的存在和本质。而人的本质是人真正的社会联系,离开人类社会就无法理解现实的活动着的人。另一方面,社会又总是人的社会,人类社会不是抽象的单个人的机械相加,而是由处于现实活动中和关系中的社会的人形成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有机系统。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存在是社会的前提,没有一个个现实的人的存在,就不可能有社会。人又是社会的主体,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活动,在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中,人无所不在。即使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存在,亦体现在人的活动中,离开人去认识和研究社会,不仅没有意义,而且是根本不可能的。由此可见,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人化社会与社会化人的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动态历史过程中的统一。

  二、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现实运作

  准确把握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现实运作,关键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原则和方法正确认识个人和考察社会。既不能把个人与社会割裂开来抽象地去谈人的价值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和规定性归根到底要从他所生活的社会中获得说明;也不能脱离个人的能动作用孤立地去讨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为每个人都为社会生活贡献不可替代的一部分。脱离个人的社会与脱离社会的个人都是不可想象的。对于大学生来说,坚持社会本位,反对个人本位,自觉融人社会并接受社会化的洗礼,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注重道德践履,是实现个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1.人的社会化

  一个人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到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这中间需要经历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社会化就是指个人通过学习文化知识与技能以及社会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社会性的过程。它既是一个适应社会的过程,又是一个改造社会的过程。一般来说,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构成了个人发展的直接动因,这一内外因素的矛盾的辩证的统一,即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有机结合,就是人的社会化的实质。人从来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社会化的,人的社会化过程,是形成和深化关于个人和社会以及二者关系的认识,并通过积极的社会实践不断完善自我和改造社会的动态过程。人的社会化作为人与社会关系的纽带,是人的社会性的内在要求。大学生正处在由幼稚走向成熟,由非独立生活走向完全独立生活的转折时期。正确认识人的社会化的意义,全面了解人的社会化的内涵,自觉实践社会化的过程。对于大学生的人生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伴随人一生的过程。从个人必须不断调整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来看,人的社会化过程永远都不会完结。一个人的成长经过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初步社会化,再经由中年和老年时期的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不仅可以掌握知识和技能,明确社会规范和要求,而且还能培养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意识,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其次,人的社会化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社会时期和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的社会化的内涵是不同的,甚至有着很大的差别。中国和外国不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同。现代西方国家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主要是灌输以个人奋斗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价值观,这种社会化教育是适合资本主义制度本质要求的,同时这种社会化也孕育了资本主义社会本身无法解决的矛盾和危机。而我们提出的社会化内涵与之有本质的区别。当代大学生既是20世纪社会的自然延续者,又是21世纪新的社会的开拓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应突出以下内涵:

  第一,形成合乎社会主义社会要求的政治立场和信念,包括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并立志为之努力奋斗。

  第二,形成合乎社会主义社会道德规范及评价的道德意识和理想,表现为自觉将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内化为个人信念和需要,先人后己、先公后私、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努力做一个胸怀远大理想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第三,形成不断接近社会特定性别规范目标的性别角色和社会角色,从而形成不同性别的人格、心态以及行为方式,并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能够担当符合社会期待的社会角色。

  第四,形成适合未来职业与事业发展要求的知识结构与能力储备,包括掌握能够应对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和本领。

  第五,形成较为客观稳定的自我意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应付各种人生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和意志力。

  2.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当今社会人们迫切关心的问题。人和社会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体,任何一方的发展都离不开对方的发展。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的关键是,在处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时,究竟是以社会为本位,还是以个人为本位。我们之所以倡导社会本位,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以及政治制度的性质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个人与社会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统一的利益关系,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政治意志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这是我们坚持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客观的社会前提,也是避免资本主义条件下个人异化和社会畸形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谋求个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强有力的保障。

  首先,坚持社会本位是社会主义社会个人与社会之间应有关系的需要。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土壤,个人生存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只有通过社会才能获得满足,并且个人的才能、知识和经验本身也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我们充分实现个人利益的保障。与此同时,社会的发展又是通过每个个人的集体努力而实现的,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成就。一个人在社会工作和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极端负责的敬业精神以及廉洁奉公、先人后己的精神是以社会为本位价值观的体现。

  其次,坚持社会本位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民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必然要求。人生价值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人在他的实践活动中对他人和社会所作出的贡献、付出的劳动,而且贡献越大,其价值也越大。人的价值主要在于劳动和贡献这一规定性,要求人们在现实中把为社会奉献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价值的最高要求,在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进程中寻找自我的位置,并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自我,努力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大学生是社会中具有较高文化知识水准和思想道德觉悟的群体,肩负着振兴民族和报效祖国的神圣使命。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并保持实践的能动性和自觉性是取得个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社会责任感不但是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维系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连接纽带,是人生一切创造性劳动和高尚行为的内在动力。而人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的能动性就在于,在实践中可以认识所处社会历史条件的性质,并在生产方式发展的一定水平上实现对社会的改造。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共同运动、不断发展构成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内在机制,并推动着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这是因为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科技的飞速进步,市场经济不仅在经济领域启动了竞争机制,打破了以往的社会利益格局以及人与人之间已有的经济关系,而且这种竞争机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人们在对道德理想和人生意义的追求上也呈现出复杂的多样化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社会理想和要求与个人追求和需要间的平衡和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既是一种社会发展理想和社会发展道路,又是一种社会结构、社会体制和社会运动过程,更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和道德践履。社会发展与个人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第一,社会发展制约和激励着人的个性的发展,超越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个人发展是不可能的,人只能在社会为他所提供的舞台上扮演自己的角色。反过来,人的个性的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离开了个人的创造活动和个人能力的发挥也就没有了社会历史的内容和发展,可以说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历史的创作。第二,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并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因而社会的发展就是人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人本身的发展归根到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人作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其最终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从总体上把握人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基本观点,离开这一基本观点就无法正确理解人生和社会。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人人都爱心理学:最妙...
4看图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6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7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8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艳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内容:初三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就想不管不顾地大哭上一场,其中不乏几个脆弱的女生已经泣涕涟涟,打湿了一张又一张面巾纸。“陈大班,你说话呀!没人让你做哑巴。”牛天梓瞪着牛眼,生气地冲班长陈远嚷着...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义明  

    经管励志 【已完结】

    书中自有黄金屋,教你如何成为股票市场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如何成为一个输少赢多的投资人,如何成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重点介绍基金的基础知识及品种,常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及投资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资案例等。

  • 凯达之魂:记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和事业

    作者:冯萌献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记述了张文远从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从一个生产队的记工员开始,成长为民营企业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