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科学认识人的本质

  “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正,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的名句,洋溢着欧洲资产阶级在冲破封建势力和神学压迫、登上历史舞台之时的乐观与自豪。其中,对人的赞美就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

  然而什么是人的价值?怎样才能实现人的价值?这是每一个处于人生起跑线上的青年格外关注的问题,也是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不断探求的古老而常新的课题。对这些问题进行理性思考,要从研究人的本质即“什么是人”这一逻辑起点开始。

  关于人的本质的探讨中,人们往往把人性和人的本质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为了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论述,科学揭示人的本质,我们应该搞清这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

  一、人性是人类共有的、多种属性的总和

  人性是人所共有的、区别于动物的特性,我们很容易根据这些特性把人与动物分开。人性又有多方面的表现。一般说来,包括如下几方面:

  1.自然属性

  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人的自然属性通常指以本能需要为基础的食欲、性欲和自我保存(防卫本能)这三种基本机能,这些特性体现了人与动物性相联系的一面,是人与动物的共同点。然而在如何实现这些本能的问题上,人与动物有着明显的差别,人的自然属性之中加入了社会的和文化的因素,打上了属人的印记。比如:人的饮食、性爱不但采取不同于动物的实现方式,还显示着本能欲望满足的社会文化意义。在自我保存方面,我们知道,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都有无数志士仁人临难不苟,为了真理,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他人的幸福,甘愿舍弃生命,其壮举与动物们趋利避害的逃生本能判若天渊。所以,恩格斯说:“人来源于动物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

  2.社会属性

  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社会属性是人性中更为重要的特性。人的社会性有多方面表现:

  第一,人的社会性首先表现为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依存性。人一出生就处于一定的人群、团体、家庭和社会中,并与社会建立了这样那样的联系。任何脱离社会的单个人都无法生存。众所周知的“狼孩”的故事说明了人一旦脱离社会,纵使具有健全的人的生理结构,也无法学会人类的直立行走、语言、思维等本领,终归不成其为人。

  在现代社会中,人一旦远离社会,即使衣食无忧,也很容易产生绝望的情绪或其他心理疾患,聪明才智也会很快衰退。这是因为群体生活或社会生活是人的内在需要。对此,西方现代派的文艺作品中有着生动的描写。

  第二,人的社会性还表现为人际关系中的社会交往性。人类是合群的动物,人的活动的显著特征就是交往性。交往是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通过交往相互理解,协调行动,从而完成共同的实践任务,通过交往,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第三,人在伦理关系中的道德性是人的社会性的又一重要涵义。人们为了协调社会内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一系列规范。这些规范为人们的行动提供了选择的准则,所谓道德性是指人们遵循一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动物的行为虽然也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但只是受本能驱使的自然选择,无所谓道德不道德,只有人才有道德性。

  第四,人自觉的劳动及其劳动过程中合作性,这是人类社会性最重要、最深刻的涵义。因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没有人类的劳动,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更不会有今天的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劳动及其劳动过程中的合作关系,是第一位的人性特征,而其他的人类特性和人性关系,如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相互依存性,人际关系中的社会交往性,伦理关系中的道德性,都是劳动及劳动过程中的合作性的派生物。劳动是人的特性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它不仅决定着人的自然属性,而且也决定着人的语言思维的特性,决定着思维的内容与水平。

  3.精神属性

  在生产实践以及人的其他一切社会交往和创造活动中,产生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包括理性和非理性、知识和体验、意识和潜意识等丰富的内容。恩格斯曾说过,“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精神”。人之所以是“万物的灵长”,因为就目前科学认识的水平而言,人类是宇宙中惟一具有思维能力的生物,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思维着的精神之花之所以格外艳丽,是因为人有认识能力和自由意志,具有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因而可以根据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的属性及规律来进行生产和创造,如此代代相传,创造出辉煌的人类文明。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了解了人性的各个方面,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构成了人性的完整结构,它是人所共有的区别于动物的诸多属性的总和。同时,人性并不是超历史的凝固不变的抽象物,它是人类实践和人类历史的产物,人性将随着人的实践与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改变。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人的存在表现为本质和属性两个方面。人性和人的本质都是标志人的特性的范畴,然而它们对人的特性的揭示所显示的深度是不同的。人性与兽性、神性相对立,是人所共有的、存在于人类每个个体当中的特性,是区别于动物的诸多属性的总和,它处于人性结构的表层。人的本质则是人性结构中占支配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最根本的内容,藏于人性结构的深层。如果说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和标志,那么人的本质就是这些特征和标志产生的内在原因或根据。

  根据上述原则,我们可以概括出人的本质的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使人从动物界上升到人类并构成人的其他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的历史活动”。从发生学的意义上看,劳动是使人成其为人的根本原因,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人的主要存在方式。它决定一切其他的活动,如政治活动、军事活动、宗教活动,科研活动、艺术活动等等。因此,劳动既是人的本质形成的起点,又是人的本质发展的基础。人通过自己的生产劳动使自然界越来越人化,外部自然界的面貌因而离原始状态越来越远,处处打上了人的印记;同时劳动也使人的自然本性甚至生理结构越来越人性化。生产劳动及其他一切实践活动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社会关系系统,同时也造就了人所特有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劳动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劳动从发生学的角度说明了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源。

  其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经典表述,为我们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这一重要原理可以进一步说明:为什么同是人类,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人何以有不同的文化性格与价值观。对马克思这一著名论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第一,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马克思彻底否定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错误观点。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理性、爱、意志力”等抽象的“本质”,而他所说的人是脱离了社会实践和一切社会关系的孤立的个人,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没有任何社会内容的“人的一般”。那么,“在其现实性上”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现实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而实践活动总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

  第二,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所谓社会关系是指人在共同的实践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可分为两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物质的社会关系一般主要指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这两类社会关系交叉在一起,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在现实中又形成家庭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等等。思想的社会关系一般指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关系等等。在这两类社会关系中,物质的社会关系决定着思想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和性质,也最终决定着人的本质。每个人从出生之时起,便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他成长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人的本质形成的过程。

  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的社会关系,每个人都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家庭,每一代人都只能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从事活动,而且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动机、需要、理想,归根结底也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关系以及社会的政治文化发展水平决定的。当然,在接受既成社会历史条件的同时,人们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改变和发展这些条件。

  第三,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是多方面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关系也是多方面的,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诸多社会关系的影响,形成他特有的个性及价值观念;每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也是在多种社会关系中形成其特性(如阶级性、民族性等等)当然,所谓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非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各种社会关系也不是简单地并存,在决定人的本质过程中也不具有同等的意义。一般说来,在诸多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和制约着其他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也最终决定和制约着人的本质。在学习中我们应注意坚持全面的辩证的观点。

  第四,人的本质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实践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人的本质当然也会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不同的人的本质,在社会分裂为对立的阶级之后,人的本质带有阶级性,每个人都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了,产生阶级的一切根源也都消灭了,人的本质中的阶级性赂印才能随之消灭。到那时,人们将生活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

  综上所述,人的劳动实践和社会关系共同决定了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创造性劳动。其中,创造性劳动是人的本质规定中的主观性因素,它说明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及其根源;而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规定中的客观制约因素,它揭示了人的本质产生与发展的条件、性质,说明了不同的人的本质产生的根由。二者的统一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根据。

  三、驳“人的本质自私论”

  无论在中外思想史上,还是在当今现实生活中,都有不少人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诸如,战国时期的荀子提出“性恶”说,杨朱说“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宋明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把“人欲”视作罪恶的本性和自私的根源。一些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认为,人的“自保”、“自爱”是人的天性,由此导致人与人之间“像狼一样”(霍布士语),“他人就是地狱”(萨特语)而最具迷惑性和影响广泛的是所谓“合理利己主义”,认为趋乐避苦、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人在一切行为中所能遵循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因此,不应也不能放弃利己主义,只能使人们“合理地”理解自己的利益,“合理地”组织社会,从而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协调起来。

  “人的本质自私论”之所以是错误的,从理论上分析,它有如下几点失误:

  第一,他们都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性中的自然属性,混淆了人与动物的根本界限。诚然,人的自然属性也是人之为人的条件之一,人若不吃不喝,就无法维持个体的生命;人不恋爱结婚也无法延续后代。但是人的自然属性只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物质承担者,而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在劳动过程中,人类的饮食变成了文化,性欲转化为爱情,本能升华为道德,感觉产生了审美。成语“衣冠禽兽”正好说明:仅仅有自然属性,人就无异于动物,也就不具有人的本质了。

  第二,从逻辑上看,把自然属性等同于自私本性犯了一个混淆概念的错误。自然属性仅仅是人与生俱来的生理机能,这些生理机能不具有任何道德意义,无所谓善恶、自私或不自私。只有在如何实现这些生理机能、从而与他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的时候,才具有道德评价的可能和意义。在这里,我们评价的是人们为实现自然属性所采取的行为态度。一定的行为态度准则就是人们的道德规范,自私与无私是道德评价的概念。人的自然本性不等于自私,人的生理机能跟自私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历史上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革命战争中战友们把最后一把米、最后一口水让来让去,革命先烈为了崇高的理想不肯出卖组织,而宁可选择死亡……这一切看似违反自然本能,却是人的本质的最高表现,这是只有在人类中才会产生的现象。

  第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的本质自私论犯了一个违反历史事实的错误。考古学、人类学和社会发展史等科学已证明,人类社会已有350万年的历史,而私有制产生不过5000年。自私是私有制生产关系的产物,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没有私有制,因而也不存在私有观念,人的本质当然也不是自私的。可惜,人的个体生命一般不过百年,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恰恰始于阶级社会即私有制产生的社会,因而,若从个人的感性经验出发,或从文化典籍等“集体记忆”中寻找,很容易得出“人天生是自私的”这一错误结论。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出现了某些混乱的局面:干部腐败严重,公民道德行为失范,刑事犯罪升级,社会监控不力,舆论导向偏颇,致使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集体主义受到了普遍怀疑,而贪图享受、惟利是图的个人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又流行起来。这是因为我国现阶段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中还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分配方式上还有其他分配方式。各种非公有经济是形形色色观念生存与流行的土壤,而中国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利己主义与西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体系成了某些人的自私自利的思想文化资源,可见自私观念还会长久地腐蚀人们的精神,这说明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但是我们仍然坚信: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绝对的、永恒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自私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私有制的灭亡,私有观念也将逐渐灭亡。由于文化知识水平不足、理性思维水平不高,而囿于历史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局限,是“人的本质自私论”的认识论根源。

  第四,合理利己主义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坚持“人的本性自私论”立场,打着“合理”的旗号,开出种种调解社会冲突的药方,企图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结合起来。然而,这一理论却无法消除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与资产阶级的剥削本性之间的冲突,也无法消除资本的贪得无厌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冲突,从而无法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不合理性,只能充当美化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的遮羞布,使残酷的阶级剥削与阶级压迫“合理”化。善良的人们不应拾起这块遮羞布。

  第五,“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是合理利己主义的另一说法,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曾引起热烈争论,至今仍有人在极力鼓吹这一观点。这一观点的要害是把“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作为理论前提,割裂人的行为目的与手段两个方面,认为一切利他之举无不以利己为出发点,“为别人”仅仅是手段,是利己行为的“副产品”,而自私与利己才是真正追求的目的。我们不否认在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的“巧合”:在利己动机下竟出现某些有利于他人的效果。但这种现象往往是偶然的。如果一个人处处怀着自私的动机,怎么会时时出现利他的结果呢?一个人处处怀着自私的目的,又怎能划清损人与不损人的界限呢?因此,“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一说,终归是一种利己主义的伪装。事实上,个人与社会,自己与他人,是互相依赖、互为目的、互为手段的。如果社会不依赖个人,不发挥每个人的才智,社会就不会繁荣发展;个人不依赖社会,不依靠他人的帮助,也无法生存。我们是目的与手段、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论者。

  总之,人的本质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随时代与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具有阶级性。也就是说,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人的本质是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而“人的本质自私论”把人的本质抽象化、凝固化,把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本质说成是一切社会中一切人的本质,为资产阶级利己主义进行辩护。这种观点抹煞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本质区别,否认无产阶级大公无私的阶级本质,也抹煞了人群中先进与落后的分野,无视英雄模范人物毫不利己、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行和精祌,甚至连平凡百姓中的无数助人为乐、急公好义的义举也看不见了,忘记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人人都爱心理学:最妙...
4看图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6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7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8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艳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内容:初三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就想不管不顾地大哭上一场,其中不乏几个脆弱的女生已经泣涕涟涟,打湿了一张又一张面巾纸。“陈大班,你说话呀!没人让你做哑巴。”牛天梓瞪着牛眼,生气地冲班长陈远嚷着...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义明  

    经管励志 【已完结】

    书中自有黄金屋,教你如何成为股票市场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如何成为一个输少赢多的投资人,如何成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重点介绍基金的基础知识及品种,常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及投资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资案例等。

  • 凯达之魂:记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和事业

    作者:冯萌献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记述了张文远从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从一个生产队的记工员开始,成长为民营企业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