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全面把握21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

  大学生是21世纪人才。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沿着又红又专的方向,成为“四有新人”,是大学生成长的总目标。从全面素质教育的角度,这一总目标也可以称做大学生应该达到的基本素质的指标。

  现代的人才素质,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相结合而产生的。它是稳定的、潜在的、长期起作用的基本品质、基本观念、基本能力。根据素质的这一界定,可以把适应21世纪的人才素质设计为六个方面。

  一、合格的政治素质

  合格的政治素质是21世纪人才的首要素质。它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第一,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我们的祖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现在从事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涉及人生的方向。

  人生的青年时期,是追求进步的社会理想最热烈的时期。确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将会为青年人的成长提供无穷的动力。我们现阶段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青年大学生就是准备在这个艰难而光荣的伟大事业中大显身手。但是,如果在思想政治方面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方面能够达成良性的有机配合,青年人就会比较顺利地建立起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而且终生难于改变;如果不能达成良性的有机配合,青年大学生也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在理想信念方面出现严重的困惑,影响自己的成长。

  当代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国内外复杂的现实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但是,没有任何人能驳倒马克思主义,也没有任何人能阻挡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低潮是检验理想信念坚定程度的最佳环境。毛泽东同志佩服和尊敬徐特立,首先就是因为当革命失败的时候,许多共产党员离开了共产党,有些甚至跑到敌人那边去了,你却在1927年秋天加入共产党,而且取的态度是十分积极的。在低潮中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无上光荣。党在80多年的奋斗和近50年执政的历程中,已在几代人内心深处奠定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有希望、有出息的大学生,肯定能超越某些现实中的困惑与冲击,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确立一生健康发展的起点。

  第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站在绝大多数劳动人民一边,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

  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是新中国自毛泽东时代以来,全党和全国人民一贯坚持的立国之本,是绝大多数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国家鲜明的政治特色。坚持还是反对四项基本原则,是国内和国际阶级斗争的集中反映。国内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国际范围内的敌对势力,都妄图取消我国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鼓吹与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全面“接轨”,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自觉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敢于同国内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国外敌对势力的进攻作坚决的斗争。

  维护和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的表现。我们国家的改革,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际的利益。江泽民同志指出:“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维护和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方面。青年大学生应从这样的高度确立自己的政治立场。国内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公开背弃人民群众的利益,扬言实现所谓的“中产阶级”的利益;某些腐败分子疯狂地攫取人民群众的公共财产,公开背叛绝大多数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他们终将受到人民的严肃批判和历史的严厉惩罚。有为青年,应当永远站在广大人民群众一边,代表并捍卫绝大多数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的人生重于泰山。

  第三,有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和民主法制观念。

  组织观念是集体主义原则在社会组织中的体现。一个人总要生活在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组织和集体之中,总要有一种对组织和集体的归属感。这就要求人们要理解和遵守一定的组织原则和相应的规范。党和国家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各单位有具体的规章制度,社会正式群体也都有一定的组织规范。这些制度和规范带有他律性。我们要熟悉并遵守这些规范。只有培育起自觉的组织观念,就把握了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主动性。

  纪律观念与组织观念密切相关。无论是共产党、共青团,还是学校和工作单位,都有特定的纪律。纪律是保证一个集体能够执行统一意志的必要手段,是现代青年必须具有的品质之一。邓小平同志把“有纪律”列为“四有新人”的内容之一。共产党员要遵守党的纪律,共青团员要遵守共青团的纪律,大学生要遵守学校的纪律。只有具备这样的观念,才能算得上具有合格的政治素质。

  民主观念要求我们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国家民主的根本区别,社会主义民主的历史地位,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封建主义遗毒的影响和表现,从而正确地运用民主权利,培养民主作风。这就需要结合学习和研究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才能对此有深刻的理解。

  较强的法制观念要求我们知法、守法、护法,认清法治与人治的区别,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同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作斗争。只有这样,才能与“依法治国”的大环境相一致。

  第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在千百年的历史中逐渐形成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它表现为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为争取祖国独立自主和富强而英勇奋斗和献身的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当代社会,坚持爱国主义的立场和精神,是每一个公民的最基本的人格和国格。

  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无祖国”的提法,是从工人阶级的斗争目标、对象以及国际团结的角度提出的,并且着眼于当时世界上没有出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这一现实。列宁认为,工人阶级在民族国家范围内取得政权后,就有了自己的祖国。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必然是爱国主义者。在当代中国,极个别背叛祖国的人以“世界公民”标榜,并以“工人无祖国”加以解释,完全是对马克思主义这一命题的歪曲。在我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不存在背叛社会主义祖国的所谓“世界公民”。西方越是借“全球化”推行“霸权主义”,发展中国家就越是需要高扬爱国主义,维护本国的民族利益。国家要发展,世界要进步,是当代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继承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摈弃形形色色的民族虚无主义,是时代对青年一代的基本要求之一。

  第五,培养廉洁奉公的作风。

  廉洁的作风是保证合格的政治素质的关键。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有努力培养廉洁的作风,才能防微杜渐,在政治上永葆青春。

  党风和社会风气的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是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背叛。如果以权谋私,追名逐利,就会使社会主义事业危在旦夕。要跳出兴衰周期律,关键在于培育青年一代的廉洁奉公的作风。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促进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就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希望所在。

  二、科学的思想素质

  科学的思想素质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方面,它可以具体分解为以下内容。

  第一,辩证思维。

  所谓辩证思维,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它是科学世界观的基本内容之一。辩证思维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辩证思维的对立面是形而上学。辩证思维要求人们在观察问题的时候,建立适度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反对极端的观点、孤立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

  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既有几千年小农经济孕育出来的形而上学,也有丰厚的朴素的辩证法的宝贵遗产。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中国古朴的辩证法相结合,创造了科学的辩证思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并便于掌握理解。在社会处于大变革的时期,尤其需要强调和培养辩证思维,防止形而上学猖獗。

  第二,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一生中两大发现的第一个发现。它是惟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它与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大趋势,是直接支撑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论支柱。它透过现象归结本质的分析,也是人们认识复杂的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惟一的科学工具。

  激烈变革的社会现实,纷扰莫测的社会现象,都向青年一代提出了掌握唯物史观的紧迫性。只有掌握唯物史观,借助于这双“慧眼”,才能把这涛走云飞、变幻莫测的社会现象看个真真切切。特别是唯物史观关于阶级和阶级分析的方法,仍然是我们今天观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现象的一把钥匙。

  唯物史观的首要的、绝对的前提,就是要求把问题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观察。它不允许用今天的政策去翻过去的案,更不允许脱离历史事实,去枉下断语。它要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一贯性,它要求评价的历史性、客观性、科学性;它反对政策的忽左忽右、大起大落、顾此失彼;它反对主观地涂黑昨日的历史来衬托今日的光明。然而现实生活中,违反唯物史观的方法时有出现,导致许多不应有的思想上的混乱和政治上的损失。这就更加证明了掌握唯物史观的必要性。

  在现实社会实行物质利益驱动的条件下,眼前的短期的利益常常遮住人们科学的眼光。当代青年的思想方法,不能不受到一定的影响,形成一定的偏颇。当代青年思想方法的偏颇常常表现为横向观察问题,忽视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不能科学地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不能科学地看待历史与现实的差别,缺乏历史的视野。

  培养唯物史观的科学思想方法,就要注重学习历史知识,更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把自己的思想方法升华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这样才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第三,正确理解和把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如何理解和把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问题。惟一正确的方法是遵循集体主义的原则,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集体主义原则所指的“集体”,一般是指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在一个具体的单位中指全局性的利益。个人利益和价值只有在一定的集体中才能实现,这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特点之一。

  在现实社会风气中,出现了价值重心向“自我”倾斜的情况。这一倾向严重地损害了社会风气,消解着社会的道德规范。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提倡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原则理解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顾全大局、克己奉公、大公无私应该受到社会舆论的褒奖,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自私自利应该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第四,确立劳动和奉献为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

  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带有鲜明的时代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它是一定的社会发展进程的产物。它反映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志。因此,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是统治阶级主体思想的一部分。

  在人类经历的不同社会阶段,曾经存在过不同的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在奴隶社会,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是占有奴隶的数目多少,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们则被剥夺了人生价值,被奴隶主视为会说话的工具;在封建社会,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是等级和特权,其他因素被排斥到次要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使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精简为一元化的东西——金钱和资本;在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指导人们揭示了劳动创造财富的真谪,因此劳动和奉献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普遍接受的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

  劳动和奉献体现了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自我满足和个人价值。但是,在社会主义现实社会中,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生价值评价标准还有一定的影响。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就是其反映。只有坚持了正确的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才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以上四个方面构成了社会主义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前两项属于世界观方面的内容,后两项属于人生价值观方面,的内容。科学思想素质具有潜在的、深层次的指导作用,是基本观念方面的修养所要完成的任务。

  三、良好的道德素质

  良好的道德素质的形成,需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和近现代中国人民的革命道德传统,还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当代社会对青年一代的要求是,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道德品质。这是道德素质建设的总纲。

  从道德的分类结构来说,它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还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

  从道德品质养成的结构来说,良好的道德素质包括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规范、道德评价。其中道德意识,即道德观念,在道德建设中起着导向性和支配性的作用。因此,我们从道德观念的角度,揭示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目标。

  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结合近年道德建设的实际,应该确立以下几方面的道德观念。

  第一,为人坦诚。

  坦诚乃待人之本。为人坦诚就是对国家、对事业、对人民忠诚,对同志、对友人诚实。这是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也是其社会价值的体现,更是胸怀光明磊落的表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共产党人以不隐瞒自己的主张为自豪。在维护个人私利方面过分精明,在人际交往中工于心计,就很难与人正常相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聪明反被聪明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弄虚作假、玩弄阴谋诡计,就更为广大群众所不齿,就更谈不上建设什么良好的道德素质了。因此,为人坦诚,是良好道德素质的基础。

  第二,先人后己,或不损害别人。

  面对个人名利,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应该先人后己。在社会上或在一个集体当中,一事当前,应该先想到这个社会、这个集体还有别人存在,决不能为了追逐个人利益如人无人之境、不顾一切。如果做不到先人后己,那么,一个人起码应该在不损害他人和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去实现自我价值,才算处于良好道德范围之内。否则,自私自利、追名逐利、不择手段,将被社会所不容。

  第三,模范遵守公德的意识。

  社会公德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作为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大学生,理应做遵守社会公德的模范。在公共场所表现出较高的道德水平,既是社会的要求,也是完善自我人格的需要。

  第四,善于与人合作的精神。

  善于与人合作是时代向青年一代提出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分工的细化,要求人们必须合作才能成事。在一个伟大的事业中,每一个人只能完成一部分工作;只有各个部分密切合作,才能成功。因此,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注意与别人工作的衔接,是具有良好合作精神的体现。正如国际无产阶级诗人所说:让我们各自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作用,英特耐雄纳尔就一定会实现。

  在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当中,合作精神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几千年的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海洋为特点的中国社会,形成了高度分散和孤立的生活方式,不知合作精神为何物,缺少合作的传统。封建社会中农民的精神上的落后,集中体现在缺乏合作精神方面。

  新中国建立后,共产党人在改变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变着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组织工人阶级发挥领导作用,通过组织农村的合作化,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农民不善于合作的习惯,培养起了农民的合作精神。但是,随着20年改革中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的现象出现,人们对竞争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做法的片面理解,合作精神又被淡漠了。所以,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这种缺少合作传统的影响程度不同地延续到今天。实际上,越是强调对外的竞争精神,对内越是需要合作。团队精神的现代价值就在于此。克服分散性和孤立性,培养合作精神,仍然是今日道德观念的重要内容。

  第五,慎独正派。

  “慎独”,本来是中国传统道德修养中的一个概念。“慎独”出自《中庸》第一章,“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修养的生命力一直持续到今天。慎独被赋予新的时代含义。慎独成为今日党政干部进行道德修养的必要环节。今日所说的慎独,就是在没有任何监督力量存在的特殊环境里,能够把握住自己,不越出道德规范。“慎独”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安全阀,它防止长期道德修养的功夫毁于一旦。随着社会的日益复杂化,摇曳不定的诱惑层出不穷,没有慎独的道德修养功夫,就会魂不守舍,甚至落人深渊。

  四、健康的身心素质

  要成为21世纪的成功人才,还必须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否则,不但影响成才,甚至会不能支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改善、人际关系和利益冲突的复杂化、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人们身心素质的要求也提高了。这里谈的身心素质,包括生理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健康的身心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加强体育锻炼,增强生理体魄。

  大学生的生理体质的成长,处于最后成熟的阶段,锻炼机会难得。应该以蒋南翔同志生前留下的宝贵口号为座右铭: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应该加强锻炼,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的体魄。生理体质的锻炼,也能够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在大学阶段,保持健康的生理体质,还要注意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社会的客观环境是复杂的,人群中的个性差别是无法预料的,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具有防止意外伤害的意识。否则,一旦遇到意外情况,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发生在大学校园内的一些恶性事件,应该使新人校的同学有所了解,以起到应有的警示作用。

  第二,磨炼坚强的意志。

  持之以恒、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反映了人的坚强意志。这种心理品质的培养,必须经过各种不同类型的磨炼和磨难。扩大实践的视野,注意体验生活,就能培养出抗挫折、抗干扰的坚强意志品质。

  第三,培育谦和的气质。

  心胸开阔,谦和容人,才能客观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心胸狭窄,忌贤妒能,是几千年小农经济意识的反映,为当代进步的人们所不取。中华传统的精华之一就是“厚德载物”。已经取得突出成绩的人,不压制后来居上的人;业绩平平的人,不嫉妒脱颖而出的人。这就是谦和的气质。谦和的气质是保证一个人不断进步的精神状态。谦和是指出自真诚的宽厚,虚伪的谦和徒有其表,毫无积极意义。

  第四,保持乐观和达观的胸怀。

  乐观和达观的胸怀,是自信和超脱障碍的能力的表现,是积极生活态度的表现。保持乐观和达观,就要超脱眼前的名利,沉着不争,保持心理的平衡。在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关系的总和不会使一个勤劳奉献的人无穷无尽地忍受贫苦,也不会使那些巧取豪夺、不劳而获的人永远安然无恙。乐观和达观的胸怀就是从这一判断的基础上培养起来的。

  第五,控制个人情绪的抑制力。

  控制个人情绪的抑制力,是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一个人不存在任何情绪的波澜,其心理素质很难说是健康的;情绪激烈起来难以控制的人,其心理素质也是不健康的。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其起伏有度,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对别人的伤害。蔡元培先生在做过一年北京大学的校长后,这样回答别人问他做校长的体会一年来,无非是说了许多自己不愿意说的话,做了许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这正是一个能够控制个人情绪的管理者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很难设想,一个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感情上信马由缰的人,会成为受人爱戴的校长。这种抑制力还包括不向下级或同级发泄情绪。因为这种发泄,携带着权力和其他优势,对人的伤害是难以预料的。

  五、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时代向人们提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的任务。在大学阶段,最主要的就是抓紧四个方面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

  第一,学好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走向社会的立身之本,是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初步接触了自己的专业之后,在与其他专业的比较中,要克服“无专业”的思想倾向和见异思迁的思想。要专心于自己的专业,精益求精,奠定坚实的业务功底。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业务上起码是一个学有专长的人。

  第二,加强人文社科方面的修养。

  广义的“人文学科”即社会科学。广义的“人文”是与“天文”即自然现象相对应的人与社会事务方面的学问。所谓“人文精神”,其含义及其理解比较复杂,它涉及人们思维和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从目前国内各大学开设的人文类课程来看,其内容已涉及文、史、哲、经、艺术、管理等方面。狭义的“人文”通常只包括传统的语言、历史、哲学方面。可见,人文与社科既相区别,又相交叉,两者都不能完全包容对方。许多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这个提法,显然采取的是狭义的“人文”概念。高悬于清华大学大礼堂的“人文日新”的匾额,其含义则是广义的“人文”概念。

  加强人文社科方面的修养,有利于纠正重理轻文、文化品位偏低的弊端。理工科的高才生不应该是文化修养的低能儿。加强人文社科方面的修养,有利于丰富思想品德修养的内涵,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加强人文社科方面的修养,还有利于追逐世界教育改革的新潮流。世界教育改革的总趋势,不仅专业口径要拓宽,而且所有专业都向人文社会科学拓宽,世界各大学都在加强人文社科教育。我们应当适应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加强人文社科方面的修养。

  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无人文社科方面的修养,呈现明显的差别。这个差别表现为:文明与粗野之分,水平高低之分,创作和工作的效率快慢之分。这样的差别不可等闲视之。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人文社科方面的学习,提升我们的文化品昧、格调、情感、价值取向水平,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促进自己成才。

  第三,现代科学技术常识。

  在当代,新的科学理论和新的学科不断出现,高新技术不断进展,而我们所学的专业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有必要对自然科学其他领域的突出进展作一大致的了解。即使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人,也不能对现代科学技术常识一无所知,否则就会影响自己的科研进展。如“克隆”技术的出现,就对现实中的伦理学提出了挑战。因特网信息技术的出现,其影响也决非仅限于科技界,对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都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都值得人们普遍关心和了解。我们应该像马克思当年热情地对待铁路和远程送电技术的发明一样,热情对待当代的崭新科学技术的出现,并关注其对社会的影响。

  第四,外语工具。

  外语是人生斗争的武器。由于我国在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方面还比较落后,需要学习和吸收发达国家一切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没有外语这一工具是不行的。世界联系的增强,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使对外交往和交流活动十分频繁,各行各业的涉外活动大为增加。这就使外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教育部对大学生的外语水平作了明确规定,只有学好外语才是合格的大学毕业生。

  六、较强的工作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的概念比较宽泛,如心理素质方面的意志力和抑制力,就属于能力的范畴;科学思想素质方面的辩证思维,也是一种能力。这里不讲广义的能力,只是专讲与工作直接相关的能力素质。较强的工作能力素质,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口头言表达能力。

  言为心声。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人的第一脸面。一个人的文明、粗俗的界线,从他的语言形象中就能得到最初的确定。干净、准确、有节奏、投入感情、即兴反应适当、适应不同对象,就是人们认同的口才标准。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熟练而稳定的即兴反应能力,更能增加一代新人的魅力。

  语言表达能力主要靠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先天的因素至多影响到语言表达的某些风格。只要自觉进行语言训练和学习,就能提高自己的口才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幼时口吃,经过刻苦训练,成就为一名世界著名的演讲家。美国内战期间的总统林肯,出身于拓荒者的家庭,坚持演讲训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演讲家。这些事例说明了后天的训练,对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作用。

  第二,文字表达能力。

  文字表达能力是知识分子的基本功。无论从事什么专业,总要表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成果,完成调查研究或科学实验的报告,形成论文。实际上,文字表达能力是制约自己科研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当加强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掌握学位论文、一般论文、常用应用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的写作规律。

  21世纪的人才和干部,应该有崭新的文风。如果还是依赖秘书写讲话稿,照本宣科地念稿子,很难被群众所接受。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会写请假条的大学生是有的,甚至错别字连篇的大学生也是存在的。某些新闻传媒也经常出现文字方面的破绽,大煞风景。这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

  第三,社会交往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联系的日益密切,社会生活对交往能力的要求提高了。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更加扩大了人们交往的范围,使交往出现全新的状态。因此,冲破封闭的个性束缚,培养接触各种社会角色的适应性,按照公共关系的规范,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未来工作的需要。

  第四,组织管理能力。

  21世纪的大学生是未来各工作岗位的骨干,都要面临一定的组织工作和管理工作。即使在大学集体生活中,有时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吸收组织学和行政管理学的常识,注意体察众人心态,锻炼和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是必要的。

  一般来说,组织要求程序严密,管理要求措施到位而有效。组织管理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依赖于对实际情况的熟悉和判断的准确,也依赖于个人平时积累的人格魅力和号召力。组织管理能力是“治国之才”的重要素质之一。

  第五,办事能力。

  办事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得到最经常的体现。在工作岗位上,一个人的办事能力,常常是上级考察下级的窗口。不论事情大小,只要办得圆满,就是能力的象征。

  一般人们总把办事看成事务性的工作,其实办事能力也是有内在规律的。它包括着几个必要的环节。它首先要求强烈的责任心,这是基础;其次,要有计划,事先的必要预测能够增加成功的把握;再次,要及时汇报和沟通进展情况,不能等到事情结束时才让主管领导知道,进展过程与主管领导及时沟通,能够取得更多的指导和理解;还要保证有圆满的结果,这是证明办事成功的最基本的事实,不能有头无尾,没有交代;最后还要有总结和体验,哪怕只是心中的一句话、一点感受也是好的,这是一个人能不能进一步提闻的明显标志。实现了这样的一个全过程,才算是较强的办事能力的体现。在实践中,有些人把事情办得令人不满意,失误一般就是在这些环节上出现的。我们应在实践中自觉地锻炼自己的办事能力,适应社会的新需求。

  第六,创新能力。

  新时期的突出特点就是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新举措、新局面,需要我们作出新概括,这就对人们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中的创新就是要推敲新思路,设计新方案,寻找新角度,采取新办法,开拓新局面。在学习、研究和未来的工作中,把新的设计付诸实践,就是创新。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靠胡思乱想,也不是靠突发奇想,更不是靠胆大蛮干。恰恰相反,创新能力的形成,靠扎实的基础知识。因此,越是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是应该在基础知识上下功夫。打好基础,熟能生巧,创新能力就在其中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人人都爱心理学:最妙...
4看图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6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7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8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艳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内容:初三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就想不管不顾地大哭上一场,其中不乏几个脆弱的女生已经泣涕涟涟,打湿了一张又一张面巾纸。“陈大班,你说话呀!没人让你做哑巴。”牛天梓瞪着牛眼,生气地冲班长陈远嚷着...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义明  

    经管励志 【已完结】

    书中自有黄金屋,教你如何成为股票市场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如何成为一个输少赢多的投资人,如何成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重点介绍基金的基础知识及品种,常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及投资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资案例等。

  • 凯达之魂:记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和事业

    作者:冯萌献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记述了张文远从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从一个生产队的记工员开始,成长为民营企业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