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普遍开设的“两课”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这两类课程。对于“两课”的这一表述是根据1995年国家教委制定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确定的。“两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把新一代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两课”的设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长期以来,党中央和国家教育部对“两课”十分重视,根据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特点,不断调整课程结构,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适应跨世纪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和改革“两课”课程建设,1998年4月,经党中央研究决定,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出文件,提出了新的“两课”课程设置方案。“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的提出,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两课”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是“两课”课程设置体系的新发展。新的“两课”课程设置体系更好地体现了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更适合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这个体系也反映了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需要。
根据新的“两课”课程设置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包括五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品德课包括三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
新的“两课”课程设置体系大体分作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的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为主题的课程设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这个层面的课程着重于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教育的基础内容。
第二个层面的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而形成的两个伟大理论成果为主题的课程设置,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这个层面的课程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时代性和现实性,进一步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有助于学生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加深对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坚持、继承、创新的辩证关系的理解深度。
第三个层面的课程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为主题的课程设置,如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两课”所包括的这三个层面的课程具有整体性,它们统一于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之中。
在“两课”的总体系之中,思想品德类课程还具有自己的子体系。在这个子体系中,思想道德修养课是核心课程。可以说,如果没有思想道德修养课,就不存在思想品德类课或“两课”的概念,就会实际上把“两课”变成“一课”了。应该从这样的高度看待思想道德修养课不可替代的地位。从课程的内容结构来看,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主要侧重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那么,思想道德修养课则主要侧重于对青年大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教育。同时,由于世界观与人生观、价值观之间的互相渗透、互相联系的特点,思想道德修养课涉及的内容作为步入大学的青年学子们人门的课程,它还承担着为青年学生进一步全面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铺垫基础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