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自1982年开始撰编,书稿的大纲最初由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印度研究组拟定,邀请一部分同志撰稿,1985年初完成部分编章,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有关专家鉴审。根据鉴审意见,需进行较大的修改。我们决定重新拟定写作提纲,进行重写。由于原撰稿人因种种原因(出国学习考察、工作调动等)有了变动,只好重组写作班子。在各位作者通力合作下,于1986—1987年底先后脱稿,经过几个月的统修后,于1988年上半年全部完稿。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季羡林教授在百忙中拨冗通阅书稿,研究书名,并作序。此序深入浅出,言简意赅,见解精深。是季先生的又一篇杰作。这无疑为本书增添了特殊的光彩,特向季老致谢。
本书涉及了印度许多有争议的学术问题,其中包括印度社会演变的特点,社会发展迟缓的根源,古代社会性质与分期,殖民主义对印度社会的作用,资本主义的萌芽,当代社会性质及其特点,各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宗教对印度社会的作用,民族起源、构成与发展趋势,工人阶级、中产阶级的特点与作用,大资产阶级的性质与特点,农村各阶级的构成与变化,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力求阐明看法,并加以论证。然而,这些看法,纯属作者一家之言,很可能是一孔之见,自然不足为据,意在抛砖引玉,求教于各方专家学者。
书稿虽经反复修改,但由于印度社会极其复杂,难以驾驭。要做到既能包罗万象又能重点突出,并作出恰当的论断,确非易事;而且由于作者人多,编章繁杂,文风各异,全书不免会有体例、格调不协调之感。由于水平所限,在资料、文字等谙方面均不免会出现种种纸漏,祈望专家和读者不吝指教。
葛维钧、康绍邦、罗照辉、江亦丽、林添成、黄子都、庄友桂等同志曾参与本书最初撰稿或提纲拟定工作,他们对本书付出过辛勤劳动,在此谨表谢忱。
陈峰君
198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