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十一明忠

  人君之称,莫大于明(二);人臣之誉,莫美于忠(三)。此二德者,古来君臣所共愿也。然明不继踵(四),忠不万一者(五),非必愚闇不逮而恶名扬也(六),所以求之非其道尔(七)。

  (一)铎按:此文论国之所以治者,在上下同心。所谓同心者,君明臣忠也。明君操法术握权柄于上,则忠臣敬言奉禁竭心称职于下。二者相须,则成功致治矣。而其所反复申明者,尤在"明据下起,忠依上成"一义,故以明忠命篇。

  (二)铎按:"大"亦"美"也。易系辞上传"莫大乎蓍龟",释文"大"作"善",汉书艺文志、白虎通蓍龟篇、定八年公羊传注、家语礼运篇注并同。"善"与美、大同义。晋语:"彼将恶始而美终",注:"美,善也。"诗桑柔笺:'"善"犹"大"也。'是其证。叙录云:"君有美称",则互文见义矣。

  (三)襄九年左传云:"君明臣忠。"新书大政下篇云:"臣之忠者,君之明也。臣忠君明,此之谓政之纲也。"

  (四)晏子春秋杂下云:"比肩继踵而在。"

  (五)"一"旧作"全",据治要改。

  (六)孝经云:"扬名于后世。"铎按:治要脱"扬"字。

  (七)"以"旧作"道","其道"下有"之"字,据治要改、删。毛诗甫田序云:"所以求者非其道也。"

  夫明据下起,忠依上成。二人同心,则利断金(一)。能知(二)此者,两誉俱具(三)。要在于明操法术,自握权秉而已矣(四)。所谓术者,使下不得欺也(五);所谓权者,使势不得乱也。术诚明,则虽万里之外,幽冥之内(六),不得不求效;权诚用,则远近亲疏,贵贱贤愚,无不归心矣(七)。周室之末则不然,离其术而舍其权,怠于己而恃于人。是以公卿不思忠,百僚不尽力(八),君王孤蔽于上,兆黎冤乱于下(九),故遂衰微侵夺而不振也(一0)。

  (一)易系辞上传。按以"二人同心"为君臣,盖汉时易家旧说。汉书匡衡传:'衡上疏乞骸骨。上报曰:"朕嘉与君同心合意。"'翟方进传册云:"朕嘉与君同心一意。"王莽传诏云:"诚嘉与君同心合意。"师丹传策免丹云:"殆谬于二人同心之利焉。"后汉书和帝纪永元十二年诏曰:"若上下同心,庶或有瘳。"桓帝纪和平元年诏曰:"群公卿士,虔恭尔位,戮力一意,勉同断金。"王常传云:"幸赖灵武,辄成断金。"冯异传云:"千载一会,思成断金。"郎顗传云:"臣愿陛下发扬干刚,援引贤能,勤求机衡之寄,以获断金之利。"张酺传敕云:阴阳不和,万人失所。朝廷望公思惟得失,与国同心;而托病自絜,求去重任。谁当与吾同忧责者?非有望于断金也。"杨震传云:"亲近幸臣,未崇断金。"崔骃传崔篆慰志赋云:"协准矱之贞度兮,同断金之玄策。何天衢于盛世兮,超千载而垂绩。"续汉书百官志刘昭注引蔡质汉仪载高赐奏光禄勋刘嘉、廷尉赵世云:"既无忠信断金之用,而有败礼伤化之尤。"御览二百七引应劭汉官仪冲帝册书曰:"三公国之桢干,朝廷取正,以成断金。"治要载崔实政论云:"今朝廷以圣哲之姿,龙飞天衢,大臣辅政,将成断金。"并用此义。越绝书德序外传记引易云:"君臣同心,其利断金。"则直以训诂易经辞矣。

  (二)"知"旧作"如",据治要改。

  (三)说苑杂言篇云:"贤人闭其智,塞其能,待得其人然后合,故言无不听,行无见疑,君臣两与,终身无患。""与"乃"誉"之误。韩非子难一云:"尧、舜之不可两誉,矛楯之说也。"

  (四)韩非子说疑篇云:"凡术也者,主之所以执也;法也者,官之所以师也。"主道篇云:"谨执其柄而固握之。"淮南子要略云:"主术者明,摄权操柄,以制群下。""秉"与"柄"同。哀十七年左传"国子实执齐柄",史记蔡泽传索隐引作"秉",服虔曰:"秉,权柄也。"说文云:"柄,或从秉。"

  (五)韩非子八说篇云:"明君之道,贱德义,贵法术,倒言而诡使,参听无门户,故智者不得欺。"

  (六)注见德化篇。

  (七)论语云:"天下之民归心焉。"

  (八)汉时诏令多言"公卿百寮"。汉书成帝纪河平元年诏曰:"公卿大夫,其勉悉心以辅不逮。百寮各修其职。"

  永始二年诏曰:"公卿申敕百寮,深思天诫。"哀帝纪元寿元年诏曰:"公卿大夫,其各悉心勉帅百寮。"后汉书明帝纪诏曰:"公卿百寮,将何以辅朕不逮?"

  (九)韩非子定法篇云:"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弊""蔽"之誤。汉书公孙弘传对策云:"不得其术,则主蔽于上,官乱于下。"

  (一0)韩非子五蠹篇云:"智困于内,而政乱于外,则亡不可振也。"

  夫帝王者,其利重矣,其威大矣。徒悬重利,足以劝善;徒设严威,可以惩奸(一)。乃张重利以诱民,操大威以驱之(二),则举世之人,可令冒白刃而不恨(三),赴汤火而不难(四),岂云但率之以共治而不宜哉?若鹰,野鸟也(五),然猎夫御之,犹使终日奋击而不敢怠,岂有人臣而不可使尽力者乎(六)?

  (一)鲁语云:"夫君人者,其威大矣。"韩非子诡使篇云:"夫利者所以得民也,威者所以行令也。"内储说上云:"有威足以服人,而利足以劝人,故能治之。"吕氏春秋壹行篇云:"王者之所借以成也何?借其威与其利。非强大则其威不威,其利不利。其威不威,则不足以禁也;其利不利,则不足以劝也。故贤主必使其威利无敌,故以禁则必止,以劝则必为(二)"之"治要作"民"。

  (三)盐铁论繇役篇:'子曰:"白刃可冒。"'礼记中庸"冒"作"蹈"。汉书李广后陵传司马迁云:"冒白刃,北首争死敌。"

  (四)汉书晁错传云:"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尹文子大道篇云:"越王勾践谋报吴,欲人之勇,路逢怒蛙而轼之。比及数年,民无长幼,临敌虽汤火不避。"

  (五)"野鸟"旧脱,据治要补。

  (六)"乎"治要作"哉"。淮南子主术训云:"人主处权势之要,而持爵禄之柄;审缓急之度,而适取予之节。是以天下尽力而不倦。"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一)。"夫神明之术,具在君身,而君(二)忽之,故令臣钳口结舌而不敢言(三)。此耳目所以蔽塞,聪明所以不得也。制下之权,日陈君前,而君释之,故令群(四)臣懈弛而背朝(五)。此威德所以不照(六),而功名所以不建也(七)。

  (一)伐柯。

  (二)旧脱,依下文例补。

  (三)注见贤难篇。

  (四)旧作"君"。

  (五)"懈弛"注见考绩篇。"朝"汇函作"乱"。按淮南子要略云:"百官背乱,不知所用。"

  (六)独断云:"皇者,惶也。盛德煌煌,无所不照。"

  (七)汉书晁错传云:"人主所以尊显,功名扬于万世之后者,以知术数也。故人主知所以临制臣下而治其众,则群臣畏服矣;知所以听言受事,则不欺蔽矣。"

  诗云:"我虽异事,及尔同僚。我即尔谋,听我敖敖(一)。"夫恻隐人皆有之(二),是故耳闻啼号之音,无不为之惨凄悲怀而伤心者(三);目见危殆之事,无不为之灼怛惊(四)而赴救之者。君臣义重(五),行路礼轻(六),过耳悟目之交(七),未恩未德,非贤(八)非贵,而犹若此,则又况于北面称臣被宠者乎(九)?

  (一)板。"敖敖"今作"嚣嚣",详贤难篇。铎按:此鲁诗。陈乔枞鲁诗遗说考卷十六云:'"敖敖"毛诗作"嚣嚣",文与鲁异。尔雅释训:"敖敖,傲也。"郭璞注以为傲慢贤者。"敖敖"二字,正释此诗之语。'(二)孟子。

  (三)史记张释之传云:"上自倚瑟而歌,意惨凄悲怀。"

  (四)"惊"下脱一字。

  (五)后汉书何敞传敞上封事云:"君臣义重,有不得已也。"

  (六)文选苏子卿诗云:"谁为行路人?"

  (七)诗东门之池毛传:"晤,遇也。""悟"与"晤"通。

  (八)"贤"旧作"贫"。

  (九)史记陆贾传说尉佗曰:"宜郊迎,北面称臣。"

  是故进忠扶危者,贤不肖之所共愿也。诚皆愿之而行违者,常苦其道不利而有害,言未得信而身败尔(一)。历(二)观古来爱君忧主敢言之臣,忠信未达,而为左右所鞠按(三),当世而覆被(四),更为否愚恶状(五)之臣者(六),岂可胜数(七)哉?孝成终没之日,不知王章之直;孝哀终没之日,不知王嘉之忠也(八)。此后贤虽有忧君哀主之情,忠诚正直之节(九),然犹且沈吟观听行己者也(一0)。

  (一)"信"旧作"言",据治要改。庄子外物篇云:"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新书过秦下篇云:"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淮南子主术训云:"效忠者希不困其身。"

  (二)铎按:"历"治要作"广",与"旷"同。

  (三)"鞠"旧作"掬",据治要改。说文云:",穷治罪人也。""鞫"与""通,亦作"鞠",详述赦篇。"鞠按"犹汉书王商传云"穷竟考问"也。

  (四)按"覆被"犹言"覆冒",详述赦篇。

  (五)治要作"愚恶无状"。

  (六)大戴礼曾子制言中篇云:"畏之见逐,智之见杀,固不难诎身而为不仁,宛言而为不智。"

  (七)"数"字据治要补(八)并见汉书。按嘉传云:"嘉死后,上览其对而思嘉言,复以孔光代嘉为丞相,征用何武为御史大夫。"是孝哀未尝不知嘉也。梅福传云:"王章资质忠直。"此言"忠直"本之。

  (九)汉书傅喜传云:"忠诚忧国。"

  (一0)后汉书贾复传云:"帝召诸将议兵事,未有言,沈吟久之。"文选古诗云:"沈吟聊踯躅。"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一)。相彼鸟矣,犹求友声(二)。故人君不开精诚以示贤忠,贤忠亦无以得达。易曰:"王明并受其福(三)。"是以忠臣必待明君乃能显其节,良吏必得察主乃能成其功(四)。君不明,则大臣隐下而(五)遏忠,又(六)群司舍法而阿贵。(七)(一)易中孚九二。

  (二)诗伐木。"忠信未达"至此,旧错入德化篇。

  (三)井九三。

  (四)汉书王褒传圣主得贤臣颂云:"及其遇明君遭圣主也,运筹合上意,谏诤即见听,进退得关其忠,任职得行其术。故世必有圣知之君,而后有贤明之臣。"又云:"圣主必待贤臣而弘功业,俊士亦俟明主以显其德。"

  (五)"而"旧作"不"。

  (六)"又"字衍。

  (七)商子修权篇云:"秩官之吏,隐下而渔民。"韩非子奸劫弒臣篇云:"国有擅主之臣,则群下不得尽智力以陈其忠,百官之吏不得奉法以致其功矣。""阿贵"见上篇。

  夫忠言所以为安也,不贡必危;法禁所以为治也,不奉必乱。忠之贡与不贡,法之奉与不奉,其秉(一)皆在于君,非臣下之所能为也。是故圣人求之于己,不以责下(二)。

  (一)"秉"与"柄"同。

  (二)铎按:治要有"也"字。

  凡为人上,法术明而赏罚必者,虽无言语而势自治(一)。治势一成,君自不能乱也,况臣下乎?法术不明而赏罚不必者,虽日号令,然势自乱。乱势一成,君自不能治也,况臣下乎?是故势治者,虽委之不乱;势乱者,虽懃之不治也(二)。尧、舜恭己无为而有余,势治也;胡亥、王莽驰骛而不足(三),势乱也(四)。故曰:善者(五)求之于势,弗责于人(六)。是以明王审法度而布教令,不行私以欺法,不黩教以辱命(七),故臣下敬其言而奉其禁,竭其心而称其职(八)。此由法术明而威权任也。

  (一)"故人君"至此,旧错人交际篇。

  (二)商子定分篇云:"圣人必为法令。置官也,置吏也,为天下师,所以定名分也。名分定,则大诈贞信,民皆愿而各自治也。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故势治者不可乱,势乱者不可治。"

  (三)旧脱三字,据治要补。

  (四)韩非子难势篇云:"尧、舜生而在上位,虽有十桀、纣不能乱者,则势治也。桀、纣亦生而在上位,虽有十尧、舜而亦不能治者,则势乱也。故曰:势治者则不可乱,而势乱者则不可治也。"汉书扬雄传云:"世乱则圣哲驰骛而不足,世治则庸夫高枕而有余。""恭"治要作"拱"。按"恭己无为"本论语。胡亥当作秦政。史记秦始皇纪云:"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汉书王莽传云:"莽自见前颛权以得汉政,故务自众事,又好变改制度,政令烦多,当奉行者,辄质问乃以从事,前后相乘,愦眊不渫。莽常御灯火至明,犹不能胜。"所谓驰骛而不足者也。

  (五)善者,当云"善为国者"。铎按:此承上言,"善者"即"善为国者",古人语简质耳。德化篇:"故善者之养天民也,犹良工之为曲豉也。"义与此同。

  (六)管子法法篇云:"凡人君之所以为君者,势也。故人君失势,则臣制之矣。势在下,则君制于臣矣;势在上,则臣制于君矣。"

  (七)管子任法篇云:"爱人不私赏也,恶人不私罚也,置仪设法以度量断者,上主也。"商子修权篇云:"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则治。"

  (八)管子正世篇云:"法立令行,故群臣奉法守职。"

  夫术之为道也,精微而神,言之不足,而行有余;有余,故能兼四海而照幽冥。权之为势也,健悍以大,不待贵贱,操之者重;重,故能夺主威而顺当世(一)。是以明君未尝示人术而借下权也(二)。孔子曰:"可与权(三)。"是故圣人显诸仁,藏诸用(四),神而化之,使民宜之(五),然后致其治而成其功。功业效于民,美誉传于世,然后君乃得称明,臣乃得称忠。此所谓明据下作(六),忠依上成,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也(七)。

  (一)旧作"也"。

  (二)韩非子难三云:"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心度篇云:"主之所以尊者权也。"外储说右下:'方吾子曰:"吾闻之古礼,行不与同服者同车,不与同族者共家,而况君人者乃借其权而外其势乎?"'商子修权篇云:"权制独断于君则威。"六韬守土篇云:"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

  (三)论语。孙侍御据论语"可"上补"未"字。铎按:此引以证"未尝借下权",当有"未"字。

  (四)易系辞上传。

  (五)系辞下传。

  (六)铎按:篇首"作"作"起",互文。说文云:"作,起也。"

  (七)治要"金"下有"者"字。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