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十三边议

  明于祸福之实者,不可以虚论惑也;察于治乱之情者,不可以华饰移也(二)。是故不疑之事,圣人不谋(三);浮游之说,圣人不听(四)。何者?计不背见实而更争言也(五)。是以明君先尽人情,不独委夫良将,修己之备,无恃于人(六),故能攻必胜敌,而守必自全也。

  (一)铎按:上篇驳公卿大夫之非议,此则进而责主上之惑邪说矣,故别为篇。

  (二)韩非子奸劫弒臣篇云:"圣人者,审于是非之实,察于治乱之情也。"

  (三)韩非子内储说上:'惠子曰:"凡谋者,疑也。疑也者,诚疑以为可者半,以为不可者半。"'(四)礼记缁衣云:"大人不倡游言",郑注:'"游'犹"浮"也,不可用之言也。'汉书韩安国传云:"訹邪臣浮说。"史记苏秦传云:"明主绝疑去谗,屏流言之迹。"

  (五)诗小旻云:"维迩言是争。"汉书灌夫传:'韩安国云:"譬如贾竖女子争言,何其无大体也!"'(六)孙子九变篇云:"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羌始反时,计谋未善,党与未成,人众未合,兵器未备,或持竹木枝,或空手相附(一),草食散乱(二),未有都督(三),甚易破也。然太守令长,皆奴怯畏不敢击(四)。故令虏遂乘胜上强,(五)破州灭郡,日长炎炎(六),残破三辅,覃及鬼方(七)。若此已积十岁矣。百姓被害,迄今不止。而痴儿騃子(八),尚云不当救助,且待天时。用意若此,岂人也哉!

  (一)王先生云:'"附"疑"搏"。'铎按:"附"疑当作"拊"。

  (二)"草食"疑当为"草舍"。后汉书冯异传云:"王郎起,光武自蓟东南驰,晨夜草舍。"俞樾云:'汪说非也。"草食"当为"草创"。"创"字缺其半,因误为"食"耳。实边篇云:"前羌始叛,草创新起。"是其明证。'铎按:俞说至确。古书仓、食二字多相乱。墨子七患篇:"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今本"仓"讹作"食",商君书去强篇:"竟内食口之数。"今本"食"讹作"仓",皆其例。又"草创"已见劝将篇,义详彼注。

  (三)汉书叙传叙西域传云:"昭、宣承业,都护是立,总督城郭,三十有六。""都督"即谓都护总督也。魏志夏侯惇传云:"使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其后遂以名官。

  (四)奴,读为"驽"。汉书苏建后武传:'李陵曰:"陵虽驽怯。"'亦见霍光诸葛丰传。武帝纪:"天汉三年,匈奴入雁门,太守坐畏弃市。"闽粤王传云:"东粤王余善发兵距汉,汉使大司农张成、故山州侯齿将屯,不敢击,却就便处,皆坐畏懦诛。"畏、畏、畏懦义并同。"击"上当有"讨"字,见下篇。后汉书西羌传云:"时羌归附既久,无复器甲,或持竹竿木枝以代戈矛,或负板案以为楯,或执铜镜以象兵。郡县畏懦不能制。"本此及实边篇。

  (五)史记高祖纪云:"秦兵强,常乘胜逐北。""上"疑"自"之误。黥布传云:"楚王恃战胜自强。"铎按:"上"谓虏势腾上,字盖不误。

  (六)吴语:'申胥曰:"日长炎炎。"'韦昭注:"炎炎,进貌。"

  (七)诗荡。

  (八)说文云:"痴,不慧也。譺,騃也。,騃也。佁,痴貌,读若騃。"痴、譺、、佁、騃同字。方言云:"痴,騃也。"周礼司刺:"三赦曰蠢愚",郑注:"蠢愚,生而痴騃童昏者。"汉书息夫躬传云:"左将军公孙禄、司隶鲍宣,皆外有直项之名,内实騃不晓政事。"后汉书独行传:'戴就曰:"薛安庸騃。"'夫仁者恕己以及人(一),智者讲功而处事(二)。今公卿内不伤士民灭没之痛,外不虑久兵之祸(三),各怀一切(四),所脱避前(五),苟云不当动兵,而不复知引帝王之纲维(六),原祸变之所终也。

  (一)说文云:"恕,仁也。"管子版法解云:"取人以己者,度恕而行也。度恕者,度之于己也。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楚辞离骚云:"羌内恕己以量人兮。"汉书晁错传云:"取人以己,内恕及人。"杜周传杜钦对策云:"克己就义,恕以及人。"

  (二)鲁语云:"夫仁者讲功,而智者处物。"周语云:"言智必及事",韦昭注:"能处事物为智。"文十八年左传云:"德以处事,事以度功。"礼记文王世子郑注:'"物"犹"事"也。'(三)孙子作战篇云:"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四)后汉纪和帝永元十三年班超上书曰:"公卿大夫,咸怀一切,而莫肯远虑。"后汉书左雄传云:"各怀一切,莫虑长久。"按汉书平帝纪元始元年颜师古注:"一切者,权时之事,非经常也。犹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

  (五)句有误字。续汉书五行志刘昭注载延光四年马融上书云:"臣恐受任典牧者,苟脱目前,皆粗图身一时之权,不顾为国百世之利。""所脱避前",意当与"苟脱目前"同。汉纪成帝永始元年王仁上疏云:"万乘之主,当持久长,非一切毕决目前者。"

  (六)管子禁藏篇云:"法令为维纲。"

  易制御寇(一),诗美薄伐(二),自古有战,非乃今也(三)。传曰:"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圣人所以兴,乱人所以废(四)。"齐桓、晋文、宋襄,衰世诸侯,犹耻天下有相灭而己不能救(五),况皇天所命四海主乎?晋、楚大夫,小国之臣,犹耻己之身而有相侵(六),况天子三公典世任者乎?公刘仁德,广被行苇(七),况含血之人,己同类乎(八)?一人吁嗟,王道为亏,况灭没之民百万乎?书曰:"天子作民父母(九)。"父母(一0)之于子也,岂可坐观其为寇贼之所屠剥(一一),立视其为狗豕之所噉食乎(一二)?

  (一)易蒙上九:"利御寇。"卢学士云:'"制"疑"利"。'(二)汉书韦贤传刘歆议曰:'臣闻周室既衰,四夷并侵,猃狁最强,于今匈奴是也。至宣王而伐之,诗人美而颂之曰:"薄伐猃狁,至于太原。"'颜师古注:"小雅六月之诗也。"

  (三)诗载芟云:"匪今斯今,振古如兹。"赵策苏秦说赵王曰:"大王乃今然后得与士民相亲。"

  (四)襄廿七年左传。

  (五)公羊传云:"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铎按:僖二年、十四年。

  (六)成十六年左传:'栾武子曰:"不可以当吾世而失诸侯。"'铎按:武子,晋大夫栾书也。

  (七)孙侍御云:'汉儒相承以行苇为公刘之诗,盖本三家旧说也。吴越春秋:"公刘慈仁,行不履生草,运车以避葭苇。"列女传晋弓工妻曰:"君闻昔者公刘之行乎?羊牛践葭苇,恻然为民痛之。"后汉书寇荣传:"公刘敦行苇,世称其仁。"蜀志彭羕传:"体公刘之德,行勿翦之惠。"班彪北征赋:"慕公刘之遗德,及行苇之不伤。"并与此同。'铎按:德化篇亦云:"公刘厚德,恩及草木。羊牛六畜,且犹感德。"与此篇所说并鲁诗义,而齐、韩诗义同。说见陈乔枞鲁诗遗说考十六。

  (八)史记律书云:"自含血戴角之兽,见犯则校,而况于人?"孟子云:"圣人与我同类者。"

  (九)洪范。

  (一0)"父母"二字旧脱,据程本补。铎按:"父母"二字以两句相连而误脱。列子仲尼篇云:"孤犊未尝有母,非孤犊也。""非"上脱"有母"二字,例与此同。参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六。

  (一一)汉书王莽传云:"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铎按:"屠剥"犹言"屠杀"耳。莽传下文云:"量度五脏,以竹筳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则是以罪犯作人体解剖,不当引以说此。

  (一二)孟子云:"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汉书贡禹传云:"今民大饥而死,死又不葬,为犬猪所食。"

  除其仁恩(一),且以计利言之(二)。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愿察开辟以来(三),民危而国安者谁也?下贫而上富者谁也?(四)故曰:"夫君国将民之以,民实瘠,而君安得肥(五)?"夫以小民受天永命(六),窃愿圣主深惟国基之伤病(七),远虑祸福之所生(八)。

  (一)庄子天下篇云:"以仁为恩。"淮南子缪称训云:"仁者,积恩之见证也。"汉书丙吉传云:"诚其仁恩内结于心也。"

  (二)商子算地篇云:"民生则计利。"孟子云:"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

  (三)御览一引尚书中侯云:"天地开辟。"

  (四)"下"、"上"旧互置。按管子山至数篇云:"民富君无与贫,民贫君无与富。"荀子富国篇云:"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五)楚语云:"夫君国者,将民之与处。民实瘠矣,君安得肥?"诗江有汜郑笺云:'"以"犹"与"也。'铎按:下文"是以晏子轻囷仓之蓄",亦以"以"为"与"。又治要引楚语上亦无"矣"字,与此同。

  (六)书召诰。铎按:此经巫列篇亦引,说详彼。

  (七)方言云:"惟,凡思也。"

  (八)管子君臣下篇云:"审知祸福之所生。"

  且夫物有盛衰,时有推移,事有激会,人有变(一)化(二)。智者揆象,不其宜乎!孟明补阙于河西(三),范蠡收责于姑胥(四),是以大功建于当世,而令名传于无穷也(五)。

  (一)旧作"爱"。

  (二)史记蔡泽传云:"物盛则衰,天地之常数也。进退盈缩,与时变化,圣人之常道也。"平准书赞云:"事势之流,相激使然。""推移"注见断讼篇。

  (三)文三年左传。铎按:鲁僖公三十三年四月,秦、晋殽之战,晋虏孟明。后放归,秦穆公不替孟明。及文三年五月,秦伐晋,渡茅津,封殽尸而还,遂霸西戎,用孟明也。故曰"孟明补阙于河西"。

  (四)"姑"旧作"故"。姑胥即姑苏也。后汉纪光武纪二方望谢隗嚣书云:"范蠡收绩于姑苏。"后汉书隗嚣传作"范蠡收责勾践"。章怀注:"收责,谓收其罪责也。"按"收责"读如齐策"收责于薛",言破吴以偿会稽之败,如归责然也。后汉纪作"绩",盖袁氏所改。

  (五)秦策:'苏秦曰:"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撞,然后可建大功。"'史记司马相如传喻巴蜀檄云:"名声施于无穷,功烈着而不灭。"

  今边陲搔扰(一),日放族祸(二),百姓昼夜望朝廷救己(三),而公卿以为费烦不可。徒窃笑之(四),是以(五)晏子"轻囷仓之蓄而惜一杯之钻"何异(六)?今但知爱见薄之钱谷(七),而不知未见之待民先也;知傜役之难动(八),而不知中国之待边宁也(九)。

  (一)成十三年左传云:"虔刘我边垂。"垂、陲古字通。说文云:"骚,扰也。""搔"与"骚"同。汉书叙传云:"外内搔扰。"

  (二)后汉书窦融传云:"隗嚣自知失河西之助,族祸将及。"寒朗传云:"旧制,大罪祸及九族。""放"疑当作"被",实边篇云:"百姓暴被殃祸",即其证。铎按:下篇云:"或覆宗灭族",即此所谓"族祸"。

  (三)襄十六年左传:'穆叔曰:"敝邑之急,朝不及夕,引领西望,曰庶几乎!"'杜注:"庶几晋来救。"汉书韩信传:'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而来佐我!"'(四)后汉书西羌传虞诩云:"公卿选懦,容头过身,张解设难,但计所费,不图其安。"意与此同。铎按:上篇"而论者多恨不从惑议。余窃笑之,所谓媾亦悔"云云,乃节信笑诸论者也。此亦当同。

  (五)"以"犹"与"也。铎按:例见上文。

  (六)今晏子无此文。铎按:盖他书载晏子有此语,非必见晏子春秋。"钻"疑当作"饡"。说文:"饡,以羹浇饭也。"作"钻"则与"囷仓之蓄"不类矣。

  (七)续汉书百官志云:"大司农掌诸钱谷金帛诸货币。郡国四时上月旦见钱谷簿,其逋未毕,各具别之。边郡诸官请调度者,皆为报给,损多益寡,取相给足。"铎按:"薄"即"簿"字,汉隶草、竹字头不分。

  (八)汉书高帝纪云:"常繇咸阳",应劭曰:"繇者,役也。"颜师古注:'繇,读曰"傜"。'说文云:"役,戍边也。"傜、繇,役,并通。铎按:说文:"役,古文从人。""傜役"亦见下篇。

  (九)盐铁论地广篇云:"散中国肥饶之余,以调边境。边境强则中国安。"急就篇云:"边境无事,中国安宁。"后汉书庞参传:"永初元年,凉州先零种羌反叛,遣车骑将军邓骘讨之。"参上书有云:"方今西州流民扰动,而征发不绝,重之以大军,疲之以远戍,农功消于转运,资财竭于征发。宜且振旅,督凉州士民转居三辅,休徭役以助其时,止烦赋以益其财。"节信所云,正谓参等。

  诗痛"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一)"。今公卿苟以己不被伤,故竞割国家之地以与敌,杀主上之民以餧羌。为谋若此,未可谓知,为臣若此,未可谓忠(二),才智未足使议(三)。

  (一)北山。铎按:邹汉勋读书偶识三云:"如潜夫此言,则北山亦主于边患。此北山对东国、南国,殆幽、幷之北山也。"又"惨惨"程本作"惨以",盖三家诗异文。

  (二)史记苏秦传秦说魏襄王云:"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人,非忠臣也。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时之功,而不顾其后,愿大王孰察之。"此文大旨本于彼。

  (三)艺文类聚四十八引桓子新论云:"尧试舜于大麓者,录天下事,如今之尚书官矣。宜得大贤智,乃处议持平焉。"

  且凡四海之内者,圣人之所以遗子孙也;官位职事者,群臣之所以寄其身也。传子孙者,思安万世(一);寄其身者,各取一阕(二)。故常其言不久行,其业不可久厌(三)。夫此诚明君之所微察也,而圣主之所独断(四)。今言不欲动民以烦可也。即然(五),当修守御之备。必今之计,令虏不敢来,来无所得(六);令民不患寇,既无所失。今则不然,苟惮民力之烦劳,而轻使受灭亡之大祸。非人之主,非民之将,非主之佐,非胜之主者也(七)。

  (一)新书过秦上篇云:"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汉书佞幸董贤传:'王闳云:"陛下承宗庙,当传子孙于无穷。"'(二)阕,读为"缺"。"一缺"犹今言"一任"矣。

  (三)"久行"上有脱字。方言云:"厌,安也。"汉书匈奴传赞云:"规事建议,不图万世之固,而偷恃一时之事者,未可以经远也。"铎按:疑当作"故其言常不久行",无脱字。

  (四)管子明法解云:"明主者,兼听独断。"霸言篇云:"独断者,微密之营垒也。"

  (五)铎按:"即"犹"若"也。说详经传释词卷八。

  (六)"来"字旧不重。按后汉书陈俊传云:"光武遣俊将轻骑驰出贼前,视人保壁坚完者,敕令固守,放散在野者,因掠取之。贼至无所得,遂散败。"即此意也。汉书晁错传云:"来而不能困,使得气去,后未易服也。"

  (七)孙子用闲篇文。"民"作"人",无"非人之主"句。

  且夫议者,明之所见也;辞者,心之所表也(一)。维其有之,是以似之(二)。谚曰:"何以服很?莫若听之(三)。"今诸言边可不救而安者,宜诚(四)以其身若子弟补边太守令长丞尉,然后是非之情乃定,救边乃无患。边无患,中国乃得安宁。

  (一)吕氏春秋离谓篇云:"辞者,意之表也。"

  (二)诗裳裳者华。铎按:新序杂事一云:"唯善故能举其类",下引此诗证之。刘向习鲁诗,此盖亦用鲁义也。

  (三)说文云:"很,不听从也。"礼记曲礼云:"很毋求胜",郑注:"很,阋也。谓争讼也。"

  (四)"诚"疑"试"。铎按:"诚"字当在"宜"上,传写误倒耳。下篇云:"今诚宜权时令边郡举孝一人,廉吏世举一人。"是其语例。笺非。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