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顺插为杨,倒插为柳,更须临池种之。柔条拂水,弄绿搓黄,大有逸致;且其种不生虫,更可贵也。西湖柳亦佳,颇涉脂粉气。白杨、风杨,俱不入品。
“译文”枝叶朝上的是杨树,枝叶下垂的是柳树,柳树最好种在池塘水边。柔枝轻拂水面,黄芽绿叶相映,颇具闲情逸致;而且柳树不生虫,更是可贵。西湖柳也很好,颇有女子风韵。白杨、风杨都不入品。柳柳树枝条柔韧,叶片细长,极易生长。古人庭院植柳,看中的是柳条的垂姿,不垂的柳最好不种,另外柳条还要长,这样轻风拂过,才会摇曳多姿。夏日庭堂几株柳树,鸟蝉栖居奏乐,也减少了主人因夏日炎热带来的思缕寂寞。
柳的趣闻自《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开始,柳就与中国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以柳写春的古典诗歌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仅在西昆诗人所崇尚的李商隐集中,以柳命题者,就有近二十首之多。这些诗无不寄托着历代诗人个人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
柳之所以又被称为杨柳,有这样一个典故。唐代传奇《开河记》一书中的记载云:“功既毕,上言于帝,决下口,注水入汴梁。帝自洛阳迁驾大渠,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到大梁,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于是吴越取民间女年十五六岁者五百人,谓之殿脚女。至于龙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殿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羊相间而行,牵之。时恐盛暑,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请用垂柳裁于汴渠两堤上,一则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二乃牵舟之人护其阴,三则牵舟之羊食其叶。上大喜,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竞献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方及百姓。时有谣言日:‘天子先裁然后百姓裁。裁毕,帝御笔写赐垂柳姓杨,日杨柳也。…其后明人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二十四卷、清初褚人获在《隋唐演义》四十回中又分别演绎了以上传说,使得该说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