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0章(2)

  来信:(祝秀侠)昨阅及大作《透底》一文,有引及晚前发表《论新八股》之处,至为欣幸。惟所"譬"云云,实出误会。鄙意所谓新八股者,系指有一等文,本无充实内容,只有时髦幌子,或利用新时装包裹旧皮囊而言。因为是换汤不换药,所以"这个空虚的宇宙",仍与"且夫天地之间"同为八股。因为是挂羊头卖狗肉,所以"达尔文说""蒲力汗诺夫说",仍与"子曰诗云"毫无二致。故攻击不在"达尔文说","蒲力汗诺夫说",与"这个宇宙"本身(其实"子曰","诗云",如做起一本中国文学史来,仍旧要引用,断无所谓八股之理),而在利用此而成为新八股之形式。先生所举"地球""机器"之例,"透底""卫道"之理,三尺之童,亦知其非,以此作比,殊觉曲解。

  今日文坛,虽有蓬勃新气,然一切狐鼠魍魉,仍有改头换面,衣锦逍遥,如礼拜六礼拜五派等以旧货新装出现者,此种新皮毛旧骨髓之八股,未审先生是否认为应在扫除之列?

  又有借时代招牌,歪曲革命学说,口念阿弥,心存罔想者,此种借他人边幅,盖自己臭脚之新八股,未审先生亦是否认为应在扫除之列?

  "透底"言之,"譬如,古之皇帝,今之主席,在实质上固知大有区别,但仍有今之主席与古之皇帝一模一样者,则在某一意义上非难主席,其意自明,苟非志在捉虱,未必不能两目了然也。

  予生也晚,不学无术,但虽无"彻底"之聪明,亦不致如"透底"之蠢笨,容或言而未"透",致招误会耳。尚望赐教到"底",感"透"感"透"!

  祝秀侠上。

  回信:秀侠(8)先生:接到你的来信,知道你所谓新八股是礼拜五六派(9)等流。其实礼拜五六派的病根并不全在他们的八股性。

  八股无论新旧,都在扫荡之列,我是已经说过了;礼拜五六派有新八股性,其余的人也会有新八股性。例如只会"辱骂""恐吓"甚至于"判决"(10),而不肯具体地切实地运用科学所求得的公式,去解释每天的新的事实,新的现象,而只抄一通公式,往一切事实上乱凑,这也是一种八股。即使明明是你理直,也会弄得读者疑心你空虚,疑心你已经不能答辩,只剩得"国骂"了。

  至于"歪曲革命学说"的人,用些"蒲力汗诺夫曰"等来掩盖自己的臭脚,那他们的错误难道就在他写了"蒲……曰"等等么?我们要具体的证明这些人是怎样错误,为什么错误。假使简单地把"蒲力汗诺夫曰"等等和"诗云子曰"等量齐观起来,那就一定必然的要引起误会。先生来信似乎也承认这一点。这就是我那《透底》里所以要指出的原因。

  最后,我那篇文章是反对一种虚无主义的一般倾向的,你的《论新八股》之中的那一句,不过是许多例子之中的一个,这是必须解除的一个"误会"。而那文章却并不是专为这一个例子写的。

  家干。

  注释:(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四月十九日《申报?自由谈》,署名何家干。

  (2)八股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公式化文体,每篇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后四部分是主体,每部分有两股相比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3)阴沉木一称阴桫,指某些久埋土中而质地坚硬的木材,旧时认为是制棺木的贵重材料。这里借喻思想的顽固僵化。

  (4)功令旧时指考核、录用学者的法令或规程,也泛指政府法令。

  (5)指祝秀侠发表于一九三三年四月四日《申报?自由谈》的《论"新八股"》,其中列举"新旧八股的对比":"(旧)孔子曰……孟子曰……《诗》不云乎……诚哉是言也。(新)康德说……蒲力哈诺夫说……《三民主义》里面不是说过吗?……这是很对的。"(6)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7)这里是讽刺国民党政客吴稚晖,他在一九二六年二月四日写的《所谓赤化问题》(致邵飘萍)中说:"赤化就所谓共产,这实在是三百年以后的事,犹之乎还有比他再进步的;叫做无政府。他更是三千年以后的事。"(8)秀侠祝秀侠,广东番禺人。曾参加"左联",后投靠国民党反动派。

  (9)礼拜五六派礼拜六派,又称鸳鸯蝴蝶派,兴起于清末民初,多用文言文描写迎合小市民趣味的才子佳人故事,因在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二三年间出版《礼拜六》周刊;故称礼拜六派。礼拜五派是当时进步文艺界对一些更为低级庸俗的作家、作品的讽刺说法。(10)"辱骂""恐吓"甚至于"判决"作者在一九三二年十二月曾发表《辱骂与恐吓绝不是战斗》一文(后收入《南腔北调集》),对当时左翼文艺界一些人在对敌斗争中表现的这种错误倾向进行了批评。文章发表后,祝秀侠曾化名"首甲",与别人联合在《现代文化》第一卷第二期(一九三三年二月)发表文章,为被批评的错误倾向辩解。

  "以夷制夷"我还记得,当去年中国有许多人,一味哭诉国联的时候,日本的报纸上往往加以讥笑,说这是中国祖传的"以夷制夷"(2)的老手段。粗粗一看,也仿佛有些像的,但是,其实不然。那时的中国的许多人,的确将国联看作"青天大老爷",心里何尝还有一点儿"夷"字的影子。

  倒相反,"青天大老爷"们却常常用着"以华制华"的方法的。

  例如罢,他们所深恶的反帝国主义的"犯人",他们自己倒是不做恶人的,只是松松爽爽的送给华人,叫你自己去杀去。他们所痛恨的腹地的"共匪",他们自己是并不明白表示意见的,只将飞机炸弹卖给华人,叫你自己去炸去。对付下等华人的有黄帝子孙的巡捕和西崽,对付智识阶级的有高等华人的学者和博士。

  我们自夸了许多日子的"大刀队",好像是无法制伏的了,然而四月十五日的《××报》上,有一个用头号字印《我斩敌二百》的题目。粗粗一看,是要令人觉得胜利的,但我们再来看一看本文罢――"(本报今日北平电)昨日喜峰口右翼,仍在滦阳城以东各地,演争夺战。敌出现大刀队千名,系新开到者,与我大刀队对抗。其刀特长,敌使用不灵活。我军挥刀砍抹,敌招架不及,连刀带臂,被我砍落者纵横满地,我军伤亡亦达二百余……"那么,这其实是"敌斩我军二百"了,中国的文字,真是像"国步"(3)一样,正在一天一天的艰难起来。但我要指出来的却并不在此。

  我要指出来的是"大刀队"乃中国人自夸已久的特长,日本人员有击剑,大刀却非素习。现在可是"出现"了,这不必迟疑,就可决定是满洲的军队。满洲从明末以来,每年即大有直隶山东人迁居,数代之后,成为土著,则虽是满洲军队,而大多数实为华人,也决无疑义。现在已经各用了特长的大刀,在滦东相杀起来,一面是"连刀带臂,纵横满地",一面是"伤亡亦达二百余",开演了极显著的"以华制华"的一幕了。

  至于中国的所谓手段,由我看来,有是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那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

  这例子常见于中国的历史上,后来的史官为新朝作颂,称此辈的行为曰:"为王前驱"(4)!

  近来的战报是极可诧异的,如同日同报记冷口失守云:"十日以后,冷口方面之战,非常激烈,华军……顽强抵抗,故继续未曾有之大激战",但由宫崎部队以十余兵士,作成人梯,前仆后继,"卒越过长城,因此宫崎部队牺牲二十三名之多云"。越过一个险要,而日军只死了二十三人,但已云"之多",又称为"未曾有之大激战",也未免有些费解。所以大刀队之战,也许并不如我所猜测。但既经写出,就姑且留下以备一说罢。

  四月十七日。

  跳踉:"以华制华"(李家作)报纸不可不看。在报上不但可以看到虔修功德如念念阿弥陀佛,选拔国士如征求飞檐走壁之类的"善"文,还可以随时长许多见识。譬如说杀人,以前只知道有斫头绞颈子,现在却知道还有吃人肉,而且还有"以夷制夷","以华制华"等等的分别。经明眼人一说,是越想越觉得不错的。

  尤其是"以华制华",那样的手段真是越想越觉得多的。原因是人太多了,华对华并不会亲热;而且为了自身的厉害要坐大交椅,当然非解决别人不可。所以那"制"是,无论如何要"制"的。假如因为制人而能得到好处,或是因为制人而能讨得上头的欢心,那自然更其起劲。这心理,夷人就很善于利用,从侵略土地到卖卖肥皂,都是用的这"华人"善于"制华"的美点。然而,华人对华人,其实也很会利用这种方法,而且非常巧妙。

  双方不必明言,彼此心照,各得其所;旁人看来,不露痕迹。据说那被利用的人便是哈巴狗,即走狗。但细细甄别起来,倒并不只是哈巴狗一种,另外还有一种是警犬。

  做哈巴狗与做警犬,当然都是"以华制华",但其中也不无分别。哈巴狗只能听主人吩咐,向仇人摇摇尾,狂吠几声。他知道他是什么样的身份。警犬则不然:老于世故者往往如此。他只认定自己是一个好汉,是一个权威,是一个执大义以绳天下者。在那门庭间的方寸之地上,只有他可以彷徨彷徨,呐喊呐喊。他的威风没有人敢冒犯,和哈巴狗比较起来,哈巴狗真是浅薄得可怜。但何以也是"以华制华"呢?那是因为虽然老于世故,也不免露出破绽。破绽是:他俨若嫉恶如仇,平时蹲在地上冷眼旁观,一看到有类乎"可杀"的情形时,就纵身向前,猛咬一口;可是,他绝不是乱咬,他早已看得分明,凡在他寄身的地段上的(他当然不能不有一个寄身的地方),他决不伤害,有了也只当不看见,以免引起"不便"。他咬,是咬圈子外头的,尤其是,圈子外头最碍眼的仇人。这便是勇,这便是执大义,同时,既可显出自己的权威,又可博得主人的欢心:因为,他所咬的,往往会是他和他东家的共同的敌人。主人对于他所痛恨,自己是并不明白表示意见的,只给你一些供养和地位,叫你自己去咬去。因此有接二连三的奋勇,和吹毛求疵的找机会。旁观者不免有点不明白,觉得这仇太深,却不知道这正是老于世故者的做人之道,所谓向恶社会"搏战""周旋"是也。那样的用心,真是很苦!

  所可哀者,为了要挣扎在替天行道的大旗之下,竟然不惜受员外府君之类的供奉,把那旗子斜插在庄院的门楼边,暂且作个"江湖一应水碗不得骚扰"的招贴纸儿。也可见得做中国人的不容易,和"以华制华"的效劳,虽贤者亦不免焉。

  ――二二,四,二一。

  四月二十二日,《大晚报》副刊《火炬》。

  摇摆:过而能改(傅红蓼)孔老夫子,在从前教训着那么许多门生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思是错误人人都有,只要能够回头。

  我觉得孔老夫子这句话尚有未尽意处,譬如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之后,再加上一句:"知过不改,罪孽深重",那便觉得天衣无缝了。

  譬如说现在前线打得落花流水的时候,而有人觉得这种为国牺牲是残酷,是无聊,便主张不要打,而且更主张不要讲和,只说索性藏起头来,等个五十年。俗谚常有"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看起来五十年的教训,大概什么都够了。凡事有了错误,才有教训,可见中国人尚还有些救药,国事弄得乌烟瘴气到如此,居然大家都恍然大觉大悟自己内部组织的三大不健全,更而发现武器的不充足。眼前须要几十个年头,来作准备。言至此,吾人对于热河一直到滦东的失守,似乎应当有些感到失得不大冤枉。因为吾党(借用)建基以至于今日,由军事而至于宪政,尚还没有人肯认过错,则现在失掉几个国土,使一些负有自信天才的国家栋梁学贯中西的名儒,居然都肯认错,所谓"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塞翁失马,又安知非福的聊以自慰,也只得闭着眼睛喊两声了,不过假使今后"知过尚不能改,罪孽的深重",比写在讣文上,大概也更要来得使人注目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