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谋篇第十

【原文】为人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从。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俱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异同之分,其类一也。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译文】凡是给人家谮事情,都有一定的途径,即一定要了解到他所依靠的东西,从而探求出他的实情,设立上智、中等、下愚三个标准来把人区分成三类。三个标准确定之后,便可根据各自的情况想出奇妙的谋略。奇妙的谋略顺从事理,畅行无阻,不会遇到什么阻碍,而这些谋略早在远古时就被古人所发现和采用了。所以郑国人进山采玉的时候,一定要驾上司南车,这是为了不迷失方向。那么衡量对方的才干、能力,揣摩他的内心所想,这也就是我们办事的指南车。凡是想法相同而又关系密切的人,是因为彼此都取得了成功;凡是情投意合而关系疏远的人,是因为他们当中只有一方取得了成功。凡是臭味相投而又紧密勾结的人,必然会两败俱伤;凡是同恶相济而又关系疏远的人,肯定会有一方受到伤害。所以说相互有得就亲近,相互损害就疏远,这是经常发生的事,这也是审察同异分界的一种根本办法。因此,墙从有裂缝处崩塌,树林从有节的地方折断,它们便是墙和树木的分界之处。变化是从事情中发生的,事态是因为谋略造成的,谋略是从计划考虑中产生的,计划考虑是从议论中产生的,议论是因为游说的需要产生的,游说是为了进取而产生的,进取是从退却中产生的,退却是因为有节制而产生的。因而要合用节制的办法来处理事情。可见世上各种事情都有其简单的道理,各种章法出自一个根本的法则。

【原文】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

【译文】品德高贵的人轻视财物,因此不可以用利益去诱惑他,却可以叫他拿出财物去资助他人;勇敢的人不怕危难,因此不可以用忧患去威吓他,却可以叫他去镇守险要的地方;聪明的人通达事理,因此不可以用诡计欺骗他,却可向他讲明真理,使他建立功业。这三种人就是仁人、勇士、智者,我们称之为"三才"。愚蠢的人容易受蒙蔽,不成才的懦弱者容易被吓住,贪婪的人容易被诱惑。所以谋士在策划计谋时,可以根据不同的人予以裁夺。作为强者,都是从弱小发展起来的,富足有余是从不足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

【原文】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

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而无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译文】所以,如果对方表面上与我们很亲密,而实际上在内心与我们保持着一定距离,就要通过游说改变他内心的想法,使之与我们心心相印;如果对方与我们同心而表面上关系冷漠,就要通过游说来使他做到表里一致。要抓住对方心存的疑虑千方百计消除它,顺着对方的见解而表示赞同,依照对方的说法来取得信任,利用对方的形势来成就功业,根据对方的好恶权衡利弊,针对对方的忧患来为之排忧解难。如果运用以上办法仍没能控制对方,可以用"揣摩"的手法去吓唬他,用高超的议论来激励他,用事实暗中证实给他,用"内符"之术去诱使他有所动作。假如对方仍无所动,我们便乱其视听,使他的思路陷入混乱而不知所措。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计谋。

谋略的产生,公开商定的不如私下策划的;私下策划的不如两人密谋的;结成了盟党,便不会有空隙而泄漏出去。正常的谋略,不如出人意料的奇特谋略,因为出人意料的奇谋是变化不定的。所以,游说君主,一定要跟他讲奇特的谋略,游说大臣,一定要跟他讲私人交情。

【原文】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也。故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

【译文】两个人关系虽然密切,但彼此说话却不投机,这便容易被对方疏远;双方关系疏远,但看上去彼此说话很默契,便很容易招来危险。不要用别人不想做的事情强迫别人去做,不要拿别人不了解的事情说服对方。如果发现对方有某种嗜好,就要想方设法去迎合;如果对方对什么表示厌恶,就注意加以避讳,以免引起反感。要用不易为人所觉察的手法(阴道)来达到说服人的目的(明取)。假如你想要除掉某人,那就先放纵他,任其胡作非为,待其留下把柄时,乘机一举除掉他。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既不喜形于色,也不怒目相待的人,是感觉深沉的人,可以托之以机密大事。

【原文】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制人报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

【译文】对于了解透彻的人,可以重用;对那些还没了解透彻的人,有智慧的人是不会重用他们的。所以说,从事政治活动最重要的是控制别人,而绝对不要被人家控制。控制人的人是掌握大权的统治者;被人家控制的人是惟命是从的被统治者。所以,圣人运用谋略的原则是隐而不露,而愚人运用谋略的原则是大肆张扬。富有智谋的人成事容易,缺乏谋略的人成事困难。由此看来,一旦国家灭亡了就很难复兴;一旦国家骚乱了,就很难安定,所以无为和智慧是最重要的。

【原文】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既用,见可否,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在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义者,则可与语。由能得此,则可与谷远近之义。

【译文】运用智谋时,应该让人想不到和看不到。在施展智谋的过程中,如果智谋要行,就选择相应的时机去实行,这是为保全自己;如果认为不可行,却选择对人有益的事情去做,这是为了他人利益所致。所以古代的先王都是用"阴道而阳取"的方法来治世的。古语说:"天地能生长万物,在于其高大与深厚;圣人能治国安邦,在于其统治手法巧妙。"这是说圣人并不是单纯讲求仁慈、义理、忠诚、信守,不过是在维护不偏不倚的正道而已。如果遇到能彻底认清这种真谛的人,就可以同他交谈;假如能将此方法推行到天下,就可以让远近的百姓都得到教育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