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卷第十五”

  张文潜哦苏杜诗“原文”"溪迴松风长,苍鼠窜古瓦。不知何王殿,遣缔绝壁下。阴房鬼火青,坏道哀湍泻。万籁真笙竽,秋色正萧洒。美人为黄土,况乃粉黛假。当时侍金舆,故物独石马。忧来藉草坐,浩歌泪盈把。冉冉征途间,谁是长年者?"此老杜《玉华宫》诗也。张文潜暮年在宛丘,何大圭方弱冠,往谒之,凡三日,见其吟哦此诗不绝口,大圭请其故,曰:"此章乃《风》、《雅》鼓吹,未易为子言。"大圭曰:"先生所赋,何必减此?"曰:"平生极力模写,仅有一篇稍似之,然未可同日语。"遂诵其《离黄州诗》,偶同此韵,曰:"扁舟发孤城,挥手谢送者。山回地势卷,天豁江面泻。中流望赤壁,石脚插水下。昏昏烟雾岭,历历渔樵舍。居夷实三载,邻里通借假。别之岂无情,老泪为一洒。篙工起鸣鼓,轻橹健于马。聊为过江宿,寂寂樊山夜。"此其音响节奏,固似之矣,读之可默喻也。又好诵东坡《梨花》绝句,所谓"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者,每吟一过,必击节赏叹不能已。文潜盖有省于此云。

  “译文”"溪迴松风长,苍鼠窜古瓦。不知何王殿,遣缔绝壁下。阴房鬼火青,坏道哀湍泻。万籁真笙竽,秋色正萧洒。美人为黄土,况乃粉黛假。当时侍金舆,故物独石马。忧来藉草坐,浩歌泪盈把。冉冉征途间,谁是长年者?"这是杜甫的《玉华宫》诗。张文潜晚年住在宛丘(今河南淮阳),何大圭正当二十来岁,前去拜访他,见他吟咏此诗不绝于口,问其中缘故,文潜说;"这首诗像《诗经》中的《风》、《雅》那样的妙歌雅奏,不容易对您说清楚。"大圭说:"先生所创作的诗篇,并不见得比这首差呢。"文潜说:"我平生极力模仿,仅有一篇稍微相似,可是不能与杜诗同日而语。"接着就背诵他的《离黄州》诗,与这首诗的韵律偶然相同,诗为:扁舟发孤城,挥手谢送者。山回地势卷,天豁江面泻。中流望赤壁,石脚插水下。昏昏烟雾岭,历历渔樵舍。居夷实三载,邻里通借假。别之岂无情,老泪为一洒。篙工起鸣鼓,轻橹健于马。聊为过江宿,寂寂樊山夜。"这首诗的音响节奏,与杜甫诗很相近,读后就能理解其原意。他又特别喜欢朗诵苏东坡的《梨花》绝句,所谓"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那一首。每当吟哦一遍,必定击节叹赏,不能自已。他大概对于此诗有非常深的理解吧。

  任安田仁“原文”任安、田仁,皆汉武帝时能臣也,而《汉史》载其事甚略,褚先生曰:"两人俱为卫将军舍人,家监使养恶齧马。仁曰:'不知人哉家监也!'安曰:'将军尚不知人,何乃家监也!'后有诏募择卫将军舍人以为郎。会贤大夫赵禹来,悉召舍人百余人,以次问之,得田仁、任安,曰:'独此两人可耳,余无可用者。'将军上籍以闻。诏召此二人,帝遂用之。仁刺举三河,时河南、河内太守皆杜周子弟,河东太守石丞相子孙,仁已刺三河,皆下吏诛死。"观此事,可见武帝求才不遣微贱,得人之盛,诚非后世所及。然班史言:"霍去病既贵,卫青故人门下多去事之,唯任安不肯去。"又言:"卫将军进言仁为郎中。"与褚先生所书为不同。《杜周传》云"两子夹河为郡守,治皆酷暴。"亦不书其所终,皆阙文也。

  “译文”任安、田仁都是汉武帝时期的能臣,但汉代史书记载他们的事迹甚为简略,褚少孙先生补充说:"两人都是卫青大将军家的舍人,卫家总管叫他们去饲养咬人之马。田仁说:'总管太不知人善任了!'任安说:'将军都不能知人善任,何况他的总管呢!'后来皇帝下诏招募选择卫将军家的舍人为郎官。恰逢贤明的大夫赵禹来主持此事,他把百余舍人集合起来,依次序进行口头测试,得到了田仁、任安,说:'只有这两人可以,其余的没有可用之人。'卫将军就将二人的出身籍贯报上皇帝。武帝下诏召见二人,并用之为郎。后田仁作了丞相长史,检举三河地区的不法长官。当时河内(今河南武陟)、河南(今洛阳)太守都是杜周的子弟,河东(今山西夏县)太守是丞相石庆的子孙,田仁检举他们的不法行为后,三河太守都被下吏处死。"由此可见,汉武帝求才不遗落微贱之人,他得人才之盛,实在不是后代所能企及的。可是班固的《汉书》说:"霍去病贵幸之后,卫青的故人门吏大多离开卫青而去了霍去病的门下,只有任安不肯去。"又说:"卫将军向皇帝进言,推荐田仁为郎中。"与褚少孙先生所书不同。《汉书·杜周传》说:"两子在黄河两岸的两个郡作太守,治郡严酷残暴。"但没有写出他们的最终结果。有记叙遗漏的文字。

  杜延年杜钦“原文”《前汉书》称:杜延年本大将军霍光吏,光持刑罚严,延年辅之以宽,论议持平,合和朝廷;杜钦在王凤幕府,救解冯野王、王尊之罪过,当世善政,多出于钦。予谓光以侯史吴之事,一朝杀九卿三人,延年不能谏。王章言王凤之过,天子感悟,欲退凤,钦令凤上疏谢罪。上不忍废凤,凤欲遂退,钦说之而止。章死,众庶冤之,钦复说凤,以为:"天下不知章实有罪,而以为坐言事,宜因章事举直言极谏,使天下咸知主上圣明,不以言罪下。若此,则流言消释矣。"凤白行其策。夫新莽盗国。权舆于凤,凤且退而复止,皆钦之谋。若钦者,盖汉之贼也,而谓当世善政出其手,岂不缪哉?

  “译文”《汉书》称:"杜延年本是大将军霍光的属吏,霍光严厉执行刑罚,杜延年用宽仁的态度来辅助他,定罪量刑公平,使朝廷充满和睦气氛;杜钦在王凤的幕府时,解救冯野王、王尊的罪责,当时的善政,大多出于杜钦之手。我认为霍光根据侯史吴藏匿桑迁之事,一天就杀掉了位居九卿之列的大臣三人,而杜延年没有谏止霍光。王章上书论王凤的罪过,成帝有所醒悟,想免除王凤。杜钦要王凤上书谢罪,成帝不忍心废王凤,而王凤想引退算了,杜钦劝说他打消了这种念头。王章死后,众多官吏都认为他死得冤枉。杜钦又劝说王凤,认为:"天下之人不了解王章真有罪过,认为是由于他上书言事的缘故。应该借着王章这件事提拔直言极谏的人,使天下人都知道主上圣明,不以谏说获罪,这样,流言就会自然消失。"王凤把这些话告诉了成帝,依照他的计策做了。

  新朝的王莽盗取国柄,是从王凤开始的,王凤将要引退却又中止了,都是杜钦的计谋。像杜钦这种人,实为汉朝的国贼。《汉书》却说当时天下的善政是出自他的手,太荒谬了!

  范晔作史“原文”范晔在狱中,与诸甥侄书曰:"吾既造《后汉》,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无例,不可甲乙,唯志可推耳。博赡可不及之,整理未必愧也。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减《过秦篇》。尝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赞自是吾文之杰思,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合异体,乃自不知所以称之。此书行,故应有赏音者。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晔之高自夸诩如此。至以谓过班固,固岂可过哉?晔所著序论,了无可取,列传如邓禹、窦融、马援、班超、郭泰诸篇者,盖亦有数也,人苦不自知,可发千载一笑。

  “译文”范晔在监狱中,写信给他的外甥侄儿说:"我已经写成了《后汉书》,详细查阅了古今的著述以及评论,很少有符合自己心意的。班固最有高名,全是随心所欲之作,没有体例,不值得评判其优劣,唯有《汉书》的诸《志》值得推崇。在材料的全面和广博方面我可能不及他,若论材料的整理我却未必不如他。我于每篇所写的传论,都有精深的寓意。至于《循吏传》以下至六夷部分的各序论,笔力雄健,尽情挥洒,实为天下的奇作。其中的篇章,往往不低于贾谊的《过秦论》。曾经将我的《后汉书》与班固的《汉书》放在一起比较,我觉得并不仅仅是不逊色的问题。。。。。。。赞语的部分自然是我文章的杰出构思之处,没有一字是虚设,奇变无穷,相同的内容使用不同的体裁,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如何称赞它。该书行之于世,自然应该有赞赏之音。自古以来结构宏大并且思致精审之作,还没有这样的著作。"范晔自我吹嘘到这种地步,甚至说超过了班固,班固难道是随便可以超过的?范晔所写的序论,全无可取之处,列传如邓禹、窦融、马援、班超、郭泰各篇,也只是有数的几篇。人最怕没有自知之明,否则千年之后也难免被人讥笑。

  唐诗人有名不显者“原文”《温公诗话》云:"唐之中叶,文章特盛,其姓名湮没不传于世者甚众,如:河中府鹳雀楼有王之涣、畅诸二诗。二人皆当时所不数,而后人擅诗名者,岂能及之哉?"予观《少陵集》中所载韦迢、郭受诗,少陵酬答,至有"新诗锦不如","自得随珠觉夜明"之语,则二人诗名可知矣,然非编之杜集,几于无传焉。又有严恽《惜花》一绝云:"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前人多不知谁作,乃见于皮、陆《唱和集》中。大率唐人多工诗,虽小说戏剧,鬼物假托,莫不宛转有思致,不必颛门名家而后可称也。

  “译文”《温公诗话》说:"唐朝中期,文章特别繁盛,而且姓名湮没不传于世者很多,如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薄州镇)鹳雀楼有王之奂、畅诸的两首诗。二人都是在当时数不着的人物,可是后代具有诗名的一些人,哪能比得上呢?"我读《杜少陵集》中所记载的韦迢、郭受的诗,少陵(即杜甫)酬答,至有"新诗锦不如""自得随珠觉夜明"的诗句,二人的诗名才气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如果不编入杜甫的文集里,那就几乎一点也流传不下来了。又有严恽的《惜花》绝句一首:"春花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前人大多不知为谁人所作,原来出现在皮日休、陆龟蒙的《唱和集》中。大概唐代人大多工于作诗,虽然是小说戏剧,借托鬼物,也不无不情节曲折,富有情致,不必是专门作家才值得称道。

  苏子由诗“原文”苏子由《南窗》诗云:"京城三日雪,雪尽泥方深。闭门谢还往,不闻车马音。西斋书帙乱,南窗朝日升。展转守床榻,欲起复不能。开户失琼玉,满阶松竹阴。故人远方来,疑我何苦心。疏拙自当尔,有酒聊共斟。"此其少年时所作也。东坡好书之,以为人间当有数百本,盖闲淡简远得味外之味云。

  “译文”苏子由(苏辙)《南窗诗》说:"京城三日雪,雪尽泥方深。闭门谢还往,不闻车马音。西斋书帙乱,南窗朝日升。展转守床榻,欲起复不能。开户失琼玉,满阶松竹阴。故人远方来,疑我何苦心。疏拙自当尔,有酒聊共斟。"这是苏子由少年时所作之诗。苏东坡喜欢书写此诗,认为社会上应当有几百本流传,其诗闲谈简远,可得诗味之外的情味。

  呼君为尔汝“原文”东坡云:"凡人相与号呼者,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自其下则尔汝之。虽王公之贵,天下貌畏而心不服,则进而君公、退而尔汝者多矣。"予谓此论特后世之俗如是尔,古之人心口一致,事从其真,虽君臣父子之间,出口而言,不复顾忌,观《诗》、《书》所载可知矣。箕子陈《洪范》,对武王而汝之。《金縢》策祝,周公所以告大王、王季、文王三世祖考也,而呼之曰尔三王,自称曰予。至云:"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珪,归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珪。"殆近乎相质责而邀索也。《天保》报上之诗曰:"天保定尔,俾尔戬谷",《閟宫》颂君之诗曰:"俾尔炽而昌"、"俾尔昌而炽",及《节南山》、《正月》、《板荡》、《卷阿》、《既醉》、《瞻卬》诸诗,皆呼王为尔。《大明》曰"上帝临女",指武王也。《民劳》曰"王欲玉女",指厉王也。至或称为小子,虽幽、厉之君,亦受之而不怒。呜呼!三代之风俗,可复见乎?晋武公请命乎天子,其大夫赋《无衣》,所谓"不如子之衣",亦指周王也。

  “译文”苏东坡说:"凡人们在一起互相称呼,尊贵者称为某公,贤惠者称为某君,在本人之下则以尔、汝称呼之。即使是贵为王公,天下之人表面上敬畏,但内心不服,就当面称君称公,背后称尔称汝,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我认为这种论述只是后代的风俗罢了,古代人心口一致,说话做事讲究朴实本真,虽是君臣父子之间,张口就说,不存在客套,没有什么顾忌,读《诗经》、《尚书》就可以知道。箕子陈述《洪范》,对武王说话就称之为汝。《金滕》以简策祝告鬼神,周公求告大王、王季、文王三代父祖的祝辞,呼之为"尔三王",称呼自己曰予。甚至说道:"假如你们答应我的要求,我就以璧与珪归之于你们,并等候你们的命令,假若尔不答应我的要求,那我就要把璧和珪抛掉"。接近于谈生意求回报的口吻。《天保》是一篇臣下赞美周王的诗,说:"上天保佑了你,只要尽其善意。"《閟宫》是一篇歌颂国君的诗,说:"上天使你昌盛。""上天使你盛昌。"至于《节南山》、《正月》、《板荡》、《卷阿》、《既醉》、《瞻卬》诸诗,都是呼王为尔。《大明》载"上帝临女",女指的是武王。《民劳》载"王欲玉女"女指的是厉王。甚至称为小子,虽是幽王、厉王那样的君王,也接受这样的称呼而不感到愤怒。哎呀,三代的风俗,还能看见吗?晋武公向天子请命,他的大夫赋《无衣》之诗,所谓"不如子之衣",子亦指武王。

  世事不可料“原文”秦始皇并六国,一天下,东游会稽,度浙江,橌然谓子孙帝王万世之固,不知项籍已纵观其旁,刘季起喟然之叹于咸阳矣。曹操芟夷群雄,遂定海内,身为汉相,日夜窥伺龟鼎,不知司马懿已入幕府矣。梁武帝杀东昏侯,覆齐祚,而侯景以是年生于漠北。唐太宗杀建成、元吉,遂登天位,而武后已生于并州。宣宗之世,无故而复河、陇,戎狄既衰,藩镇顺命,而朱温生矣,是岂智力谋虑所可为哉?

  “译文”秦始皇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东游会稽(今浙江绍兴),过了浙江,橌然宣称子孙帝王万世之坚固不可动摇,哪里知道项羽已在旁边观看并立志要取而代之,刘邦在咸阳亦喟然长叹,认为大丈夫应当如此啊!曹操扫除群雄,遂定海内,他身为汉朝的宰相,日夜想着夺取帝位,没想到司马懿已经进入了他的幕府之中。梁武帝杀了东昏侯,颠覆了齐朝的帝统,而侯景于这年出生于漠北。唐太宗杀了李建成、李元吉,遂登帝位,而武后已出生于并州。唐宣宗时期,没付出多大的努力就收复了河、陇之地,少数民族的势力既已衰落,藩镇也顺从朝廷,而朱温出生了。这难道是人的智力谋略能控制的吗?

  蔡君谟帖语“原文”韩献肃公守成都时,蔡君谟与之书曰:"襄启:岁行甫新,鲁钝之资,日益衰老。虽勉就职务,其于精力不堪劳苦。念君之生,相距旬日,如闻年来补治有方,当愈强健,果如何哉?襄于京居,尚留少时,伫君还轸,伸眉一笑,倾怀之极。今因樊都官西行,奉书问动静,不一一。襄上子华端明阁下。"此帖语简而情厚,初无寒温之问,寝食之祝,讲德之佞也。今风俗日以媮薄,士大夫之獧浮者,于尺牍之间,益出新巧,习惯自然,虽有先达笃实之贤,亦不敢自拔以速嘲骂。每诒书多至十数纸,必系衔,相与之际,悉忘其真,言语不情,诚意扫地。相呼不以字,而云某丈,僭紊官称,无复差等,观此其少愧乎!忆二纪之前,予在馆中,见曾监吉甫与人书,独不作札子,且以字呼同舍,同舍因相约云:"曾公前辈可尊,是宜曰丈,余人自今各以字行,其过误者罚一直。"行之几月,从官郎省,欣然皆欲一变,而有欲败此议者,载酒饮同舍,乞仍旧。于是从约皆解,遂不可复革,可为一叹。

  “译文”韩献肃公(指韩绛,谥献肃)作成都知府时,蔡君谟(蔡襄)向他写过一封信,信中说:"襄启:时光流逝,我生就愚钝,日益衰老。虽然勉力从事自己的本职工作,无奈精力不济,不堪劳苦。想起您的出生日期,与我相差只有十来天,但听说您近年多方保养身体,应当更加强壮健康,情况是这样的吗?我在京城居住,还要停留一段时光,等着您还京,那时将开怀大笑,满怀喜悦。现今趁着樊都官要到西边去,顺便奉上一信问候您的情况,其他的不再一一禀告。蔡襄敬呈韩子华端明殿学士阁下。"这信写得简短可是情意深厚,也没有问寒问暖,祝福寝食,恭惟道德的客套话。如今风俗日益侥薄,士大夫变得日益轻浮褊急,在书信中弄出各种新奇花样。习惯成自然,虽然是敦厚朴实的社会贤达,也不敢自拔于流俗,以招致迅速而至的嘲笑谩骂。每写信必定是十数纸,把官衔写得清清楚楚,这种互相交往的场合,全忘了写信的真正目的。写的话缺少真情,真诚罕见。相互之间不以名字相称呼,而是称某丈,使官制错乱失序,不再有等级的差别,看了这封信,那些轻浮的人物内心也会稍许有点愧怍吧!回忆二十余年前,我在馆阁任职,看到秘书少监曾吉甫给人写信,唯独不用奏事文书的形式,并且对他的同事称字。他的同事们相互约定,说:"曾公是前辈,应当尊敬,应称呼他为丈。其余人自今以后以字相称,不这样做就罚他值班一次。"这一办法施行了几个月,郎署及台省的从属官员,也就高高兴兴地要改变旧习。可是出现了想取消前约的人,备酒请朋友的客,乞求恢复旧貌。于是一起达成的协议都破坏了,从而再也无法改变,真让人惋惜。

  孔氏野史世传孔毅甫《野史》一卷,凡四十事,予得其书于清江刘靖之所,载赵清献为青城宰,挈散乐妓以归,为邑尉追还,大恸且怒。又因与妻忿争,由此惑志。文潞公守太原,辟司马温公为通判,夫人生日,温公献小词,为都漕唐子方峻责。欧阳永叔、谢希深、田元均、尹师鲁在河南,携官妓游龙门,半月不返,留守钱思公作简招之,亦不答。范文正与京东人石曼卿、刘潜之类相结以取名,服中上万言书,甚非言不文之义。苏子瞻被命作《储祥宫记》,大貂陈衍干当宫事,得旨置酒与苏高会,苏阴使人发,御史董敦逸即有章疏,遂坠计中。又云子瞻四六表章不成文字。其他如潞公、范忠宣、吕汲公、吴冲卿、傅献简诸公,皆不免讥议。予谓决非毅甫所作,盖魏泰《碧云騢》之流耳。温公自用庞颍公辟,不与潞公、子方同时,其谬妄不待攻也。靖之乃原甫曾孙,佳士也,而跋是书云:"孔氏兄弟曾大父行也,思其人欲闻其言久矣,故录而藏之。"汪圣锡亦书其后,但记上官彦衡一事,岂弗深考云。

  “译文”社会上流传孔毅甫《野史》一卷,共记四十件事,我从清江刘靖之处得到了这本书。书中记载赵清献(赵挘智逑祝┪喑窍亓钍保幻窦渑斯榧遥幌匚咀飞隙峄馗思摇U話大怒,又与妻子吵架,因而迷失了自己的志向。文潞公(即文彦博,封潞国公)为太原守宰时,辟用司马温公(司马光)为通判。文夫人生日,温公进献小词祝寿,受到都漕唐子方的严厉斥责。欧阳永叔(欧阳修)、谢希深(谢绛)、田元均(田况)、尹师鲁(尹洙)诸人在河南,携带官妓游览龙门,半月不返回。洛阳留守钱思公写信要他们回来,他们不予理睬。范文正公(范仲淹)与京东人石曼卿、刘潜之流相与结交以邀名誉,服丧期间上万言书,很不符合服丧期间写文章说话不要文采的规定。苏子瞻(苏辙)受命创作《储祥宫记》,太监陈衍管理宫廷事务,得到皇帝旨意备酒与苏辙畅饮,苏辙暗地叫人告发此事,御史董敦逸就上了弹劾的奏章,刚好落入陈衍设计好的圈套。又说苏辙用骈体文写的奏章很粗疏。别的如文潞公、范忠宣(范纯仁)、吕汲公(吕大防)、吴冲卿(吴充)、傅献简(傅尧俞)诸人,都不免受讥讽评议。我认为这决不是孔毅甫所写的,大概是属于魏泰的《碧云騢》之类的东西。司马温公是通过庞颍公(庞原籍)的举荐而被征辟入朝,跟文潞公、唐子方并不同时,故其荒谬不攻自破。刘靖之乃是刘原甫(刘敞)的曾孙,为当世佳士,而为此书写的跋则说:"孔氏兄弟与我的曾祖父同辈,思念其人并想听到他们的言论已经很久了,因此将其抄录保存。"汪圣锡(汪应辰)也在书后写有跋语,只是记录了上官彦衡(上官均)的一件事,大概是对上书的内容没有深入考查吧!

  有若“原文”《史记·有若传》云:"孔子没,弟子以若状似孔子,立以为师。他日,进问曰:'昔夫子当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弟子问何以知之,夫子曰:《诗》不云乎?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昨暮月不宿毕乎?他日,月宿毕,竟不雨。商瞿年长无子,孔子曰瞿年四十后当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敢问何以知此?'有若无以应。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予谓此两事殆近于星历卜祝之学,何足以为圣人,而谓孔子言之乎?有若不能知,何所加损,而弟子遽以是斥退之乎?孟子称:"子夏、子张、子游,以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曾子不可",但言"汉、江秋阳不可尚"而已,未尝深诋也。《论语》记诸善言,以有子之言为第二章,在曾子之前;使有避坐之事,弟子肯如是哉?《檀弓》载有子闻曾子"丧欲速贫,死欲速朽"两语,以为"非君子之言",又以为"夫子有为言之"。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则其为门弟子所敬久矣。太史公之书,于是为失矣。且门人所传者道也,岂应以状貌之似而师之邪?世所图《七十二贤画像》,其画有若遂与孔子略等,此又可笑也。

  “译文”《史记·有若传》说:"孔子死后,孔子的弟子以有若形状类似孔子,就拥立他作老师。一天,师兄弟们进见有若并请教道:'过去孔夫子准备出行,使弟子们拿着雨具,不久果然下起雨来了。弟子们问孔子怎么知道天会下雨,孔夫子说:《诗经》不是说,月亮离开毕宿,就会大雨滂沱,昨天晚上月亮不是逗留在毕宿的位置上了吗?又有一天,月亮逗留于毕宿,竟然没有下雨。商瞿年长无子,孔子说瞿年四十后应当有五个男孩子,后来果真如此。请问孔子是怎么知道的呢?有若无以回答。师兄弟们站起来说:'有若先生请避开,这里不是你的座位。'"我以为这两件事近似于星历卜祝之学,知道这些也不能够充作圣人,难道孔子只涉及这些知识吗?有若不懂天文与占卜,并不损害他的道德文章,他的师兄弟们为什么迅速将其斥退了呢?孟子称:"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形貌像圣人,欲以尊奉孔子那样尊奉有若,曾子认为不能这样。"但曾子也只是说:"孔子的道德学问就像在长江、汉水中洗涤过,在盛夏的太阳底下晒过,没有杂质,光明洁白,没有人能超越他。"曾子并没有对子若给予贬斥。《论语》记载孔子师徒的美好言论,把有若的一段话排在第一章的第二段,排在曾子的前面。如果真有《史记》所载避座的事,弟子们肯这样排列吗?《礼记·檀弓》记载有若听曾子说"丢掉官位的人还是迅速贫穷的好,死了的人还是迅速腐烂为好"的话时,以为"这不是君子应该说的话",又认为"这是夫子有所指而发的义愤之辞"。子游了解老师说话的背景,说:"有子的意见是多么像老师啊!"这说明,有若为孔门弟子所敬佩已非一朝一夕之事。太史公的《史记》在这件事上的记载是错误的。并且学生们所传承的是老师的道德学问,哪会以相貌像孔子就以他为师呢?世人所画的《七十二贤画像》,有若的像跟孔子像大致相同,这又是很可笑的。

  张天觉为人“原文”张天觉为人贤否,士大夫或不详知。方大观、政和间,时名甚著,多以忠直许之。盖其作相适承蔡京之后,京弄国为奸,天下共疾,小变其政,便足以致誉,饥者易为食,故蒙贤者之名,靖康初政,遂与司马公、范文正同被褒典。予以其实考之,彼直奸人之雄尔。其外孙何麒作家传云:"为熙宁御史,则逐于熙宁;为元祐廷臣,则逐于元祐;为绍圣谏官,则逐于绍圣;为崇宁大臣,则逐于崇宁;为大观宰相,则逐于政和。"其迹是矣,而实不然。为御史时,以断狱失当,为密院所治,遂摭博州事以报之,三枢密皆乞去,故坐贬。为谏官时,首攻内侍陈衍以摇宣仁,至比之于吕、武;乞追夺司马公、吕申公赠谥,仆碑毁楼;论文潞公背负国恩,吕汲公动摇先烈;辩吕惠卿、蔡确无罪。后以交通颍昌富民盖渐故,又贬。元符末,除中书舍人,谢表历诋元祐诸贤,云:"当元祐之八九年,擢党人之二十辈。"及在相位,乃以与郭天信交结而去耳。平生言行如此,而得美誉,则以蔡京不相能之故。然皆章子厚门下客,其始非不同也。京拜相之词,天觉所作,是以得执政云。

  “译文”张天觉为人贤良与否,士大夫们或许并不详细了解。在大观、政和年间,张的声名很大,人们大多以为他是忠诚正直的。大概是他作宰相恰好在蔡京之后,蔡京操纵国政,干尽坏事,天下人无不痛恨他,故张天觉稍微改变一下蔡京的乱政,便能够获得很大的称誉。这叫饥饿的人不挑食,故获得了贤者的名声。靖康初年,张天觉遂与司马光、范仲淹一起获得了朝廷的褒扬封典。我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考察他,他不过奸险人中的突出者而已。他的外甥何麒为他作的家传说:"在熙宁时担任御史,在熙宁时遭到贬逐;在元祐时担任廷臣,在元祐时遭到贬逐;在绍圣时担任谏官;在绍圣时遭到贬逐;在崇宁时担任大臣,在崇宁时遭到贬逐;在大观时担任宰相,在政和时遭到贬逐。"从他仕宦的经过来看,大致是这样,但他遭受贬逐的原因并不是他外甥所说的那样。他为御史时,由于判断刑狱失当,被枢密院追查,于是他以发生在博州(今山东聊城)的另一件案子来报复追查他的人,引起三位枢密使乞求皇上允许他们离职,因此皇上罢了他的宫。他为谏官时,首先攻击内待(宦官)陈衍,用以动摇宣仁皇太后的地位,甚至把皇太后比作吕后与武后;要求皇帝追夺司马光、吕公著的赠谥,捣毁他们墓前的碑楼。弹劾文彦博是背负国恩,吕大防动摇先烈地位,替吕惠卿、蔡确申辩,认为他们无罪受贬。后来因为勾结颍昌府(今河南许昌)的土财主盖渐的缘故,受到贬逐。元符末年,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在答谢皇帝的表奏中,对元祐年间的各位贤大夫--进行攻击,说:"在元祐的八九年间,提拔了结党营私之徒二十余人。"他担任宰相后,是因与郭天信勾结而受贬逐。他的平生言行是这个样子,但却获得了美誉,主要是由于与蔡京不和的缘故。然而他们都是章子厚(章惇)的门下客,开始两人并没有不同。蔡京担任宰相之际,答谢皇帝的表章,也是张天觉所写,因此得到蔡氏的援引才得进入执政者行列。

  为文论事“原文”为文论事,当反复致志。救首救尾,则事词章著,览者可以立决。陈汤斩郅支而功未录,刘向上疏论之,首言:"周方叔、吉甫诛猃狁。"次言:"齐桓公有灭项之罪,君子以功覆过。李广利靡亿万之费,捐五万之师,仅获宛王之首,孝武不录其过,封为列侯。"末言:"常惠随欲击之乌孙,郑吉迎自来之日逐,皆裂土受爵。"然后极言:"今康居国强于大宛,郅支之号,重于宛王,杀使者罪甚于留马,而不烦汉士,不费斗粮,比于贰师,功德百之。"又曰:"言威武勤劳则大于方叔、吉甫,列功覆过则优于齐桓、贰师,近事之功则高于安远、长罗,而大功未著,小恶数布,臣窃痛之!"于是天子乃下诏议封。盖其一疏抑扬援证,明白如此,故以丞相匡衡、中书石显,出力沮害,竟不能夺。不然,衡、显之议,岂区区一故九卿所能亢哉?

  “译文”写文章论述事情,应当反复推敲,突出主题,首尾一贯,这样事理明显,看的人可以立即做出决断。西汉陈汤斩杀匈奴郅支单于,可是朝廷不给他记功,刘向上奏议论此事,开始就说"周代方叔、尹吉甫诛灭猃狁(匈奴的古称)",接着说"齐桓公有伐灭项国的罪责,而君子们则以他的功劳来掩饰他的过错。李广利耗费了亿万的费用,葬送了五万军队,仅仅获得了大宛国王的脑袋,孝武帝不考校他的罪过,还封他为列侯",最后说"常惠只是跟随愿意打仗的乌孙进击匈奴,郑击只是迎来了自愿归降的匈奴日逐王,都被封侯授土"。然后极言说:"如今的康居国比大宛强大得多,而郅支的称号,也比宛王重要,郅支杀汉朝使者的罪过,比大宛国保留汗血马不进贡也大多了。而陈汤不用汉朝士卒,不耗费国家一斗粮食,比起贰师将军李广利来,功劳要大一百倍。"又说:"陈汤这一行动,要论威武勤劳则大于方叔、尹吉甫;论功劳过失则比齐恒、贰师的贡献大;同是近日立功,他比安远侯(郑吉)、长罗侯(常惠)大。然而陈汤的大功没有著录,但他的小小过失却被夸大宣扬,我内心为他感到痛心!"于是天子乃下诏议论封赏。这是一道奏疏,或抑或扬,多方取证,写得这样的明明白白,故任凭宰相匡衡、石显等显贵竭力阻止,终究没能剥夺刘向的意见。否则,匡衡、石显的议论,哪里是一个只曾经担任过九卿(当时已被免职)的刘向所能抗衡的呢?

  连昌宫词“原文”元微之、白乐天,在唐元和、长庆间齐名。其赋咏开宝时事,《连昌宫词》、《长恨歌》皆脍炙人口,使读之者情性荡摇,如身生其时,亲见其事,殆未易以优劣论也。然《长恨歌》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不若《连昌词》有监戒规讽之意,如云:"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长官清贫太守好,拣选皆言由相至。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忆得杨与李。庙谟颠倒四海摇,五十年来作疮痏。"其末章及官军讨淮西,乞"庙谟休用兵"之语,盖元和十一、二年间所作,殊得风人之旨。非《长恨》比云。

  “译文”元微之(元稹)、白乐天,在唐代元和、长庆年间齐名。他们吟咏天宝年间的事情,《连昌宫词》、《长恨歌》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使读者思绪激动,有如亲身经历,亲见其事,对二诗也难以分辨出优劣来。然而《长恨歌》不过是叙述唐明皇追忆杨贵纪的来龙去脉,没有激浊扬清的意思,不像《连昌词》有戒讽劝谏的意义,如说:"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长官清平太守好,拣选皆言由相至。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忆得杨与李。庙谟颠倒四海摇,五十年来作疮痏"。其最后一章谈及官军讨淮西之事,至"庙谟休用兵"之语,可知此诗大概是元和十一二年间所作,甚得诗人针砭时弊的旨趣,不是《长恨歌》所能比的。

  二士共谈“原文”《维摩诘经》言,文殊从佛所将诣维摩丈室问疾,菩萨随之者以万亿计,曰:"二士共谈,必说妙法。"予观杜少陵寄李太白诗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使二公真践此言,时得洒扫撰杖履于其侧,所谓不二法门,不传之妙,启聪击蒙,出肤寸之泽以润千里者,可胜道哉!

  “译文”《维摩诘经》说,文殊从佛所将要去维摩丈室问疾,跟随他的菩萨数以万亿计,大家说:"二人谈话,必说佛家妙法。"我看杜少陵(杜甫)寄给李太白的诗说:"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假使二公真正实践此言,当时能够洒扫庭除,或者撰杖捧屦于旁,就可听到他们谈论诗歌的不二法门,不传的奥妙,启迪聪明,打破蒙昧,他们的一寸肤泽即可润泽千里,不能言尽。

  张子韶祭文“原文”先公自岭外徙宜春,没于保昌,道出南安,时犹未闻桧相之死。张子韶先生来致祭,其文但云:"维某年月日具官某,谨以清酌之奠昭告于某官之灵,呜呼哀哉,伏惟尚飨!"其情旨哀怆,乃过于词,前人未有此格也。

  “译文”我父亲从岭南调到宜春就任之时,逝世于保昌(今广东南雄),灵柩途经南安(今江西信丰),当时还没听说宰相秦桧已死。张子韶先生(即张九成)来致祭,祭文只是说:"某年某月某日具位之官某某,谨以清酌的祭奠方式昭告于某官的在天之灵,呜呼哀哉,伏惟尚飨!"其情意之哀痛,超过了万语千言,从前的祭文无此格式。

  京师老吏“原文”京师盛时,诸司老吏,类多识事体,习典故。翰苑有孔目吏,每学士制草出,必据案细读,疑误辄告。刘嗣明尝作《皇子剃胎发文》,用克长克君之语,吏持以请,嗣明曰:"此言堪为长堪为君,真善颂也。"吏拱手曰:"内中读文书不如是,最以语忌为嫌,既剋长又剋君,殆不可用也。"嗣明悚然亟易之。靖康岁都城受围,御敌器甲劚住;蜓蕴K掠芯杉婪形匏茫梢越寮住I偾淞蹒寮淳吒逵子诔愿妒槭贰J纷髯挚簦匠N薮砦螅褰下恚①怪戎粒嵯瓮蚜阶帧Hな垢矗劣谌湮笕绯酢g迮鹬已残辉唬?非敢误也,某小人窃妄有管见,在《礼》,'祭服敝则焚之。'今国家迫急,诚不宜以常日论,然容台之职,唯当秉礼,少卿固体国,不若俟朝廷来索则纳之,贤于先自背礼而有献也。"珏愧叹而止,后每为人言,嘉赏其意。今之胥徒,虽公府右职,省寺掌故,但能鼓扇獧浮、顾赇谢为业,簿书期会之间,乃漫不之晓,求如彼二人,岂可得哉!

  “译文”京都全盛时期,各衙门的老胥吏,大多能够懂得事体,熟悉典故。翰林院有一作孔目的吏员,每当翰林学士们代拟的制书草稿写出来后,必定伏案仔细研读,有疑误之处,就告知执笔者。刘嗣明曾作《皇子剃胎发文》,用了克长克君的话,孔目吏拿着稿子请教嗣明,嗣明说:"这句的意思是可以为长,可以为君,完全是好的颂辞。"孔目吏拱手致谢,说:"宫内读文书不是这样理解,最憎恨触犯语言忌讳,克剋同音,很可能被理解为既剋长,又剋君,这句话不能用。"嗣明悚然恐惧,赶快换成其他的话。靖康年,京都被金兵包围,防御敌人的器甲破弊了,有人说太常寺存有旧祭服数十套,闲置无用,可以用来衬垫铠甲。太常少卿刘珏随即拟奏稿献给朝廷,要书吏抄写。书吏平时书法既好又快,又从无错误,刘珏将上马,站着等候。抄写完后,署官衔时掉了两字,催促他赶快重写,写了三遍,还是同样的错误,刘珏怒而斥责他,书吏犹犹豫豫地谢罪说:"本不敢写错,只因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根据礼制,'祭服坏了就烧掉',现在国家危急,不能以常理来办事,可是礼部官员职责所系,应当按照礼制办事。少卿这样做固然是体谅国家的困难,但不如等朝廷来索要时再交上去,这样比自己先背礼而主动献纳要好。"刘珏愧叹而止,后经常与人谈起,很赞赏这位书吏的作法。现在的胥徒,虽然是公府的高级职员,各省各寺的掌故,仅能煽动起虚浮不实的风气,接受别人的钱财谢礼,至于处理文书,则大多不懂,想找到上述二人,哪里会找到呢?

  曹操唐庄宗“原文”曹操在兖州,引兵东击陶谦于徐,而陈宫潜迎吕布为兖牧,郡县皆叛,赖程昱,荀彧之力,全东阿、鄄、范三城以待操。操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表为东平相。唐庄宗与梁人相持于河上,梁将王檀乘虚袭晋阳。城中无备,几陷者数四,赖安金全帅子弟击却之于内,石君立引昭义兵破之于外,晋阳获全。而庄宗以策非己出,金全等赏皆不行。操终有天下,庄宗虽能灭梁,旋踵覆亡,考其行事,概可睹矣。

  “译文”曹操在兖州,带领军队往东到徐州攻陶谦。可是陈宫暗地里迎来吕布作了兖州的长官,兖州所辖的郡县大都背叛了曹操。依靠程显、荀彧的竭尽全力,保全了东阿、鄄、范三城以等待曹操。曹操回来后,握着程昱的手说:"没有您的努力,我们就没有地方去了。"上表推荐程昱为东平(今山东东平)相。唐庄宗与梁朝军队相持于黄河边上。梁将王檀乘虚袭击晋阳(今山西太原),当时城中无准备,有多次几乎失陷。仗着安金全统帅他的子弟们在城内击退敌兵,石君立率领昭义节度使的军队在城外击破敌人,晋阳才得以保全。而唐庄宗因为计策不是自己制定的,没有对安金全进行赏赐。曹操最终据有天下,唐庄宗虽能灭梁,不久自己就灭亡了,考察他们平时的行为,大概就可以了解他们各自的结局了。

  云中守魏尚“原文”《史记》、《汉书》所记冯唐救魏尚事,其始云:"魏尚为云中守,与匈奴战,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臣以为陛下赏太轻、罚太重。"而又申言之云:"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重言云中守及姓名,而文势益遒健有力,今人无此笔也。

  “译文”《史记》、《汉书》所记载的冯唐救魏尚的事,开始说:"魏尚为云中太守(今内蒙古托克托),与匈奴交战,向幕府呈报战功,说错了一句话,就受到法律条文的处罚,其封赏自然就未能施行。我以为陛下奖赏太轻,处罚太重。"而且又申述这件事说:"云中太守魏尚,犯了呈报战功时相差六个首虏的错误,陛下将他交给监狱审理,削掉了他的爵位,罚他作苦役。"重复说到云中太守及其姓名,文章的气势更加遒健有力,现代的人没有这种笔力。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