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咸阳市30公里、人口不足300人的小孟村,是泾阳县和村下辖的一个村民小组,这里就是永强自小就生活于此,并且无论走到哪里都魂牵梦绕、始终牵挂、至死都割舍不下的故乡。
“七娃是咱村的骄傲,人很本分,他这一走,村民都很难受。”
村子里的乡亲们都叫永强的小名七娃。永强曾给我说过:
爷爷五十七岁那年得了长孙,非常高兴,为了纪念这个日子,给他取名五七,大家就这么叫他七娃了。后来上初中了,他自己改名为永强,意思是:永远做一个强者。可以看得出在以后的岁月里,在学习方面:他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西北工业大学;参加工作后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西北轻工业学院(现陕西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年已不惑,还勤学不辍。
2003年9月,他又开始攻读西北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信息化工程研究所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哎!他这一生的确是奋斗的一生。
像追悼大会上的悼词所说的那样:“郑永强同志的一生,是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积极进取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的一生。”
比永强大5岁、1977年曾与他一起参加过高考的村民刘亚军,还和过去一样,习惯地称呼着永强的小名对记者说:“七娃的好学一直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当年在村里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他正处在复读准备参加高考的关键时刻,他早上不到五六点钟就起床,当别人还在睡梦中的时候,他就已经在伙房帮厨了,一边拉着风箱烧火一边看着他随身带的课本,他能有今天的成绩,完全是凭他自己的勤奋努力,实实在在干出来的……”
当日中午才从延安追悼会现场赶回来的郑建民老人主动对记者介绍说:“16年前,郑永强将他父母接到咸阳居住,可是他并没有因此中断与村里的联系,他几乎每年都要回到村里来看看,就在去年底,他还逐户看望了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在村民眼里,他不是什么书记,而是大家的亲人。在收音机里听说15日延安要举行追悼会的消息,村民都表示想前往参加,由于客车没有联系好,最终只去了我们20多个村民代表。现在,我们村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把人接回来,安葬在我们村里……”
永强去世后,当时任和村党支部书记的任纪民在延安时就再三提议:如果不土葬的话,等永强的遗体火化后,按照乡亲们的愿望,把他的骨灰接回家乡安葬,我们要为他立碑书传,让子孙后代永远记着我们村出了这么一位好官、好人。但我想到,永强是一位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应按照组织要求来操办丧事,没有答应村上的提议。因为我知道,永强活着的时候,他一心想着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即就是他走后也不会答应为自己在家乡多占一分一厘土地的。
在采访中,《三秦都市报》的记者每到一处,村民都会自发地簇拥过来介绍永强的有关情况:
“他那个宅院现在是村里最寒碜的,还是土坯墙,他为官是不是清廉,从宅院就能看出来……”村民胡芳玲这样对记者说。
记者临离开村子时,还了解到了这样一个细节:就在十多天前,村子里曾请了一家秦腔剧团,预定好了要演出一台大戏,可是,前天当戏班子如约前来演出时,却遭到了村里所有乡亲们的婉言拒绝。
“村子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令人伤心的大事,现在谁还有心听戏呀,俺村里至少一个月时间都不会再搞任何娱乐活动的……”
当刘亚军说出这番话时,《三秦都市报》的记者看到他的眼圈开始泛红。便不忍心再继续询问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