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看好处,说门道

  生活,处处有美;生命,充满着美;抒写生活之美和生命之美的文学作品,更是饱含着美。然而,发现美,抒写美,享受美,鉴赏美,并不是每一个人随意能做到的。美在自然中,我们要拥有自然的灵性,才能望见自然质朴而广阔的美;美在艺术中,我们要拥有赏析的虔诚,才能体会艺术中经典而永恒的美;美在人生中,我们要有执著的追求和真诚的付出,才能显出人生中崇高而灿烂的美。

  抒写美,就是要充分表达自己与自然、人生、艺术交往交流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独到的发现和独特的感悟。也就是说,用文章表达自己所发现和感悟到的生活之美、生命之美,在立意、构思和语言上有充满灵性的发现和表达。

  鉴赏美,就是要充分表达自己与文章、与文中形象、与作者对话沟通的真切感受,写出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特品味。也就是说,对作家、作品及有关文学现象进行分析、评说,让大家明白作品美在哪里,感人的原因是什么。

  写作引导

  慢慢走,欣赏啊!

  欣赏什么?

  黄山的奇峰怪石,泰山的日出景观,九寨沟的迷人风景,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充满着神奇之美;荷塘月色,潇潇冷雨,悠悠落叶,徐徐清风,蕴含着情致之美……欣赏中,你一定有独到的发现,独特的感悟。

  欣赏美,还应当抒写美;鉴赏美,更着重品评美。

  抒写美,首先要有丰富的储备和积累,即生活积累,阅读积累,感情积累。这就要求同学们关注自然、亲近自然,身入生活、心入生活,发现自然中的生命灵性和生活中的闪光点。就要用真情与真诚走近自然,参与生活,细心观察,尤其关注自然中那灵动的瞬间,生活中感人的平凡生活、琐屑小事;就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然,面对生活,理解、体味和领悟。

  抒写美,还要经常阅读美文,积累素材,积累语言,写作中能够努力推敲,运用生动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想说的话,想绘的景,想抒的情。

  抒写美,更要在生活和阅读中做个有心人,多思考,多体味,培养自己的想像能力和联想能力,提高生活撷取力和感受力。

  鉴赏美,品评美,实际上是学会评论美文好书,写出文学评论,也就是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发表意见、进行评价。鉴赏文学作品,可侧重对思想情韵作深度开掘,也可侧重对表现手法作深入剖析;可全面赏析,也可单个突破;可对文本保持近距离的审美观照,使得美的体验、发现毫发毕现,从而收到具体真切的效果,也可远距离观照,使美的体验、发现处于一种不即不离、若即若离的弹性态势,从而收到灵动飞扬的效果。

  文学评论的方法可以分两种类型。

  一种是作批注。批就是写批语,注就是注解、解释,一般写在书页或文章的天头、地脚和旁边等处。批注可写的内容很多,阅读时对原文内容或表达方面的理解、体会、评判、质疑,引申开去的看法,由此及彼的联想,都可以写。这实际上是一种边阅读,边鉴赏,边评论的读书方法,也是评论方法。《林黛玉进贾府》一课课文后所附脂砚斋评点和王蒙评点的选段,是很好的范例。

  另一种是写成评论文。就文学作品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内容、特色进行分析评论,并且按照文学评论的要求来写作。

  文学评论的要求主要有四点:

  第一,对所评论的对象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这就要求同学们认真阅读作品,细心领会作品的内容、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然后抓住作品中最出色的方面,作为评论的对象,这样才能作出中肯的富有个性的评价。

  第二,小处着眼,选好角度。要求选择评论点单一具体,小而实。要根据作品内容和特点,选择自己感悟最深,而相关资料又较丰富的某一点加以评论。

  第三,叙议并用,评析结合。一方面扣住作品,概括叙述主要内容,或复述或引录原文的语句;一方面又要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写出描述性、赏析性的感性体悟,也可以写出评说性的理性分析、评价。具体写作时,可先叙后议,先析后评,也可以边叙述边评析。

  第四,美文要美评,要锤炼字句,讲究文采。不仅要写得有理有据,有说服力,而且要讲究语言准确、生动,富于文采,饱含感情,让人爱读。

  题目一:美的瞬间

  “写作实践”第一题,要求以“美的瞬间”为题,写两三个一两百字的片段。

  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当我们感受它们时,有的时间长,有的时间短,有的甚至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尤其是短暂的一瞬,常常表现出它们的灵动和韵味,具有动人心魄、令人回味的美。

  写作此题,构思时要注意题目中“瞬间”二字,不必太多交代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只要紧扣“大自然中”“动人心魄、令人回味的美”这一核心作“点”的描绘、抒写。一般是先描写自然中某一个景物的形象特征,描写过程中,结合抒写自己的感受、联想,然后用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独到发现、独特感悟,或表达自己对描述对象的总结性赞叹或评价。例如:雪花飘落,轻盈无比,雅洁可爱,瞬间便幻化出了童话般的美丽。所有的瑕疵尽消,惟有一片粉妆玉砌,伴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和着沙沙的落雪声,一派静谧,一派祥和。飘飘洒洒的雪花,晶莹、剔透、冰洁、轻柔,带来了清凉和冷静,令人们获得灵魂的洗涤与净化。“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人呢?人有雪而锦心。愿人如雪。

  题目二:老师们

  作文题二,要求以“老师们”为题,写一组片段,写出老师们的独特风采。

  审题时必须注意三点:一是所写老师必须是高中阶段的老师;二是注意题目中的“他们”“老师们”,所写老师必须两人或两人以上;三是选材和构思要注意写出老师们的“独特风采”,如幽默的语言、率真的性情、淳朴的为人、机智的教学,等等。要抓住人物特征,重视外貌特征的刻画、个性化语言的描写,重视富有个性化魅力的细节描写;描写之中或之后,再在适当的地方略加评点,真正把人物写活。例如:

  X先生,40多岁,教语文,中等身材,白净皮肤,有一双干净、粗糙、厚大的手。讲课时抑扬顿挫,激情高涨,然又不乏细致。先生颇爱读书,大有赵树理“不上文坛宁上文摊”的精神;且为人随和、大度,我们从不与他玩老鼠与猫捉迷藏的游戏。先生着一袭青灰夹克,一条褐色长裤,数周来竟不曾换过,却又每日洁净得如前日刚刚浆洗。

  先生的不拘小节一年来众人有目共睹。对此,或云:“风度!”或云:“个性!”我忍不住,又插了一句:“可爱!”

  R小姐。小巧玲珑,正值青春年少,却已是学富五车,阿拉伯数字运用得游刃有余。第一次进课堂,站在门口不知该迈哪只脚,好容易站上讲台,言曰:“初来乍到,请多关照!”在座的无不释然:“哈,彼此彼此!”

  C女士。貌清秀,身材纤细、娇小,一副娴娴静静淑女模样。当得悉女士为邻班班主任,其严厉有口皆碑时我便有“人不可貌相”之感慨。C女士说话脆而快,三步两脚走上讲台,每每开始正文之前总要说句:“Lets begin our class.”于是,一阵翻书声响,居然整齐划一得如同置身军营。

  W先生,是位年逾不惑的男性。体瘦削,有一双童稚般清澈的双眸,正如先生的讲课,形散而神不散。鼻梁上,架一副70年代的眼镜。先生的幽默为枯燥的以牛顿定律为代表的普遍真理增色不少。一日,先生提问Z君,Z君眉头一皱,没有下文。先生突然冒出一句:“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你有何计?”全体哗然。

  Q先生,年逾知命。看一眼便知是所谓宽厚长者。先生精神爽朗,腰杆笔直,身材魁梧,面部呈微笑状。至于头发,颇有些“地方支援中央”的味道。先生讲课声音不高不低,不紧不慢,感情充沛,形象生动,妙语连珠,有似甘泉汩汩。提问学生,如老帅点将,全班鸦雀无声。众人大气不敢出一口,脖颈弯曲90°,恨不得把脑袋缩到肚子里。被提名者,站起身来,舌头与牙齿必有一番交战,而后,面红耳赤地将答案报出。众人皆为他捏把冷汗。哪知台上先生依然笑容可掬,点点头:“好!得优!”

  题目三:赏画心得

  《祥林嫂》、《翠翠和傩送》和《林黛玉》三幅课文插图,都是优秀的木刻精品。作文题要求在观察插图的基础上,说明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并要说明理由。首先要读懂画,读出人物的形象特征,读出画家在画中蕴含的情感与思考。然后从画的构思立意、线条安排、表现手法等方面,选择一点或两点赏析。可以用叙述描写的语言阐释或再现画面某一点的内容。也可以用抒情笔调抒发自己赏析画面的发现和感悟。接下来便可以强调画的特点,或指出画面的作用意义,突出自己赏画的发现或感受。三幅插图的特点概述如下:

  鲁迅小说形象具有黑白木刻似的造型特征,这一特征是构成鲁迅小说“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的重要因素。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刻画祥林嫂最后形象时说她“仿佛是木刻似的”。因此,用木刻的形式来表现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十分相宜的。古元的《祥林嫂》构图简洁明了,黑白对比鲜明,线条遒劲洗练,活画出一个即将被冷酷社会所吞没的苦命人形象。《翠翠和傩送》以人物传神和构图精巧见长。翠翠扭身而走、闭目垂眉的神情和似欲保护自己而又无力下垂的双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她朦胧爱情难以遏抑的萌动。向右而吠的狗,向左凝视的傩送,向左张口的鱼,向右低眉的翠翠,构成了一个视线流动的整体;吠叫的狗和张口的鱼,把傩送对翠翠的倾心(鱼在神话、诗歌中是爱情的象征)和翠翠对傩送的貌似“排斥”实质喜爱的微妙感情表现了出来。造型夸张的大鱼呈首尾相连的圆形构图,也更多地带有装饰意味、民间特色。《林黛玉》线条纤细流畅,塑造出了秀骨珊珊、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形象,修竹、枯石暗示了黛玉高雅脱俗的气质,而弄舌的鹦鹉和无语的黛玉之间的呼应、对比也流露出黛玉满腹心事无人倾诉的苦衷。

  题目四:读微型小说,写鉴赏文章

  作文题四要求同学们阅读微型小说《永远的蝴蝶》,写一篇鉴赏文章。

  《永远的蝴蝶》是台湾作家陈启佑先生的一篇小小说。作品情节很简单,写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在一个雨天,“我”的恋人樱子自愿帮“我”到马路对面去寄信,随着一阵拔尖的刹车声,樱子年轻的生命消逝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至极的故事,却深深地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为什么?抓住微型小说篇幅短小、立意新颖、结构严密、构思巧妙的特征,从两方面去鉴赏。从内容入手,赏析作品中感人肺腑的爱情。从形式入手,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这篇小小说值得我们鉴赏品味的表现艺术有:一是作品以“雨”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始终,“雨”成为泪水和痛苦的象征,“雨”造成笼罩全文的阴冷凄凉的氛围;二是善于反复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我”的情感思绪变化,突出了樱子美丽清纯的形象,表达了“我”对樱子永不磨灭的爱;三是直到作品的结尾处才告诉读者信的内容,加重了作品的悲剧色彩,让人哀痛欲绝,心不堪受。

  鉴赏文章的写作方法与要求,可以根据上文“鉴赏美、品评美”部分的指导去写作。

  喝彩与诊断

  一、点评示例

  永远的美,美就美在……

  点评栏

  永远的蝴蝶,留给我们永远的悲情和永远的美丽,像人们面对一座幽雅的教堂会首先感受它的构架和装饰之美一样,我读《永远的蝴蝶》,首先感受到的是它的体裁和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美。

  开篇点出评论点,简洁,明了。

  文章的体裁按其内容与形式统一的不同特点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似乎文体因此分了家,然而《永远的蝴蝶》一文却让我依稀感到不同体裁家庭的藕断丝连。毫无疑问,它是一篇优秀的微型小说。文中凄美的樱子在作者笔下犹如一只夜晚的蝴蝶飘浮在我的脑中,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典型而成功的!文章的故事情节简单而完整。甚至樱子的遭遇也能在第一段的环境描写中找到启示。总之,文章具有小说的三要素。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文章闪烁着诗歌、散文的光芒。暂且不说文章具有诗一般的语言,单内容看,如果把它的内容当做事实——虽然在文学上已经没有了绝对的真相——那么《永远的蝴蝶》绝对是一篇不错的散文。可以想像一名叫樱子(或者不叫樱子,叫桃花)的美丽姑娘在帮爱人寄信的时候撞车身亡,于是爱人(当然是后来的作者)悲痛、后悔,以至挥笔成文。总之,它也符合散文的要求。也许这是文章的一种美所在吧!我们反对文章写得四不像,但我们于是就否定一个内容可以和多种形式统一吗?也许我们能在《永远的蝴蝶》的欣赏中得到一点启发。

  故事简单却意蕴丰富,虽是叙事却抒情色彩浓烈,是小说,又是散文。从文体特点分析入手,评析作品的体裁之美,这是鉴赏的独特感受。

  《永远的蝴蝶》另一点美的所在便是语言上的应用。

  “谁教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这一句蕴涵丰富,它既是樱子发生车祸的直接原因,也是作者悔恨的根据;既是后文“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的伏笔,也是前文“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的逻辑答案。它的出现是必要的,然而又是建立在作者“主观”的思维之上的。——这是一种满足了主客观要求的美。

  “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作者在抽泣,他后悔,伤心欲绝。——如此复杂的感情如何倾诉?独具匠心,作者正是利用两个逗号把它表达出来的!——这是一种语言准确应用和感情丰富的美。

  “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文章的一切悬念都在此揭开,然而它的作用远不只这些,它还是文章主题的升华,它是简单而明白的——这是一种简明的美。

  从小说纯朴的语言中发现这么多美,这是充满灵性的鉴赏机智;边引述,边赏析,边评点,这是富有个性的鉴赏表达。

  像一棵木棉树一样,摘下的每朵花是美的,整棵树也是美的。《永远的蝴蝶》正是应用美丽的语言去叙述一个悲惨的故事的,从而产生一种凄凉的美,譬如作者用蝴蝶去比喻樱子,蝴蝶是美的,连它的死也逃不过。这又是作者的另一个别出心裁所在。

  读《永远的蝴蝶》,时时被它强大的艺术力量震撼着,不过仔细想起来无非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写信——爱人寄信——爱人撞车——爱人死于车祸”。然而作者却让它生命焕发光彩,如此漂亮的回忆!如果樱子知道,她也该瞑目了。

  ——读一篇好文章,简直是一种享受!

  真正读懂了故事,读出了意蕴。结尾正是鉴赏小说后心灵的自然抒发。

  “总评” 染透了柔婉的悲情,表达得缠绵而美丽,这便是《永远的蝴蝶》留给我们的美。本文作者先收起凄美故事带给他的感受,从体裁和语言切入,去鉴赏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美,使评论点集中而明确,有利于析透评透,这是选择评论点的机智。从散文的角度去欣赏文体之美,从散文诗的角度去欣赏语言之美,作者便有了许多独到的发现与感悟,这是品评艺术美的智慧。机智和智慧,来自于作者对作品细细的阅读品味,独特感受;来自于鉴赏文学作品的积累。其实,作者正是抓住微型小说的特点记住文学评论的基本要求来鉴赏和写作的。鉴赏这么美的一篇小说,评论文的语言还应当向美再努力一点。

  美好的瞬间

  我陷入了对美好瞬间的回忆中,仿佛感受到一种如品茗后的清香,伴随这种清香,一重重心幕徐徐升起……

  以感受开头,点题,引出下文,简洁,自然。

  清晨,走在上学的路上,一片树叶落在我的肩上。一叶知秋,我将它拾起,仔细地端详。它那变化了的色泽,正在失去的柔软,以及开始卷曲的形体,向我展示了一个生命最后阶段的依恋和惆怅。

  那一刻是美好的:当一片叶子飘落到你肩上,如一只手将你轻拍,提醒你——珍惜!

  一次,我蹲在墙角看一只蚂蚁走路,因为那场夜雨,路面格外的湿。只见它慢慢挪着步子,艰难地向前走,仿佛走在胶水上——对它来说,水膜的力量太大了。看着它滑稽的动作,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那一刻是美好的:凡间小事映入你眼帘,打开你紧锁的心扉,一瞬间你又回到了单纯!

  记不得是哪一次考试失利,失落的我漫无目的地在街上闲逛,眼前的一切似乎都引不起我丝毫兴趣。一次又一次地失利,似乎已经使我麻木了,但内心又无法摆脱种种无名烦恼和无奈。忽然,一丝光亮灼痛了我的眼睛,是夕阳,将要逝去的夕阳!它的红色,如同陈年老酿,沉淀了所有风雨与黑夜的等待,它就要落下去了,但明天依然会升起……

  那一刻是美好的:走过了失败与挫折,经历了风雨和沉沦,发现成功与收获就在它们身后。

  我在走廊的这头,你在走廊的那头,我们相向而行,我却不敢看你。当你走过时,我偷偷地一瞥,分明看见你在对我微笑。那微笑好像温暖的阳光融化了我心头的坚冰,在你真诚的微笑中,我终于从孤岛回到了生机勃勃的陆地……

  那一刻是美好的:好朋友真诚的笑容,驱散了你心中的冷漠与孤寂,再次坚定你对友谊的信念!

  叶芝说:“时光飞逝,凡美丽的终必流走。”也许正因如此,美好才只留于瞬间;它们又是那么微小,常常被人忽视。我却固执地收集这样的瞬间,希望能让美好延续……

  一片落叶,小作者却捕捉到它美好的一面,这美好,实际上是自己瞬间的感悟。

  蚂蚁之类有趣的现象,有时确实能让人心中愉快轻松。但这有趣中包含的是一种意志的美。

  从落日中明白了一个生活哲理,也就是发现了落日的美!

  这是生活中常有的美好镜头,作者抓住了它,描述出来,并描述出自己的心理感受。这是写“美”的巧妙!

  突出文章中心,照应开篇,既告诫人们不要忽视生活中的瞬间美,又有一种自我欣慰。

  “总评”这是一篇让人读后颇有感触的文章。生活中这样美好的瞬间比比皆是,但在我们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小作者以自己特有的敏锐与善感捕捉到了这些美好而独特的一瞬,看似平常,但却体现了作者独到的选材。关于情感、友谊、意志这些重大的主题,在文中借助生活细节逐一展示在读者面前,看似琐细的小事中蕴含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每一小片断之后,都以“那一刻是美好的……”作结,一方面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使文章语言形式上具备了回旋之美!

  二、点评尝试

  清纯、洒脱、勇敢的生命

  ——田晓菲诗《露》赏析

  少年时代,七彩的时代。少年人,常充满朝气而勇于奋进,又常无忧无虑,纯净洒脱。少年诗人田晓菲一首小小的《露》,就成功地塑造了平凡的晨露的不平凡形象:一个清纯、洒脱而勇敢的生命。

  我在嫩绿嫩绿的草叶尖上

  我在张开惺忪睡眼的花心里

  我没有向人们说:“勿忘我”

  清晨和黑夜

  我自生又自灭

  我不是星星的眼泪

  也不是璀璨的明珠

  我就是我

  一滴纯洁的甘露

  很少人注意我,我不抱怨

  那——又有什么要紧

  阳光妩媚的清早

  我会升华成一朵

  美丽的洁白的云

  小诗一开始,就勾出恬静优美的诗境:清早,嫩绿嫩绿的草丛,洒开几簇刚刚醒来的小花,一粒粒亮晶晶的露珠在第一缕晨曦里,悄悄地睁亮了眼,似乎还在骨碌碌地转动……多清丽的小生灵!可是她又太小:草叶尖上能立足,“花心”里可安家,在黑夜和清晨的寒凉里,又有多少人看重一粒小小的水珠。许多人看重大海,看重长河,看重暴雨,一粒水珠真是太平凡了!

  是很平凡——露珠响亮地答出。诗的第二小节就进一步写露珠的自我认识——“我”有“我”的价值,“我”不喜欢像一颗多愁善感的星星,躲在冷冷的黑夜里暗自啜泣,作无谓的自我折磨;“我”也绝不冒充明珠片刻,在不真实的珠光里把自我价值抛进虚荣心的深渊,这样的生活太累了!“我”有“我”的价值,“我”就是“我”!——多么洒脱!

  第三节是诗意升华的小节。到这里,主人公豪爽地步入极其轻松、坦然的境界:“很少人注意我,我不抱怨/那——又有什么要紧”。紧接着,笔调陡转:“阳光妩媚的清早/我会升华成一朵/美丽的洁白的云”。好一朵“美丽的洁白的云”!——读者不禁会脱口而出。在这浪漫主义意味很浓的意境里,小诗扶摇直上,轻悠悠地融化在蓝天里……悠悠之中,读者也许觉得这“升华”是不是太突兀?其实,这正是诗人留给我们去琢磨的。上文已暗示了露珠的经历:她在无人注意的环境里,受过寒凉的侵袭,受过喧嚣的冷落,但是,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晨辉的洗礼,晨风的冲涤,这正是苦苦的、“我不抱怨”式的修行!云的“美丽”与“洁白”和露的清纯与洒脱,不是有着相通的沟通吗?

  这,就是小诗的哲理性。小小的露珠在被人漠视的境况下,以一种同样鲜为人知的深沉,冷静地认识了自己,既不悲观,也不盲从:这便是洒脱之气!这“洒脱”,是一种不屈的骨气、一种贫贱不能移的勇气。真正地认识自我,是一种真正的勇敢!

  小诗清新流畅,宛如一颗晶透的晨露,正透着泥土和野草的淡淡的清香,捧至读者面前,不知打动了多少少年的心!

  少年朋友,在奋进之路上,我们是不是应该具备露珠这种清纯、洒脱而勇敢的气质?

  “总评”

  美的瞬间

  美是什么?美就是生活,就是生命。美在哪里?美就在我们身边,在灵动的瞬间。生活中缺少的并不是美,而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点评栏

  一

  饱满的花苞低垂着,却在一瞬之间,毫无预示地绽开了。洁白的花瓣在夜幕的衬托下,如银如雪,纵然少了月光星光的陪伴,也依旧美丽。就这样,它静静地绽放着,聆听着夜的声音,然而却也是一瞬的时间,原来光芒四射的花瓣渐渐苍白如纸。哦,它要走了,悄悄地闭上了眼——这就是昙花,它选择与夜幕同行,与短暂同伴,很少有人见过它花开瞬间的灿烂,但它的美却是无可争议的;这就是昙花,花开刹那,如梦般狂放,梦醒花凋,静静地卸下美丽;这就是昙花,花开一夕,是生命的顶峰,却又是生命的终结。

  二

  茉莉花生着是美的,并且永远是美的。当它一程生命结束之后,还能被制成茉莉茶,在人们的茶杯中重新绽放,让你在品尝的瞬间,又见它游弋美丽的身姿,舒张白色的舞裙,衬着绿油油的叶儿。天一热,它的花便开满枝头叶间,满满的花骨朵儿如春笋般一粒粒地拱出来,络绎不绝地走过整个夏天。花坛四周常点缀着坠落的花瓣,却并不是枯萎到不行才“无可奈何花落去”。那花完整、新鲜、香气袭人,静静地面对另一种生活,似乎不觉得死亡既成事实。我是真的没见过比它更坦然、更含蓄也更具活力的生命了。“芬芳美丽满枝芽,又白又香人人夸,让我来将你摘下,送给别人家,茉莉花呀茉莉花。”这馨香,这美丽,飘进心里,飘入梦乡……

  三

  暴雨后空气豁然清新,还夹杂着泥土的芬芳,小河泪汪汪地涨满了水,原本翠色欲滴的绿叶更显出翡翠般的高贵气息,露珠顽皮地在叶间滚动,世界在暴风雨后瞬间安静,只留下清新的意念。忽然,一滴圆润的晶莹透亮的露珠支撑不住了,它顺着一片狭长叶子的清新脉络缓缓淌下,划着一道优美的弧线,在叶尖停留了一秒,叶间的露珠像沙漏一样缓缓下沉,在最后一滴离开叶尖的那一刹那,挣脱了叶子的束缚,滴落叶片,沉入平静的河面,在与河面亲密接触的一刹那,发出“丁冬”一声脆响,顿时一圈圈波纹蔓延开来。哦,这一幅美丽的画面,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

  “总评”

  个性展示

  一、个性立意

  立意示范:

  我发现了美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示例一:

  别的树都是用“点”画成的,只有柳,是用“线”画成的。

  别的树总有花,或者果实,只有柳,茫然地散出些没有用处的白絮。

  别的树是密码紧排的电文,只有柳,是疏落的结绳记事。

  别的树适于插花或装饰,只有柳,适于灞桥的折柳送别。

  柳差不多已经落伍了,柳差不多已经老朽了,柳什么实用价值都没有——除了美。柳树不是匠人的树,它是诗人的树、情人的树。柳是愈来愈少了,我每次看到一棵柳都会神经紧张地屏息凝视——我怕我有一天会忘记柳。我怕我有一天读到白居易的“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或是韦庄的“晴烟漠漠柳毵毵”竟必须去翻字典。

  示例二: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和张宁跑到礼堂去看老师的歌咏比赛。本来是无聊去凑热闹,结果看了一眼就不想走了。那天的主力大都是一些中年教师,看他们穿着死板的演出服,脸上画得红红的,一点也不美。

  歌声响起,礼堂里一下子静了下来。坐在后排的几个小伙子不再嬉笑,一动不动,看着台上,甚至手里还捏着半支没有熄灭的烟。那天唱的是《四渡赤水》,一首老掉牙的歌,然而那种专注,那种投入,那种真情的流露,是我们这些自觉“艺术”的学生学不来的。

  悠悠的歌声,糅着午后细密的阳光,飘落在每一个人的心头。时而嘹亮时而低回的鸽哨衬着蓝天,和着音符流泻在明亮的玻璃窗上。我静心感觉着这和谐完美的氛围,感觉心中正莫名地激动,想哭了。

  这,分明在歌唱生活,歌唱美呵!

  我开始留意这种美:自信之美,纯真之美,书卷气之美,责任感之美……不管生活多么艰辛,抑或多么幸福,从容、乐观地一一应付,自是一种不可言传的美。

  示例三:

  《诗经》,它是野地里生长的植物,是春天遗失的白袍,隶篆的诗句像蹄印一直铺到西周与春秋的柴扉前。柴扉推开是无限广袤:暮色苍茫,流水淙淙。剑声与古琴声飞旋,劳作声与低吟声交融,天地间充满大恸与大悟。

  那些布衣乌鬓的女子,那些河水涣涣的情感——哀怨是《氓》与《邶风·谷风》中的弃妇,坚贞是《柏舟》中的女子,明丽是《溱洧》中在春天河旁嬉戏的男女,伤痛是《唐风·葛生》中的亡人之妇,相思是《王风·采葛》还有《蒹葭》中望爱人不见的怅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银子般的月光打湿了花朵般等候者的衣襟,远远的地方传来瑟瑟古琴——现代人除了相约在嘈杂的电影院,虚拟的网络,喧嚣的车站或是“肯德基”,又能到哪儿去守望爱情?

  多情的《诗经》,哀伤的《诗经》,焰心一般冷与热的《诗经》!

  评价:

  这道命题要求我们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重点在“发现”上,发现看似平凡但内蕴丰富的人、事、景物、作品,揭示出其中的内在美。示例一发现了自然界最普通的柳独特的美:充满着诗意,充满着柔情。示例二发现了生活之美,看似跟不上时代的平凡的父辈们的生活,充满着一种震撼人心的美,让人肃然起敬的美,让人无限景仰的美。示例三是发现了文学作品中的美:《诗经》表现出来的哀婉动人的人之真情,那是一种凄婉之美,纯真之美,古典之美。世上并不缺少美,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

  我来立意:

  1.

  2.

  自我评价:

  二、个性写作

  写作示范: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文学人物或者你感受较深的一部(篇)文学作品,确定一个评价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彰显你的灼见。题目自拟。

  点拨:

  文学评论是一种情感和思维相结合的审美享受和再创造活动。包含三个层次。一是评说,就是选择文本(具体文学作品或形象)中的某一个“点”,并以这个“点”为出发点,对文学人物(作品)进行点状的评说,即抓住一个点,多角度、多层次地评说。这种评说,首先要对文学人物(作品)可以评说的内容做必要的选择,从中发现可以评说的“点”。“点”的恰当选择是文章成功的关键。所选的点必须“小”而“有事可说”,“小”而“有情可抒”,“小”而“有理可议”。只有这样,我们的灼见才是充实的。下面例文一《我看黛玉》属这一层次。第二个层次是“新解”,就是对文学人物(作品)有“新”的解读,见他人所未见,感他人所未感,言他人所未言,把对人物(作品)的评说建立在一个“崭新”的层面上,这正是我们“探究性学习”所提倡的方法。然而,我们要求的“新”必须建立在“合情、合理”的基础之上,不能仅凭自己的主观想像和推测对文学人物(作品)进行“误读”甚至故意“反读”。它要较全面地了解作者和原著,要在研读原作的基础上作独到的思考。下面例文二《我看夏洛克》属这一层次。第三层次是将历史和现实、作品形象和社会生活中的人物联系起来,把文学事件与社会事件连接起来,对文学人物(作品)进行“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评说。这种评说,首先要对文学人物(作品)的文本意义做深层次的挖掘,从中发现与现实、生活人物、社会事件相关、相通、相似的联系,找到链接点,达到借古讽今、借此喻彼的效果。下面例文三《笑看〈围城〉风景》即属这样的文章。

  参考拟题有:《我看》、《而今识尽愁滋味——读李煜词〈相见欢〉》、《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蝉声里的乡愁》、《让真诚和友谊弥漫人间》,等等。

  例文一:

  我看黛玉

  茕 菲 在我眼中,她是从古至今所有女子中最美丽的一个;在我心中,她是世界上最纯洁高尚的人。她,就是林黛玉——曹雪芹倾注毕生精力创作的他心中的理想形象。

  贾宝玉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段话是对女子的赞美,而我不知为何总会想到黛玉,想到黛玉的泪。

  黛玉的泪一定是无比清澈的,像珍珠一样透明,像钻石一样闪光。她以这清澈纯净的泪水来洗涤浊世,洗涤身边的俗人,更洗涤着读者的灵魂。

  黛玉的泪又一定是冷的、冰的。因为她所处的环境中没有温暖,没有希望。即使她的心再热情,她的感情再热烈,在一次次的屈辱、一回回的打击下,在巨大的压力下,她也只能失望,乃至绝望。

  同时黛玉的泪又必定是淡的,因为真水无香。有红学家评论说:“宝钗善柔,黛玉善刚;宝钗做面子,黛玉绝尘埃;宝钗收人心,黛玉信天命,不知其他。”此言大有道理。于我看来,宝钗的爱情是有所求的。她需要的是名分地位,是婚姻,是薛家的钱与贾家的权结合以后的强大不败的裙带关系。而黛玉的爱情是无所求的,即使有,那也只是感情上的两情相悦,是思想上的一致与理想的共同追求。宝钗的心是热的杂的,热衷于世俗,所以要服冷香丸。黛玉宁静淡泊,因此她的眼泪也一如真水般清淡。

  “女儿是水做的”,这句话在我总会把它当做“黛玉是水做的”。黛玉的生活中始终与眼泪做伴,而她的诗也总是那么幽婉、凄凉,仿佛篇篇都是边流泪边吟成的。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有时我甚至会想,黛玉的泪与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泪有无相通之处呢?也许黛玉的泪也包含了作者的愤懑与无奈,或许是作者欲哭无泪,以此寄托吧。

  霍桑说,当一个女子生活在重压之下,如果她只有柔情,她就只能死去。黛玉不想放弃她的追求又无力改变世界,所以在用尽清泪洗涤浊世后,她别无选择只能泪尽而亡。但她的眼泪,她的人格,她的精神思想,乃至一颦一笑都会永远那么鲜明生动地在我心里——这就是林黛玉的魅力,《红楼梦》的魅力。

  总评:

  文章紧紧抓住作品中的一个物象——林黛玉的“泪”:清澈的,冷的,淡的,分析阐述了“我”心目中林黛玉的形象,并从林黛玉的“泪”联想到曹雪芹的“泪”,使对林黛玉的“泪”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作者所选的“点”精小而又不失重要,平凡而又不失典型。

  例文二:

  笑看《围城》风景

  文 雅 《围城》中说:婚姻就像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读来,总会让人在不经意间会心一笑。这句话当今更是被人无数次地引用,因为它的内涵,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婚姻的无奈、现实的残酷和人性(劣根性)的不满足。

  其实现实生活中这样“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的事例几乎时时刻刻发生着。人们由于自身的好奇总是想去尝试新的东西,而想脱离已经熟悉的环境:无数的少女在期待明星般的生活,而无数的明星在被镁光灯追逐烧灼后只想脱下帽子和墨镜做回普通人;无数的公司小白领在奋力往上爬,而无数的高层在被数字和位置折磨够后只想去乡间痛快地溪钓一次;无数的农民一辈子都想到都市打工,而无数的都市人在被汽车尾气熏晕后只想去郊外呼吸一次新鲜空气……

  我说这些丝毫没有挖苦或贬低这些事例中人物的意思,人们当然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可以随时去改变它。人们当然也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而赴汤蹈火,也可以突然放弃。可是为什么钱钟书先生要提及婚姻——这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继续发展的重要产物?生活中的一些事可以一次一次地去尝试,去改变,去“进进出出”,但婚姻是神圣而严肃的,它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更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因而它不能被人们任意地尝试,当然有人这样做,比如有过九次婚姻的伊丽莎白·泰勒,但那毕竟是少数,而对于平常的受传统观念制约的中国人来说,婚姻中的围城现象的确值得关注。

  今天,有些人天天上演着关于爱情的都市悲喜剧,分分合合,纠纠缠缠,进而出现了不少极端的人群,什么誓死不婚的、做梦都想结婚的、结了婚也不要孩子的等等等等。媒体书籍也凑热闹,满眼的征婚节目、满纸的爱情小说狂轰滥炸般地投向我们的生活。

  我们也许应该反省,如果我们都是因为那一堵围城的墙而遮住了内外的境况,那么是否考虑在墙上凿几个洞,让城内外的人都看看对面的风景,也许这样会让一些不正常的爱情有所改善,让离婚率有所降低,让那唱腻的情歌停一停,让看烦的电视歇一歇……

  总评:

  文章非常巧妙地把《围城》中的人物和事件与当今社会的“风气”结合起来,凸现了作者对《围城》的精彩解读。这是“作品”与“现实”“链接”的典范。

  我来写作: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人们逐渐发现,真正感动自己的往往不是一些事物本身,而是点缀在这些事物之中的一些不可或缺的细节,这些细小的环节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常常就成了最能感动人的因子。比如妈妈的一丝白发,运动场上的一次搀扶,医疗室里的一个微笑,地铁车站的一个招手,剧场里的一次掌声,名著里人物的一次邂逅,艺术殿堂里的一处神来之笔……细节本身也是一种美,它能丰富我们的情感,陶冶我们的性情,提升我们的审美品位,让我们更具人格魅力。

  生活中,你有相关的体验、见闻与认识吗?请以“细节之美”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限定的范围之内。要求:①文题自拟;②文体自选;③立意自定;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点拨:

  生活中或人生中,你一定经历过、见到过、听到过许多许多平常的事情,平常的现象,平常的言行,它们充满着美,充满着感动,充满着生命的灵光,它们常常令人震撼,令人顿悟,令人回味。这些内容都可以进入我们的话题范围。关键是要对这些生活内容作一些分析和思考,选取本质或内涵上有共通之点的一组内容或几个内容作为材料,揭示它们的共通之点作为话题。个性化的命题,在于对生活材料的撷取、选择,对材料内涵的独到发现。

  自我评价:

  美文橱窗

  母爱,在精巧构思中展示

  ——有感于微型小说《未上锁的门》 英国凯瑟琳·金写的小说《未上锁的门》,宛如提炼过的醇酒,浓缩着生活的结晶,将母爱的甘露点点滴滴浸入到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头。

  这篇微型小说以简洁的笔调,写了一个任性而迷途的女孩,多少年后,在母亲爱心的感召下,终于又回到母亲身边的故事。作者别具匠心地一改“把人物和事件限制在较短的时间内”这个微型小说的“规则”,加长了故事的时间跨度,来表现漫长的时间和生活都磨蚀不掉的永恒而博大的母爱,同时又巧妙地省去了在长长的岁月中,女孩从满怀希望到沉沦堕落的具体过程,凸现了这一扇未上锁的门的象征意义,引起了人们深深的感慨。

  文短情长,耐人寻味的文章少不了“动情点”。从小女孩厌倦了枯燥的家庭生活离家出走的那一刻起,家的那扇门就再也没有上锁,为什么?作者没有去写,他给读者留下了这个“空白”。也许母亲怕女儿深夜回来进不了家?也许母亲怕自己睡得过沉,听不到女儿的敲门声?也许母亲要告诉突然回来的女儿,她在时时刻刻地牵挂着她?也许,也许……说不清也无关紧要,作者本意也就是要用“母爱”这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让不同的读者用自己不同的阅历和感受拓展思维空间,塑造出一个个血肉鲜活的母亲形象,达到与读者在心灵上交流的目的,共同受伟大而无私的母爱的感化,从而产生一种心的感悟。这种由“实”化“虚”,虚实结合的手法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引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和深思。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被摧毁的爱一旦重新修好,就比原来的更雄伟、更美、更顽强。”我想,这是因为“爱”是用心灵谱写的乐章的缘故。小女孩在母亲“我仍然爱着你……快回家”的召唤下,走进了一直为她“未上锁的门”,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温馨的化解不开的母女之情。

  是的,生活中怎能没有这种情感,“爱”永远是挥之不去,剪不断的精神纽带。让我们热爱生活吧,只有热爱生活的有情人,才能敏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诉诸笔端写出有滋有味的文章来。

  附:

  未上锁的门

  [英国]凯瑟琳·金(钱园 译) 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一个小女孩像今天许多年轻人一样,厌倦了枯燥的家庭生活和父母的管制。

  她离开了家,决心要做世界名人。可不久,她每次满怀希望求职时,都被无情地拒绝了。她只能走上街头,开始出卖肉体。许多年过去了,她的父亲死了,母亲也老了,可她仍在泥沼中醉生梦死。

  这期间,母女从没有什么联系。可当母亲听说女儿的下落后,就不辞辛苦地找遍全城的每个街区,每条街道。她每到一个收容所,都停下脚步,哀求道:“请让我把这幅画贴在这儿,好吗?”画上是一位面带微笑、满头白发的母亲,下面有一行手写的字:“我仍然爱着你……快回家!”

  几个月后,没有什么变化。桀骜的女孩懒洋洋地晃进一家收容所,那儿,正等着她的是一份免费午餐。她排着队,心不在焉,双眼漫无目的地从告示栏里随意扫过。就在那一瞬,她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那会是我的母亲吗?”

  她挤出人群,上前观看。不错!那就是她的母亲,底下有行字:“我仍然爱着你……快回家!”她站在画前,泣不成声。这会是真的吗?

  这时,天已黑了下来,但她不顾一切地向家奔去。当她赶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了。站在门口,任性的女儿迟疑了一下,该不该进去?终于,她敲响了门,奇怪!门自己开了,怎么没锁?不好!一定有贼闯了进去。记挂着母亲的安危,她三步并作两步冲进卧室,却发现母亲正在安然地睡觉。她把母亲摇醒,喊道:“是我,是我!女儿回来了!”

  母亲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擦干眼泪,果真是女儿。娘儿俩紧紧抱在一起,女儿问:“门怎么没有锁?我还以为有贼闯了进来。”

  母亲柔柔地说:“自打你离家后,这扇门就再也没有上锁。”

  八面来风

  1.大凡写得最好的人物,不是用叙述的方式来介绍他的面相和性格;而是写他的声音笑貌,一举一动,使人读完后能够想像出这个人物的形貌。

  ——茅 盾

  2.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3.细节有两个作用:一是“推微知著”,从小处看到大的意义,也就是能看到事物的苗头;……一是“搜间传神”,搜求一般人不注意处,即找到好的细节,把它写出来,起到传神写照的作用。

  ——周振甫《文章例话》

  4. 请你们仔细地观察地暖春回、晨光熹微,你们必定会观察到美。

  请你们侧耳倾听鸟儿鸣啭、枝叶窸窣、小溪流水淙淙,你们一定会听出美。

  请你们看看孩子的温顺、青年的活泼,壮年的气力、老人的智慧,你们一定会看到美。

  请歌颂那水仙花般的明眸,玫瑰花似的脸颊,罂粟花样的小嘴,那被歌颂而引以为荣的就是美。

  请赞扬身段像嫩枝般的柔软,颈项如象牙似的白皙,长发同夜色一样的乌黑,那受赞扬而感到快乐的正是美。

  请你们把躯体当圣台,奉献给善行;把心灵作祭坛,对爱情膜拜顶礼,那么为这种虔诚而奖赏你们的恰是美。

  那些天降予你们以美的奇迹的人们,你们可以欢呼,可以欣喜!因为你们可以无忧无虑,无所畏惧。

  ——纪伯伦《美》

  5. 你是眼泪的化身,你是多愁的别名。

  潇湘馆的竹影,用幽暗的绿色深染着你的眉尖;时代的大气,把浓重的忧郁渗入了你的灵魂。

  幼丧父母、寄人篱下的命运,在你的内心结成解不开的隐痛。大观园里的繁华热闹,只是愈益衬托出你心里的孤寂;别人家中的笑语温情,却又加重了你心里的悲酸;而靠着别人的怜悯和施舍来过日子,更是严重地挫伤了你的自尊。

  于是,你叹身世如风吹落花,题素怨问谁解秋心?

  依人生活的处境,只是让你的眼泪添多,并没有使你的骨骼变弯。你依然“孤高自许”,爱说就说,爱恼就恼;从不知道“装愚守拙、随分从时”。

  你“比较比干多一窍”,却无一点处世的“聪明”;你身为小姐胜千金,偏多忘闺门的守戒。一切都随着你的感情流转任意而行。你是那样的任情任性,然而又是那样的率直率真。

  在你欺我诈、机心四伏的荣国府里,你紧张地注视着周围,唯恐有人对你怀有歧视和轻蔑。于是,你多疑多感,工愁工病。在你的胸中哀痛繁殖着哀痛,以致挤满得更加显得气量狭小。

  没落的时代、没落的阶级,又造成了你浓重的哀伤。“锦囊收艳骨”、“冷月葬诗魂”,在你那如花正开的年岁,竟发现如此苍凉的人生咏叹!

  6. 对于浪迹天涯的游子而言,最深的记忆,莫过于故土、家园和童年的旧情往事。丝丝缕缕的乡愁,就由这样的人生回眸中徐徐牵出;一些看似平常的情景,往往成为故乡印象的定格。夏日的蝉声,便解发了台湾作家郭枫对黄河岸边的故园的无尽情思。

  ……

  郭枫的创作一向信守真善美,以充满爱的眼眸凝视大地,对人生保持了恒久的信念,在生命的诉说中倾注赤子之心,把真挚的感受以富有魅力的文字表现出来,洋溢着诗意与美。本着这样一种创作理念,《蝉声》在充满民族精神与游子乡愁的情怀中,又见出了艺术风格的灵秀飘逸,劲健隽永。

  ——选自郭枫《蝉声》赏析

  高考T台

  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2008年山东高考作文题

  优秀作文一:

  禅 悟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当五祖弘忍听到这首诗的时候,毅然把宗位传给了慧能——这个曾被他称为南蛮的弟子,也缔造了六祖慧能普度千人的神话。

  时常想象这是何等的境界。弘一法师曾经“看山是山,看云是云”;修道十年,“看山不是山,看云不是云”;再十年,便仍“看山是山,看云是云”了。只是,这诸般困惑,又如何释怀,却也言不尽了吧。

  春来草自青,何等的智慧。然而,却总不为人知。

  我们都不小心踏上了一列疾驰的列车,它带我们驶向一个时代。一个纷乱的脚步踩碎了梦想的时代,一个嘈杂的声音湮灭了平和的时代,一个无止境的欲望充斥内心的时代,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每个人都如受激了的公牛,东突西奔,掠夺般地赢取自己的身份、地位,多少人每日渴求着一步登天,五百万的大奖仿佛就在眼前。每日的生活如同沸了的水,用蒸蒸白汽宣告自己的精彩,却于一瞬间消逝得无影无踪。

  然而,人活一世,这是你想要的生活?争名夺利,急功近利,摆不开“利”的诱惑,洗不去“欲”的侵染。殊不知,该来的总会来,不该来的总也到不了。

  平日里我总爱读一些清净的文章。苏子也曾说,“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于其中,让人静心体会顺其自然的诸般智慧。庄子也曾说,“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前人的智慧不可泯灭,世殊事异,唯平心静气,谦和相待,才能从那列疾驰的列车上脱身,去感受风移影动,斗转星移,春来草自青的沁人心脾。

  南怀瑾大师笔耕不辍,粗茶淡饭,日日清贫,却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因为他,多少人褪去了贪痴,于是无数的名誉、赞誉不自觉地便向其涌去。怀瑾大师是不在乎的,可他越不在乎,那就越多。且不说他不屑于出山,如若怀瑾大师下海经商,试问,普天之下,又会有多少人能与其相媲美?有时,春来草自青,不必刻意追求雕饰,平平静静,安安稳稳,该来的,总会到来。

  捧一本禅宗之书,坐在青青草地,绿汁浸染了衣服,平心静气,却也可以惬意而幸福。不必有那暴戾而刻薄的心,不必去急功近利,春来草自青,该来的,总会到来。

  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顺其自然,平心静气,斯已矣……

  总评:

  激发作者产生灵感的是首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这首诗让五祖弘忍毅然把宗位传给了慧能,也使作者一下子切入话题的中心:顺其自然(春来草自青)。也可以说,这篇作文是“慢慢欣赏”“细细品味”这首诗的结晶。

  文题用“禅悟”内涵颇深:无论是五祖弘忍还是弘一法师都讲究“清静”二字,而如今却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于是“清静”与“浮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接下来,作者进一步联想到苏子、庄子的话以及南怀瑾的安于清贫,悟出了禅之趣:“辨乎荣辱之境,顺其自然,平心静气,斯已矣……”

  优秀作文二:

  长江与文化

  我喜欢把中华文化比喻成广袤的草原,千年里它呈现着迷人的绿色,那么谁是令它“自绿”的“春天”呢?

  为此,我曾不断地追寻,追寻过兵戈四起的战国,思索过令人迷醉的盛唐,走访了记载兴衰的《史记》,瞻仰了至尊大爱的孔子……然而他们终不是我要寻找的“春天”。

  终于,我找到了,那水。似厌倦了漂泊,便轻轻摇响了神奇的风铃,催醒了一个个传说,摒弃了桃花溪水般的浪漫,丢下了菱荇间穿梭的鱼儿,宏宇间的爱与博大缔造了一条长河。依稀的江水承载了亘古的记忆,呼啸的惊涛卷去了一切愁雨,恍如原野上骤起的飓风,宛若星辰间璀璨的北斗,一条蜿蜒的银带包容了一个民族,亘古的真谛是游移于她眉宇间的音符。啊,长江!一定是你,长江!

  “春天”的美景,就是长江的美景。

  霏霏春雨,洒向霭霭暮云下的银绦,映出淑女般的春江,和你一袭轻纱下曼妙的舞蹈;炎炎烈日,惊起你瀑水雷呜般震撼的豪肠;枫叶带来了你秋天的梦,幽岩与暗谷,猿声与凝霜,红霞与紫烟,凝在你古老的岩壁上;雪夜冷霜,锦水与白雪定格了你仙女盈盈般的俏容。

  于是我相信,因为你的到来,因为你的美景,中华文化的草原难以不绿。原来是春来草自青,而非春来使草青。

  于是,中华文化的草原便同你一起青了。

  “春”来了!你的波涛,锻造了三国的惆怅;深谷流泻的猿声,惊醒了太白白帝城轻舟上迷茫的梦;枫香晚华,锦水南山影,是李贺与你秋天的同行;玉露凋风,萧森巫峡,是杜甫的秋兴;暮雨晨露,沾湿了李清照的衣裳……你的包容唤醒了巫峡的紫云,你的川源荡涤了九州的文化。

  是的,春天来了,草一定会青的。

  不断地追寻,终于寻到了你。既然爱着你的文化,为什么非要遮掩得如此严密不让我找到呢?原来,大爱无声。是的,你把你的大爱赋予了整个中华文化。我曾担心,盛唐永逝,李白不复,一个时代已过去,中华文化还能否迎来深绿的盛夏呢?因为长江,后来我少了几分担忧;而现在,中华文化一定会迎来深绿的夏天,因为有长江的大爱!

  春来草自青,在长江,在中华文化,永远无可阻挡!

  总评:

  文章视角新颖。作文灵感产生的动因是水,浩浩长江之水。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那么作者该是一名“智者”了。作者真的是突发奇想,“中华文化”是“春草”,“千年里呈现着迷人的绿色”是“青”,那么“春”呢?“春”便是“长江”。“长江之水”一来,“中华文化”便被她哺育出迷人的魅力。这一视角,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也诠释了“春来草自青”的深厚内蕴。这篇作文是作者对长江与中华文化“慢慢欣赏”“细细品味”的一种深刻感悟。

  语言上极富感染力。也许是受了“长江水”的影响,作者的语言非常大气,浩浩荡荡,汪洋恣肆,涤荡人心。读着文章,一股豪情油然而生,有种热血沸腾的冲动,使人对浩浩长江倍生景仰之情。

  文章倒数第四段列举“长江之水”对“中华文化”的哺育,仅举三国、唐、宋略显不足,既是蜻蜓点水,不妨每个朝代的代表文化都举一例,更能增强表达气势。

  高考模拟

  以“欣赏身边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提示”

  “风景”喻生活中真善美的事和现象,除常规思维外,个性化思维可以有:把生活的经历当做一种享受,可以欣赏到身边最美的风景;带着感恩的心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可以欣赏到身边最感人的风景;主动书写自己的人生轨迹,可以欣赏到身边最有价值的风景。

  思维魔方

  材料:

  据报载:有位台商在浙江嘉善县留宿,晚上叫了一辆人力三轮车逛一条长街,说好价钱5元。可台商在逛街时花了近一个小时进店购物,台商过意不去,欲给车夫10元钱,但车夫说拉车的路程没有增加,不能多收一分钱。这令台商十分感动:“没想到,连车夫都这么讲道德守信誉,这里的投资环境不错。”不久,这位台商便到该县投资5000多万美元办了厂。

  分析:

  这则材料可作多向思维,用于多题写作:车夫不愿多收钱,却引来了投资商,这说明一个人也是投资环境,可见,人人都是投资环境。车夫的行为令人感动,台商的举动也令人欣慰,这是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反映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文明其实体现在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中。台商投资,看重的是这地方“讲道德守信誉”,这正是文化建设的核心。一个普通人的平常举动,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从中我们看到了希望、阳光,看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本质,我们应当努力守护与延伸这种民族精神品质。

  妙趣横生的评语

  古往今来,学生作文,考生答卷,都免不了要被老师或考官批批评评的,而其中有许多不乏幽默讥讽、妙趣横生的评语,读来饶有趣味,品之如啜醇醪。谓之不信,现择几则让你解颐。

  从前有位私塾先生,写文章好用“而”字,而一位学生又偏好模仿他,写文章也好用“而”字,可又用得很不恰当,搞得老师非常恼火。后来,老师实在忍不住了,在学生的卷子后面批道“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短短18个字的评语,竟然用了10个“而”字,而且个个用得精当,实属难得。后来有人看了这段评语,评价道:“而字好比钉耙,用得恰当,可以松土插秧,用得不好,就要毁坏庄稼了。”而另一位私塾先生写文章却喜用“了”字,他的一位学生也跟着喜用“了”字。有一次,学生又写了一篇文章,几乎每句话都有个“了”字,老师看了大大的不悦,提笔批道:“你用的了太多了,了要被你用了了;为了不把了用了,以后不要用了了。”有人看了老师的批语后,讽刺说:“师用了,徒用了,了的毛病怎改了?别改了,别改了,反正了字用不了。”

  据说清代某秀才写了篇蹩脚的文章,去请大学士纪晓岚给予“斧正”。纪晓岚阅后,提笔批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此秀才见写的是杜甫的诗句做评语,甚是高兴。纪晓岚笑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也;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知所去也。”含蓄幽默之情跃然纸上。而另一位书生却自恃才高,常常为自己的文章无人赏识而愤愤不平。一次,他也将自己的一篇得意之作去请纪晓岚指教,纪看了之后,不动声色批了8个字:“高山滚鼓,扑通扑通。”“扑通”乃“不通”的谐音。文章尚且狗屁不通,水平又高得到哪里去呢?那书生羞愧难当,灰溜溜走了。

  某地乡试,有个秀才作文时,将“昧昧我思之”误写成了“妹妹我思之”。“昧昧”是思念深切之意,写成“妹妹”,意思全变,也与文章的内容脱节了。主考官在其试卷旁批道:“哥哥你错了。”此语一时成了众口相传的妙批。无独有偶,某公任山东督学时,按临某郡主持童子试,一童生在试卷内夹了一张小纸条,内称“同邑某相国是童生的亲妻”。然而却将“戚”写成了“妻”。学政在其文后批道:“该童生既是相国之亲妻,本官断不敢娶!”故意把“取”写成了“娶”,正是针尖对麦芒,也令人拍案叫绝。

  而最有趣的,当推康有为考县官时的评语,康有为出的题目是《廉吏民表》,取意宋朝包拯的《乞不用赃吏》奏疏中的“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有些县官见识浅陋,不解题意,随心所欲,乱写一通。一县官居然写道:“甚矣哉,世界之表多也。有摄氏表,有华氏表,如今又有廉吏民表……”康有为气得大骂官吏多草包,在那份试卷后批道:“题为廉吏民表,尔却扯及摄氏表、华氏表。今若题为《阎锡山论》,你必曰‘甚矣,山西之山多也,有五台山,有中条山,而今又有阎锡山也……’学而不优,无以仕,百里侯无望矣!”(百里侯在这里泛指县官)这真是入木三分,亦庄亦谐的评语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