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指要
1.引导学生学会基本的采访形式,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
2.通过对家乡“名人”的采访,了解一个人的特长以及奋斗历程,并详略得当地写出来。
3。通过与“名人”的接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奋斗不息的学习品质。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本次的习作训练是写一篇写人的文章,所以习作指导必须围绕写人这一类文章的要素展开。与以往写人文章训练不同的是,这次是要写一位离自己生活相对而言比较遥远、陌生的人,而且身份特殊,是自己家乡的“名人”。这就使学生的习作心理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这种状态来自于两点:一是对“名人”的仰望导致的畏惧,二是由于对写作对象的不了解而害怕无内容表达。为了解决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本次的教学设计为先采访“名人”,与他们进行近距离的接触,拉近学生与被写作对象的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逐步消除陌生感。同时,通过采访直接获得习作内容,彻底缓解学生的疑虑。所以下面的“过程揭示”包含了课前准备和习作指导的全过程。
“思路提要”
根据本次习作训练的内容和要求,可按照以下思路展开教学:谈话导入拟定采访方案组织采访指导习作。
“过程揭示”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名人。
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今中外名人?说说他们的名字和关于他们的故事。
2.同学们说的都是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大科学家、艺术家等等。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那些“技术标兵”、“种田能手”、“养鸡大王”……也可以称得上是地方上的名人。你知道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名人”呢?
3。我们家乡的名人还真不少。你了解他们的事迹吗?
指名说说。
看来同学们对他们的了解还不是很多,如果想进一步了解他们,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呢?(调查、访问与他们熟悉的人,或者直接拜访他们本人)
二、拟定采访方案
1.你最想了解哪一位名人呢?想了解他(她)的哪些方面呢?先思考一下,然后同桌之间交流交流。
2.大组交流。(了解他的兴趣爱好,在某一方面的成就,奋斗的历程……)
3。当我们面对“名人”时,心情会怎么样呢?(激动、胆怯、紧张……)这样一来,可能会把自己想说的话都忘记了,所以我们在采访之前必须先写一个提纲式的采访方案,简单地说,也就是把你想问的问题概括性地写出来。
4。学生制订采访方案。
5.大组交流,同学之间相互建议补充。
三、组织采访
通过学校、家长等多种渠道,帮助学生进行采访活动。
四、指导习作
请同学们把上一周的采访记录拿出来,大家来交流交流,可以说说自己的采访经过,也可以把你采访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
1.分小组交流。
2.大组交流、汇报采访实录。
3。指导练笔。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习作就是写写你所采访的那位家乡名人,先把我们的采访实录交流一下,然后再进行调整、修改,就可以成为我们今天的习作了。
(1)小组交流。
(2)大组交流,互相补充。
4。学生写作。
精彩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的习作就是写写你所采访的那位家乡名人,你觉得应该把我们的采访实录怎样调整、修改一下,就可以成为我们今天的习作了?
生:老师,我们的采访实录是一问一答式的,这个形式肯定是要变换的了。应该是把采访的内容,尤其是要把被采访对象的回答巧妙地安排在习作的主要部分。
师:你说得很好,有见解,这是大方向。谁能把具体的改法比较细致地说给大家听听?
生:在习作的一开始,我们可以交代一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我们采访了谁。
生:我有补充,开头不仅要交代时间、地点、人物,还可以把自己采访前的心情做简单的描写。
师:是个不错的建议!
生:老师,我不仅仅在开篇写了自己的心情,而且后面还写了我心情逐步放松的过程。因为被我采访的“名人”并没有“名人”的架子,她的温和、慈爱使我渐渐忘记了胆怯、羞涩,她的事迹深深地吸引了我。所以写我的心情变化实际上是为了写我的主人公的。
师:(笑)讲得好极了,用自己的心情变化反衬人物的可敬之处,你用心思考了,就这样写吧!
生:老师,我们已经有了很详细的采访记录,写作文时,只要按照从外貌到他的奋斗过程和主要成果这样的顺序,来重新安排一下不就行了吗?
师:对,这就行了!你的建议值得所有的同学参考。当然,采访的内容也不一定要全部放到我们的习作中去,根据你的习作思路进行适当的选择,然后详略得当地写下来。
“评点”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确,无米怎可做饭呢?我们的老师就应该做帮助学生找米的“巧妇”。这个教学片段让我们看到学生在有了充足的“米”后是怎样轻松自如地“为炊”的,通过亲历性的实践活动,再加上老师恰当的指点,使习作有物有情且有序有度。
(刘 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