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题解”
本文取题“詹天佑”,显然是以詹天佑为叙写对象的,介绍他的相关事迹。然而,詹天佑是个什么人?他有什么突出事迹?这是我们看到这个题目而产生的疑问。
据有关资料记载:詹天佑(1861~1919),广东南海县人。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专家。1905~1909年,詹天佑曾主持修建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北京)张(张家口)铁路。当时,帝国主义者阻挠、要挟、嘲笑,断定在这里修建铁路难度极大,中国人是无法独自完成的。詹天佑顶住外部压力,毅然接受了修建任务,带领工程人员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比原计划提前两年竣工,完成了我国铁路修建史上的伟大创举,所以后人树起詹天佑的铜像,纪念他的伟大功绩。
“结构分析”
本文记叙了詹天佑不怕困难,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修建京张铁路的任务,通过精心设计和艰苦努力,终于提前两年竣工的光辉业绩,赞扬了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
全文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指出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这一段共三句话。第一句是篇首概括,揭示了全文中心。
第二句交代京张铁路最早是在詹天佑主持下修筑成功的。
第三句点明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这里边已蕴含了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了,下面则是详细叙写。
第二段(第二至六自然段):叙写帝国主义者对清政府修筑京张铁路进行阻挠、要挟、嘲笑,詹天佑硬是接受任务,提前竣工,给了帝国主义者有力回击。
这一段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二至三自然段):写帝国主义国家对清政府修筑京张铁路进行阻挠、要挟、嘲笑。
阻挠:帝国主义国家都想争夺铁路修筑权,致使修筑计划无法实施。
要挟:清政府任用本国工程师修筑铁路,他们将不再过问。
嘲笑:能在这里修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中国人完成不了。
第二层(第四至六自然段):写詹天佑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表现出吃苦耐劳、认真负责的精神。
勘测线路:周密计算、绝不马虎、亲自带领、常常自勉,体现了科学精神。
开凿隧道:居庸关——采用两头同时向中间凿进法;八达岭——竖井开凿法,四个工作面同时施工。回击了帝国主义者的嘲笑。
设计“人”字形线路:坡度大——“人”字形线路两个车头一推一拉,实现了史无前例的创举。
——詹天佑不怕困难,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任务,终于取得成功,既见杰出才能,更见爱国精神。
第三段(第七自然段):点明提前两年竣工,人们立像纪念。
提前竣工:不满四年,全线竣工,比预定计划提前两年,这对帝国主义者是有力回击。
立像纪念: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工程中立下丰功伟绩,人们树立铜像以示纪念。
全文紧扣“杰出”和“爱国”展开,突出了詹天佑不怕困难、不怕嘲笑、身先士卒、勇于创新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
“字词推敲”
“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句中的“第一条”、“完全”两个词语,表面意思一看就懂,似乎不值得推敲。其实,作者选来用在本文中,具有突出强调的作用。当时的清政府腐败,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修筑铁路这样的大事,他们固然要阻挠,进而要挟,实在不行了还要嘲笑,而“第一条”、“完全”一经强调,就突出了中国人不依赖帝国主义也能独立完成,真扬眉吐气啊!
“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句中的“很多”状写高山数量多,“不得不”强调必须、别无他法,末了的“最”更是突出了隧道工程的艰巨程度。这儿强调隧道工程艰巨,就为下面写詹天佑开动脑筋,想方设法,采用新的开凿方法,显示杰出才能作了铺垫。同时,帝国主义者早就知道“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如此艰巨的工程,外国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中国人更不在话下,詹天佑利用新法开凿隧道,也是对他们的很有力的回击。
“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句中的成语“赞叹不已”是赞叹不止的意思。为什么“赞叹不已”?一来是詹天佑主持的工程十分艰巨;二来是詹天佑在修建过程中有创造、有发明,显示了杰出才智;三来是詹天佑处于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敢于承担如此重任,表现了可贵的爱国精神。因此,外国朋友看到詹天佑的铜像,看到铁路工程,当然要赞叹了再赞叹。
“句子含义”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这一句是篇首概括,“杰出”和“爱国”是这一句的核心,全文正是围绕这四个字展开的。“杰出”指才能,课文中多处体现;“爱国”指精神,可以说贯穿全篇。以此开篇,除了概括揭示全文中心外,还体现了作者的评价和赞颂,含义是相当深刻的。
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
——什么“消息”?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修建铁路的总工程师。为什么全国“轰动”?因为中国当时处于帝国主义者的欺凌之下,丧权辱国,人民恨透了那些侵略者,现在政府任命中国自己人担任总工程师了,简直是空前的,怎能不引起“轰动”?而“全国”轰动,可见其范围之广,影响之大。“这一回”、“可”、“争了一口气”又怎么理解?以前总是受辱受欺,“这一回”是开天辟地;“可”这一词语用在这儿不表示转折,它表达轻说语气,却加重了表意的分量;“争了一口气”,中国人不是没有才干,只是政府屈从帝国主义者的意志,这一回因为列强争夺、要挟,致使清政府不得不任命中国人主持修建京张铁路,而詹天佑又毅然受命,总算出了一口恶气了!
“语段理解”
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都是重要语段,这儿选择第四自然段亦即勘测线路这一语段来作分析,以期加深理解,同时收举一反三之效:
先写接受任务,着手进行。
“不怕困难”、“不怕嘲笑”、“毅然”等词语,表现了詹天佑的勇敢、爱国、坚定,毫不畏难,毫不惧怕,而“马上开始”又体现了他雷厉风行的作风,为了国家大事,他是不肯羁延的。
接着写他处处周密计算,突出“精密”。
“哪里……哪里……哪里……哪里……都……”表现了詹天佑勘测细致,绝不疏漏,体现了他做事的“周密”性。
詹天佑行动上周密计算,实际上是他认真负责的思想、品质决定的,他勉励工作人员首先要精密,不容一点儿马虎。
继写詹天佑身先士卒,亲自参加。
“亲自”、“扛着”、“背着”、“定点”、“测绘”,表明他是亲历亲为的;
他不怕“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他不怕坠入深谷之险,始终坚持野外工作;
“白天……晚上……”这一对偶句式,突出了詹天佑夜以继日,辛勤工作的奉献精神。
末了一句则点示他这样做的动力所在:
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修好,这是为中国人争气,体现了爱国精神;
同时,从相反方面说明如果修不好,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这依然是出于爱国之心,是为了鼓舞中国工程人员的信心,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
这一语段眉目清晰,表意深刻:接受任务,开始勘测周密计算,绝不马虎亲自上阵,不怕危险为国争气,鼓舞信心。这就是本语段的大致脉络了。
“写作特色”
中心突出,题旨分明,这是本文的一个重要写作特色。
作者开篇揭示中心,明确指出“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然后紧紧围绕“杰出”和“爱国”依次展开——
在帝国主义者阻挠、要挟、嘲笑的形势下,詹天佑毅然接受修建京张铁路的任务,岂不是基于爱国而采取的行动?
詹天佑明知京张铁路工程艰巨,但他仔细勘测线路,创新开凿隧道,巧妙设计“人”字形线路,岂不是体现了他的杰出才干?
京张铁路不足四年就全线竣工,提前两年完成了修建任务,给了帝国主义者有力回击,这里既体现了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又体现了他的爱国精神,难道不令人信服?
综观本文叙写,处处紧扣“杰出”和“爱国”进行,中心突出,题旨分明,赞颂了詹天佑的杰出才干,赞颂了他高度的爱国精神,作者的敬佩之情流溢于字里行间,实在令人感动不已。
至于记叙之中穿插描写,突出“狂风怒号,黄沙满天”的恶劣环境;采用“白天……晚上……”的对偶句式,则展示了詹天佑夜以继日、不辞劳苦的精神,也与爱国相关联。(郭翠玲)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课文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通过背景、环境的衬托,赞扬了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教学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是表现詹天佑具有杰出才能的典型事例,也是本文学习的难点,可通过画图和观察插图的方法帮助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交代事件的背景和进行环境的描述对表现人物品格的作用;
注重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考虑到文章的篇幅较长,可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
“思路提要”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划分层次。
根据各段课文的具体情况,教学时要突出的重点:
第一段,抓中心句的教学,理解全文概述与具体叙述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先概述后具体叙述的写作顺序;
第二段,先抓关键词语理解帝国主义国家是如何阻挠修筑京张铁路的,体会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再逐句理解詹天佑在勘测线路中遇到的困难,然后运用画图和演示的方法理解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体会詹天佑的智慧与才能;
第三段,回顾全文,加深理解。
总之,要让学生自己在阅读、思考、说话、画图、演示等实践中获取知识,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过程揭示”
一、课前布置预习题,培养自学能力
1.上网查阅资料或阅读有关书籍,了解詹天佑的生平事迹。
2.查字(词)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生字词的意思。
3。朗读课文,画出能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的中心句,试给课文分段,初步归纳各段大意。
4。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检查自学效果
1.板书课题,让学生简介詹天佑的生平事迹。
(教者适当补充)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相机正音,提示长句的停顿和句子的重音。
(注:长句子的停顿要引导学生划好意群。所谓意群,就是把一个长句子分成几小段来读。这每一个小段就是一个意群。在划分时,要考虑到每一个意群所表达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如:“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可以分为三个意群)
3。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的中心句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4。讨论分段。
(1)文章的哪一部分讲的是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具体经过?
(第二至六自然段)
(2)重点段落找到了,全文可以分为几段?
(全文可以分为三段。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第二至六自然段为第二段;第七自然段为第三段)
(3)说说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写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第二段写一些帝国主义国家阻挠、要挟清政府修筑京张铁路,詹天佑毅然接受任务,克服重重困难,提前竣工。第三段写京张铁路竣工的意义)
5.质疑问难。
三、学习第一段,理解全文叙述顺序
1.默读全段,想一想:这一段共有几句话?它们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共三句话。第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点明文章中心,写詹天佑“杰出、爱国”;后两句概括介绍全文主要内容)
2.由此可以看出全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先概括,后具体;开头先点明中心,概括介绍,然后具体叙述)
四、学习第二段,领会詹天佑的“爱国”和“杰出”
1. 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清朝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计划后,一些帝国主义国家是怎么做的?请找出两个关键词语。
(阻挠 要挟)
(1)扩词练习:和“阻挠”、“要挟”意思相近的词语。
(与“阻挠”意思相近的词语有阻挡、阻碍、阻止、阻拦等)
(与“要挟”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威胁、吓唬、威吓等)
(2)思考并讨论: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要阻挠?
(小结:京张铁路是联结我国华北和西北的要道,争夺到这段铁路的修筑权,就可以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
(3)“阻挠、要挟”能不能换成上面说的这些意思相近的词语?
(不能。“阻挡、阻碍、阻止、阻拦”一般说是公开的行为;“阻挠”含有耍阴谋、暗中破坏的意思。“威胁、吓唬、威吓”是一般的恐吓,“要挟”是抓住对方弱点,提出某些苛刻的条件,迫使对方就范)
(4)一些帝国主义国家是怎样要挟的?
(要求回答时用上关联词语“如果……就……”)
(5)讨论:读到这里,大家的心情怎样?请用这样的心情读第二自然段。
(读后评议)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1)清朝政府任命詹天佑为修筑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之后,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者的反应有什么不同?哪两个词语说明了这一点?(轰动 轻蔑)
(2)想象中国人民“轰动”的情景。
(3)“轻蔑”是什么意思?(瞧不起)你是怎么理解“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的意思的?他们为什么要嘲笑?
(4)讨论后小结:
① 一些帝国主义国家认为能修筑京张铁路的中国工程师根本不可能有。其主要原因是:根本不相信中国会有这样的工程师,这一带地势、环境太险恶,外国人都不敢尝试,别说中国人了。
② 帝国主义者得知清朝政府修筑京张铁路的消息之后,采用了阻挠、要挟、轻蔑等卑劣手段,妄图破坏京张铁路的修筑。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仔细阅读全段,看一看共有几句话。(9句)
(2)逐句理解说的什么。
第一句总写詹天佑的决心和行动。(毅然接受任务,马上勘测线路)
第二句总写困难。(四个“哪里”和“都要”写任务繁重艰巨)
第三句写詹天佑严格要求工作人员。
(读詹天佑对工作人员说的话,“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推敲“一点儿”、“大概”、“差不多”之后,学生谈体会)
(理解通过语言描写人物)
第四至八句写詹天佑身体力行,夜以继日,不畏艰苦,调查研究。(行动描写)
第九句写詹天佑遇到困难时的想法。各自轻声读“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信心”,体会詹天佑的爱国心。(心理活动描写)
(3)齐读第四自然段,着重指导重音。
(4)以上三个自然段,写了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要挟,写了环境的恶劣,有什么作用?
(更加反映了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杰出才能)
4。学习第五至六自然段。
(1)默读第五自然段,思考第一句话中的“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是概述,其余是具体叙述。
(2)引导学生用画图法理解“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和“竖井开凿法”,体会詹天佑的“杰出”。
① 各自轻轻地读课文,体会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
② 各自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出“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和“竖井开凿法”的草图。
③ 指名在黑板上画图,师生共同讲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指名朗读第六自然段。
① 理解“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的过渡作用。
② 你对“人”字形线路是怎么理解的?请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演示给同学们看。
③ 结合演示的具体情况相机指导准确理解“人”字形线路的设计。
5.课文开头说“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请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詹天佑的“爱国”,“杰出”又表现在哪些地方。
(爱国:清朝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计划后,一些帝国主义国家阻挠、要挟时,詹天佑毅然接受任务;遇到困难时,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杰出:勘测线路时,他亲自参加,不怕劳苦;开凿隧道时,创造性地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和“竖井开凿法”,还设计了“人”字形线路)
五、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课文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这件事”指什么事?
(京张铁路修筑成功)
为什么它“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将京张铁路修筑成功,比原计划提早了两年,给嘲笑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者一记响亮的耳光)
2.观察课文插图,了解为了永远纪念詹天佑,人们在青龙桥车站竖立詹天佑铜像。
3。什么叫“赞叹不已”?外宾为什么赞叹?想象外宾会怎样赞叹?
4。齐读第三段。
六、总结全文
1.漫谈: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读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詹天佑是一个怎样的人?
2.各自轻轻读课文,质疑解疑。
附板书:
“课时建议”
三课时。
精彩片段
指名读“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居庸关山势高……八达岭隧道……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师:这一段话可以分几层?为什么这么分?
生:这一段话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从“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到“工程最艰巨”,是总述。从“居庸关山势高”到“把工期缩短了一半”是第二层,是分述,具体讲工程怎样艰巨和怎样克服的。
师:你说得对,这两层是总分关系。先概括说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接着具体介绍“最艰巨”在哪里。下面请大家默读第二层,看谁能各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两个隧道的艰巨。
(生默读)
生:居庸关山势“高”,八达岭隧道“长”。
师:你概括得对。詹天佑是怎么解决的呢?
生:居庸关隧道用的是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八达岭隧道用的是竖井开凿法。
师:你们再读读课文,然后各人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把这两种方法用图画表示出来,行吗?
生:(读课文,画图)
师:我请两位同学,一位画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一位画竖井开凿法。
生:(画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者)
底部的两条横线之间表示隧道,隧道两端的箭头表示开凿方向
生:(画竖井开凿法者)
这幅图表示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两头也同时施工。
师:现在我们通过读文和画图知道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时,詹天佑采取的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和竖井开凿法,下面大家再读读课文,对照文章开头的一句话:“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想一想:你从这段话了解到詹天佑是一个怎样的工程师?
生:他是一个杰出的工程师。
师:“杰出”在什么地方?
生:他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开凿方法。
生:他遇到困难能和老工人一起商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他是一个工程师,还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
生:他肯吃苦,常常跟工人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
师:大家的发言很好。詹天佑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工程师。
“评点” 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教者抓住难点突破,先是划分文章层次,让学生认识总分结构,理解概括叙述与具体叙述相结合的特点。继而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也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
(毋 瑶)
参考资料
1. 居庸关:旧称军都关、蓟门关。在北京昌平县境,距北京市区50余千米,是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控军都山隘道(军都陉)中枢。明洪武元年(1368年)建,与紫荆、倒马合称“内三关”。形势险要,向为交通要冲。京包铁路经此。两旁翠峰重叠,林木郁茂葱苍,有“居庸叠翠”之称,旧为“燕京八景”之一。
2. 八达岭:在北京延庆县,是长城的一个隘口。其关城为东窄西宽的梯形,建于1505年。京张铁路从城门中通过,为通往北京的咽喉。
3. 詹天佑铜像:在北京延庆县,铜像雕塑精美,形象逼真,建于一高大的方形台基上。为纪念他的功绩,1919年在青龙桥车站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