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训练内容”
这个练习共安排了五道题目,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语文与生活。
2.诵读与欣赏。
3.写好钢笔字。
4.口语交际。
5.学写毛笔字。
“训练重点”
1.语文与生活。
这是一项关于“风”的综合训练,告诉我们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兴趣。共有三部分内容:一是介绍“风成偏形树”;二是在具体的句子中填入恰当的表示风力的词语;三是读“风速歌”,推测风速。
教学第一部分时,先让学生读题。学生通过对这个生活场景和插图的观察、想象,认识到“风”对于自然物以及我们生活的影响。教学第二部分时,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风,使学生在了解这些“风”的实际含义后能够正确使用。这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风”的等级、冷热及感情色彩的理解和区别。教学第三部分时,要让学生从朗读歌谣中获得知识,从感性上理解不同风速的特点。对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在学生了解歌谣的意思后,再指导学生朗读,能根据风速的大小,读出语势。
2.诵读与积累。
本题安排的是沙白的一首特别耐人寻味的小诗《秋》,旨在通过诵读,让学生能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欣赏到小诗的神奇和隽永,并且借助诗配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学时,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对于小诗的意思的理解,特别是“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这句,可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根据所配图画和自己的感受进行合理想象,教师不必作详细的讲解,主要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欣赏。
3.写好钢笔字。
本题的安排旨在训练学生用钢笔写楷书。让学生既能欣赏行款布局的美观,又能体悟每个字的间架的匀称、合理。教学时,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两段话,再从整体上观察这些字的特点,揣摩运笔方法。特别要注意“柳、望而生畏、伫立”等字词的写法。写时要有整体布局,还要有一定的速度,要能体会汉字结构的优美。辅导时要特别注意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的培养。
4.口语交际。
本题口语交际的内容是《我最喜欢的……》系列之一——《我最喜欢的电视栏目》,旨在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电视栏目来锻炼听话能力、复述能力、讲述能力,并且训练在口语交际中的态度、情感、习惯和行为举止等。
教学时,先让学生认真读题中的文字,然后请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各自喜欢的电视栏目,再构思如何表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你最喜欢的栏目是什么?为什么喜欢?这个栏目中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之后,要求学生先同桌或分组互说,再指名或小组推选上台练说,最后师生评议。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5.学写毛笔字。
本次练习学写的两个字是“林、颗”。这两个左右比较均等的字,可依照里收外放、左紧右松的规律来写。
“林”字左紧右松。两边同是“木”字,右边比左边大、高;左边的最后一捺改为一点,右边的一撇插入这个点的下面,中间显得很紧凑;右边的捺写得舒展一些,两短横不要写在一条水平线上,要学会避让;两竖都是垂露竖,都要回锋收笔,不能有钩。
“颗”字里收外放。左边的“果”字写得窄一些,中间一横略向右倾,右边留得比左边短,最后一捺改为一点,都是为了与右边避让,中间一竖是垂露竖,要回锋收笔。右边的“页”字的下面的竖撇则插入左半边的点下面,使得这个字中间更为紧凑。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认识不同的风及不同等级的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2.通过诵读,学习欣赏,让学生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锻炼听话能力、复述能力、讲述能力等。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
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爸爸带小芳到云南去旅游,看到“风成偏形树”——
(2)学生读这段文字。思考:为什么都向一个方向倾斜?
(3)学生帮小芳回答这个问题。
(4)教师引导学生小结:由于风的原因。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这些词语,思考它们的区别。(“风”的等级、冷热及感情色彩的理解)
(2)学生读句子,试着填上适当的风。
(3)师生给出恰当的答案,让学生说出理由。
(4)教师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诵读“风速歌”。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直观地认识、了解风速。
(3)拓展: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里用这种方法来推测风速,并跟气象台报告的风速比较,看是否很接近。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诵读。
(1)讨论:同学们,现在已是秋天了,你们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描述一下秋天吗?
(2)学生回答。(师鼓励,不评价优劣)
(3)出示《秋》,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4)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读,要求读出韵味。
(6)学生练读,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欣赏。
(1)指名说出小诗写的是什么。
(2)欣赏“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
(3)学生谈谈读后的感想。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让学生读这两段话,指出这次所写内容选自刚刚学过的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整体的布局,行款的优美,还要细心观察每个字结构的匀称、合理。
(3)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哪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注意观察整体,一气呵成。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辅导。
(3)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儿。纠正写得不够好的字。
(2)教师范写。
(3)学生再次描红临写。
四、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要求:①你最喜欢的电视栏目是什么?②为什么喜欢?③这个栏目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指导。
(1)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准备好说话的内容。
(2)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栏目用几分钟的时间做准备。(教师巡视指导)
(3)分组练说各自的话题。(各组学生互相评议)
(4)每组推荐代表上台演讲,师生评议。
3.反馈。
(1)指名上台进行口语交际。(师生共同评议演讲的态度、情感、习惯和行为举止等是否得当)
(2)评议小结。
五、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出示学生的优秀书法作品让大家欣赏。
2.学生谈感受。
3.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字是“林、颗”。
4.指导。
(1)教师边范写边讲解“林、颗”的书写方法。
(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5.练习。
(1)学生再次练写,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教师指导两个字的位置和大小。
6.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精彩片段
(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师:现在我们来学习“诵读与欣赏”。这是一首小诗,四行实际上只有一句话。我先来读一读。
(师读,注意情感和语调、语速)
师:请同学们照我读的样子来读读,看有什么感受。
生:(读诗)
师:读过后你们发现小诗中写了什么?
生:写了“湖波、红叶、扁舟”等。
师:这和诗题的《秋》有联系吗?
生:好像有联系,但又说不清楚。
师:对。这就是小诗的韵味,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欣赏到。大家再读几遍,边读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看读的时候想到了什么。
生:(诵读,思考)
师:下面大家说说你们在读的时候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秋天蔚蓝的湖水。
生:我想到五彩缤纷的秋叶,红的火红,黄的金黄,美丽极了!
生:我想到了秋天里人们的思乡之情和淡淡的忧伤。
师:你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老师应该向你们学习。的确,你们说的就是真正的秋天。好,经过这样想象后,你们再读读诗,看看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读诗)
生:现在我发现,诗中处处在写“秋”。这里的湖水是秋水,红叶是秋叶,如扁舟般的红叶上载着的就是人们对秋天的情怀。
师:说得很好,很有诗意。那么,你们觉得哪里写得最美?
生:(齐答)“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
师:对极了。这一个比方真是神来之笔,每一个读过的人、会欣赏的人都为之倾倒。
师:你们再读读小诗,读过后也尝试着打一个这样的比方。
“评点”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于是,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根据实物来进行想象,使抽象的秋天变成一个个美丽的图画进入学生的大脑里。这样,学生在阅读诗歌时,就能很容易将文字还原为图画。同时,由于文字的美感和语言的趣味,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和语感的积累。(倪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