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训练内容”
这个练习共安排了五道题目,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 语文与生活。
2. 诵读与积累。
3. 写好钢笔字。
4. 口语交际。
5. 学写毛笔字。
“训练重点”
1. 语文与生活。
本题安排的是俗语的学习,旨在让学生认识、了解俗语,懂得具体俗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搜集俗语,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以提高语文水平。俗语是汉语言中固定的短语或定型化的句子,它是为群众所喜爱并广泛使用的语句,有着具体的含义。它们有的是讲自然风光的,有的是讲民风民俗的,有的是讲乡土特产的。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了解它们的意思,并注意在生活中发现和搜集。
第一部分的教学是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引出一句俗语。先让学生说说这句俗语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了解这句讲自然风光的俗语所包含的意思和文化知识。由此引出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俗语,导入第二部分的教学。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读题中的俗语,了解到俗语的各种不同类型。这几个俗语分布在我国的不同地方,都是比较有名的,学生大部分应该听说过,也能知道它的意思,可以让学生谈一谈,以加深对俗语的认识。第三部分的教学是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真正认识俗语,并在生活中搜集当地的俗语。这个内容可以当堂进行,也可让学生课下去做,找时间再进行交流。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去发现和搜集语言知识,懂得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 诵读与积累。
本题安排的十二个词语都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这些词语也是我们在欣赏和评价传统戏剧时经常用到的。此项训练旨在丰富学生的词汇,了解在不同的语境中应该使用哪些词汇,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和传统戏剧文化知识。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充分地读,个别意义不太明白的词语互相讨论,然后联系本单元所学课文来谈谈不同的民俗和传统的语境下词语的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反复诵读,直至每个学生都能背诵。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本题意在积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训练学生对词语的感觉,对于词语的理解不做太高的要求,只要大体了解即可。
3. 写好钢笔字。
本题主要是训练学生先看清行款布局及每个字的间架,再进行描红。该题选自本单元课文《姥姥的剪纸》中的最后一句。教学时,先要求学生读这句话并认真观察,特别要注意“清清爽爽、剪纸、梦境”等字词的写法,提醒学生注意每个字在格子中的位置、大小、间距及和其他字的搭配。注意到以上这些以后,要求学生认认真真地进行描红。教师应注意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的行款布局上。
4. 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训练的题目是“学会解释”,旨在让学生学会在遇到被别人误会的时候,头脑要冷静,态度要诚恳,要心平气和地把事情的原委向对方解释清楚。题中的三种情境都是同学们日常生活中有可能碰到的情况。教学时,先让学生认真读题,然后从中选出一种情境思考如何向人解释。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向谁解释?(注意称呼和礼貌用语)解释什么?(针对误会说出原因)怎样解释?(策略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组织语言,先同桌互练,再分组推选代表上台练说。教师要求学生解释时要注意态度,要使对方愿意听你解释,以求取得好的效果。最后师生对上台练说的同学进行评议。
5. 学写毛笔字。
本次练习学写的两个字是“即、吹”。
“即”字左右两边差不多等宽,但结构上不能平头平脚,主要原因是左边上下分布均等,而右边上紧下松,左右重心很难写在一条水平线上。写时要有意将左半边略提高一点,使其重心上移,与右边重心吻合。最后一竖为悬针竖,露锋收笔。
“吹”字是左窄右宽。左边的“口”字形状小,倒梯形,位置写得上一些。右半边上紧下松,左收右放,“欠”字的头宜写得小一些,两撇写法上要有区别,第二撇可以插入左边的“口”下,使其显得紧凑。最后一笔捺画应写得舒展一些。整个字呈相向之势,中宫收紧。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 认识、了解俗语,懂得具体俗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搜集俗语。
2. 诵读积累十二个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
3. 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 学会在遇到被别人误会的时候,冷静、诚恳地解释。
5. 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
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时间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 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题,问:这句俗话是什么意思?
(2)学生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知识来回答。(教师:有具体的含义)
(3)教师提问:这句话在日常生活中用得多不多?(使用广泛)
(4)小结。(像这样的句子叫俗语,它是为群众所喜爱并广泛使用的语句,有着具体的含义)
2. 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五个俗语,看看各自是讲什么的。(有的讲自然风光,有的讲乡土特产,有的是讲民风民俗的)
(2)师提问:这些俗语分布很广,你们听说过吗?(都是比较有名的,学生大部分应该听说过)
(3)听说过的同学试着说说它们的意思。(教师可以适当加以补充)
(4)教师小结。
3. 教学第三部分。
(1)教师由上一部分的教学导入俗语的地域性。(本地也有这样的俗语)
(2)要求学生当堂回忆生活中知道的当地俗语。(学生交流、讨论)
(3)指名说一说。(师生评议,看是不是当地的,是不是俗语)
(4)教师拓展: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发现和搜集俗语。把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养成时时学、处处学的好习惯。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 诵读词语。
(1)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
(2)全班交流,教师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3)同座的同学讨论每条词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说这些词语的意思。(让学生知道这些都是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
(5)通过读讲词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分类积累词语。
(6)学生练习背诵。
2. 积累反馈。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4)指名背。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 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姥姥的剪纸》。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与相邻的字繁简相差较大,笔画的间架要匀称。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整体布局和“清清爽爽、剪纸、梦境”等词的间架结构。
2. 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注意对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教育)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 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四、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 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 指导。
(1)学生读一读题中所列的三种情况。(思考怎样去解释)
(2)分组分问题练说。(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解释时态度要诚恳,心平气和地把事情的原委说清楚)
(3)让学生从题中提供的三种情况中,任选一种,认真阅读、领会,并要想清楚以下一些问题:向谁解释?解释什么?怎样解释?
(4)每组推荐代表表演,师生评议。
3. 反馈。
(1)评议后,让同学自由上讲台说说自己被误会时是怎样解释的。
(2)推选一名同学上台谈谈自己本次口语训练的收获。(可以从材料准备、语言组织、表达时的经验等几方面谈)
(3)评议小结。(说话的语气和态度要得体,说话要通顺连贯,声音要响亮,速度要适中)
五、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 出示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让大家欣赏。
2. 学生对照自己的毛笔字谈感受。
3. 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字是“即、吹”。
4. 指导。
(1)教师边范写边讲解“即、吹”的书写方法。
(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3)学生练写。
5. 练习。
(1)学生再次练写,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教师指导这两个字的位置和大小。
6. 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精彩片段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有被人误解的时候。就像题中的三种情况一样。你们先读读这三种情况,考虑一下该怎么办。
生:(读题中的三种情况)
生:老师,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心平气和地说明原因。
师:对!心平气和地说明原因,这就是解释。(板书:学会解释)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题中的三种情况中任选一种思考一下:遇到这种情况该怎样解释?
(生思考,然后互相交流)
生:我选第一种情况来说说。
师:好。你先把第一种误会的具体情况说一下。
生:它说的是单小英由于堵车,绕道上学而迟到被老师批评的事。
师:好的。请同学们一起来考虑一下,我们在解释这件事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生:要考虑向谁解释。
生:要想一想解释什么。
生:还要考虑怎样解释,这是方法和策略的问题。
师:你们说得非常正确。我们一定要认真考虑这三个方面的问题。那么,在具体解释时还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生:在考虑向谁解释时要注意对方的称呼,要用礼貌用语。如“对不起”、“实在抱歉”、“请您原谅”等。
生:说话的语气也很重要,要心平气和。
生:解释的时候,一定要把产生误会的原因说清楚,要针对误会去说。
生:还要注意时间和场合。如上课时单小英迟到就应等到下课时再向老师说明原因,免得影响正常上课。
师:这位同学说得太好了。这都是要注意的策略问题。你们已经说得很全面了,接下来,请同学们先同桌互练。
生:(讨论、交流,并互相练习)
……
“评点”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这个片段中可见,整个教学过程既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又充分体现了教师引导的重要性。通过教师的穿针引线,使得学生主动参与思考,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课堂出现师生互动、多向互动,口语交际课的特点鲜明突出,形成了民主平等的课堂局面,这正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所在。
(倪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