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题解”
这是一篇人物介绍。
“轮椅上的霍金”,这一标题具有特定性,而且新奇引人:
标题的中心词是“霍金”。这是一位驰名世界的科学家,著有《时间简史》,被人们誉为“宇宙之王”。他致力于研究时间的始终,致力于研究“黑洞”,发现并推论“黑洞”的相关情形。自然,“黑洞”是演变到最后阶段的恒星,由中子星进一步收缩而成,有巨大的引力场,使得所发射的任何电磁波都无法向外传播,变成看不见的孤立天体,人们只能通过引力作用来确定它的存在,这就是称为“黑洞”的由来。这是一个高深的科学问题,我们只要知道一点就够了,不必钻牛角尖,因为标题告诉我们,本文介绍的是霍金的相关情况,不是科学研究的某一专题。
标题的修饰语是“轮椅上的”。这提示我们,霍金大概无法用双脚、双腿行走,只能坐在轮椅上。
坐在轮椅上还能有什么作为?霍金坐在轮椅上学习、工作、研究,成为科学巨人,这就使他不同于一般的人,而成为特定的一个!
“结构分析”
这篇课文以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世界著名科学家霍金的生平事迹,赞扬了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抒发了由衷敬仰之情。
全文十二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至二自然段):点明所要介绍的对象。
先以“他”出现,突出“他”坐在轮椅上的时间是40年,全身只有三根手指会动,演讲和答问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完成——这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接着点明“他”的成就:撰写了《时间简史》,影响深广。
最后再道出“他”是谁。“宇宙之王”的称号出人意料,极大地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二段(第三至四自然段):具体介绍具有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霍金。
先叙写霍金遭逢的残酷命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不幸患病瘫痪,长期禁锢轮椅之上;
因患肺炎做手术,被剥夺了说话功能;
病痛使他的身体彻底变形;
不能写字,看书阅读也必须依赖机器和别人帮助。
——命运对霍金多么残酷。正因为如此,霍金下面的成就才令人刮目相看。
继写霍金与残酷命运斗争,取得了科学上的巨大成就:
打破医生只能活两年的断言,一直顽强地活了下来,并且成为世界公认的科学巨人。
他的思维飞出了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宇宙深处黑洞;思考宇宙起始,时间尽头;发现黑洞的蒸发性,推论黑洞的大爆炸;建立了美而科学的宇宙模型。
他成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成为卢卡逊数学讲座的教授。
——霍金的科学研究和科学成就是处在世界前沿,令人瞩目的。
第三段(第五至十二自然段):生动展示霍金的日常安排和他对命运的看法,表现了他的人格力量。
这一段可从两个方面理解——
先介绍霍金的日常安排:
不愿被人顶礼膜拜,宁愿一个人静静思考宇宙的命运,所以挂出了与众不同的木牌。
坐在小屋,安静工作,喝着午茶,交流看法,以微笑回答学生质疑……
——如此日常安排,排除种种干扰,绝不是哗众取宠,显得平静、规律,令人折服。
继突出关于命运答问的典型事例:
作品巧妙过渡到典型事例。
年轻女记者发问——命运残酷,不认为让你失去太多了吗?
霍金微笑作答,表达了乐观态度。
人们热烈反应,表示敬意。
——突出了霍金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
推出霍金命运残酷科学成就生活强者人格力量,文字有限,内涵丰富,霍金的性格特征和人格魅力得到了生动体现。
“字词推敲”
“现在,这已经成了他的标志性形象。”句中的“标志性”一词,本指表明某种特征,用在这里除了表明病魔已使霍金的身体彻底变形,还表明已经定格在固定样式上,无可改变,这就进一步表现了命运对霍金的残酷,对如此标志性形象,霍金是不需要同情怜悯的,但我们反而会产生敬意。
“这个问题显然有些唐突和尖锐,报告厅内顿时鸦雀无声,一片静默。”句中的“唐突和尖锐”各有所指:“唐突”,指不合时宜,带有冒犯尊严之意,直白说是不礼貌;“尖锐”,指敏锐、深刻,因为命运对霍金实在太残酷了,通常讲来,是会有遗憾不平的,女记者的问题应该说是切中症结的。因此,一时之间才使大厅内一片静默。
“句子含义”
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平摊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这一句表现了霍金阅读文献时超越常人的艰难程度,尤其是后边的一个比喻,“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令人想见了蚕吃桑叶的情景,一点点一点点地移动,一点点一点点地啃,但持之以恒,桑叶也会被啃光,这不仅表现了霍金阅读的艰难,而且表现了霍金的不畏艰难的非凡毅力。
比起整天被人众星捧月般的顶礼膜拜,他宁愿一个人静静地思考宇宙的命运。
——霍金身残志坚,获得了巨大成功,相应地带来了无上荣誉,如果换一个人,也许乐意被人们顶礼膜拜,陶然欲醉了,但是霍金对此漠然视之,一个“宁愿”表达了选择,他选择了一个人静静思考,关注他的研究课题,这种不尚虚荣,追求真谛的精神,正是一个科学家崇高品质的体现,令人钦佩。
如果有学生对他的理论提出质疑,他立即会给一个咧嘴笑容。
——在实际的生活中,学生对于导师往往崇拜有加,奉行如仪,少有质疑的,霍金的学生却敢于质疑,暗示了霍金平时就有民主作风,学生的质疑令他高兴,证明他们在思考、在进取,并不盲目服从,霍金“立即”给予一个“笑容”,除了高兴之外,还兼有鼓励之意,像这样的导师何等难得!
“语段理解”
描写典型事例亦即围绕命运不公的问答,是一个重要语段,表现了霍金对人生、对科学的态度,发人深省。
先提出问题: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
——这一问题的提出,既唐突,又尖锐,带有反诘的语气,对于命运是怨天尤人,或者干脆屈从,还是奋起抗争?不同的回答会考验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继作回答。
——霍金面对如此问题,脸上依然充满恬静的微笑,表明对他并未造成刺激,也无反感,安然自在,大概早就思考过了。
——霍金的回答分为三层:一是手指能活动、大脑能思维,命运没有完全剥夺,而能活动、能思维就能工作、能研究,有什么可遗憾的呢?二是有理想、有互爱,表明霍金确立了终身追求的目标,成为强大驱动力,而爱别人、被人爱,证明霍金并不孤寂,因为爱是温馨宜人的。三是感恩之心,表明他不仅不抱怨命运的残酷,反而怀有感恩之心,感什么恩?能活动、能思维,有理想、更有爱,命运的赐予已够仁慈了,感恩之余自然更应奋发图强……这个回答多么鼓舞人心!
末点听众反应。
——对于霍金的回答,听众的反应是心灵震颤,掌声雷动,向他表示由衷敬意。确实,对于如此一位胸怀坦荡、卓有建树的科学家,谁不从心底里佩服?
“写作特色”
一是详略合度,相映生辉。
霍金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命运残酷,成就巨大,二者是相映生辉的。霍金遭遇了残酷的命运,作者详写了他如何全身瘫痪,被禁锢于轮椅,如何手术治疗,被剥夺了说话的功能,如何因为疾病使他的身体彻底变形,如何依赖机器看书阅读,像蚕吃桑叶般……越是详写,就越令读者感到他的艰难;至于霍金的科学成就涉及专门知识、高深理论,既不可能一一详写,也不可能让读者一一明白,所以采用了概括介绍的方式,列举了思维飞越的范围,研究的课题,“发现”、“推论”、“建立”的相关理论和美好构想,最后以十分难得的“会员”和“教授”表明人们对他巨大成就的认可,具有很强说服力。这样,愈是详写命运残酷,愈是略写成就巨大,二者形成了映衬突出、相反相成的显著效果。
二是细节描写,容量巨大。
本文还注意细节描写,如霍金的办公室门口挂有一块木牌,木牌虽然只有寥寥数字,却集中体现了主人的性格特点:他需要安静。联系上下文可知,霍金虽然有“宇宙之王”之称,但他不追求那种被人众星捧月般的顶礼膜拜,不追求那种于科学无补的虚荣,他所追求的是静静地思考,不愿被外人打扰,坐在小屋,安静工作,与研究生喝茶交流,几乎完全投注于科学研究,这是一位伟大科学家的超人素质啊!
文章两次写到霍金的笑容,一次是当学生提出质疑时他会给一个咧嘴笑容,一次是女记者提出是否认为命运让他失去太多时脸上依然是充满恬静的微笑,这很有深度地表现了霍金鼓励学生进取和平静对待命运的磊落胸怀,他不执着己见,他更要利用命运留下的可用之身作出更大贡献。(汤 玲)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霍金是当代著名的物理学家,在量子物理学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他作为一名物理学家引人关注的不仅是其物理学贡献,更有其扭曲残疾的外表和与这外表不相一致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静于思考的研究习惯以及感恩生命的博大情怀。这样一种人格形象也引发了人们对量子物理这一深奥物理学领域的兴趣。这篇课文的教学,就应该带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霍金的人格魅力。作为当代物理学的重要代表,关于霍金的资料和报道比较多,教学不必过分拘泥于课文,可以让学生充分搜集资料,对照课文,体会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的不同。并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搜集材料,讲述霍金的故事,掌握利用“小故事”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的表达技巧,训练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思路提要”
首先,从电视荧屏以及图片画册上的霍金形象入手,让学生观察描绘,训练语言,建立对霍金“标志性形象”的感性认识,由此激发学习兴趣。然后,出示介绍霍金从事科学研究及其业绩的材料,对照课文,加深理解。接着,让学生自主读课文,说说课文讲述了哪些故事,分别表现了霍金的哪些品质。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的材料,交流霍金故事。
“过程揭示”
一、 课前准备,搜集资料
搜集霍金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二、 观察表达,感悟形象
1. 展示霍金的有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抓住这些图片的共同特征,描述人物形象。
2. 对照课文,找出课文描写人物形象的有关语句,进行朗读,理解“标志性形象”的含义,加深对人物战胜疾病的英雄形象的感受。
三、 比较阅读,品味语言
1. 出示材料,比较阅读。
出示配读材料:
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出示课文:
虽然,他的身体一点也没有离开过轮椅,但是,他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飞向了神秘莫测的黑洞。他在大脑中想象着,论证着,计算着。他思考着宇宙从什么时候开始,时间有没有尽头。他发现了黑洞的蒸发性,推论出黑洞的大爆炸……他还建立了非常美的科学的宇宙模型。
2. 朗读比较。
3. 交流感受。
同样是介绍霍金的科学研究及其业绩,课文以丰富的想象,“再现”了霍金进行科学探索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霍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
四、 感受魅力,复述故事
1. 自读课文,了解除了霍金的勇敢顽强以外,课文还介绍了霍金的哪些故事?尝试给故事拟小标题,并讲出理由。参考标题:
(1) 不愿被外人打扰
(2) 一颗感恩的心
2. 交流感受,品味这两则故事表现了霍金怎样的品质。
(1) “不愿被外人打扰”主要讲述了霍金不愿意被人顶礼膜拜,安静工作的故事,体现了霍金不贪图虚名、脚踏实地的科学研究品质。
(2) “一颗感恩的心”主要讲述了霍金回答记者关于命运的提问的故事,面对残酷的命运,霍金没有抱怨,而是为自己所能拥有的一切感到高兴,体现了霍金正视命运、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3. 复述故事。
五、 编写故事,拓展应用
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图书,搜集某一位科学家或名人的资料,选取合适的材料,集中介绍人物的某一方面,要求拟出合适的小标题,语言生动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课时建议”
两课时。
精彩片段
师:我们来看这样一段话(出示: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这句话写的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句话写出了霍金虽然不能恢复健康,只能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但这一切并没有阻碍他去探索宇宙问题,他用自己的思考解开了宇宙之谜。
师:我们再来看这一段话。(出示课文:虽然,他的身体一点也没有离开过轮椅,但是,他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飞向了神秘莫测的黑洞。他在大脑中想象着,论证着,计算着。他思考着宇宙从什么时候开始,时间有没有尽头。他发现了黑洞的蒸发性,推论出黑洞的大爆炸……他还建立了非常美的科学的宇宙模型)
师:同学们在下面轻声读一读这一段话,跟前面一段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感受。
(生轻声读)
师: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一下感受。
(同桌交流)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这两段话都是说霍金在轮椅上没有放弃自己的研究,而且发现了宇宙的奥秘。
生:这两段都表明霍金主要是靠自己的思维来探索大自然奥秘的。
师:你们说的都是这两段话的共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段话,一段内容比较简洁,而一段内容较为丰富。读了以后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
生:第一段话跟第二段话相比,比较简洁,但是好像说得不够清楚。没有说清楚霍金思考了些什么,又是怎样思考的。
生:第二段话不仅告诉了我们霍金靠思考解开了宇宙的奥秘,而且还用了排比句:“他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飞向了神秘莫测的黑洞。”我觉得从地球到太阳系,到银河系,到上百亿光年的宇宙深处,到神秘的黑洞,一处比一处远,说明霍金的思维很广阔。
师:嗯,抓住了其中的排比句谈感受,看出了霍金思维的广阔。而第一段话就没有这样的效果。还有没有其他的感受呢?
生:我觉得第二段还写出了霍金是怎样思考的。“他在大脑中想象着,论证着,计算着。”写出了他是怎样思考的,他不仅想象力丰富,而且进行了论证和计算,说明他不是空想、瞎想。(笑)
师:说得倒也是,如果只是想象,却没有论证计算,那霍金就只能称作科幻作家,而不是科学家了。
生:不仅写了他思考,而且写了他思考发现的内容。“思考着宇宙从什么时候开始,时间有没有尽头。他发现了黑洞的蒸发性,推论出黑洞的大爆炸……他还建立了非常美的科学的宇宙模型。”比较具体。
生:我觉得还有一点证明了他的想法不是空想,他建立了非常美的科学的宇宙模型,说明他的思考有了明确的结果。
师:第二段跟第一段比较一下,从表达上来说,有什么特点?
生:写出了霍金是怎样进行科学探索的。
生:比较具体。
生:第二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霍金运用思考进行科学探索的情景。
生:这样写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霍金是怎样探索的,而且可以看出霍金坚持不懈,努力探索的精神。
“评点” 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要想感受语言的魅力,进行比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者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了一段文字简洁但信息量较小的句子,引导学生用朗读、轻声读的方法与课文语段进行比较,发现异同,感受到了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和丰富意蕴,同时也为学生揣摩语言提供了方法。
(李建军)
参考资料
1. 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曾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大学学习后期,开始患“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运动神经元疾病),半身不遂。他克服身患残疾的种种困难,于1965年进入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任研究员。这个时期,他在研究宇宙起源问题上,创立了宇宙之始是“无限密度的一点”的著名理论。1969年起任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科学杰出成就研究员。1972—1975年先后在剑桥大学天文研究所、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学部进行研究工作,1975—1977年任重力物理学高级讲师,1977—1979年任教授,1979年起任卢卡逊讲座数学教授。其间,1974年当选为皇家学会最年轻的会员。1974—1975年为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费尔柴尔德讲座功勋学者。1978年获世界理论物理研究的最高奖——爱因斯坦奖。霍金的成名始于对黑洞的研究成果。在爱因斯坦之后融合了20世纪另一个伟大理论——量子理论,他认为,宇宙是有限的,但无法找到边际,这如同地球表面有限但无法找到边际一样;时间也是有开始的,大约始于150亿到200亿年前。1988年获沃尔夫物理学奖。
1985年霍金丧失语言能力,表达思想的唯一工具是一台电脑声音合成器。他用仅能活动的几个手指操纵一个特制的鼠标器在电脑屏幕上选择字母、单词来造句,然后通过电脑播放声音,通常制造一个句子要五六分钟,为了合成一个小时的录音演讲要准备10天。1988年写成科普著作《时间简史》,至1995年10月该书发行量已超过2500万册,译成几十种语言,中译本也已出版。
1990年与结婚25年之久的妻子简·怀尔德离婚。1995年9月16日,与他的护士伊莱恩·梅森结婚。
2. 黑洞:所谓“黑洞”,就是这样一种天体:它的引力场是如此之强,就连光也不能逃脱出来。根据广义相对论,引力场将使时空弯曲。当恒星的体积很大时,它的引力场对时空几乎没什么影响,从恒星表面上某一点发的光可以朝任何方向沿直线射出。而恒星的半径越小,它对周围的时空弯曲作用就越大,朝某些角度发出的光就将沿弯曲空间返回恒星表面。等恒星的半径小到一特定值(天文学上叫“史瓦西半径”)时,就连垂直表面发射的光都被捕获了。到这时,恒星就变成了黑洞。说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无底洞,任何物质一旦掉进去,“似乎”就再不能逃出。
“黑洞”是本世纪最具有挑战性、最让人激动的天文学说之一。许多科学家正在为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而辛勤工作着,新的理论也不断地提出。
2004年7月,在爱尔兰都柏林举行的一个学术研讨会上,从事宇宙黑洞研究近三十年的世界天体物理学泰斗史蒂芬·霍金就自己的新发现向外界进行了详细阐述。霍金说,根据他的最新发现,黑洞并非只是吞噬物质。除了会在星系形成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外,在经过一段相当漫长的时间后,黑洞也会把一些曾被它吸入的物质信息向外界释放出来。
霍金的最新阐述被不少人称为黑洞理论的一个重要逆转。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理论物理学家约翰·普雷斯基就是其中之一。20多年前,霍金提出黑洞辐射理论时,普雷斯基就一直坚持物质信息不会完全消失,当时两人还因此打赌。所以,在当天结束演讲后,霍金将一本百科全书赠予普雷斯基,作为打赌输了的代价,而普雷斯基则获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
3. 《时间简史》:这是霍金1988年撰写的一部优秀的天文科普小说。作者想象丰富,构思奇妙,语言优美,字字珠玑,更让人吃惊的是,世界之外,未来之变,是这样的神奇和美妙。这本书至今累计发行量已达2500万册,被译成近40种语言。1992年耗资350万英镑的同名电影问世。霍金坚信关于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数学来表达,世人应当可以通过电影——这一视听媒介来了解他那深奥莫测的学说。本书是关于探索时间本质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读物,是一本当代有关宇宙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观念。本书一出版即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时间简史》对我们这些喜用言语表达甚于方程表达的读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书。它出于一个对人类思想有杰出贡献者之手,这是一本对知识无限追求之作,是对时空本质之谜不懈探索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