瘗钱,指随葬的钱币。
汉武帝时,汉文帝霸陵随葬钱币曾经被盗掘。《汉书·张汤传》记载了这一事件:
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丞相(严)青翟朝,与(张)汤约俱谢,至前,(张)汤念独丞相以四时行园,当谢,(张)汤无与也,不谢。丞相谢,上使御史案其事。(张)汤欲致其文丞相见知,丞相患之。
“瘗钱”,颜师古注引如淳曰:“瘗,埋也,埋钱于园陵以送死也。”王先谦《汉书补注》引沈钦韩的解释:“《唐书·王玙传》:汉以来丧葬皆有瘗钱。”
《新唐书·王玙传》的原文是:“汉以来,葬丧皆有瘗钱。后世里俗稍以纸寓钱为鬼事。”
“孝文园瘗钱”被“盗发”,丞相严青翟上朝时与御史大夫张汤相约一同谢罪,临至御前,张汤心想丞相有“以四时行园”,巡查陵园保护事的职责,而作为御史大夫于此事没有直接责任,不必要谢罪,于是丞相严青翟独自谢罪,而汉武帝又指令御史大夫张汤处理此事,于是引发了两人的矛盾。
宋人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写道:“汉晋人葬,多瘗钱,往往遭发掘之祸。”这应当是后来纸钱盛行的重要原因。
瘗钱数量较多的汉墓不乏其例。甘肃武威磨咀子23号汉墓出土半两钱、五铢钱、小泉直一、货泉1199枚。河南洛阳1035号汉墓出土钱币1137枚,金谷园1号汉墓出土钱币1914枚。河北满城2号汉墓出土半两钱1枚,五铢钱1890枚。1号汉墓出土半两钱1枚,五铢钱2316枚。长沙211号汉墓出土五铢钱2000枚。江苏邗江甘泉2号汉墓出土五铢钱42公斤。河南陕县刘家渠42号汉墓出土半两钱、五铢钱、大泉五十、货泉、布泉6826枚。武威雷台汉墓出土半两钱、五铢钱、货泉21125枚。
徐州北洞山汉墓的情形比较特殊,墓道和墓道两侧的耳室内出土半两钱7万多枚。发掘简报记录:
钱币共200多公斤,7万余枚。
主要出土于墓道和墓道两侧的耳室中。皆为半两钱,大小、厚薄不一。最大直径3.3、穿宽1.1厘米;最小直径2.25、穿宽0.7厘米。背平素,皆无内外廓。可以确认有八铢半两和四铢半两等。有少数钱文左读。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相当数量的钱币铸作粗糙,形制不规整,钱体厚薄不匀,钱文不清甚或无字,钱体边缘有大块的铜液流结,有的互相粘连。无磨损痕迹的较多,似为铸成后尚未流通,便用以随葬的。
其实,从钱文甚至有“无字”的情形看,似乎也不排除专门为随葬所铸造的可能。
可见,汉代瘗钱的数量确实多。对于这一民俗现象,有的学者提出“作为财富的象征”的分析。有的学者指出,“由于两汉时期钱币成为买卖过程中的重要支付手段,生者自然认为死后也存在这种商品买卖行为,一方面冥中可用,一方面达到求富求贵的目的。”
瘗钱现象在民俗史中消退,与“纸钱”终于盛行有关。正如唐人所说:“后世里俗稍以纸寓钱为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