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墓葬中,出土以粗陋材料制作的钱的仿制品。考古工作者称之为“冥钱”。“冥钱”是真实的钱的替代品,作为慰藉死者,满足死者在阴世的消费需要,使死者维持富足境况的一种象征。
“冥钱”出现于战国时期,楚墓中发现有仿郢爰的泥版和包金银箔的铅饼。湖南等地发掘的西汉墓中常有陶制的郢称。另外在湖南、广西、上海等地西汉墓中还发现过泥制或陶制的半两钱或五铢钱。
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中,曾经出土木质“象牙”8件,木质“犀角”13件以及木质“玉璧”23件。竹简文字的有关记录为“木文犀角象齿一笥”(简二九二)、“木白璧生璧一笥”(简二九三)。在盛装木质“象牙”和木质“犀角”的339号竹笥上,有“文犀角象齿笥”木牌。同时还发现了用泥制作的珠玑模型“土珠玑”。发掘报告介绍说:
泥丸,出土于327号竹笥之中,盛以绢袋。用白膏泥制成,直径约1.5厘米。简二九四提到的“土珠玑”应即指此。
竹简文字的有关记录为“土珠玑一缣囊”(简二九四)。在盛装泥丸绢袋的327号竹笥上,有“珠几笥”木牌。
此外,又发现了数量颇多的泥质“冥钱”。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对于这种特殊的出土物有如下介绍:
泥质冥钱
有泥郢称和泥半两二种。
泥郢称:共三百余块。出土于西边箱的348号竹笥中。一般长6.2厘米,宽3.8厘米,厚0.4厘米。正面为三个长方格,格内阳文纵书“郢称”二字。背面平。泥版模制成后,在字面上涂一层黄粉,再经火烧,以象征金版。简二九五提到的“土金”,应即指此。
泥半两:共计四十篓左右,每篓约盛二千五百枚至三千枚。出土时,这些竹篓都压在西边箱竹笥的底层。在东边箱和南边箱也各出了一大堆(116、307)。这些泥半两,均为模制。直径2.3-2.8厘米,厚0.25-0.5厘米,穿长宽约为0.7-1厘米。无外廓,正面有凸起的“半两”二字,一般均为“半”字在右,“两”字在左,也有个别相反的。泥钱模制成后,曾经火烧,但火候不高。简二九七提到的“土钱”,应即指此。
与“土金”、“土钱”相应的竹简文字,有:
土金二千斤二笥简二九五
菜(彩)金如大叔(菽)者千斤一笥简二九六
土钱千万、□一千简二九七
简二九七
右方土珠、金、钱简二九八
右方土金、钱、马、牛、羊、鸟廿牒简三一二
有关简二九五“土金二千斤二笥”,发掘报告执笔者指出,“348号竹笥内盛泥‘郢称’约三百枚,笥上有‘金二千一笥’木牌,当即简文所记,但实物比简文少一笥。”对于简二九七“土钱千万、癅一千”,发掘报告写道:“癅,疑为箄之音变。”“简文之癅,当指盛泥‘半两’的竹篓。”
我们看到,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中“土金”和“土钱”的出土数量十分惊人。特别是“土钱”,姑且不计“在东边箱和南边箱也各出了一大堆”,仅西边箱“共计四十篓左右,每篓约盛二千五百枚至三千枚”,数量也多达10万枚至12万枚。
汉代以后,墓葬中放置这种“冥钱”的现象依然存在。例如,在宁夏固原发掘的北周田弘墓的旁侧,发现了一处“冥钱坑”,出土在串连状态下埋葬的泥质冥钱。冥钱用手捏成,干燥成形,非烧制。同时出土的还有犬骨和羊骨。
后来也有称为亡人焚化的纸钱为“冥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