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术解》记述了一则王济的故事:“王武子善解马性。尝乘一马,着连钱障泥,前有水,终日不肯渡。王云:‘此必是惜障泥。’使人解去,便径渡。”就这一故事,李白《紫骝马》有“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的诗句。
“连钱障泥”,是以“连钱”为图案主题的织物制作的垂于马腹两侧用以遮挡泥土的骑乘装备。
《清史稿·乐志七》记载铙歌清曲《辇路平》,有这样的辞句:“气雄边,花飘柳叶鞯,鞭敲锦连钱。钲鼓声,队队悠扬出远天。”其中“鞭敲锦连钱”句,“锦连钱”,可能也是指“连钱障泥”。
如上文所说,古人多有直接以“连钱”称马的情形。而“连钱”作为人为的装饰图案,在民俗资料中也相当多见。
《元史·舆服志一·冕服》中可以看到这样的服色制度:
锦帽,制以漆纱,后幅两旁,前拱而高,中下,后画连钱锦,前额作聚文。
“连钱锦”,自然是以“连钱”为图案主题的织物。这种服色被确定为官僚舆服等级之一,可以反映民间风习的有关倾向已经形成了相当广泛的社会影响,甚至有波及正统政治制度的迹象。
明人王世贞《酒品前后二十绝》写道:
羊羔酒,出山西汾州孝义诸县,白色,莹赤如冰,清美饶风味,远出襄陵之上,小挟膻气耳。
清心玉映五铢衣,可是朱颜有温羝。为道皋兰秋月下,流苏帐底见明妃。
“五铢衣”之所谓“五铢”,也应当是一种织物纹饰。而其图案主题,很可能是五铢钱纹。《钱神志》卷三引《博异记》说贞观中岑文本故事,有服用“上清五铢服”的情节,又有“五铢服,亦钱之文也”的说法。清代朱仙镇年画以巨富沈万三为主人公的“摇钱树”画面中,沈万三的衣服以钱文为图案,也反映了类似的情形。
《清史稿·乐志八·宴乐》记载,“丐拍,用檀板三:其一上端缀以连钱。其一背刻雁齿,其一右为锯牙。左手执二板相击,连钱激响,右手执锯牙者,引击雁齿,错落成声。”乐器“缀以连钱”,即以连钱纹作装饰,也是值得注意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