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王建在他的《宫词一百首》中的第九十五首,曾经说到后宫女子中流行的“簸钱”游戏:
春来睡困不梳头,懒逐君王苑北游。
暂向玉花阶上坐,簸钱赢得两三筹。
“簸钱”的赌博的性质是比较明确的。
值得注意的是,上文讨论过的钱卜形式中以钱币正反面测定吉凶的方法,竟然与民间流行的这种赌博形式有某些相近之处。这一情形在清代竹枝词中也有所反映。例如,崔旭作于嘉庆年间的《津门百咏》中写道:
寻常食品一篮盛,蹲地微闻记数声。
信手拈来钱六个,只将背面赌输赢。
作者有注文:
□博。《东皋杂录》:掷钱为博者,以钱文背面分胜负。
《东皋杂录》,宋人孙宗鉴撰。看来所谓“□博”的流行,可以追溯到很早。明人郝璧《广陵竹枝词》也曾经说到所谓“簸钱”:
演武宽场策马行,游人汗漫晚凉生。
羚符诸技跌博子,夜夜簸钱到二更。
作者自注:
说偈:任驴年缚驴橛儿鞴鹰臂,日弄猢狲夜簸钱。
“簸”与“颠”等,都是要经过摇动然后掷出,看钱币最终是正面向上还是背面向上,以决定输赢。有的地方称此作“颠幕儿”。蒋仁锡《燕京上元竹枝词十二首》中有这样一首:
腰鼓声喧两点椎,朱衣画裤斗新奇。
月明归路嫌萧索,更看顽童颠幕儿。
又有自注作补充说明:
“幕”读“漫”。《西域传》:难睨国以银为钱,幕如人面。如淳曰:“幕”音“漫”。韦昭曰:“幕”,钱背也。京师儿童掷钱为戏,得面者负,得背者胜,名“颠幕儿”。“幕”字出此。
蒋仁锡所引《西域传》与原文有异。《汉书·西域传上》:
(□宾国)以金银为钱,文为骑马,幕为人面。
颜师古注:
张晏曰:“钱文面作骑马形,漫面作人面目也。”
如淳曰:“‘幕’音漫。”
师古曰:“‘幕’即‘漫’耳,无劳借音。今呼幕皮者,亦谓其平而无文也。”
《汉书·西域传上》还说到其他两国以人像作钱文的情形:
(乌弋山离国)其钱独文为人头,幕为骑马。
(安息国)民俗与乌弋□宾同。亦以银为钱,文独为王面,幕为夫人面。王死辄更铸钱。
总之,清代竹枝词作者所谓“京师儿童掷钱为戏,得面者负,得背者胜,名‘颠幕儿’”,其中“颠幕儿”的说法,竟然又是民间俗语继承古义的一例。
民国六年《双林镇志》也记述,民间“又有踢鞬子、抛球诸戏”。原注:“近多在街掷钱以角胜,此赌习之传染也。”这里所谓“掷钱以角胜”的形式,可能也属于“得面者负,得背者胜”一类。
“卜钱”与“□博”形式有相近之处的情形,颇可发人深思。卜问未来情状的神秘主义预测方式,从参与者的深层意识分析,其本质与赌博存在某种共性,似乎是文化学研究和民俗史研究应当注意到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