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三年《同官县志》说婚礼形式,“新妇入轿,鸣锣起行,一人在前压黄表绺,曰‘压钱马’。”新妇出轿入门,“又一人向新妇撒以谷草节、黄表纸(谓如有祟拦路,贪拾钱不顾也)。”而娶再醮之妇,又有另外的礼仪,“再醮妇上马前,先与前夫烧纸,然后上马撒钱(名‘分灵钱’),哭泣而去。到男家时,再婚男于门首与亡妇烧纸,然后拜堂。”这里说到的“撒钱”的形式特别引人注目。
也有将这一礼俗称作“抛喜钱”的。民国二十三年《淮阳乡村风土记》说到当地“抛喜钱风俗”:“此俗举行时期,亦在新娘未从下轿以前。其办法,由主家事前预备制钱若干与草混之,届时仍由主家拿它从院中向墙外抛撒,使看客争拾喜钱以博欢心。意谓看客不但为赏目而来,且为贺喜助兴而来,此时抛撒喜钱,以示欢迎来宾的意思罢了。”
婚礼还有另外的与“钱”有关的民俗,即“开门钱”。
光绪三年《鄞县志》说,迎亲事,“女家闭门,使者以钱馈门者,乃启,谓之‘开门钱’。”光绪二十八年《宁海县志》:“彩舆至女家,女家闭门,以钱馈门者,乃启门,谓之‘开门包’。”民国十三年《定海县志》:“彩舆至女家,女家闭门,使者以钱馈门者三,乃启,谓之‘开门钱’。”
民国二十四年《首都志》在“婚礼”条下写道:“陋者索开门钱。《白下琐言》:娶之日,女之兄弟必向男家争索钱财,名为‘开门钱’。往往有较量锱铢,故为留难者。两家至戚,尚斤斤于此耶!此最陋习。《金陵杂志》:大‘开门’者,舅子之靴帽也;小‘开门’者,彩轿至女宅所索之开门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