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沈榜《宛署杂记》卷一七写道,七月,“宛农家岁以是月祈祷年丰,各用面果送纸钱,挂田禾之上,号曰‘挂地头’。”明嘉靖刻本《夏邑县志》说:“七月六日,挂地钱。”雍正八年《沁源县志》写道:“(七夕)前一日,挂楮钱于田。”乾隆八年《新安县志》也说:“七月六日,用纸钱挂地头。”又乾隆十年《景州志》和乾隆二十七年《任丘县志》都写道:“七月六日,挂纸钱地头。”
也有在七月七日“挂地头钱”的。道光十五年《高唐县志》:“七月七夕,挂地头钱,以祈收成。”
对于这一民间礼俗,光绪十二年《钜鹿县志》有大略相同的记述,然而又存在时间差别:“中元,农人携楮钱挂垄畔,谓之‘挂地头钱’。”光绪二十年《广平府志》也写道:“(七月)十五日,农人挂纸钱田畔,谓之‘挂地头钱’。”光绪七年《清源县志》又说:“七月十五日,农人挂花钱于田间,以祈秋收。”对于这一做法的直接动机,也进行了说明。民国九年《朝城县志》也说:“中元,七月十五日,农家剪纸条系田禾上,谓之‘地头钱’。”所谓“系田禾上”的做法,显然也自有深意。
以中元节“挂地头钱”的,将这一行为与祭家神、祭坟墓仪式联系起来。如光绪八年《盂县志》:“七月……中元日,采麻谷献神,置门左右,祭家神,祭坟墓,剪纸为璎珞,悬诸田间,名曰‘挂地头钱’。”
又有于六月二十四日“挂地头钱”的。如光绪九年《文水县志》:“(六月)二十四日,田地挂纸钱,谓‘祭/’,是农作物的主要害虫黏虫。《氾胜之书》说,以马践过为种,无/。”唐人皮日休《鹿门隐书》也说道:/能害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