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间对于若干习见的与钱相类的图形,往往以“钱”相称。以“钱”借喻多种物态形式的俗语表述,是一种有特殊意义的民俗现象。这种民俗现象,体现了“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以及人们对于“钱”的内心爱重。
以钱形指喻习见的自然物,是相当普遍的情形。例如榆钱、荷钱和荇钱,以及苔钱等等。
榆钱
北周庾信《燕歌行》写道:“桃花颜色如好马,榆荚新开似细钱。”唐人张仲素有《春游曲三首》,其中也有说到“榆钱”的:
烟柳飞轻絮,风榆落小钱。
蒙蒙百花里,罗绮竞秋千。
形容了春风中榆钱飘落的情形。王勃《春日还郊》诗所谓“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也以“榆钱”作为“春日”风景的特色。李白《春感》诗中“榆荚钱生树,杨花玉糁街”句,同样从“榆钱”感受到春光。又如岑参的《送楚丘’少府赴官》诗:“桃花色似马,榆荚小于钱。”也说“榆钱”是点染春色的基本色调之一。李贺的《残丝曲》也有描写“榆钱”的名句:
垂杨叶老莺哺儿,残丝欲断黄蜂归。
绿鬓年少金钗客,缥粉壶中沈琥珀。
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
榆荚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
又如元稹的《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作》写道:“绿□高悬柳,青钱密辫榆。驯鸥眠浅濑,惊雉迸平芜。”又白居易《靖安北街赠李二十》诗:
榆荚钱柳展眉,两人并马语行迟。
还似往年安福寺,共君私试却回时。
“榆荚(钱柳展眉”的春天景色,使诗人回忆起同样季节与友人相处的日子。
白居易的《晚春重到集贤院》诗描写晚春“风月鲜明”景色,也有“满砌荆花铺紫毯,隔墙榆荚撒青钱”句。他在《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诗中也写道:“林风新竹折,野烧老桑枯,带嚲长枝蕙,钱穿短贯榆。暄和生野菜,卑湿长街芜。”榆钱也是“春日”最为引人注目的景致之一。又如岑参的《戏问花门酒家翁》诗:“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末句假设以榆荚钱沽酒,显露幽默之心。
施肩吾专有《戏咏榆荚》诗:
风吹榆钱落如雨,绕林绕屋来不住。
知尔不堪还酒家,漫教夷甫无行处。
又如姚合《题梁国公主池亭》诗:“平阳池馆枕秦川,门锁南山一带烟。素柰花开西子面,绿榆枝种沈郎钱。装帘玳瑁随风落,庭岸□□趁暖眠。寂寞空余歌舞地,玉箫惊起凤归天。”柰花和榆钱相映,将秦川南山地方的春光涂染得生气盎然。
韦庄《和元秀才别业书事》写道:“僻居春事好,水曲乱花阴。浪过河移岸,雏成鸟别林。绿钱榆贯重,红障杏篱深。莫饮宜城酒,愁多醉易沈。”无限春光之中,榆钱富有生命气息的绿色,构成了美丽的风景。路德延《孩儿诗》所谓“杨花争弄雪,榆叶共收钱”,则说到榆钱所带给人们的欢快心境。
李商隐《江东》诗“谢家轻絮沈郎钱”句,无疑也是说榆钱。他的《和人题真娘墓》所谓“柳眉空吐效颦叶,榆荚还飞买笑钱”,在以感怀为主题的诗句中活用了“榆钱”之喻。
“榆钱”已经成为寻常比喻,而卢纶《送浑链归觐却赴阙庭》诗所谓“榆荚钱难比,杨花雪不如”,又说“榆荚”比“钱”,“杨花”喻“雪”,其实也并不贴切。前者所表现的生机,所寄托的情谊,远远超过后者。
皮日休的《奉和鲁望谢惠巨鱼之半》诗中所谓“冷鳞中断榆钱破,寒骨平分玉箸光”,则已经又以“榆钱”借喻其他物品了。
宋代诗人方岳《夜大风》诗,以诙谐笔调说到“榆荚钱”:“一夜东风太放颠,草塘打破钓鱼船。赖渠自任修船费,无数乱堆榆荚钱。”树下飘落的“榆荚钱”,被看作“东风”“打破钓鱼船”的赔偿费了。
清代诗人宋琬曾经作《卜算子·榆荚钱》,专门咏唱这种榆钱:
良冶让天工,不怕铜山匮。铸就青蚨亿万缗,乱向枝头寄。鹅眼易飘零,贯朽还垂地。欲付新丰旧酒楼,少个“开元”字。
“欲付新丰旧酒楼”句,也富有意趣。
其实,“榆荚钱”,又曾经是正式流通的货币的名称。
《史记·平准书》说,汉初,因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裴)《集解》:“《汉书·食货志》曰:‘铸榆荚钱。’”司马贞《索隐》:“《食货志》云‘铸荚钱’。按:《古今注》云榆荚钱重三铢,《钱谱》云文为‘汉兴’也。”司马迁又写道:“至孝文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曰‘半两’。”《汉书·食货志下》确实说“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但是《汉书·高后纪》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本秦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即八铢也。汉以其太重,更铸荚钱,今民间名‘榆荚钱’是也。”可见当时民间统称这种钱为“榆荚钱”。这种钱名的出现,自然是因为其形制和“榆荚”非常相像的缘故。《魏书·高谦之传》:“汉兴,以秦钱重,改铸榆荚钱。”是正史中也称这种钱为“榆荚钱”。
“榆钱”在民间饮食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地位。明朱□编撰的《救荒本草》卷六有“榆钱树”条:
榆钱树《本草》有榆皮,一名零榆,生颍川山谷,秦州今处处有之。其木高大。春时未生叶,其枝条间先生榆荚,形状似钱而薄小,色白,俗呼为“榆钱”。后方生叶,似山茱萸叶而长,尖□润泽。榆皮味甘性平无毒。
救饥采肥嫩榆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其榆钱煮糜%,食佳,但令人多睡。或焯过晒干备用,或为酱,皆可食。榆皮刮去其上干燥皴涩者,取中间软嫩皮,剉碎晒干,炒焙极干,捣磨为面,拌糠□草末蒸食。取其滑泽易食。又云:榆皮与檀皮为末,服之令人不饥。根皮亦可捣磨为面食。
治病文具《本草·木部》“榆皮”条下。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五六也有大致相同的文字。
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有“榆钱糕”条,其中写道:“三月榆初钱时,采而蒸之,合以糖面,谓之‘榆钱糕’。”在青黄不接季节,以此为主食维持生存者,更为普遍。
因为“榆钱”的缘故,“榆”和“钱”有了特殊的关系。元人耶律铸《双溪醉隐集》卷六《杂着·花史序释》于是说:“榆有榆钱,有榆荚钱。鲁元道有《钱神论》,故曰:‘榆兄有钱神之论。’”
也因为“榆钱”的缘故,“榆”,也被作为“钱”的代号。清代学者徐文靖《管城硕记》卷二六《诗赋二》讨论古诗“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句的真义:
古诗:“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注:“白榆,星名。”
按:《说文》曰:“榆,白枌也。”《春秋元命苞》曰:“三月榆荚落。”榆先生叶有荚,皮色白,三月落英如钱。白居易诗:“隔篱榆叶撒青钱。”白又有《荷珠赋》云:“既罗列其青盖,又昭彰于白榆。”亦以荷钱如榆钱为譬。遍捡书传,无有星名“白榆”者。古诗“历历种白榆”,“白榆”指天钱星耳。《星传》:“天钱十星在虚梁西南,北落西北。”故诗以“历历”言之。杜诗“种杏仙家名白榆”,李义山《圣女祠》诗“行车荫白榆”,文靖在都门曾作《喜雪》诗:“白榆星隐天容淡,黄竹风高地籁寒。到处琼田堆玉粒,同时银海迭冰纨。”亦用此意。
徐文靖的解释,是合理的。
荷钱
前引徐文靖说“以荷钱如榆钱为譬”。初生荷叶,形状如钱,一如《本草纲目》卷三三所说:“荷叶释名:□者‘荷钱’。”
唐代诗人张籍的《春别曲》写道:“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以“钱”比喻新生的荷叶。又如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七: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又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七月》:“夜天如玉砌,池叶极青钱。”元稹的《过襄阳楼呈上府主严司空楼在江陵》诗:
襄阳楼下树阴成,荷叶如钱水面平。
拂水柳花千万点,隔林莺舌两三声。
有时水畔看云立,每日楼前信马行。
早晚暂教王粲上,庾公应待月分明。
“荷叶如钱水面平”一句,已经直接说到“荷钱”。陈标《江南行》则称之为“荷叶钱”:“水光春色满江天,萍叶风吹荷叶钱。香蚁翠旗临岸市,艳娥红袖渡江船。晓惊白鹭联翩雪,浪蹙青茭潋滟烟。不怕江洲芳草暮,待将秋兴折湖莲。”
宋吴自牧撰《梦粱录》卷三《四月》写道:“四月谓之初夏,气序清和,昼长人倦。荷钱新漾,榴火将然。飞燕引雏,黄莺求友。正宜凉亭水阁,围碁投壶,吟诗咏曲,嘉宾劝酬,以赏一时之景。”所谓“荷钱新漾”,是初夏季节醒目的风景。“荷钱”被看作节令的标志,有宋代诗人李之仪《路西田舍示虞孙小诗二十四首之十九》的例子:“荷钱贴水蚕如蚁,稻似针芒椹未丹。”“荷钱贴水”的说法,又见于明人刘琏《湖边杖屦》诗“却怜柳絮随风舞,又见荷钱贴水生”,清人赵执信《即事》诗“荷钱贴水田田散,榴火烘枝的的明”。
宋人有关“荷钱”的诗句,又如毕仲游《陪蒲守景叔学士会畅家园》:“蒲剑长,荷钱叠叠生。”王之道《追和元微之〈春余遣兴〉示王觉民》:“青青小荷钱,雅与水相养。”刘才邵《为刘瑞礼题翠微堂》:“漫天柳絮烂不收,点水荷钱疏可数。”欧阳澈《约吴公美裴季骖同赴会次前韵》:“伊谁汲井旋埋盆,喜见荷钱点浪纹。”范成大《晚春田园杂兴十二绝之二》:“湖莲旧荡藕新翻,小小荷钱没涨痕。”张镃《园中口占二首之一》:“荇带荷钱渐满池,吹香隔岸尽荼蘼。”都以“荷钱”作为标志春夏之交的节气符号。宋人林景熙又有题名《荷钱》的诗作:“盈盈新叠碧,难借柳条穿。铸景菰蒲外,买邻鸥鹭边。炎官初掌柄,水国不书年。渐长熏风价,折筩供酒船。”元人宋无也有《荷钱》诗:“拾来虚费藕丝穿,暴富池塘积万千。人世不平如买得,夏天那有盖鸥眠。”又如元人谢宗可《荷钱》诗:
青蚨飞绕半池莲,化作波心万点圆。
白水真人应爱宝,上清童子解留钱。
买空太液繁华梦,占断西湖富贵天。
一把藕丝穿不起,五铢衣冷碧波烟。
诗句中频繁使用“宝”、“钱”、“五铢”、“青蚨”、“繁华”、“富贵”种种词语,“荷钱”其“钱”的象征意义,得到突出的表现。
“青蚨”,通常借用以喻“钱”。也有将新生荷叶称为“蚨钱”的。如宋人郑斗焕《新荷叶》词:“蚨钱小,钿花贴翠,相间萍星,一番雨过,一番暗展圆青。”
《全唐诗》卷八六七所收《凤皇台怪和歌四首》之三:“寂静璇闺度岁年,并头莲叶又如钱。”或许也可以理解为对“荷钱”的描绘。
明人祝允明《杂题画景》诗:“云母薄梳青石发,水花肥点碧荷钱。树根一坐空山老,不许时人问岁年。”“碧荷钱”云云,是描写“荷钱”的名句。
荇钱
鲍防的《状江南·孟春》写道:“江南孟春天,荇叶大如钱。白云装梅树,青袍似葑田。”荇作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呈圆形,浮在水面,诗人也以“钱”比喻其形状。
殷文圭《行朝早春侍师门宴西溪席上作》所谓“金鳞掷浪钱翻荇,玉爵黏香雪泛梅”,也是形容“荇钱”的佳句。花蕊夫人徐氏所作《宫词》:
斗草深宫玉槛前,春蒲如箭荇如钱。
不如红药阑干曲,日暮何人落翠钿。
也说到“荇钱”。《洞冥记》卷一说,“且露池西游灵池,方四百步,有连钱荇……荇如钱纹。”也是“荇钱”之例。
苔钱
《艺文类聚》卷八二引《古今注》说:“苔或紫或青,一名员藓,一名绿钱,一名绿藓。”
地上苔迹被喻为“钱”的实例,有南朝梁人《咏青苔》诗:
缘阶已漠漠,汎水复绵绵。
微根如欲断,轻丝似更联。
长风隐细草,深堂没绮钱。
萦郁无人赠。葳蕤徒可怜。
唐人吕温《衡州登楼望南馆临水花呈房戴段李》诗写道:“夭桃临方塘,暮色堪秋思。托根岂求润,照影非自媚。罥挂青柳丝,零落绿钱地。佳期竟何许,时有幽禽至。”
所谓“零落绿钱地”,对于描绘环境之幽静,创造了非同寻常的意境。
将石上苔形称作“苔钱”,在唐诗中多有例证。
如沈仲昌《状江南·仲秋》:“江南仲秋天,鲟鼻大如船。雷是樟亭浪,苔为界石钱。”又如朱放《竹》诗所谓“箨卷初呈粉,苔侵乱上钱”,也使用了同样的比喻。又孟郊《石淙》诗:“蜿蜒相缠制,荦确亦回旋。黑草濯铁发。白苔浮冰钱。”李贺《过华清宫》所谓“云生朱络暗,石断紫钱斜”,也是“石钱”之例。又如他的《巫山高》:
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
楚魂寻梦风飒然,晓风飞雨生苔钱。
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
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
鲍溶《怨诗》“翠袖洗朱粉,碧阶封绮钱”句,也是咏“苔钱”的一例。雍陶《卢岳闲居十韵》所谓“锦文苔点点,钱样菊斑斑”,更为形象地写述了“苔钱”的具体形象。
陆龟蒙《和袭美初冬偶作》诗写道:“桐下空阶叠绿钱,貂裘初绽拥高眠。小炉低幌还遮掩,酒滴灰香似去年。”说阶上苔钱绿色。李咸用《石版》诗称之为“青钱”:“高人好自然,移得它山碧。不磨如版平,大巧非因力。古藓小青钱,尘中看野色。冷倚砌花春,静伴疏篁直。山僧若转头,如逢旧相识。”又如郑谷的《苔钱》诗:
春红秋紫绕池台,个个圆如济世财。
雨后无端满穷巷,买花不得买愁来。
则说苔钱一如“春红秋紫”,有多种色彩。这似乎也是符合实际的。
杨炯《有所思》写道:“贱妾留南楚,征夫向北燕。三秋方一日,少别比千年。不掩颦红缕,无论数绿钱。相思明月夜,迢递白云天。”这里的所谓“绿钱”,指意不很明确,但是很有可能是说绿色的苔钱。
吴仁璧《闲居》诗“为惜苔钱妨换砌,因怜山色旋开尊”句,体现了诗人对于这种自然景象的内心惜爱。
唐人李中笔下曾经写述道观中所见井上藓钱。其《游玄真观》诗说到:“闲吟游古观,静虑想神仙。上景非难度,阴功不易全。醮坛松作盖,丹井藓成钱。浩浩红尘里,谁来叩自然。”藓钱也就是苔钱,是“自然”的征象。黄滔的《壶公山》诗有“青草方中药,苍苔石里钱,琼津流乳窦,春色驻芝田”句,山石苔钱,似乎又被涂染上了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
韩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诗写道:“往年同在鸾桥上,见倚朱阑咏柳绵。今日独来香径里,更无人迹有苔钱。伤心阔别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料得他乡遇佳节,亦应怀抱暗凄然。”这是一首别离感怀很能营造哀伤气氛的诗作,“香径”“苔钱”一句,其境其景,令人“凄然”。而欧阳炯的《春光好九首》之一则写道: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
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
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苔钱”,又成为“春光”“得意”的一种陪衬。又如包何《和程员外春日东郊即事》诗:“藤垂宛地萦珠履,泉迸侵阶浸绿钱。”这里说到的阶上“绿钱”,正是通常所谓“苔钱”。
“苔钱”的发生,如果在阶梯道陌,通常显示少有人迹。正如唐人韩偓所谓“更无人迹有苔钱”。南朝梁沈约《萧丞相弟诣世子车中作》诗:“廉公失权势,门馆有虚盈。贵贱犹如此,况乃曲池平。高车尘未灭,珠履故余声。宾阶绿钱满,客位紫苔生。唯当九原上,郁郁望佳城。”又如唐人徐寅《上阳宫词》写道:
点点苔钱上玉墀,日斜空望六龙西。
妆台尘暗青鸾掩,宫树月明黄鸟啼。
庭草可怜分雨露,君恩深恨隔云泥。
银蟾借与金波路,得入重轮伴羿妻。
诗人以“苔钱”描写宫怨,可谓用意巧妙。岑参《长门怨》诗也写道:“君王嫌妾妒,闭妾在长门。舞袖垂新宠,愁眉结旧恩。绿钱侵履迹,红粉湿啼痕。羞被夭桃笑,看春独不言。”这一笔法也可以说明,“苔钱”带人们迈入的意境,似乎通常都有一种幽暗沉郁的气象。
刘兼有《春霁》诗,描写春雨之后出游情景十分真切生动:“春霁江山似画图,醉垂鞭袂出康衢。猖狂乱打貔貅鼓,懒慢迟修鸳鸯书。老色渐来欺鬓发,闲晴将玉傲簪裾。苔钱遍地知多少,买得花枝不落无。”最后一句语含诙谐,假设“苔钱”真的具有交换价值。其意境,与前引“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赖渠自任修船费,无数乱堆榆荚钱”,“欲付新丰旧酒楼,少个‘开元’字”等,有类似之处。
“病起见苔钱,规模遍地圆。儿童扫不破,子母自相连。润屋何曾有,缘墙谩可怜。虚教作铜臭,空使外人传。”这是释齐己《荆州新秋病起杂题一十五首》之三《病起见苔钱》。除了详细描述苔钱“规模遍地圆”,“子母自相连”,“缘墙谩可怜”的自然特色而外,还有继而引申至于“铜臭”的文字,于是有了更深的含义。
唐诗中涉及“苔钱”的文句,还有白居易与刘禹锡联句所谓“苔斑钱剥落,石怪羽嵚岑”,释贯休所谓“花湿瑞烟粘玉磬,帘垂幽鸟啄苔钱”等,又如:
石明如挂镜,苔分似列钱。(骆宾王:《出石门》)
钱满荒阶绿,尘浮虚帐红。(骆宾王:《伤祝阿王明府》)
黑池流研水,径石涩苔钱。(耿□:《连句多暇寄陆三山人》)
桥柱黏黄菌,墙衣点绿钱。(白居易:《秋霖即事联句三十韵》)
书带变芳草,履痕移绿钱。(僧皎然:《哭吴县房耸明府》)
菱芡谁铺绣,莓苔自学钱。(孙鲂:《题梅岭泉》)
野坐临黄菊,溪行踏绿钱。(李端:《酬丘拱外甥览余旧文见记》)
乱迸苔钱破,参差出小栏。(释齐己:《新笋》)
闻思相送后,幽院闭苔钱。(释齐己:《寄东林言之禅子》)
释齐己看来是一位对于“苔钱”给予特别关注的诗人。除了前面引录的几首之外,他的其他一些诗作也说到“苔钱”。仅《白莲集》卷八中,我们就看到:
云中石壁青侵汉,树下苔钱绿绕溪。(《行次宜春寄湘西诸友》)
□影夜归青石涧,卓痕秋过绿苔钱。(《谢道友拄杖》)
何峰触石湿苔钱,便逐高风离瀑泉。(《看云》)
应当说,这是比较集中的“苔钱”诗。
明人文徵明《三宿岩》诗说,“古树腾蛟根束铁,春苔蚀雨翠连钱。”也说“苔钱”连缀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