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雄图发英断,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唐]李白《古风》
中国历史行进的脚步到了战国末期逐步加快。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灭六国,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强大的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国。此后,经过了西汉、东汉两个朝代共四百余年的发展巩固,无论是在民族、疆域,还是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多方面都为将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此以后,虽然王朝不断更替,统一与分裂不断出现,各民族之间斗争与融合,但是,由秦汉王朝所创建的基本政治体制却始终未有大的变化。可以说,秦汉时期(前221-220)是中国发展史上绝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时代。作为这一时代开创者的秦始皇吞并六国,缔造秦帝国,结束了数百年来“天下共主”名存实亡的政治局面,成为又一个历史篇章开端的标志性人物。
天下奇观现
1974年3月的一天,陕西省临潼县(今西安市临潼区)西杨村村民挖土打井时,出土了一些陶俑,随着进一步考古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被发现了。据说,当时西杨村要打几眼水井,其中有一眼井的位置,正好就出现在兵马俑一号坑的东南角地方。当村民挖到三四米深时,出土了一个当地人俗称的“瓦盆爷”。人们以为水井打在了一个古庙遗址上,感到十分晦气,便把“瓦盆爷”吊起来进行惩罚。
原来,当地农民打井时曾不止一次挖出“瓦盆爷”。为了泄愤,人们便把“瓦盆爷”吊在树上,砸得粉碎;或者是放在太阳下面曝晒,以示惩罚。
这次,当人们正准备再次惩罚“瓦盆爷”的时候,前来检查打井工作的公社水保员将此事上报给了当地的县文化馆,文化馆随之派人来将碎片取回县里修复。恰巧,一位名叫蔺安稳的中国新闻社记者回乡探亲,得知此事,写了一篇《秦始皇陵出现一批秦代武士陶俑》的文章,由《人民日报》内部报道。这则报道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7月,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下,陕西省文物考古工作者组成了“秦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经过近一年的挖掘,一个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的巨大的秦兵马俑坑重现于世。1976年5月,在一号坑的东端北侧20米处,又发现了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的二号坑。不久,在一号坑西北侧25米处,又发现了面积520多平方米的三号坑。
兵马俑坑的发现,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1979年10月1日,国家在兵马俑坑原址上修建成了现在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博物馆开馆以前,就已经接待了国内外游客100万人次。其中,不乏一些国家元首要员,他们在参观完兵马俑后惊叹不已。1978年,时任法国总理的希拉克在参观兵马俑后说:“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
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到1976年,一号坑已经发掘了2000平方米,修复陶俑700多件,战车6乘,拖有战车的大型陶马24匹等。坑内最东端是三列面东身着战袍的武士俑,每列68个,组成坑内军容的前锋。而南、北、西三端,各有一列分别面南、面北、面西的横队,组成侧翼和后卫。坑的中间是38列纵队,全部面朝东,每一纵队之中有驷马战车一乘或两乘。每乘战车的后面,有三名身着铠甲的武士俑,“左人持弓,右人持矛,中人御”。这种布置,显然是一个强大的军事阵容。
二号坑东西长96米,南北宽84米,外形就像一把曲尺,有战车89乘,车士261件,陶马356件,骑士116件,鞍马116件,步俑596件,组成了车、骑、步混合编制的阵容。现已经发掘出木制战车11辆,骑士俑32件,陶马67匹,步兵俑163件。可以说,二号坑内战车密集,武士姿态各异,有立射者,亦有蹲射者。
三号坑东西长17.6米,南北宽21.4米,共有驷马战车1乘,武士俑68件,其中64件沿四周相向排列。其余4件,则在战车之后,前为铠甲武士俑,后为武官俑,武官右为御手俑,左为铠甲俑。从布阵情况来看,显然是一个统帅三军的指挥部。
随着兵马俑坑的发掘,伴随而来的是兵马俑坑主人的问题。人们一般都认为这装备齐整、气壮山河的阵容,其主人应当是秦始皇,舍其再无他人,因为任何一位帝王,在当时谁也不会超过秦始皇;再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兵马俑坑距离秦始皇陵较近,属于其陪葬的范围。只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也就是在兵马俑坑发现十几年之后,出现了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兵马俑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而另有其人,就是秦始皇的祖上秦昭王的生母、曾经专权达四十一年之久的秦宣太后。此后,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定论,不过,大多数人还是坚持兵马俑坑的主人是秦始皇。
秦始皇出世
在秦昭襄王时,各诸侯国都在为争夺土地和人口而进行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一些弱小国家逐渐被较强大的国家吃掉。到战国后期,仅仅剩下了七个相对较大的国家,即齐、楚、燕、魏、韩、赵、秦。此后,七国之间进行了更加残酷的战争,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大量消耗,下层百姓痛苦不堪,人们十分渴望结束这种战争。但是,只有战争才能实现新的统一,实现安定和平。最终完成这一任务的是处于西部边陲的秦国,而这一变革的最高领导者就是秦王政——秦始皇。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60)正月,秦始皇出生在邯郸,为秦庄襄王子楚的嫡长子。对于秦始皇身世,人们很早就争论不休。而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就有矛盾记载。秦始皇姓嬴名政,因为其父庄襄王在赵国做人质时所生,所以也称赵政。还有一种传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宠姬带着身孕嫁给秦庄襄王子楚后所生。后一种说法传播较广,影响也很大,可以说是妇孺皆知。
吕不韦,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滑县东北)人,一说是韩国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是一个十分有计谋的大商人。他往来于各国之间贩卖货物,由于经商有道,成为家累千金、僮仆万人的“阳翟大贾”。吕不韦不仅是一个贱买贵卖、唯利是图的商人,他还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政治头脑。他在赵国邯郸遇到了作为人质的秦公子子楚,认为其“奇货可居”,便以巨资资助子楚。具体而言,一是吕不韦出巨资供子楚养宾客,储备人才,大造子楚贤明的舆论。二是购置大量贵重礼品,亲自到秦国以子楚的名义献给受安国君宠爱而无子的华阳夫人,并游说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嗣子。
同时,吕不韦又把自己貌美的姬妾赵姬送给了子楚,使之成为了子楚的夫人。在司马迁《史记·吕不韦传》中记载道:一次,吕不韦宴请子楚,宴会间,吕不韦让他的宠妾前来献舞伴酒。子楚见到赵姬的天姿国色和动人舞姿,心起爱慕之意。他当即向吕不韦进酒,请求吕不韦把赵姬让给自己为妻。吕不韦听罢,心中大怒,只是,他并没有发作。他想到自己已经为子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再付出一个心爱的姬妾又何妨,况且子楚将来肯定会对自己大有好处,于是忍痛割爱,把赵姬送给了子楚。当时,赵姬已经怀有身孕,但并没有告诉子楚。赵姬在嫁给子楚十二个月后,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从西汉开始到东汉,直到宋元之时,人们都深信秦始皇就是吕不韦和赵姬所生。只是到了明代,人们从《史记》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人指出:司马迁在《史记·吕不韦传》中明确说明秦始皇的母亲是邯郸赵姬,但是在同一书里面,在记载子楚从赵国出逃归秦时却又说,“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前后两种说法出现了自相矛盾处,如果这样,二者之中至少有一种是不正确的。当然,我们现在可以这样推断,子楚夫人赵姬,或许真是出身于赵国豪富之家,后来或者由于经营不善,或者由于遭到不测,或者是因其他不可抗拒之外力,使得家道衰落,自己沦落为青楼女子,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并非少见。不过,这能说明在司马迁之时,秦始皇的身世就已经存疑。另外,在《史记·吕不韦传》中还讲到,赵姬是到了“大期”之时才生下秦始皇。所谓的“大期”,是指在十二个月之后分娩的。我们都知道,怀孕至生产,大都是十个月时间,极少有十二个月的。还有一点,一个人怀孕之后,不会马上显现出来吧,大约要一两个月后才能知道。如果按照这一规律推算,若秦始皇是吕不韦和赵姬所生,那么,从怀孕到出生,秦始皇在娘胎里至少要呆多长时间呢?由此,人们开始怀疑司马迁《史记》所载。
因此,明人汤聘尹就曾经说,秦始皇乃吕不韦之子,是六国后人为报亡国之恨而故意中伤秦始皇的。清人梁玉绳也说,司马迁的这一记载,是从传闻中得来的,没有什么事实根据,并且认为在当时,就连司马迁本人也不一定相信此事,只是在行文中保留了下来。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这个故事的始作俑者可能就是吕不韦,其目的也十分明了,就是为了保住自己长久的富贵;郭沫若也曾就这一问题发表过自己的看法,认为这一事件可能流传于西汉初年吕后执政时期,是吕氏集团仿春申君和女环的故事而编造出来的,目的是为吕氏称制制造舆论。
秦始皇身世在我们现在看来没有探究的必要,但是,当时对于秦朝的形势却至关重要。当时,处于西方边陲的秦国,经过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等几代君主的努力,其社会制度、上层建筑等各方面皆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社会力量增加迅猛,后来居上。到了秦昭襄王晚年,出生在赵国的嬴政,在其父子楚和吕不韦的密谋下逃回秦国。前251年,秦昭襄王驾崩,太子安国君继承王位,是为秦孝文王,立子楚为太子。但秦孝文王即位仅三天便去世,子楚继位,是为秦庄襄王,立嬴政为太子。前247年,秦军于函谷关大败,五月丙午日,秦庄襄王卒,临死前托孤于吕不韦,由年仅十三岁的太子嬴政继承王位。
尽管嬴政已经即位,但是,他并不能真正地行使自己的权力。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傀儡,行使权力的有三人:一个是他的母后赵姬,一个是长信侯嫪毐,一个是仲父吕不韦。赵姬是其法定的监护者。长信侯嫪毐原是吕不韦的舍人,经吕不韦的推荐,得到了太后的宠幸,并染指最高权力。
长信侯嫪毐的政治生涯,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嫪毐原为吕不韦的门客,这个人生得有些特殊,据说他的生殖器比一般人要大得多。做了太后的赵姬在秦始皇年岁渐大时,仍然与吕不韦“淫不止”。而吕不韦并不是一个只顾享乐而不顾命的家伙,他担心老是这样终究有一天会被发现,到时就会不可收拾而大祸临头,从而断送自己。为了保全性命,且不失去富贵地位,老谋深算的他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一次,在歌舞行乐之时,吕不韦故意让自己的门客嫪毐当着众人的面,用生殖器转动以铜木制成的小车轮,以示其生殖器力大无比。目的是想让人们宣扬嫪毐,让太后知晓此事。后来,太后果然迫不及待地向吕不韦表示想得到嫪毐,这正中吕不韦下怀,他当即答应并把嫪毐送给了太后。为掩人耳目,吕不韦想了一个办法,他派人诬告嫪毐犯了罪,应处以宫刑,但实际上并不实施,仅将他脸上的胡须眉毛拔光罚入宫中做宦者。这样嫪毐就顺理成章地进入宫中侍奉太后。据说,二人如鱼得水,真有相见恨晚之情。不久,太后怀有身孕。她担心事情败露,便假称经过占卜,须迁居外地,不能在宫中久居,于是,便从咸阳迁到秦国故都雍居住。从此以后,二人便尽情享乐,据说曾生下了两个私生子。
秦时,封建礼教的要求还不是那么严格,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赵姬的所作所为,如果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也并没有什么值得深究和指责的。但是,作为太后的赵姬并没有远大的目光,她不仅对嫪毐赏赐甚厚,而且国家大事“皆决于嫪毐”。可以想象,这一行径不仅会引起“伯乐”吕不韦的嫉妒与不满,同时,还会引起日渐长大成人,并且具有清醒头脑的秦始皇的厌恶和反对。显然,这种情况将破坏秦国中枢权力结构的稳定,不利于秦国的发展。
当时的政治形势极其微妙,不仅仅是老百姓,就连当时在朝的文武大臣们,也不知是应该讨好吕不韦,还是应该讨好嫪毐。嫪毐周围也聚集了一大批文武官员,他们乘吕不韦率军攻打魏国之际,向嫪毐献计,想趁机削弱吕不韦集团势力。而这时,敏锐的秦始皇站了出来,把握住有利时机,诛杀了嫪毐集团,干净利落地解决了这一寄生在皇权上的恶瘤,使得秦王朝又一次沿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秦王扫六合
秦昭王晚年,回到秦国的子楚即位为秦庄襄王,吕不韦也得以升任秦国丞相,封文信侯,掌握了大权。三年后秦始皇登上皇位,年仅十三岁,国事仍由仲父吕不韦来主持。在这期间,秦王政一天天长大,但同时,权力之争也越来越激烈。秦王政九年(前238),二十二岁的秦王政举行了“加冠礼”。这预示着秦王政长大成人,将要亲自掌握政权。同时,也预示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秦王嬴政二十二岁才举行加冠礼,这与通常的“男子二十冠”的说法不一致。何况一般来说,天子、诸侯的儿子,大都是在十九岁之时举行加冠礼,为什么秦王嬴政到了二十二岁才举行加冠礼呢?有人认为这是秦朝的制度特殊,此前的惠文王、昭襄王皆为二十二岁行加冠礼。还有人认为秦人是根据身高来进行加冠礼的,王子不论年龄多大,只有到了一定的身高才行加冠礼。还有一些学者推测,由于某种政治上的原因,秦王嬴政的加冠礼才推迟到二十二岁进行。
在今天看来,这种礼仪形式意义不大。但在古代,其意义甚大。加冠礼这一形式从西周之时就已经普遍存在了。尽管秦国远处西陲边地,但是,嬴秦家族的兴起与西周王权的衰落息息相关。秦立国于西周、东周之际,为春秋五霸之一,继而经过变法而成为七国中的首强。从秦始皇之前秦的发家史来看,秦朝与东方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原的一些礼仪制度、尤其是西周王室以及各诸侯王室所遵循的一些重大礼仪制度,不可能不对秦产生影响。
我们可以这样推论,秦王嬴政之所以在二十二岁举行加冠礼,是有人故意所为,至于是谁故意如此做,我们亦可以进行一番推论。秦王嬴政的母亲赵姬为了长期与嫪毐尽情享乐,从咸阳搬到雍地,且封嫪毐为长信侯,先后赏赐给他山阳地、河西太原郡等大片封地,使之拥有家僮门客数千人。不仅如此,太后还授予嫪毐各种特权,“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任凭嫪毐恣意享受。据史料记载,二人还曾密谋,一旦秦王嬴政不幸去世,就由二人的私生子来继承王位。这样的想法十分可怕,在此想法支配下,秦王嬴政的加冠礼被故意拖迟也不为怪。
而且此时,吕不韦实际上也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他是子楚和秦王政登上王位的功臣,但他自己与赵姬的关系也非同寻常。嫪毐是他推荐给赵姬的,但他对嫪毐也已到了不能再容忍的地步。而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虽然他对秦王嬴政父子登上王位居功甚伟,但随着嬴政的逐渐长大,他也成为其最大的敌人。面对如此左右为难的境况,吕不韦最后的选择还是不希望自己一手策划的整个局面崩溃,因为很显然,通观全盘,一旦嫪毐事泄,也就是吕不韦完蛋之日。事实上也是如此,嫪毐事泄,吕不韦也随之倒台。这样看来,秦王嬴政加冠之礼延迟有可能就是吕不韦、嫪毐等一干人策划的,自然其中也应该包括太后本人。
秦王嬴政二十二岁举行了加冠礼,这就预示着他将一人独自掌握最高权力,行使自己的统治大权。秦王嬴政于九年(前238)四月抵雍,居住在蕲年宫。嫪毐预料到将会东窗事发,便铤而走险,趁机发动叛乱。他窃取了秦王玺和太后玺,矫诏令“县卒及卫卒、宫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秦王嬴政得知消息后,下令相国昌平君等调集军队前来镇压叛乱,两军激烈交战,叛军溃败,嫪毐兵败逃亡。秦王嬴政向全国发出通缉令,重金悬赏,缉拿嫪毐。不久,嫪毐在好畤(今陕西乾县)被抓获,处以车裂极刑,并夷三族。
嫪毐东窗事发,牵涉出吕不韦,秦王嬴政下令调查,十年十月,秦王嬴政以吕不韦与嫪毐之乱有牵涉的罪名,免去吕不韦相国一职,但封其为文信侯,食邑十万户,令他回河南封地享受侯爵富贵。但是,吕不韦在河南居住的一年时间里,常有各国诸侯派遣的宾客和使者前往,秦王嬴政担心日久发生新的变故,便下令吕不韦迁往蜀地,吕不韦意识到秦王嬴政要置自己于死地,便饮鸩自杀。
秦王嬴政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清除了嫪毐、吕不韦两大势力集团,把大权牢牢地掌握在手中,显示出了过人的才干与能力。从此,秦国的权力结构更加稳定,国家权力亦更加统一,这为将来吞并东方六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天下大一统
秦王嬴政亲政之后,重用贤士,不惜代价收买东方六国权臣,而对坚持抗秦的人则想方设法清除,以破坏六国的团结和抵抗活动。这样,经过将近十年的力量积蓄,前230年,秦王嬴政发动了统一战争。
自古以来,成就帝王之业者,必有霸王之才;辅成霸王之业者,必有王佐之才。秦王嬴政也不例外,尽管秦王嬴政具有霸王之气,但只凭借自己一人之力成就霸业,那是不可想像的,必须有一批王佐之才为之出谋划策,效犬马之劳才行。另一方面,这些王霸之才也能通过这一途径而成就自己,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秦王嬴政周围有众多的将才良相,他们协助秦王嬴政经略天下,对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李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李斯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斯,字通古,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李斯胸有大志,不甘心老死乡里,立志要学习帝王之术,成为王霸之佐才。于是,他放弃在乡里担任管理文书的小吏一职,不远千里跑到齐国,拜当时著名的儒家学者荀况为师。完成学业后,李斯于秦庄襄王三年(前247)五月,由楚来到了秦国,投奔到吕不韦门下当了一个门客。后来由于才华出众,吕不韦把他推荐给秦王嬴政,被拜为客卿。应该说李斯是中国古代史上大一统帝国中第一位著名的布衣卿相。
在嫪毐、吕不韦两大势力集团皆被清除之后,韩国派遣间谍、著名的水工郑国来到秦国,游说秦国兴修水利,在泾水、北洛水之间开凿一条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道。当然,韩国并非是真的为秦国着想,而是想转移秦国的目标,利用修渠来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使之无暇东顾,以保全自己的国家。工程未完之时,郑国的用意就被秦国识破,秦国朝野上下随即一片哗然。因为嫪毐、吕不韦和郑国一样,皆为他国人,这引起秦人的不安和恐慌,认为这些客卿到秦国来,都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于是,一批宗室贵戚主张驱逐所有在秦国的客卿,以绝后患。在一片逐客声浪之中,秦王嬴政也信以为真,遂下达逐客令,限令所有的客卿在三天之内必须离开秦国,谁胆敢收留别国之人,一律治罪。李斯自然亦不能幸免,也必须在三天之内离开秦国。
听到这一消息之后,李斯悲愤交集。他想到:秦国是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自己也只有在秦国才能够实现远大理想,难道这一纸逐客令就要把自己的前程给毁灭掉了吗?他实在不甘心就这样狼狈地离开秦国,要想办法来改变这一局面。一番苦心构思后,李斯终于在离秦途中上书秦王嬴政谏止逐客,这就是被后人所称道的《谏逐客书》。
李斯在这封谏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下逐客令是完全错误的。然后,历数秦国此前各先王求贤若渴的事实,如秦穆公重用戎的由余、楚国的百里奚、宋国的蹇叔、晋国的丕豹和公孙支五人,结果兼并了二十个国家而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结果是“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秦惠王用张仪,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秦昭王重用范雎,使秦成就功业。可以说,这四位先王的功业,皆由任用客卿而获得,如果没有他们,到如今秦国仍然会是“无富利之实”、“无强大之名”。这样看来,外来的贤人并没有对不起秦国的地方,为什么要被赶走呢?
另外,李斯还将秦王对非秦国所产的白玉、明珠极为宝爱,却对有关国家兴亡的人才,不分青红皂白地赶走二者间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现在,大王下令逐客,就是在帮助别的国家搜罗人才,削弱自己的力量,秦国的危险和灾祸不会远了。借此,李斯批判了一概驱逐外来客卿的行为是愚蠢的,会导致内失民心而弱秦,外资敌国而结怨,严重地危及国家安全。
秦王嬴政读罢谏书,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真的做了错事,便并下令废止逐客令,立即派人前去追赶李斯。秦王嬴政派出的使者一路急追,一直追到骊山脚下,才追上了李斯,把他接回咸阳。回到咸阳后,秦王嬴政亲自向他赔礼道歉,并让他官复原职。此后,李斯向秦王嬴政建议,现在统一中国的条件已经具备,“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李斯劝说秦王嬴政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加快完成统一中国这一重要历史任务。秦王嬴政十分赞赏李斯的这番议论,积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把政治外交同军事行动紧密结合起来,加速统一中国的步伐,从前230年灭韩国开始到前221年灭掉齐国为止,只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就完成了天下一统的大业。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面临着到底用什么样的制度来统治国家的问题。李斯建议废除此前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后无战攻之患”,不让战国时代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重演。最终,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下令“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以下再设县等一整套全新的行政制度,从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同时,李斯还建议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文字和度量衡,由此,也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和度量衡混乱的状况,促进了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和发展。
总之,秦始皇统一中国,使得“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百姓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秦始皇开创的统一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