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3.1 大遗址区资源类型与属性

3.1.1 大遗址区资源类型

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与人工环境因素和条件。可见,资源是专指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的自然与人工环境因素,而不能被人类利用的自然与人工环境因素则不属于资源的范畴。因此,资源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源的概念也在变化,那些在当前不能为人类利用而转化为资源的环境因素,可能在今后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被人类利用,转化为资源,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不断发现和利用环境因素,扩大资源范畴的过程。

大遗址由于其规模大、价值高、历史环境复杂,因而拥有众多的资源类型。按照资源的概念和特征及应用的目的可将资源进行多种科学分类。如根据资源的成因可以将资源分为自然资源与人工资源;根据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可以将资源分为地下资源和地表资源;根据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可将其划分为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文物资源等;根据资源能否再生可将其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三类。其中,后一种分类更具有意义,因为其反映了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性,为人们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提供了依据,这种分类所划分的三类资源在经济利用方面各有特色。

大遗址区域内资源由于有自然资源和人工资源两大部分,这就决定其资源特征也具有自然与人工两方面的属性。

3.1.2 大遗址资源的人工属性

大遗址作为人类实践的对象,绝不是同人的生活无关的东西,相反,它是同保护者、传承者心气相通,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体现着人的需要、目的和凝聚着人的劳动、智慧的东西,是证实和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东西。大遗址作为前人在过去时代长期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杰作或与人类实践相联系的历史遗存,它的本质是人类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体现自身本质力量的历史客体和传统文化载体(或表现形式)。

大遗址的人工属性主要通过以下五方面表现出来:历史真实性、内涵丰富性、风貌残缺性、文化传承性、交流媒介性。

1.历史真实性

保护下来的大遗址必须是原始的、真实的,保留着所遗存的全部或部分历史信息和建造之初的客观环境,任何现代人的仿真和重建都是不允许的。真实性,是遗产的活力和生命。大遗址只有真实,才能客观地反映历史面貌、自然环境,反映传统文化的真谛,反映民族的心理特征。只有弄清楚什么是大遗址的真实性,才能在大遗址保护与研究的工作实践中明白应该挖掘什么,保护什么,去掉什么。离开大遗址的真实性,就根本谈不上对大遗址的保护与研究。当然这种真实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大遗址历经沧桑,不可能没有丝毫的损伤或修补,但是这种损伤或修补传承着历代保护者的技艺与精神,记载着重要的历史事件与工程实践,并在不断延续着大遗址的历史真实性。如唐顺陵的遗址清楚地记载着顺陵的变迁过程,而顺陵的每一次变迁又和武则天的地位变化密切相关。

2.内涵丰富性

大遗址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出土的文物和大遗址的布局的研究与解读能让人们了解其内在的奥秘。大遗址是一种传承文化的载体,后人可以把它当作“文献”来阅读。通过和遗产思想“交流”,读出在它身上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的真谛,为后人文化发展开辟新路。大遗址是祖先留给后代人的,是民族世世代代生产劳动、文化艺术创造和科学技术发明的结晶,为后人的创造发明提供了无限丰富的灵感源泉。如对中国都城遗址的解读,使人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中国都城的发展历程,了解都城的变化与传承文化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对传统的哲学观、宇宙观、宗法制度等的理解。

3.风貌残缺性

大遗址处于遗址状态,已不再是过去完整的都城、陵墓等,昔日的辉煌已随着时间的流逝,风貌是残缺和不完整的。

大遗址处于不断消亡的过程中,消失是绝对的,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进程。越是年代久远的大遗址,就越临近消亡,对它的保护就更加紧迫,但并非所有年代久远的大遗址都濒临消亡,那就要看其所处的状态。大遗址的消亡不仅决定于其本身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决定于其存在的条件和后人所采取的保护措施。

4.文化传承性

大遗址作为一种社会的化石,它包含着过去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大量文化历史信息。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不仅为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流传提供了载体,而且为传统文化的转型和构建现代文明提供了可资利用的多样性文化原型及其构筑材料。“传统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它指的是一定的民族由历史沉积起来的、并运动着的精神生活方式和成果。民族的传统文化主要包含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民俗、礼仪等内容。民族的传统文化要流传下去,需要一定的文化载体,因此就离不开对历史文化遗产大遗址的保护与传承。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没有传统文化的民族绝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上的“遗传基因”,没有或丧失了这种文化遗传基因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更不可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大遗址不是一件展品,它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不仅有丰富的过去和现在,还得有将来,否则就会失去保护的意义。大遗址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又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保护和发展。它的文化内涵体现在人类的传统生活中,被人类不断认识和改造,这种认识和改造的实践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延续和发展的。认识大遗址不要只看它当前的经济价值或静止不变的若干功利性价值,而应把大遗址看作是人类全部传统文化价值的凝结。

5.交流媒介性

大遗址作为历史客体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人的生命活力。大遗址是客观、实在的物质,而且代表这个历史阶段人类文明的水平,因而它能够突破时间的局限,使有关的历史现象给人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感。“历史客体作为渗透着人的生命活力的历史活动的结果和产物,是人的生命活力的凝结与物化,也是人的生命活力存在与实现的确证。”从这个意义上说大遗址是活的,不是死的。人和遗产可以直接交流,这种交流当然是无声的,是一种沉默的交流,即思想的交流,这种交流往往比有声的语言交流要深刻一些。通过思想的交流,大遗址向人们展示一种“意义”,这种意义并不局限在遗址本身,如遗址的名称或用途等,而主要是体现出遗址身上所蕴涵的文化,体现出一种不朽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人类生命活力在遗产上的延续,从而使古人与今人“息息相通”。大遗址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已融入现代人的生活。遗址不是独立于人类生活之外的抽象存在物,有许多遗址的本身就是现实生活的组成部分,与现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

3.1.3 大遗址资源的自然属性

1.不可再生性

大遗址是历史上人工形成的物质现象,但作为遗产,不论是世界级、国家级或地区级,它们都具有典型意义上的“独特性”,由于大遗址是特定时期、特定空间的产物,它都包含特定的文化内涵,虽然某类遗址可能在不同时间、不同区域存在,但对每一个大遗址来讲是“唯一的”,不能再造的,它是逝去的历史事件和过程的客观见证。正是由于大遗址的“独特性”,从而导致大遗址的“不可替代性”或“不可再生性”。徐嵩龄认为所谓“不可替代”,是指遗址个体不能相同时空的其他同类物品所替代;所谓“不可再生”,是指遗址一旦被损毁,它的全部物质信息、文化信息、以及历史印痕等,决不能由一个现代复制品所替代。

大遗址由于它们存在时代不同、所处历史背景不同,彼此之间没有互换性、更无可替代性,它们各自具有独立的特性。例如,古代都城遗址的各自特性,又是上下密切相连的,就中国古代历史的连续性、不间断性和中国古代都城遗址发展史的完整性而言,它们又是缺一不可的。大遗址作为历史的真实遗存,不能重复,不可以再重新创造出来。它或许是千疮百孔,或许是朴实无华,但它是真实的,它作为本体论意义上的历史事实,表征着客观实在的历史过程和事件。

2.数量有限性

大遗址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的观点看资源存在稀缺性。从这一点上讲,世界上任何一种资源都是有限的,不但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有限的;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可更新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很明显的,不但表现在其总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还表现其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上可提供人类使用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可再生和可更新的自然资源虽然可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再生或更新,从长远看似乎是无限的,但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也是有限的,如一个地方单位面积上年平均太阳辐射量是一定的,一条河流上的水力资源是一定的,每亩地的粮食产量在一定时间及空间上也是一定的。因此,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针对遗址资源的有限性,合理利用和保护遗址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强调遗址资源合理开发、保护,提出保护规划工作的客观背景。

3.分布区域性

任何一种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每一种自然资源都有其特殊的地域分布规律。它或者受地带性因素影响,或者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或同时受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因素影响。如岩石、矿产、地形具有非地带性特点,而气候、土壤、生物虽受地带性因素影响,在大范围内是有地带性特征,但在局部地区也会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呈现非地带性分布特征。因此,自然资源的地域差异(区域性)不但表现在不同区域同一种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差别,而且还表现在不同区域的各种资源在自然资源品种组合上的差异。这两个方面的差别,都会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产生重大影响。

大遗址资源中的文物遗址是历代先辈创造历史的杰作,先辈在创造历史时,对自然环境进行充分必要的分析,选择那些在当时条件下,认为最适合人类生产、生活的区域营造各种人工环境,以满足人类生存需要,这就使得大遗址资源中的人工资源比自然资源更具有分布区域性。由于区域性所导致的资源在丰度上的差异,使资源的占有者可以得级差地租等经济利益。

4.整体性

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与人文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形成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和人文资源生态系统。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他资源或环境要素的连锁反应。资源的这种整体性特征,要求人们在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中,坚持全面研究、综合开发的原则。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