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榆林城市经济,首先要明晰城市发展规划,打造城市骨架,建设城市标志工程,搞好城市双创工作,发展城市六大产业,着力提高五个能力,即:城市基础发展能力、城市竞争能力、城市社会安全能力、城市管理能力、城市可持续能力。
(一)着力提高城市基础发展能力
1.科学规划
未来榆林城市规划必须大眼光、大气魄、大手笔,建设城市规划区2214平方公里、中心城区266平方公里、用地规模80平方公里的百万人口大城市。规划要传承历史发展脉络,构筑连贯大生态体系,规划市外大交通体系,处理好城市与产业区互动发展关系。突出大漠风光城市特点,体现历史文化名城品位,塑造新兴能源城市形象,围绕建设区域商贸中心、文化中心、信息中心和西部繁荣的经济强市、开放的窗口城市、文明的现代都市绘好蓝图。应着手编制新的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历史名城保护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两区六园规划、生态建设规划和城市产业发展规划,逐步把榆林打造成“城在林中、湖在城中、楼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既传承古代灿烂文化又彰显现代文明的塞上大漠绿色名城。
2.建设现代交通网络,发展区域共同市场
发展现代城市经济必须以现代化通江达海、高速便捷的交通网络为支撑。发挥榆林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通路航通道,以公路为主,铁路、航运、水运、管运并重,构建“两纵两横”高速公路骨架和“两横一纵”铁路骨架,建成4C级机场,扩大黄河水运及管道运输,形成“东出北上南下西进”现代快速运输通道,加强与跨国公司、环渤海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合作,承载沿海产业转移,带动榆林经济上规模,上水平;形成以榆林为中心一日或半日交通圈,密切与周边忻、呼、包、银、延的经济合作,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行信息共享,共同发展;超前建设通县、通乡、通村公路,打造“人”字形千里工业走廊,逐步形成南北优势互补,城乡良性互动,实现和谐发展。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服务功能
城市基础设施能力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针对我市目前内需不足的情况,应更加凸显投资基础设施的重要性,要保持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适当快于城市发展的总体速度,与城市所担负的职能相协调。“十一五”期间,要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展示城市形象、反映现代文化和特色文化发展水平的大型基础设施,建成新机场、新闻大厦、红石峡摩崖石刻、国际大酒店、会展中心、镇北台文化广场、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大型综合医院和世纪大道十大城市形象工程。实施好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艺术精品生产、社会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建设六大工程。形成五纵(上郡路、长城路、文化路、建榆路、世纪大道)五横(开光路、矿泉路、榆佳路、榆阳西路、永济路)六桥(明珠大桥、迎宾立交桥、开光大桥、榆佳大桥、榆兴大桥、榆马大桥)双环路的市政交通体系。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占国民生产总值20%以上,GDP突破200亿元大关。
4.加快信息化步伐,以信息化带动城市现代化
“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推进“1231”信息化工程建设,即一张宽带城域网(覆盖全市的信息传输城域网)、两个应用平台(电子政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三个服务中心(计算机技术服务咨询中心、榆林RA注册中心、计算机防病毒中心)、十大应用领域(政府办公、企业、城建、教育、医疗、金融、农业、旅游、社区、个人),把榆林建成连接陕、甘、宁、蒙、晋毗邻地区的信息中心和陕西第二信息枢纽。
(二)着力提高城市竞争能力
1.推进中心城市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有效聚集,提高城市集约能力
一是构建中心城市人力资源聚集平台。实施积极的人口迁移政策,降低人口准入门槛,把吸引熟练工、高级技工与吸引高级人才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推进中心城市人口聚集。二是构建中心城市资金聚集平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吸引外资与启动民间投资并举,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中心城市的发展建设,整体推进中心城市发展壮大。三是构建中心城市技术聚集平台。通过财政扶持和鼓励企业出资并举,依托科技园区、工业园区、骨干企业等载体,建立高新技术孵化中心、高技术产业基地、科研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扶持一批重点产业的骨干企业成立共性技术开发中心等多种形式,全面推进中心城市技术进步。四是构建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平台。加快对外联系通道建设,构筑双向开放体系,建立“创新—开放—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全面提升中心城市对外开放水平。五是构建中心城市资源集约利用平台。坚持“合理开发资源,优化配置资源,集约使用资源”的原则,加强土地、矿藏等各项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促进中心城市发展对资源的永续利用。
2.坚持科教兴市,提高城市创新能力
创新是城市保持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着力培育的领域和支撑点。一是通过城市高效地运用和整合科技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全面提升城市科技成果的产出能力。当前,要实施好“61211”科技创新工程,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鼓励支持企业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高企业二次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立各类技术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连接,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建设科技园区,确定功能导向,实行产业准入政策,提高承接国际国内技术流动和产业转移能力。二是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榆林目前要加大职业教育技术培训阵地建设力度,加快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步伐。同时,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一方面要扩张数量,每年都要增加城区中学数量,另一方面要提高质量,增加投入,加强教育队伍建设,强化素质教育。三是运用现代科技培育壮大六大特色产业,形成“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集群经济”的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提升城市经济规模。
3.完善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社会服务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统筹发展要求,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不但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上,充分认识并明确加强社会事业发展的意义和功能作用,而且在市域内空间布局、用地规划中重视社会事业发展,做到规划上重视、功能上确保、布局上完善、实施上落实,使中心城市发展有高的品位、强的动力和持续的后劲。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改革力度,引导民间资金投入,促进社会事业项目生成、建成和发挥效益,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建设,逐步达到全面发挥人才作用,提高城市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改善公共服务,形成人尽其才、创新活跃、教育发达、文化繁荣、卫生安全保障有力的城市社会发展新局面。
(三)着力提高城市社会安全能力
城市社会安全能力建设过程就是不断提高社会系统维持有序运行、承受和抵抗外界及内部干扰能力的过程,也是社会组织管理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社会公平程度不断改善的过程、社会保障体系能力不断强化的过程。
1.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通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推进整个区域的发展,从而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步伐。通过大城市带动,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增强社会保障能力
构建一体化的城市社会救助体系,统一项目、统一经费、统一管理机构,拓宽城市社会救助覆盖面,囊括所有的城市贫困户和贫困居民;实施统一的失业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失业保险、再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三位一体的失业社会保障机制,确保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以社区建设为平台,构筑多元化的社会保障网络,保障城市特殊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努力满足城市居民的各种服务需求;构筑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反贫困社会服务体系,让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教育和公共医疗机会。
3.提高公共安全能力
重点建设两个体系,一个是城市综合减灾应急系统化建设,重点行业和企业(如旅游、金融、航空、电力供应、公共供水、公共通讯、防化污染等)建立预警信息系统,适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向公众发布可靠的预警信息,加强危机防控预案研究,对可能发生的危机事故进行缜密布控,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即刻启动预案,减少损失、拯救危机。一个是城市信息应急联动系统建设,融合通讯、数据库、全球定位、计算机辅助调度、信息网络技术等多种现代化信息传输手段,将分散的救援力量集合为一个整体,在危机发生时,迅速协调社会各方力量,调动应急有效资源,实施紧急救援。
(四)着力提高城市管理能力
1.加快经营城市步伐
通过实施经营城市战略,把城市建设作为最大的产业来发展,作为最大的经济增长点来培植,运用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对城市土地资本、地域空间及其他经济要素进行聚集、重组和营运,在整个城市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容量和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组建城市投资集团,建设城市旅游开发公司,加快市政现代化建设步伐。改革城市供水、供气、供热、环卫、公交等的价格形成机制,引入市场机制,逐步实行企事业分离,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和经营城市的投融资新体制。宏观调控土地价格,规范房地产开发市场,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现代化水平
成立城市综合执法局,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工作,彻底解决城市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职责不清、交叉执法、相互扯皮和重复收费的状况,形成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改革城市公共管理方式,推进管理体制创新,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切实转变政府部门职能,积极培育扶持社会自治组织,引导企业、社会中介和自治组织参与城市管理和经营,鼓励社会力量在环卫、物业管理等领域发展企业实体,逐步建立政府与社会自治组织协同管理和服务社会的工作机制。明确区、街道、社区三级责任,建立完善责任权利相统一的激励机制,实现市容市貌、市政设施、环卫作业、园林绿化、拆迁安置等工作的长效化管理。加强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健全完善城市社区管理网络。
3.开展城市双创工作
重点开展市容环境、交通秩序、环境污染、食品卫生与传染病防治、城乡结合部、单位和窗口单位环境卫生六项整治活动,加快市政、环保、绿化、市场、交通五大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工作。通过双创工作,使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五)着力提高城市可持续能力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两方面:三次产业比例要调优,增加二、三产特别是三产的比重;由资源依赖过量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型转变。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城市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管理,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着力把两区六园,特别是榆林经济开发区、锦界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循环经济示范区。围绕大型龙头企业,提升企业集约化程度,强化关联企业集中、协作、配套程度,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消耗,减少污染。
加强城市环境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适应人们对未来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依靠科学手段加强市区及市域大环境绿化建设及养护,进一步搞好居住区绿地、公共绿地、单位绿地、河道及公路沿线绿化的建设。扩大湖泊水面,提高绿化美化层次和水平,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城市绿化系统。加强风沙危害区的植树造林和科学治理,防治风沙危害。依靠科技进步优先发展生态农业和节水型农业,广泛利用新技术推进工业节水、城市节水及污水处理与水资源再生利用。加强城市清洁能源建设,逐步增大天然气、电能在城市能源供应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城市的电气化水平。
在榆林大力发展现代城市经济,是一个崭新的事业,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一定要举全市之力,以能源化工基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着力培育城市发展的五个能力,打造六大产业集群。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一个新兴能源新都、大漠文化名城将在国人惊叹中崛起于世界城市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