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属牛科,种类繁多,主要有绵羊、山羊、黄羊、青羊、羚羊、盘羊等,其中绵羊和山羊为家畜,其他大部分为野生。
绵羊和山羊在古代长时期笼统称羊,到宋朝以后,绵羊和山羊的名称才渐见清楚。宋代寇宗晒《本草衍义》指出:“弔晅羊出陕西、河南,尤狠健,毛最长而厚,人药最佳;如供食,不如北地无角大白羊。”“弔晅羊”即山羊。寇氏评定山羊肉不如绵羊肉味美。苏颂《图经本草》也指出了绵羊与山羊的区别:“羊之种类甚多,而弔羊亦有褐色、黑色、白色者,毛长尺余,亦谓之弔晅羊。北人引土羊,以此为头羊,又谓之羊头。”山羊在绵羊群中带头放牧,可见古人早已利用了山羊的这一特点。清代杨栘撰写的《豳风广义》一书中不仅对绵羊和山羊作了明确的区别,而且对各地的羊也进行了描述:“羊,五方所产不同,而种类甚多。哈密一种大尾羊,尾重一二十斤。临洮一种洮羊,重六七十斤,尾小(以产紫羔皮著名,又名紫羊)。江南一种吴羊,头身相等而毛短。英川一种乳羊,身肥而无血肉之分。我秦中一种绵羊,头小身大,尾长多脂,最美,其毛柔软,一岁三剪,以为毡物。临渭两岸,其毛更细,可作缎氆氇衣衫等物,绝佳。一种弔晅羊,俗名驹弔羊,项下有须,毛粗,作沙毡,避湿气。性捷,善缘峭壁,其味亦美。”由上文可知,绵羊、山羊已明确可分。而杨栘所说的大尾羊、吴羊、乳羊等实际上也是绵羊或山羊的不同种类。如大尾羊是绵羊的一种,又称肥尾羊,非常奇特。《太平御览》引《异物志》说:“月氏有羊,大尾,稍割以供砠,亦稍自补复。”明代叶盛《水东日记》说:“庄浪有饕羊,土人岁取其脂,不久复满。”肥尾中贮积着厚层脂肪,可以从活羊上割取,不久又能自行补复。关于肥尾羊的尾部大小有不同记载。有的羊尾太大而不能行走,如《凉州异物志》云:“有羊大尾,车推乃行。”乳羊是山羊的一种。《桂海兽志》介绍:“乳羊本出英州,其地出仙茅,羊食茅,举体悉化为脂,不复有血肉,食之甚补人。”英州即今广州英德县,那里现仍有一种山羊,体格矮小,当地人习惯将它当做冬季补品,说可与鹿肉媲美,这种山羊,当是英州乳羊。
山羊颔下有须,昂首前视,颇似一学识渊博、温文尔雅的先生,故晋代崔豹的《古今注》以“长髯主簿”为羊的别名。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又以“髯须参军”名羊:“羊,一名髯须参军。”南朝梁任槃《述异记》云:“古人说,羊一名胡髯郎,又名青鸟。”宋黄庭坚曾作一首《戏答张秘监馈羊》诗:“细肋柔毛饱卧沙,烦公遣骑送寒家。忍令无罪充庖厨,留与儿童驾小车。”后来“细肋卧沙”也成了羊的别名。“长髯主簿”、“髯须郎”等是以人命羊,而山羊的美髯又常用以喻人,如:他留着一副山羊胡子。是的,绵羊和山羊是人类最早驯服的动物之一。长期的驯养过程使人与羊产生了密切的关系。牧之、养之、食之、衣之,自然也就熟悉之,了解之。这种熟悉和了解表现在多方面,其中包括对羊的命名。翻开《说文》、《尔雅》等古代字书,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从“羊”的字,这些字大部分与羊的命名有关,从中可看出,古人对羊的分类是极细的,性别、年龄、毛色、角形等不同的羊,都有各自的佳名。
从性别看,羊有砲(牡)、祕(牝)之分。《说文》:“牝,畜母也”,“牡,畜父也”(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云:“卜辞牡牝字无定形,牛羊犬豕马鹿均随类赋形,而不尽从牛作。”也就是说最初,羊的公母应写作“砲”和“祕”。后以从“牛”之“牡”、“牝”定形,统称兽类之雌雄。)母羊除“祕”外,还有别的名字。《本草纲目·兽部·羊》:“牝羊曰祐曰牂。”绵羊之公母与山羊之公母叫法也不同。《尔雅》:“羊牡芻,牝牂;夏羊,牡,牝況。”这里“羊”指绵羊,公绵羊名芻,母绵羊名牂;“夏羊”指山羊,公山羊名況,母山羊名弔。
岁数、颜色不同的公羊、母羊,叫法不一。如一岁白公羊为牡茲,一岁白母羊为祐茲,三岁白公羊为羝。《尔雅·释兽》:“吴羊牡一岁曰牡茲,三岁曰羝。其牝一岁曰祐茲。”王念孙疏证:“羊之白者为吴羊。”白色公羊俗名为託,正名为芻。《龙龛手訏·羊部》:“託,俗;芻,正。白弔羊。”
古人对羊的岁数的划分更是细密,出生后甚至一个月有一个名字。
羔:羊子为羔。《说文》:“羔,羊子也。”羊子还称羚。《玉篇·羊部》:
“羚,羊子。”又称伋。《玉篇·羊部》:“伋,羊子也。”
兇:初生羔曰兇,也可称吋或达。《说文·羊部》:“兇小羊也。”段玉裁注:
“羊当做羔,字之误也……兇又小于羔,是初生羔也。”
汙:五月羔曰汙。《说文》:“汙,五月生羔也。”
汍:六月羔曰汍。《说文》:“汍,六月生羔。”
听:未满周岁的羊为听。《集韵·坏韵》引《字林》:“听,未抆岁。”
杗:较大的羊。《改恥四声篇海·羊部》引《奚韵》:“杗,稍长,亦羊也。”
根据羊角之有无、大小、形状,羊也各有其名:
沍:无角之羊,也曰沖。《本草纲目·兽部·羊》:“无角羊曰沖、曰沍。”
《广韵·东韵》:“沖,无角羊。”
沘灶:身小角尖之羊。《清稗类钞·动物类》上:“有沘灶,角削身小。”
牠:细角大山羊。《类篇·羊部》:“牠,山羊迆者,细角。”
卹:细角山羊。《集韵·广韵》:“妳,《说文》:‘山羊细角者。’或作卹。”
姅:角卷三匝的羊。《尔雅·释兽》:“角三彿,姅。”郭璞注:“彿角三匝。”邢昇疏:“羊角枓三匝者名姅。”
根据颜色不同,羊的名字也不同:
黑羊曰洸,《本草纲目·兽部·羊》:“黑毛羊曰洸。”又称況,《玉篇·羊部》:“況,黑羊也。”
白羊为沬,《康熙字典·羊部》引《金镜》:“乱,白羊也。”
杂色羊为泜,《集韵·耕韵》:“泜,驳杂羊。”
黄腹羊为玨,《说文》:“玨,黄腹羊。”
阉割过的羊有多种称呼:
姪:《集韵·姦韵》:“姪,骒羊也。”《类篇·羊部》:“姪,屍羊也。”
羯:《广雅·释兽》:“洩羊帟曰羯。”
昤:《说文·羊部》:“昤,屍羊也。”朱骏声通训定声:“马曰屍,牛曰姪,曰犍,豕曰枴,犬曰猗,羊曰昤,曰羯,俗语通谓之扇。”
此外,根据羊身体之大小、羊毛卷曲与否、尾之大小及产地之不同,羊也有不同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