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资料中有许多反映兔在月中传说的实物,其质料不一,形式多样。
汉代画像石刻是当时构筑冥宅大墓的特制建筑材料,上面雕刻着题材丰富的画面。有些画像石刻的内容是神话传说和天文图像,其中就有月中有兔的画面。
南阳汉画馆存苍龙星座画像石,高146厘米、宽95厘米,浅浮雕。画面下部刻着腾空飞舞的苍龙。画面中分布着十六星。此为中国古代天文学所称“四宫”之一――东宫苍龙。上方为一轮圆月,内刻玉兔和蟾蜍,玉兔昂首挺胸,竖耳,正在向左方飞奔。整个画面显出深沉雄大、豪放古朴的艺术风格。
四川郫县新胜东汉晚期墓石棺画,有一幅伏羲捧日、女娲捧月,日中有金乌,月中有玉兔的图画。
武威磨咀子23号墓年代属东汉时期,墓中棺盖上覆盖着画面朝下的铭旌。铭旌的上部为日月图像。日中有三足乌,乌周围填以红色。月中有蟾蜍和玉兔,兔在上,长耳竖起,大眼睛、短尾微翘,四足腾空,正在向左方狂奔。
武威磨咀子54号墓铭旌上端两角也绘有日、月图像。日中画三足乌和九尾狐,月中画蟾蜍和玉兔。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品中,有一面唐代铜镜,为双鸾衔绶镜,镜的背面铸出神话题材的画面。中部为圆形纽,下部是一条在水面上飞舞的龙,两侧各有一只喙中衔绶的鸾鸟,正向着上方的圆月飞去。圆月中有一株桂树,树下右方有一只舞之蹈之的蟾蜍,左方是玉兔,为长耳、短尾,像人一样直立着,前肢持杵,杵下一药?,玉兔正在捣药。月中此番景象生动活泼,大约是玉兔捣药声很有节奏,蟾蜍情不自禁地随着节奏起舞弄清影了。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从汉代至唐代,玉兔与蟾蜍都同居月宫,和睦相处,没有谁排挤谁的问题发生。西汉初年的马王堆一号墓帛画上是这样,唐代开元年间才出现的双鸾衔绶镜上也是这样。这期间一千四五百年的时间,神话传说中的月亮里面一直是有兔,也有蟾蜍的。
结合古代文学作品来看,汉代的《乐府诗集》中说“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可见兔与蟾蜍都从事制药的工作,同在一处。唐代李贺《梦天》诗说“老兔寒蟾泣天色”,也还是兔、蟾并称。
宋代以后,人们渐渐对月中玉兔更加重视,往往只以玉兔作为月亮的象征。但蟾蜍也并未与月宫绝缘,长期以来,一直有蟾宫折桂等说法,以月宫为蟾宫。据说明、清时期的中秋月饼上,要绘上月宫和蟾兔,不过,人们当时将兔也称为蟾兔,所以实际上月饼上不一定真有蟾的出现。此时兔常常在艺术品上独居月宫,或与嫦娥为伴,蟾蜍一般隐而不见;人们往往仅以兔作为月亮的象征而不提及蟾蜍,这说明,人们经过漫长的折衷,最后终于选择了活泼可爱的兔来代表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