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四、端午辟邪的神虎

夏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唐代因玄宗八月五日出生,为避皇帝讳,将端五的五字改为午字,便叫“端午节”了。

每逢端午节这一天,人们要吃粽子,划龙舟,传说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有的学者认为端午节竞龙舟源于远古三代的“兰浴”。有的说为了纪念吴国的伍子胥,他被吴王夫差杀死抛尸于江中,化为涛神。

古时,五月五日原为巫节,又称五月为“恶月”。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佚文中记有“五月五日,以五采丝系臂……辟兵及鬼,命人不病温。”晋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有“五月五日并踏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因为夏初天气已暖,病疫开始盛行,门口插艾和菖蒲,就是用气味来驱逐病毒,净化空气,并可以主灸百病。传说菖蒲“利以杀鬼,醉婆娑,老魅亦当退辟。”

宗懔所说晋代荆楚地区“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不知用艾草扎成什么样的人。宋代人的记载中便明确说用艾草扎张天师的形象。因为宋朝统治者崇奉道教和道术,道教因此十分盛行。道士们借东汉五斗米教创始人张陵之名,到处传播张天师镇妖的巫术,便使张天师与端午节祛病瘟、镇五毒的风俗结合到一起了。人们给张天师造像时,神虎便成了他的助手或坐骑。也有将神虎悬于门户上,单独执行镇妖驱五毒的任务。

南宋京城临安(杭州)“以五月五日佩赤灵符挂心前……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或仕宦之家以朱砂于午前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端午节京城内有人制张天师像出售,“都人画张天师以卖,又合泥做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之上”。

南宋宫廷也很重视端午节,宫内“意思局”专门备有节日风俗用品:“内司意思局以红纱彩金?子,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中……又雕刻百虫铺于上,却以葵、榴、艾叶、花朵簇拥。内更以百索彩线、细巧镂金花朵及银样鼓儿、糖蜜韵果、巧粽、五色珠儿结成经筒符袋,御书葵榴画扇,艾虎,纱匹缎,分赐诸阁分,宰执,亲王。”

以上说明,在南宋临安京城内,端午节时专有民间艺人绘张天师像或用泥捏塑天师像出售。宫廷内制作的节日用品较民间精美,用材讲究,品种多样,并装在红纱彩金盒子里,只有朝中的重臣和亲王才能享用。

端午节的艾虎,有的自己制作。北宋英宗驸马、著名山水画家王晋卿在端午词中写道:“偷闲结个艾虎儿,要插在秋婵鬓畔”。他亲手为公主扎个小艾虎,既为时尚的节令之物,也为了表达夫妻之间眷恋之情。

端午节又是道教的浴兰令节,临安的僧人和道士也纷纷走出寺院的山门,拿着经筒、符袋、卷轴、小粽子、夏橘等物,馈赠官宦人家和施主们,道士们的卷轴少不了张天师驭虎画像。

南宋节令衣服也随时尚,从宫廷到民间,家家都要穿有艾虎纹样的染织夏装,不然儿女们便不高兴。刘克庄在《己卯端午十绝》诗中记述了这一习俗:“儿女需京?,经时买来归,似嫌无艾虎,不肯换新衣。”

明、清两代,端午节饰艾虎的风俗不仅延续下来,而且更盛,艾虎的形式和品种也增多了。明人永昶《端午食赐粽》诗中写道:“蓬莱宫中悬艾虎,舟满龙池竞箫鼓”。京城市民家端午节悬朱砂画的符,插蒲草扎的龙和艾虎,窗牖上贴红纸剪的吉祥葫芦。

除京城外,清代各地端午饰艾虎的风俗也十分普遍。如山东、福建的县志均有记载,摘录五则:

“端午……人载艾虎”。

“妇女妆艾虎,簪艾叶”。

“端阳自五月一日始,门悬蒲艾,妇女小儿系续命丝,五色丝绒,佩符簪艾虎”。

“儿童佩艾人艾虎”。

“书门符,悬艾虎”。

《清嘉录》记载:苏州“编线为虎形,系小儿胸前,谓之老虎花”。江苏省妇女还爱用新茧制成艾虎,簪到头上。

《江乡节物词》记叙:“杭人午日制老虎头,系小儿襟带间,示服猛也”。浙江出售各种绒缀成的老虎花出售。

北京城内有专制红色绒花的作坊,其中便有绒花艾虎和绒花“艾虎震五毒”,插于妇女的头上。现今北方各地端午节给娃娃手腕上扎五色线、缀五色小粽花,身佩艾虎香包,用雄黄酒在娃娃额上写王字,名叫“虎头纹”。端午节家家用大红纸剪“艾虎镇五毒”剪纸,或剪“老虎葫芦”剪纸,表明五毒已收入葫芦,被艾虎吃掉了。有的剪“公鸡吃五毒”,剪“刀剪蝎子”,贴门上辟邪。江苏海州地区端午节家家门口贴虎符,就是用朱笔在黄表纸上画虎头辟邪。山东蓬莱、黄县等地,端午节在一扇门上贴剪纸艾虎,另一扇门上贴剪纸葫芦,当地称为“收毒葫芦”、“消灾葫芦”。这里还给娃娃制作茧虎玩具,将茧从中间剪开,内装两丸小泥球,再连接上,在茧的两端作成小虎头样,放到有斜度的板上,小茧虎就往下翻滚,很受孩子喜爱。黄县还用大颗黄豆连接起来,做成小虎,缀于绿锦做的艾叶上,簪于姑娘的发鬓上,显得十分灵巧。

山东和江苏的妇女们,过去用盖有印符的彩绸,以金银线制成骑虎的小人,端午节插于髻上,名叫“健人”,传说可辟灾祛病。这种风俗很古老,唐诗中便有“松凉夏健人”之句。明人王屋《辛酉端日》诗中写“醉怜霜鬓短,还插健人符”。山东微山湖的渔民,为防船上的小儿落水,端午节用红布做“老虎绊子”,绣虎头的一端系于小儿的腰间,另一头系于船上。

叶又新先生生前在胶东调查,当地端午节曾用绸布和丝绒做虎头小人。有的用桃木削成,有的用加吉鱼(真鲷)骨做小人的四肢,用布和棉花做头,名叫“桃木人”、“加吉孩”、“包布孩”,端午节缝到孩子衣服的双肩或背后,小人表示有力量,虎头用以辟邪。

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端午节要给娃娃做艾虎兜肚、艾虎帽圈、老虎枕头。姥姥或姨家给娃娃送老虎鞋和虎头鞋,有的送艾虎串串,缀到娃娃的衣襟上。艾虎的造型别于一般的虎的造型,或在虎头的腮部装饰两片绿色的艾叶;或让虎站在一片艾叶上。还有艾虎面塑礼馍,有的在虎的腰部装饰两片艾叶,像展翅的飞虎,有的在面塑虎身上装饰一朵大红花,或让虎背着石榴和灵芝。

清代官府之家,五月初一,将“神符朱判儿”和“张天师五毒图”贴到大门正上方,到端午节的中午,用鸡血点钟馗的眼,俗称“朱砂判”。门下贴张口向下的剪纸葫芦,名曰“倒灾”。宫眷内臣要穿五毒艾虎补子蟒衣。

北京俗曲《端午节》描述了京城端午节的习俗:“五月端午街前卖神符,女儿节令把雄黄酒沽……一枝枝艾叶菖蒲悬门户,孩子们头上写个王老虎,姑娘们鬓边簪五色凌福。”

总之,端午节以各式各样的艾虎最多,它不仅有保护娃娃的喻意,而且还是妇女们时尚的装扮。端午节又是妇女们显示艺术才能的节日。她们用剪纸、刺绣、面塑,编制出各种辟邪祛灾的艾虎,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气氛。

艾与爱两字同音,艾虎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爱虎”。后世对神虎的崇拜信仰已消失,人们也不会相信虎能吃五毒、驱瘟疫、驱恶鬼妖邪,但形成一种习尚后,便会千百年的延续下去,这绝非是迷信活动,而是反映了人民扶正压邪的心理,反映了人民崇尚阳刚之美和保护幼儿健康成长的愿望。

端午节原本是祛灾辟邪的节日,在长期的民俗演化中,渐渐变成爱(艾)的节日――热爱生活,热爱新的生命,连“兽中之王”的猛兽,也成为人们喜爱的“艾(爱)虎”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大罗金仙在星际
2尸人
3墨龙变
4洪荒青莲圣卷
5八神异界游
6斗神狂飙
7全系修真大法师
8近战召唤师
9魔法通行证
10逆龙道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兽战天下

    作者:胡不归  

    工具百科 【已完结】

    一个野兽横行,掠食者和猎物以无穷的手法演出变化多端的二重奏或多重奏的欲望世界。一个从小被恐怖组织训练成杀人机器,为了自由从而不得不战斗及杀戮的冷血杀手。就是关于这个坚忍冷酷,但不失血性的勇悍男儿...

  • 幻神

    作者:云天空  

    工具百科 【已完结】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圣兽的名字,想必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可是有谁知道,四大圣兽到底为什么会成为仅次与神的存在?他们是经过怎样的努力,最终成为圣兽的?他们各自拥有着什么样的神奇本领呢?有谁...

  • 活金

    作者:逐没  

    工具百科 【已完结】

    灵脉为生命之脉,为免灵脉不被破坏也就有了‘护灵人’。林宝驹的先祖是‘护灵人’中的奇才,拥有逆天造势的才能,曾强行降伏金马,让金马成为白马山的灵脉之主,用来守护灵脉。白马吸水,养活一方。灵脉若散,...

  • 传奇之纵横玛法

    作者:星星辰  

    工具百科 【已完结】

    在网吧里激战了三天三夜的星辰,终于完成了统一沙巴克的伟大霸业,但是由于劳累过渡,居然晕倒在地。当他醒来后,却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神秘奇妙的世界,而这个世界赫然是他所玩的传奇游戏里的玛法世界,这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