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一、饮食习俗与服饰文化

(一)饮食习俗

马(乳、肉)曾是人们的重要食物来源。在狩猎时代,人们猎取野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食物。进入畜牧业社会,马的肉食功能虽然有所减退,但仍存在食马之俗。特别是马乳,成了游牧民族的主要饮料,有些民族还形成了许多与马乳有关的习俗惯制。

1.马肉

早在原始时代,马还没有被驯服以前,就已经成了人们的食物。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一些文化遗址中多有马骨相伴。元谋人遗址、西侯度文化遗址、蓝田人遗址相伴的动物化石都有野马、牛、羚羊和各种鹿类动物等,可见当时人们已经与马共处,并开始猎取马,以马为食。

从北京人开始到旧石器时代晚期,马一直都是人们的重要食物。在山西阳高许家窑人遗址(距今约10万年),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数以吨计的动物骨骼,据测定动物种类有20多种,尤以野马、羚羊为最多,其中马的牙齿就有360个。这里发掘出的动物骨骼均已破碎,完整的骨块很难找到,说明这些动物已经被烤吃得相当干净。山西丁村人、北京新洞人和山顶洞人等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中也常常见到类似的情况。

新石器时代,虽然有了原始农业,畜牧业也已经开始出现,但野生动物仍是人们的重要食用对象。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文化遗址中,也有许多马骨相伴,这些马骨也主要是初民食剩下的遗物。

在我国边疆地区发现的一些原始岩画上,有许多猎取野马的图像。这也表明人们曾以野马为重要的狩猎和食用对象。后世的一些游牧民族,也以野马为食。《黑鞑事略笺证》:“(蒙古人)食肉而不粒。猎而得者,曰兔、曰鹿、曰野彘、曰黄鼠、曰顽羊、曰黄羊、曰野马、曰河源之鱼。牧而庖者以羊为常,牛次之,非大宴会,不刑马。火燎者十九,鼎烹者十二三。”可见,野马等猎物仍是蒙古等游牧民族的重要食物来源,但如果不是重要盛大的宴会,一般不杀马为食。

马被驯服后,主要用来作为乘驾的工具,一般很少用来作为肉食,但也能见到关于食用马肉的零星记载。

《礼记?内则》:“牛夜鸣则疣,羊冷毛而毳?……马黑脊而般臂漏,雏尾不盈握弗食。”意思是,夜里好叫的牛,肉臭;毛稀少而打结的羊,肉膻;黑脊而前胫毛斑的马,肉如蝼蛄般臭;尾巴用手还抓不满的鸡不能吃。这是人们的饮食禁忌。但从这个禁忌里可以看出在周代人们还是把马肉当做食物的。

秦汉之时,食用马肉之俗尚存。据学者们研究,秦汉时长安及其周围各地的重要城市街市极其兴旺,闹市上摆满了各种菜类、肉类和其他类食品,其中就有马肉。东汉桓宽著有《盐铁论》,内中记载了许多著名菜肴,有枸豚韭卵、羊腌鸡寒、?马等。马?,就是用马鞭肉制成的特殊菜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墓中的食品也很丰富,兽类有牛、羊、马等,可见马当时仍是人们的肉食来源之一。

今之汉族地区一般不以马为肉食。马属役使类大牲畜,主要功能是驾车、骑乘和耕地。在广大农村,一般百姓家很难养得起成群的马匹,有的农民家甚至连一匹马也没有,他们养得更多的是牛。牛有耕牛、菜牛之分,耕牛用于役使,菜牛用于食用,而马则没有“菜马”之说,主要用于役使。只是在极其困顿以及马衰老、伤亡等不得已的情况下,人们才食用马。所以食用马肉作为一种饮食习俗在汉族地区是不普遍的。

食马肉之俗在今哈萨克族中仍有保存。哈萨克族民间有一种传统的肉食――马腊肠。其做法:将晚秋时节宰杀的马匹之肉切碎并拌以五种作料灌在长约三尺的马肠子里,熏制后即可煮食。味道香美,为哈萨克族待客上品。

2.马?

马?,即马乳饮料。马乳是北方民族重要的食品之一。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人喜饮马。这种习俗很早就传入汉族地区。汉族今日虽然很少饮用马乳,但古时确实存在过。秦汉之时,长安及其周围的城市就有销售马乳的。《汉书?礼乐志二》:“其七十二人给大官桐马酒。”颜师古注:“李奇曰:‘以马乳为酒,撞桐乃成也。’……饮之亦可醉,故呼马酒也。”《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有“?马令”。应劭曰:“主乳马,取其汁搁治之,味酢可饮,因以名官也。”如淳曰:“以韦革为夹兜,受数斗,盛马乳,?取其上肥,因名曰?马……今梁州亦名马酪为马酒。”食用马乳之风在唐宋时犹存。杜甫《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宋虞俦《有怀广文俞同年》诗有句:“客来愧乏牛心炙,茶罢空堆马乳盘。”牛心炙就是烤熟的牛心,在古时被视为上等食品。据说王羲之年轻时不为人所识,在一次去周颉家做客时,主人以牛心炙敬之,令在座宾客大为震惊,后人遂以此为典入诗。马乳盘与牛心炙相对,说明马乳也是一种重要饮料,因为诗中云“茶”罢空堆马乳盘。

我国的蒙古、哈萨克等游牧民族,饮用马乳之风极盛,与马乳有关的民俗事象极为丰富。

蒙古族是一个骑马民族,其饮食习惯与游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的饮食一直以肉类和奶类为主,肉类有牛羊肉,奶类有马乳、牛奶、羊奶等。蒙古族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饮料就是马奶。史料中多有关于蒙古人饮用马乳的记载。柏朗嘉宾在其游记中写道:“如果他们有的话,就大量饮用马奶……在夏季,由于他们拥有充足的马奶,所以很少吃肉。”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说:“马乳是他们的饮料,制作得味道像酒一样美好。”赵珙《蒙鞑备录》:“鞑人地饶水草,宜羊马,其为生涯,只是饮马乳,以塞饥渴。凡一牝马之乳,可饱三人。出入只饮马乳。”《黑鞑事略》中说:“初到金帐,鞑主饮以马奶,色清而味甜,与寻常色白而浊、味酸而擅者大不同,名曰黑马奶……只此一次得饮,他处更不曾见,玉食之奉如此。”可见蒙古人从普通牧民到贵族帝王都以马乳为饮食。

蒙古人取马奶的过程,鲁布鲁克在其游记中有详细记载:

马奶于是用下述方法制造:在地上拉一条长绳,拴在两根插进地里的桩上。这根绳子上他们把要挤奶的母马的小马系上三个时辰。这时母马站在小马附近,让人平静地挤奶。如有一头不安静,那有人把小马牵到它跟前,让小马吸点奶,然后他把小马牵走,挤奶人取代它的位子。当他们取得大量的奶时,奶只要鲜,就像牛奶那样甜,他们把奶倒进大皮囊或袋里。

《黑鞑事略》及其补注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马奶分生马奶和熟马奶两种。生马奶蒙古语中称“循”,熟马奶蒙语叫做“额速克”。这在《元朝秘史》等文献中都有记载。

鲁布鲁克在其游记中还详细记载了蒙古人制作马奶酒的方法及其性味:

他们把奶倒进大皮囊或袋里,开始用一根特制的棍子搅拌它,棍的下端粗若人头,并且是空心的。他们用劲拍打马奶,奶开始像新酿酒那样起泡沫,并且变酸发酵,然后他们继续搅拌到他们取得奶油。这时他们品尝它,当它微带辣味时,他们便喝它。喝时它像葡萄酒一样有辣味,喝完后在舌头上有杏乳的味道,使腹内舒畅,也使人有些醉,很利尿。

鲁布鲁克还提到了黑马奶(哈刺忽迷思)的酿造方法,与上述方法大同,只是后期工序有别。这种马奶酒大概是比较高级的马乳饮料。《道园学古录》卷二三《句容郡王世绩碑》:“奉马以供玉食,马?尚黑者。”《元史?土土哈传》:“色清而味美,号黑马乳。”前引《黑鞑事略》中称黑马奶为“玉食之奉”。鲁布鲁克在其游记中也说这种黑马奶是“供大贵人使用”的。

蒙古人宴饮之时少不了马奶酒。不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是如此。元人王恽(秋涧集)卷五七(吕嗣庆神道碑)中说:“国朝大事,曰征伐、曰搜狩、曰宴飨,三者而已。”宴飨被列为“国朝大事”。《元文类》卷四十中也载:“国有朝会,庆典,宗王、大臣来朝,岁时行幸,皆有燕飨之礼。”元朝皇帝每年都要在大都或上都举行大规模的宴飨活动,如经常为史学家所提及的质孙宴等,就是一项规模盛大的君臣宴饮集会活动。此外,蒙古宫廷宴饮活动还有“马奶子宴”。每年夏历八月,元朝皇帝离开上都之前都要举行宴会活动。饮马奶酒是宴会的主要内容。宴会的规模可从元人杨允孚《滦京杂咏》之诗中略见一斑。诗云:

内宴重开马?浇,

严程有旨出丹霄。

羽林卫士桓桓集,

太仆龙车款款调。

在民间,则形成了传统的民间节日――马奶节。

马乳被尊为“蒙古八珍”之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迤北八珍……谓八珍则醍醐,?沆、野驼蹄、鹿唇、驼乳糜、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所谓八珍即用于高级宴席的八种佳肴。八珍之中,多为野味食品,还有几种是饮料。其中的玄玉浆即马奶子。直到今天,蒙古人中还盛行饮马乳、喝马奶酒的习俗,并且用它来招待来访的客人。

(二)服饰文化

服饰文化与马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骑乘生活对服饰的影响上。我国许多游牧民族长期生活在马背上,这一特点决定了他们所着的服饰必须适应骑马游牧生活。而汉族广大地区因为长期从事农耕,其所着服饰主要是为了适应农业生活方式及其相关的礼仪。随着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两种文化的交流已经成为必然。在中国文化史上,胡族服饰习俗对中原华夏族系以及后来的汉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胡服骑射

华夏族系与羌戎狄夷等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夏商周三代都曾与周围各部族、各方国有着或战或和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也都与周边民族保持密切的往来。秦国的祖先曾长期与戎人共处,其文化中融合了许多戎族的成分。这一时期匈奴强大,与中原时战时和,中原文化中的胡族因素也越来越多。胡族文化对华夏服饰的影响,最有名的历史事件就是“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肇始于战国时期的赵国。赵武灵王为加强军事,防备周围的“三胡(楼烦、林胡和东胡)”及秦、韩诸国,决定建立自己的骑兵组织。但赵国传统的服饰不适合于马上作战,所以才下令实行“胡服骑射”。胡服骑射与“左衽界乘”的意思是一致的。《史记?赵世家》就把赵武灵王的“革政而胡服”与“左衽界乘”相提并论。左衽,即衣衿向左,为北方诸多游牧民族服饰的主要特征;界乘,又作“介乘”,介即甲的意思,介乘即“甲乘”。为学习胡人的骑射技术,必须脱掉传统的不适应骑射生活的服饰,所以赵武灵王下令“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尽管这一做法受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但最终还是得以实施。赵国通过学习胡族的骑术,并着上适于骑射的胡服,建立起了自己的军队,实现了兴国强兵。胡服骑射是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一件大事,开后世中原地区接受胡族文化影响之先河。

胡服在汉魏六朝及隋唐时期仍对中原服饰文化产生重要影响。汉代,胡服已影响到上层统治者,“文帝代服(胡服)……袭毡帽,骑骏马……驰射狐兔。”“灵帝好胡服”,引得京城贵戚纷纷效仿。南北朝对峙时期,北方政权主要由鲜卑等胡族掌握。北来诸胡族带入中原许多新风气。骑乘之风在中原盛行主要是在此时。北朝的胡服不仅对当时而且对隋唐的服饰和社会风气都有着至深且巨的影响。

胡服与汉服在功能、伦理、审美、政治、礼仪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汉服具有强烈的政治等级意义和浓厚的社会礼仪功能,胡服则比较缺乏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而更重实用功能。其实用性表现在保暖、遮蔽风沙、便于骑射等等。

胡服的样式是多种多样的,其特点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但总体上都是为了适应北方的自然环境和骑射生活,如紧身窄袖、长裤皮靴,利索干练,与骑射正相适应;小口袖、小口裤、皮靴,利于冬季保暖;合?、皮靴便于春夏之时行走于茂盛的草丛中;穿短衣和长皮靴在草原多雨时节也能减少衣裤受湿。胡族服饰适应骑乘这一特点对于盛行骑乘之风的隋唐人来说可谓一拍即合。非但男人广着胡服,就连女子也身着胡服骑马出行。此处仅以??和帷帽为例说明适应骑乘生活的胡族服饰对中原女子服饰习俗的影响。

??与帷帽,原本是吐谷浑男子所戴,《晋书?吐谷浑传》:“其男子通服长裙帽,或戴??。”吐谷浑等游牧民族常年生活在马上,跋涉于风尘之中,所以用面纱类服饰来遮蔽尘沙。北朝后期及隋初这种服饰传入中原,成了女子骑马出门(按女子骑马也是受胡族影响的结果)用以自蔽身影的工具。《旧唐书?舆服志》:“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著??。”可见自北朝至初唐,女子骑马皆着??。武则天以后,又盛行帷帽之制。一直到宋代还存有此俗。??与帷帽即面衣、面帽之类。五代人马缟在《中华古今注》中称,??“类今方巾,全身障蔽,缯帛为之”。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称:“今世……又有面衣,前后全用紫罗为幅下垂,杂它色为四带,垂于背,为女子远行乘马之用,亦曰面帽。”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的唐代纸本屏风画《树下人物图》和骑马女俑中,就着有??和帷帽。

胡服对隋唐服饰影响的实例有很多,如辫发、胡帽、浑脱帽(用整张皮或毡制成的囊形或椎形的帽子)、小袖袄、合挎(满裆裤)、靴、蹀躞带(一种腰带)等等,举不胜举。唐代的时服(日常服装)就是胡服。唐人张守节在为《史记?赵世家》“正义”时释胡服为“今时服也”。可见唐服受胡服的影响,是唐人自己都承认的。宋人顾文荐《负暄杂录》中云:“汉魏晋时皆冠服,未尝有袍、笏、帽、带。自五胡乱中华,夷狄杂处。至元魏时,始有袍、帽,盖胡服也。唐世亦自北而南,所以袭其服制。”鲁迅先生也认为“唐室大有胡气。”更重要的是,因为受胡族服饰的影响,至隋唐时,汉族的传统服饰由“上衣下裳”(裳,类似于后世的裙)之制变为“上衣下裤”之制,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张守节释胡服时还说:“(胡服)今时服也,废除裘裳也。”宋人沈括《梦溪笔谈》卷一故事一云:“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王国维先生在《胡服考》中认为“张守节废裳之说,殆不可易矣”。关于魏晋北朝时期的胡族文化对隋唐的影响,吕一飞先生在《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一书中有着详细的论述,此不多言。

2.马褂马靴

马褂、马甲、马靴之类也是骑乘生活的产物。

马褂是一种套于长衫之外的短褂,长袖,对襟,齐腰。本为满族男子骑马时穿着,故称“马褂”。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三:“凡扈从及出使,皆服短褂、缺襟袍及战裙。短褂,亦曰马褂,马上所服也。”马褂原为满族人的战服,后演化为常服,且流传于其他民族中。马褂之袖有长袖、短袖、宽袖等,襟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马褂细分还有多种,如得胜褂、黄马褂等。得胜褂是一种对襟方袖马褂,本为骑马作战时所服,故名得胜褂,后为清代上层人士之常服,《清稗类钞?服饰》有载。黄马褂为官服,清制,凡侍卫内大臣、侍卫班领等皆服黄马褂,皇帝巡幸之时,扈从乘舆,以壮威仪。《清会典事例?侍卫处?仪制》:“后扈前引大臣、一二等侍卫升级新补者,岁于十二月行文内务府……支领黄马褂。”对待有军功之人,亦赏赐黄马褂。

马甲本为马穿的护身甲。古代战马多在背上着有甲衣,以防马伤。人穿的背心、坎肩之类与马甲形似,故名“马甲”。马甲至清代已经普及,有一字襟、琵琶襟、大襟、对襟等样式,衣襟领缘饰以纹饰。《清稗类钞?服饰》:“京师盛行巴图鲁(英雄之意)坎肩儿,各部司员见堂官往往服之,上加缨帽。南方呼为一字襟马甲。例须用皮者,衬于袍套之中,觉暖,即自探手,解上排纽扣,而令仆代解两旁纽扣,曳之而出,借免更换之劳。后且单夹棉纱一律风行矣。”与马甲类似的还有“坐马衣”,是一种无袖长衣。明清文学作品中经常提到坐马衣,徐渭《雌木兰》曰:“坐马衣,嵌珊瑚,掉马鞭,这行装不是俺兵家办。”蒲松龄《聊斋俚曲?穷汉词》曰:“东头邋遢虽是穷,还有一身新坐马。”

骑乘生活还影响到了一些服饰的局部,如马蹄袖之类。马蹄袖,又称“箭袖”,袖端上长下短仅覆手,以便射箭,因其形似马蹄而得名“马蹄袖”。

马靴,本为乘马用,也是因骑乘生活而产生的服饰,后演变为朝服。《金史?舆服志》、《元史?礼乐志》中的“皂靴”即马靴,为朝服。至今,在北方一些民族中冬季还流行穿马靴之俗,甚至影响到了一些城市的服饰习俗中。

3.马鬃帽?马尾绣

以上所言都是马上生活对服饰文化的影响。马与服饰文化的关系还有其他内容,就是人们有时还利用马的鬃、尾、皮之类制作服饰,比如马皮可以用来做靴子,马鬃可以用来编帽子,马尾可以用来做绣带等。

蒙古人以马鬃编的帽子,古人称“?笠”。郑所南《心史?大义集》绝句十首其八云:“?笠毡靴答护衣,金牌骏马走如飞,十三门里秋光冷,谁梦朝天喝道归。”答忽,是元代蒙古人所服的一种皮袄。?笠,就是用马鬃编的帽子。

贵州的都匀、安顺等地,则有用马尾编帽子的习俗。马尾帽选用黑色马尾作材料,以手工编织,状如瓜皮。盛夏时节戴此帽,凉爽透风,为当地人所喜爱。

以马尾做绣带(背带),是水族的传统工艺。制作方法是:用手工将白色丝线缠绕在马尾上,然后将缠好的马尾盘在事先设计好的花纹上,中间的空隙再用彩线填绣,其图案有蝴蝶和象征梯田的几何图形等。马尾绣是贵州三都、都匀、荔波等地的水族服饰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至今,当地水族人仍然喜欢制作、穿戴马尾绣。
更多

编辑推荐

1大罗金仙在星际
2尸人
3墨龙变
4洪荒青莲圣卷
5八神异界游
6斗神狂飙
7全系修真大法师
8近战召唤师
9魔法通行证
10逆龙道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兽战天下

    作者:胡不归  

    工具百科 【已完结】

    一个野兽横行,掠食者和猎物以无穷的手法演出变化多端的二重奏或多重奏的欲望世界。一个从小被恐怖组织训练成杀人机器,为了自由从而不得不战斗及杀戮的冷血杀手。就是关于这个坚忍冷酷,但不失血性的勇悍男儿...

  • 幻神

    作者:云天空  

    工具百科 【已完结】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圣兽的名字,想必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可是有谁知道,四大圣兽到底为什么会成为仅次与神的存在?他们是经过怎样的努力,最终成为圣兽的?他们各自拥有着什么样的神奇本领呢?有谁...

  • 活金

    作者:逐没  

    工具百科 【已完结】

    灵脉为生命之脉,为免灵脉不被破坏也就有了‘护灵人’。林宝驹的先祖是‘护灵人’中的奇才,拥有逆天造势的才能,曾强行降伏金马,让金马成为白马山的灵脉之主,用来守护灵脉。白马吸水,养活一方。灵脉若散,...

  • 传奇之纵横玛法

    作者:星星辰  

    工具百科 【已完结】

    在网吧里激战了三天三夜的星辰,终于完成了统一沙巴克的伟大霸业,但是由于劳累过渡,居然晕倒在地。当他醒来后,却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神秘奇妙的世界,而这个世界赫然是他所玩的传奇游戏里的玛法世界,这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