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复杂的、多面的形象,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人那里,它往往具有不同的意义:一方面,它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是生民造物的始祖和英雄,是动物中乐于助“人”的智者,是神通广大、惩恶扬善和驱邪逐魔的义士,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助手,在娱乐、游艺、审美鉴赏等活动中也是受人喜爱的宠物,特别是当它和岁时节庆、居室装饰及爵位“侯”的谐音等相联系的时候,尤其具有显著的吉祥、喜庆色彩。另一方面,它又习性淫乱,成精作怪;自作聪明,经常弄巧成拙,是动物中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躁动善变,喧嚣不安,做事没有常性;容貌丑陋,滑稽可笑……故此,它常常被人嘲弄和耍笑,甚至沦为小丑的角色。这些认识的形成,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它主要还是与人们长期以来对猴生物习性的多面性认识和以此为基础赋予它的象征意义密切相关。不过,总的来说,猴形象中的吉祥、喜庆色彩,还是占有主要的位置,人们每当提及猴,首先引发的,往往都是轻松、愉悦和欢乐的情绪。
猴成为今天这种形象,大约经历了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在人类生活的早期,人与动物之间尚没有过多的差异,甚至在有些方面,人还不及动物。于是,一些动物因具有人所不及的能力而受到人的敬重和崇拜,猴子即是这些动物中的一员。因此,在神话时代,猴表现出的是一种崇高伟大、光明磊落的形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作为万物之灵长的意识逐渐确立,人兽分开的观念不断加强,猴便渐渐变成了一种“异类”形象,与人类有了绝对的区分,并沦落到了今天这种任人品头论足、随意褒贬的地位。
猴形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的变迁,却使得它始终能够适应历史的变化,在中国文化中长期保持一种深远的影响。从神话及一些古代典籍中的有关内容可知,猴的形象很早就深入到中国文化的诸多领域;直至今天,它仍然具有普遍、深刻的影响,在民间文学、文人创作、民族信仰、民俗语言、工艺美术、民间娱乐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可以说,它已经以长期积淀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猴的这些特征的形成,同它作为生肖的属性有一定的关系,却并非全然依赖于此。而另一方面,它的这些特征,对于人们理解作为生肖的猴的意义、内涵,又起到了重要的参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