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三、鞭春牛

鞭春牛,又名鞭土牛、唱春牛、跳春牛、春牛会。此俗起源甚古。高承《事物纪原》:“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周族是农业民族,统治者又重视农业,周公制鞭牛之礼是完全可能的。《周礼?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气。”汉代鞭春牛已相当流行。《后汉书?礼仪志》:“立春日,……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吏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以后一直沿用下来,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鞭春牛之风日益活跃,遍及乡里。康熙《济南府志?岁时》:“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为小春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鞭春牛是立春节的活动,是春耕伊始的标志,最初的鞭春牛可能用的是真牛,后改为土牛,清末时期又改用纸牛,即以竹为骨架,外糊以纸。

春牛的形象有一定规定,也是根据干支来制作的。清人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三“立春鞭土牛,必备五方之色。宋景?元年颁《土牛经》,丁度作序。其法以岁之干色为首,支色为身,纳音为腹。以立春日干色为耳、角、尾。支色为胫,纳音色为蹄。至今遵之。”在《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四十七有“造春牛法,日短至,辰日,取土水木于岁德之方。木以桑柘,身尾高下之度,以岁八节四季,日十有二时,踏用府门之扇,左右以岁阴阳,牛口张合,尾左右缴。芒立左右,亦以岁阴阳,以岁干支纳音之五行。三者色,为头身腹色,日三者色,为角身尾,为膝胫,为蹄色。以日支孟春季为笼之素,柳鞭之结,子之麻?丝。牛鼻中木,曰拘脊子,桑柘为子,以正月中宫色为其色也”。也就是说,牛头以立春年的干支确定,身躯以年的地支来确定颜色,腹色以年纳音决定,耳、角、尾配立春日干支,胫色配立春日地支,蹄色配立春日纳音,牛嘴阳年张开,阴年合拢,牛尾阳年左摆,阴年右摆。干支由五种物质组成,各有其色,即金为白色,木为青色,水为黑色,火为红色,土为黄色。根据其相对应或相克关系,决定春牛的形象。以戊申的春牛而言,其中就有许多讲究:

戊属土,土呈黄色,牛头为黄色;

申属金,金呈白色,牛身为白色;

立春年纳音属土,牛腹为黄色;

立春日干属金,金为白色,牛角、耳、尾俱白;

立春日支属木,木为青色,牛胫为青色;

立春日纳音属木,木为青色,牛蹄为青色;

戊申系阳年,故牛开口,牛尾左缴,阴年则牛口合,牛尾右缴。

立春日干属金,克金者火,火呈红色,牛笼头,拘绳皆为红色;

戊申系阳年,牛踏板用县衙门左扇门。

从上述事实看出,清朝每年六月都责成钦天监按年建干支,推算次年春牛之颜色、形象,绘色,制成春牛、芒神图,然后发往各地府县,各地官员再依图绘制春牛、芒神像,由主管祭春,众人持鞭打春牛,举行隆重的祭春仪式。春鞭又名春杖,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八引《岁时杂记》:“春杖事用五彩丝缠之,官吏人各二条,以鞭春牛。”其实,春鞭用料也很讲究,以立春日时间确定,即地支:寅、巳、申、亥用麻,子、卯、午、酉用?,丑、辰、未、戌用丝。后来也有用彩纸装饰春鞭的。

除大春牛外,还用纸做成一种小春牛,可以互相赠送,作为祈求丰收、驱走寒意的象征。康熙《大兴县志》卷六:近春时,“乃分献别朔小芒神、土牛于各绅士家,谓之送春。”

在鞭春牛时,各地还唱民歌,故有唱春牛之谓。民国《义县志?岁时》:“比时,装春官者每以丐者充之,翌晨,众官齐集署前鞭牛,曰‘打春’。邑令在后,约正在前,各执纸鞭鞭牛,唱:‘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平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这些民谚正是人们鞭春牛的心态。

在立春活动中,起初是由人扮演春神,其首以木雕成,套在人头上,穿上红或白色长袍,胸前开口,可往外看,他牵牛而行,象征木神促进春耕。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即在迎春时必须进行驱傩活动。宋代的《大傩图》就是一幅“活动于立春节令中的迎春歌舞,因此或可称为迎春舞队(或社火)”。其实,自古以来鬼神就是混杂的,又是对立的,请神必须驱鬼,这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方面祈求正面的神灵保佑,另一方面又要赶走反面的疫鬼。这方面的资料是相当多的。康熙《济南府志?岁时》:“(立春日)里人、行户扮为渔樵耕诸戏剧,结彩为春楼,而市衢小儿,着彩戴鬼面,往来跳舞,亦古人乡傩之遗也。”其中的鬼脸,既是娱乐之举,也是一种傩仪反映。乾隆《雒南县志?民俗》:“立春之日,人饮春酒,食白萝卜,谓之咬春,儿童买鬼脸及小春牛以为戏。”这里的面具已具有儿童面具的性质了。在南方民间还有一种?春,即在立春日,家家户户取樟叶,加少许柴火,然后引火点燃,在阶沿、中堂、房内焚烧,从内而外,作驱赶状,唱歌呼号,最后放爆竹,俗称以火助阳,驱走阴气,这样就会没有害虫,农业丰收,也可使人体安康。可知?春是一种古老的打鬼或古傩仪式。

山东潍坊年画中有一幅《春牛图》,上部绘有芒神和春牛,下为二人吃春饼,其上有一段文字:“我是上方一春牛,千差万派我下遍地游,不食人间草和料,专吃散灾小鬼头。”从中看出春牛本身就是一种吉祥物,是神灵所使,“专吃散灾小鬼头”。人们不仅送小春牛,还把抢来的春牛土和水,涂在灶上,认为可除邪气,全家平安。在这里春牛又成为一种避邪巫术了。

在其他地区也有自己的春牛形象,如苏州桃花坞的春牛图,在该图其前有一牛郎牵牛,牛驮着财宝,后一官人持扇鞭牛,贵州台江苗族的春牛图,不仅绘有春牛,还绘有农具、耕地等动作。

最有巫术意义的还是人体节日装饰――春燕。《荆楚岁时记》:“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春燕又名幡胜、彩胜、春书。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北朝妇人,……立春进书,以青缯为帜,刻龙象御之,或为哈蟆。”《武林旧事》卷二:“前一日,临安府进大春牛,设之福宁殿庭。……预造小春牛数十,饰彩幡雪柳,分送殿阁,巨?各随以金银线彩缎为酬,是日赐百宫春幡胜,宰执亲王以金,余以金裹银及罗帛为之。系文思院造进,各垂于幞头之左入谢。”后来又称幡胜为“闹娥儿”、“斗蝶”、“闹嚷嚷”、“长春花”、“象生花”等。明代《酌中志》:“立春之时,无贵贱嚼萝卜,曰‘咬春’。……自岁颜色装就者,亦有用草虫蝴蝶者,或簪于首,以应节景。”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立春:“戴闹嚷嚷,以乌金纸为飞蛾、蝴蝶、蚂蚱之形,大如掌,小如钱,呼曰:‘闹嚷嚷’。大小男女,各戴一枝于首中,贵人有戴满头者。”王夫之《姜斋文集》:“以乌金纸剪为蝴蝶,朱粉点染,以小铜丝缠缀针上,旁施柏叶,迎春元旦,冶游者插之巾帽。”《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四十七:“今京师凡孟春之月,儿女多剪彩为花,或草虫之类插首,曰闹嚷嚷,即古所谓闹装也。”近代又称为春鸡。例如在民国《翼城县志?岁时》:“士女剪彩为燕,名春鸡,贴羽为蝶,名‘闹蛾’;缠绒为杖,名春杆,各簪头上,以斗胜焉。”的记载。

这种春鸡,最早的形态应该是天然花朵,后来才以布帛为之,甚至以彩纸充任,但是它绝不是一般性的人体装饰,而是立春节时人们佩戴的避邪物,具有去邪求吉的寓意。
更多

编辑推荐

1大罗金仙在星际
2尸人
3墨龙变
4洪荒青莲圣卷
5八神异界游
6斗神狂飙
7全系修真大法师
8近战召唤师
9魔法通行证
10逆龙道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兽战天下

    作者:胡不归  

    工具百科 【已完结】

    一个野兽横行,掠食者和猎物以无穷的手法演出变化多端的二重奏或多重奏的欲望世界。一个从小被恐怖组织训练成杀人机器,为了自由从而不得不战斗及杀戮的冷血杀手。就是关于这个坚忍冷酷,但不失血性的勇悍男儿...

  • 幻神

    作者:云天空  

    工具百科 【已完结】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圣兽的名字,想必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可是有谁知道,四大圣兽到底为什么会成为仅次与神的存在?他们是经过怎样的努力,最终成为圣兽的?他们各自拥有着什么样的神奇本领呢?有谁...

  • 活金

    作者:逐没  

    工具百科 【已完结】

    灵脉为生命之脉,为免灵脉不被破坏也就有了‘护灵人’。林宝驹的先祖是‘护灵人’中的奇才,拥有逆天造势的才能,曾强行降伏金马,让金马成为白马山的灵脉之主,用来守护灵脉。白马吸水,养活一方。灵脉若散,...

  • 传奇之纵横玛法

    作者:星星辰  

    工具百科 【已完结】

    在网吧里激战了三天三夜的星辰,终于完成了统一沙巴克的伟大霸业,但是由于劳累过渡,居然晕倒在地。当他醒来后,却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神秘奇妙的世界,而这个世界赫然是他所玩的传奇游戏里的玛法世界,这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