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为造型艺术之一种。崇龙民族为表达对龙的感情,以各种颜色描绘龙的形象。古代人们或在彩陶上绘龙,或在瓷器上绘龙,或在旗帜上绘龙,或在帛上绘龙,或在建筑物上绘龙。
(一)陶器上的龙纹
目前我国已大量出土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的绘画艺术品,如属仰韶文化的半坡、姜寨彩陶上的鱼纹和人面鱼纹等;马家窑文化彩陶上的蛙纹、太阳纹等。而图画之龙始于何时,目前尚难确定。有一些学者认为,距今5500年的甘肃甘谷县西坪遗址出土的蜥蜴纹(有的认为是鲵纹)彩陶瓶上的蜥蜴也是原始龙形象之一。这条彩墨绘制的蜥蜴高38.4厘米,头部滚圆,额部中间绘有十字纹,两眼圆睁,张口露齿,有双肢双爪,体长尾大,呈斜“V”字形,腹部有网格纹。还有人认为,距今7000年的陕西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址出土的“水鸟啄鱼纹”蒜头壶及纹饰中的鱼为早期的龙形象之一。
龙山文化出土不少龙纹器物,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彩绘龙陶盘。它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蟠龙图像。它出土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遗址距今约3900-4500年。彩陶盘红边黑地,彩绘龙盘曲其中。龙头与身体无明显界线,颈两侧各有一后掠的短棒状物。龙眼小而圆,长嘴微张,具成排利齿,口中衔一根羽状物。从蟠龙整体来看,很像是盘曲着的一首、单尾、双身的金环蛇或银环蛇。它与时代相近的二里头的龙纹陶片上的一首双身龙纹,及敖汉旗大甸子墓中出土的陶器上的彩绘一首双身龙纹,可能有内在的联系。所不同的是这条蟠龙双身相连,而后两条龙则双身叉开。
在夏家店下层文化中,也出土了不少彩绘龙纹。其龙纹与仰韶文化的彩绘龙纹有所不同。其特点有三:一是出现抽象化、图案化的夔龙形象;二是出现明显的一首二身龙纹;三是龙身上出现鳞纹。例如,在敖汉旗大甸子M317、M371两墓出土的陶器上,有两种明显的彩绘龙纹:
其一是在黑陶折腹盆上的彩绘龙形图案,形如夔龙,作行走状,昂首前行,躯体伸直,身涂白,眼点朱,带黑瞳孔,吻长突,翻卷如钩,尾亦上下钩卷,是高度抽象、概括的传统龙形象。
其二是在磨光黑陶鬲上彩绘的一首二身龙纹。它与二里头陶片上的一身二首龙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点:龙首侧向左,白首朱眼黑躯,双身作“几”字形状分开,饰白边U状鳞纹,耳口吻鼻皆已抽象化。龙首上绘四条直竖的朱色纹状,似为鬣的象征。
经碳14测定,其年代约在4000年前,即属于龙山文化晚期。
(二)瓷器上的龙纹
瓷器是在陶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瓷器的烧制成功,是陶瓷业的一大飞跃。中国瓷器以青瓷、白瓷和彩瓷为主要品种。瓷器的起源有两说:一说为早期瓷器形成于西晋,可上?至东汉;另一说认为原始瓷器出现于商代。唐宋时代,瓷器业已相当发达。此后,中国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制瓷工艺也传播到东西方各国。
瓷器上的龙纹,主要见于唐宋以后的瓷器。龙在宋代已基本定型,唐之前兽形的龙纹已不多见,故宋代以后瓷器上的龙大多已标准化。不过,各地窑厂出产的瓷器上的龙纹风格、形态有所不同。宋代最著名的产瓷地是定窑和磁窑。定窑是生产白釉瓷器的官窑。北宋定窑出产一龙纹大盘,大盘中心的龙作团龙状,口张舌露,苍两眼圆睁,龙须飘忽,龙鬃上扬,龙身盘曲自如。大盘外壁上亦有一龙,作行龙状。宋磁州窑是北方著名的民窑,其所绘纹也别具一格。
元代烧制成功的釉里红新品种,是制陶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瓷器上的纹十分生动悦目,风格略有不同。明代的瓷器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彩釉、花纹和造型上达到更高的水平,龙纹的绘制也更为精美。
(三)旗帜上的龙纹
众所周知,清朝在旗帜上绘有龙纹,代表大清帝国。而在旗帜上绘龙,可上溯至夏代。
据一些学者考证,夏人的旗帜上绘有龙。《礼记?明堂位》:“有虞氏之旗,夏后氏之绥。”郑玄注:“有虞氏当言绥,夏后氏当言旗。”孔颖达疏:“有虞氏之旗者,旗当为绥。夏后氏之绥者,郑云绥当为旗。”可见上古绥、旗相同。《周礼?司常》:“交龙为旗。”说明上古的旗帜上绘有交龙,亦即夏后氏旗帜上的图案为交龙。又《诗经?商颂?玄鸟》:“龙旗十乘,大?是承。”此亦可说明夏人在旗帜上绘龙。
周人的旗帜上亦绘龙。《诗?周颂?载见》:“龙旗阳阳,和铃央央。”意思为“龙旗多鲜艳,车铃响叮当”。
可见,在旗帜上绘龙,并不是始于清代,早在夏代,便有在旗上绘龙的习俗。
(四)帛画上的龙纹
帛画一般指以白色丝帛为材料的绘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帛画中,也有一些龙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帛画是两件战国时期的楚帛画。这两件楚帛画上均有龙形象。
第一件楚帛画于1946年在长沙东郊陈家大山一座木椁墓中出土。帛画长31厘米,宽22.5厘米。画上有一女子,身着长袍,两手作合掌状,立于新月形物上。女子左上方有一龙一凤。龙无角,夭矫直上;凤有冠,作探爪攫拿状。
第二件楚帛画于1973年在长沙子弹库一座战国中、晚期木椁墓中出土。墓主为40岁左右男性。帛画长37.5厘米,宽28厘米,上缘裹有一根细竹条,系有棕色细绳,右缘和下缘未经缝纫。画上有一男子驭龙而行,龙作舟形,其下有鱼。
一般认为,这两件帛画中的人物即墓主肖像,均表示墓主在神话动物引导下飞翔升入天堂。
汉代帛画中亦有不少龙的形象,其中以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最为著名。帛画作T字形,上系有绊,四角垂穗,形似一件上衣。画幅中居于重要地位并引人注目的是龙、蛇形象,共有六条之多。人首蛇身的神居于正中最上的部位,地位最为尊崇;日月之下,左右相对两龙;华盖之下,又是交互虬结的两龙;画幅下部,力士胯下横有一条赤蛇。从它们的形体结构来看,又有区别:最下的眯蛇保存着爬行动物的原始形态;最上的神介乎于人和动物之间,是人格化的爬虫。上部和中部的四条龙,都是画蛇添足的龙,其中居于上左方的一条有翼,当是传说中的“应龙”。
(五)古建筑上的彩画龙纹
古建筑上的彩画艺术,渊源久远。据记载,春秋时代的建筑上便有彩画装饰。其后,建筑上的彩画工艺代代相传,并得到发展。
据一些学者研究,古建筑上的彩画可分为三类,一是和玺彩画,二是旋子彩画,三是苏式彩画。前两种多见于北方,故宫多用这两种彩画装饰。苏式彩画艺术主要为江浙一带的庭院所采用。和玺彩画艺术主要用于皇宫及其他高级建筑中,绘画的主要内容为龙凤。按清代彩画制度,和玺彩画是清式彩画中最高级的一种。一般以青、绿、红等底色衬托金龙图案。
建筑物上的彩画龙纹,多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设计龙的形象。明清皇宫建筑上的龙,形态多种,主要有行龙、坐龙、升龙和降龙四种。行龙和坐龙注重平稳,同时也注重龙的内在力量。升龙和降龙突出其矫健活泼的体型,强调其上升和下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