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风好正是扬帆时——黄陵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纪实

闻亦 李海燕 侯苍峰

跨越时空的变迁

2002年,是黄陵县教育史上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在黄陵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拼搏下,全县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工程终于在9月开学前全部完成。它的圆满完成,使全县三年级以上的小学生彻底告别了昔日分散、狭小、破旧、设施简陋、教育质量低下的村小,而今,他们兴高采烈地集中到校舍宽敞明亮、各门课程开设齐全、设备更为先进的乡镇中心小学上学。薄弱而分散的初、高中也撤并到名校和强校中去。这一艰巨工程的竣工,标志着黄陵县中小学布局调整比省政府要求的时限提前了4年,并且由四年级降低到三年级。黄陵人可以自豪地说:黄陵县在全省率先圆满完成了这一事关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

超前的行动,来源于党政领导对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地位重要意义的认识和对落实“科教兴县”战略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厉兵秣马,未雨绸缪。早在1999年9月,黄陵县委、县政府就召开了全县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教育工作会议,就是在这次会上第一次制定了全县教育改革分四步走的宏伟蓝图。第一步于2000年暑期搞完教育系统管理层的人事制度改革;第二步到2001年搞完全县中小学专任教师聘任制改革;第三步到2002年暑期搞完中小学布局调整;第四步到2003年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计划四年迈出四大步,从而促使黄陵的教育事业有一个跨越式发展。大气魄、大手笔,才能成就大事业。目前,前三步已如期圆满完成,且成绩斐然。凡到过黄陵的人,看到黄陵教育的巨变,无不羡慕称赞:黄陵——西部教育改革的窗口和亮点!黄陵——西部升起的一颗耀眼的教改新星!

把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作为全县各级党政工作刻不容缓的大事来抓

为了早日实现省政府关于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标和任务,为了炎黄子孙能够早日有一个高规格的教育环境,黄陵县教育局首先对全县中小学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发现,布局调整以前全县共有各类公办学校283所。在这283所学校中,有10名学生以下的学校25所,20名学生以下的学校76所,50名学生以下的学校87所,即四个年级学生不足一个标准班的学校达188所,占全县学校总数的72%,校均服务半径不足0.8公里。全县有校舍13万平方米,这些校舍中存在的危房学校78所,危房面积达3.9万平方米。这种布点散、小、多、破旧、脏、乱、差的实际,严重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对全县教育发展形成了“瓶颈”制约。为了彻底扭转这种局面,2002年4月17日,黄陵县委、县政府组织召开了“黄陵县中小学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动员大会”,将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工作作为2002年全县六大硬仗之一,统筹安排部署,县委书记高合元作了重要讲话。他说:“黄陵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当前,必须把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步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作为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来抓。”县长赵辉远在动员会上作了专题报告,他强调一定要把中小学布局调整列为2002年为民办实事的项目,并要求各级政府务必把这一“民心工程”抓紧抓好。

为了把这一“民心工程”做深、做细、做扎实,黄陵县不但把这项工作列为县、乡长一把手工程,而且还列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的政绩考核目标,县政府分别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合同书。在组织机构方面,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中小学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副县长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由县教育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

布局调整,任务重、时间紧,为了保证秋季按时开学,县人大、县政协先后组织了两次视察,县政府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把握进度,督促工作。主管县长刘亚宁几乎一有时间便深入施工现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教育局也要求各有关学校对每个工程项目进行质量跟踪检查,从施工放线到竣工验收,都严格把关,决不放过任何质量隐患。为了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县政府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危改办编《简报》,县有线电视台开辟专栏,随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由于全县在认识、组织、政策和措施等方面的不断加强,有效地促进了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保证了布局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

黄陵县属省级贫困县,一年财政收入仅5200余万元,但全县职工干部的工资就达7500余万元,是一个靠中央、省、市通过转移支付补贴的困难县。为了筹集资金,县、乡政府想方设法,四处活动,发动干部、职工捐,争取社会各界助,上延安、下西安争取同乡支持,全县共为布局调整争取到捐资款215万元。施工中,各乡镇长亲自抓工程的实施,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督促施工企业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斗,终于使全县54所危房学校于8月底全部改造完毕,彻底消除了安全隐患。其中新建扩建学校29所,新建面积达32468平方米;维修改造学校25所,改造面积31152平方米,两项共投资2813万元。其中后勤服务社会化投资1307万元。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撤销学校120所,学校由原来的283所减少到163所。保留学校中有高级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初级中学6所,完全小学(含中心小学)19所,初级小学(包括教学点)136所;小学除三个大镇(街道办、隆坊镇、店头镇)有2所完全小学外,其他乡镇只留1所完全小学,乡下教学点只留一、二年级。完全小学承担了全乡三年级以上学生就学任务,校均班级18个,学生800人,班均学生48人。初小承担了4华里以内、二年级学生的教学任务,教学点之外的初小全部撤销。6所初中,校均班级27个,学生1350名。至此,黄陵县比全省要求的目标提前4年,且降低到三年级,完全实现了中小学校的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

合点并校,走规模化办学之路,是一次改革,改革就难免有阵痛,但阵痛后必然是蓬勃生命的诞生。合点并校对农村教育发展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谁抓住了机遇,谁就在竞争中赢得了先机和主动

为了把布局调整这个“民心工程”办得让广大干部群众真正满意,黄陵县要求各级政府既要大胆,又要谨慎;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地做好以下工作: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充分论证。一是调查摸底草拟方案。2001年,教育局、督导室会同城建、计生部门和乡镇政府深入全县11个乡镇所辖各级各类学校,对每一所学校的规模、效益和当地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经济条件、办学积极性等问题进行了长达两个月详细的调查摸底。对每个乡镇0-5周岁儿童进行了调查和定量分析,依此草拟了《黄陵县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同时又将方案发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在此基础上对草拟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而后上报县委常委会,最后裁定方案,并以黄陵县政府名义向社会公布。

——树立典型,用典型示范引路。2001年,该县分别在侯庄乡和阿党镇进行了布局调整试点工作,两乡镇共撤并学校20所,并将农村三年级以上学生向中心小学集中。两乡镇的部分群众起初想不通,担心学校管理跟不上,担心学生太小自理能力差。经过一年的试点,取得了成功,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侯庄中心小学由前年在全县综合排名第六跃升到去年的第三名。同时,群众的负担得到减轻,顾虑得以消除,侯庄乡的部分群众思想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当年还不愿撤学校,到第二年却主动要求撤并。

记者在侯庄中心小学采访时也深深被这所学校所吸引。学校校园整洁,环境优美,达到了净化、绿化、美化。教学楼装修一新,特别是该校实行寄宿制后,后勤服务搞得十分出色。侯庄中心小学布局调整两年来,他们改善办学条件,使学生住得舒心;食堂办得好,饮食多样化,使学生吃得称心;管理实行责任制,安全使家长放心;并校后资源优化了,教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开心。目前,侯庄中心小学在杨建华校长的带领下办得越来越红火,不仅方圆几里的群众时有通过关系送自己孩子前来就读,就连相邻的宜君县去年夏季一下子就有95名学生慕名前来该校求学。

——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中小学布局调整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牵扯面广,工作跨度大,情况比较复杂。为此,在撤并的最后阶段黄陵做好了充分准备,一是随时准备应付群众可能的上访;二是对规划撤销的学校,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的态度要明朗、坚决,要积极诚恳地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努力说服群众服从大局。2001年阿党镇唐呼村村民、仓村乡石家硷群众以及去年桥山镇南长墙群众先后集体到县政府上访;仓村乡教委主任张康民还给我们特别讲了他们乡群众集体上访,他们妥善处理的事情。秦家塬小学是一所国家经贸委援建,国务委员王忠禹题词的希望小学,由于布局不合理需要撤并,群众不同意。为此,去年仓村乡秦家塬群众将问题反映到北京,国家经贸委派出工作组专程到黄陵县处理此事。在了解了情况,做通群众工作后,国家经贸委的同志于2002年9月3日同黄陵县政府、秦家塬村干部进行了深入座谈,并作出以下结论:(1)黄陵县将秦家塬希望小学高段并入乡中心小学的决策是正确的,符合政策要求和实际,应予以坚持。(2)秦家塬希望小学,校产为黄陵县政府所有,资源可随教育需要而调拨。(3)将仓村乡中心小学作为国家经贸委援建希望小学,秦家塬小学为该学校分校。(4)继续扩大援建支教活动成果。

实践证明,黄陵县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是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实践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既要大力度、细操作,又要敢于承受压力、善于工作;既要态度坚决、坚持原则,又要立足实际、灵活机动。只有这样,才能最后达到预期目的。

只有将布局调整、危房改造和后勤服务社会化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撤并学校,实行寄宿制,逼出制度创新:成立后勤服务公司,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

黄陵县布局调整的经验告诉人们: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后勤服务社会化三者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安全问题事关重大,危房一间都不能留,因此,危房改造就成了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如果不搞布局调整,那么就必须将所有危漏校舍无一例外地进行维修改造。据统计,黄陵县如果将危漏房全部维修改造,就需资金6800万元,这对全县将是个沉重的负担。从经济角度讲,每校每年按1万元计,减少100所学校,每年就能节约100万元。因此,黄陵县采取了以危改促调整,以调整压缩危改任务的全新工作思路。

布局调整以寄宿制为前提条件。宿舍与灶房像教室一样缺一不可。通过危改工作维修改造了教室和办公用房,实行寄宿制和扩大了寄宿规模后,学生到哪里去吃住?出路只有一条——改革,吸引社会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为了引资,县政府特别于去年8月5日及时举行新闻发布会,面向社会公开进行招商引资,先后为21所学校引资1307万元,专项用于学生食堂和公寓的新建、维修改造、租赁和购买。

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是一个全新的事情。为了积极稳妥,他们采取了虚心学外地经验,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大胆搞试点,不断探索改革的办法,推广后勤服务管理的先进经验,很快在全县成立后勤服务公司21个。对这些后勤服务公司,黄陵县要求:(1)理顺后勤服务公司与学校的关系。要使学校后勤服务公司与学校工作彻底剥离,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就必须取得法人资格。县政府召开工商、税务、物价、纠风、卫生等相关部门协调会议,各相关部门特事特办,一路开绿灯,迅速办齐了公司的一切手续。公司成为与学校并立、服务于学校的独立部门,投入了运营。(2)加强监督与管理。学校后勤服务公司,是独立自主、微利经营的公司,为了防止公司暴利经营,给学生增加经济负担,政府要求,工商、税务、物价等相关部门加强检查监督力度,教育局要加强管理,对达不到建设标准的公司,不准收费,更不允许私自提高收费标准。对降低服务条件违反公司管理制度的进行严肃处理,从重处罚。(3)强化考核与评比。各公司成立以后,由县教育局牵头,组织工商、税务、物价、卫生、公安、纠风、城建等相关部门,从硬件、制度管理、卫生等方面,根据行业标准逐校进行验收。合格者发给合格证,允许收费,同时,给食堂明确了最高限价。教育局统一制定了管理制度、服务标准,按岗定责,责任落实到人,制定了统一的考核评比细则和奖罚措施。从目前运行来看,公司管理到位,后勤服务措施得力,确实起到了解除家长后顾之忧的作用,后勤服务公司成为教师之家、学生之家。

中小学布局调整带来的新气象不胜枚举,黄陵县开始以一流的教育质量、一流的后勤服务回报社会

布局调整到位后,学校发生了明显变化。概括起来说:一是办学条件改善了,二是师资队伍加强了,三是教育管理规范了,四是教育质量提高了,五是农民负担减轻了。

黄陵县店头中学经过撤并后,其发展很快驶入了快车道,可以说是全县布局调整带来新气象的一个缩影。当我们慕名到该校采访时,但见学校背靠青山,依梯次而建,新竣工的教学楼、宿舍楼漂亮壮观,校园绿树掩映,百花吐艳,火红的校旗在秋日骄阳下高高飘扬,教学秩序一派井然,漫步校园,让人流连忘返。在谈到布局调整的好处时,该校李印栓校长显得异常激动,赞不绝口。他说:调整后由于管理和教师的加强,学校质量直线上升,以前在全县11个学校评比中排名倒数,今年排名跃入全县第四,获县“三合一”考试完成指标奖和质量进步奖。

规模办学后,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不但使学校甩掉了沉重的包袱,而且解除了不少家长的后顾之忧,如腰坪、双龙两校原来也住校,但由于住宿拥挤,脏乱不堪,条件太差,家长不放心,就纷纷让孩子在外租房。由于学校难以管理,家长疏于管理,结果不少学生迟到早退,还有的男生甚至抽烟、喝酒、偷盗。后勤服务社会化给学生建了高标准宿舍,夏有电扇,冬有电暖,管理也到位,学生公寓现居住800多人。有7个管理员,一层楼一个。同时,学校保育室、医务室各安排1人在公寓楼值班,校领导每晚轮流1人住公寓楼带班。开始有人要在外租房,现在都要求入住公寓。

——寄宿制的实行,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经过集体生活的培养,学生养成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和习惯,以及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扩充了素质教育的内容。比如该校初一(2)班学生武杰患严重的小儿麻痹,行走需拄拐杖,这个班学生就成立了帮扶小组。这个小组每天轮换到公寓楼把该生背上背下,坚持给他打洗脸水、洗脚水。对于特困生,学校成立了“帮困扶贫基金会”。基金来源:(1)学校拨一些(每学期用此款为30名特困生免去杂费)。(2)自愿募捐。党员每人每年捐80元。(3)教师捐。去年一次捐了7300多元。(4)学生家长捐。去年捐了3000多元。(5)学生(部分家庭经济条件好的)捐。现已捐3000多元。总共捐款13000多元,每学期资助36个学生,这还不包括学校免杂费的那30个学生。有一个学生贫困到难以维持三餐的地步,当班主任发现后,立即拿出100元钱让他先吃饭,并很快把他确定为帮扶对象,帮助他渡过难关,避免了辍学。

——实施布局调整后,学校规模扩大,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的效益,把原来布点多、规模小所造成的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2002年调整中把腰坪、双龙两校并入该校,县教育局让去车把双龙中学的实验设备带下来,结果去了一看,该校实验用品只有烧杯、试管和2瓶硫酸,最后只带回适用初中的15盘光碟,其余的全部留给了当地小学。而该校此前早已实现了“三机一幕”进教室,学生可操作的实验达百分之百。当然,这两校与该校合并后,那些学生就会和他们一样共同享受优质资源的教育。

——布局调整后把教研教改落到了实处,现在各方面专业教师相对集中,各类专业人才基本配齐,使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很快得到落实。如现在该校在初一开展的“课堂教学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初一、初二各选了两个实验班、对照班都开展起来进行对比。总体来看,布局调整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规模办学还有利于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过去规模小、布点散,不可能建立校园网,信息技术教育不可能实施。现在布局调整以后对建立校园网,实施素质教育能很快变为现实。

当然,布局调整关键是政府行为。像店头中学若不扩建修21个教室,总计2400多平方米的校舍,想把腰坪、双龙的学生搬下来就不可能。若政府不出台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政策和措施,这些学生的食宿就无法解决。因此可以这样说,后勤服务社会化是布局调整的必然产物,二者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感悟和启示

何中升同志是黄陵县实行教育改革竞争上岗被聘任的第一任局长。从1999年9月上任以来,他带领教育局一班人,充分发挥教育局行政职能部门的作用。黄陵县“教育四步走”,每一步如何走,他既是编剧,又是导演,还是主要演员。当记者问到为什么要把布局调整放在黄陵教育改革的第三步时,他说:一个地区教育要发展,不外乎人和物两个方面,就像作战一样,人的因素就是“将帅要有谋,军士要有勇”。人的因素没有挖掘出来,决定战争胜败在人,而人的因素挖掘出来了,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就在物,在此之前,我们已全部搞完了全县中小学的人事制度改革,人的潜力已挖掘出来了,竞争机制已建立起来了。要使教育再上高台阶,物的因素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所以我们就需要在这个大背景条件下努力推行布局调整。同时像危房改造、优化师资队伍、推行素质教育、开展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等等,如果不以这次布局调整为先导和前奏,是很难从根本意义上来实施的。此外,在当地经济发展因素制约下,农村教育投入也难以在短期内大幅度增长,要想既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实现其优化配置,又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农民负担,“合点并校”就势在必行。

学校的后勤服务工作能否搞好,是布点调整成果能否得到巩固的关键因素,也是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布点调整前,全县所有中小学的后勤工作,全部由学校大包大揽,每年都要给后勤投入大量的资金,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学生宿舍平均住20人以上,拥挤不堪,卫生条件很差;学生食堂饭菜质量差,价格高,种类单一且不卫生,学生、家长不满意。后勤工作已成为各学校的沉重负担,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布局调整后,如果继续沿用旧的后勤工作管理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后勤改革势在必行。

通过参观、访问,我们感到,黄陵人不但思想解放,敢为人先,而且所订规章制度严密科学、切实可行,使参观者不由得对他们由信服而佩服,愈佩服愈感到布局调整和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

当记者问到何中升局长对这次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有何体会和感悟,以及黄陵的经验对人们有何启示时,何局长深沉地讲:“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教育史上的一场革命,谁早先一步赢得这场革命,谁便赢得了人民和历史。改革是一件充满风险的活动,改革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必须具备‘两有一无’的素质,即有胆有识和无私,否则,将一事无成。”

对于黄陵县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省市有关领导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王侠、延安市市长张社年、副市长李文浩曾先后到过黄陵考察,他们都高度评价了黄陵的经验。王侠书记还特别肯定了黄陵县不等不靠、大胆探索、扎实工作的做法和已经取得的成绩。她指出,学校布局调整后,将学生集中起来,大量学生要寄宿学校,加强学校后勤服务工作就更加重要。推行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是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一项关键性的配套措施,是解决学校后勤服务滞后问题的一条好路子。各县区、各学校要学习借鉴黄陵经验,积极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引资发展后勤产业。

在黄陵的采访虽然结束了,然而黄陵人在教育改革中那种高瞻远瞩的胆略,以及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时时浮现在我们眼前,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在新的世纪里,我们面临着西部大开发的难得机遇。这种机遇首先是需要科学和教育去抢抓、去落实的,而黄陵的实践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我们热切地期盼黄陵教改这支如椽巨笔在黄土地上续写出更加灿烂辉煌的篇章,我们衷心祝愿黄陵的教改经验之花开遍陕北高原、汉江两岸、关中平原,在三秦大地争奇斗艳、竞相怒放!

选自2003年《陕西教育》第2期

作者简介:

闻亦,原名李文艺,出生于1949年10月,大学学历。在陕西教育报刊社从事编采工作30多年,编审职称,曾任陕西教育编辑部党支部书记、编辑部主任、审读室主任等职。30多年来,在省内外有关报刊发表言论、消息、通讯百余篇,主要作品有《永不熄灭的红烛》《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我国的诗教传统》《三秦全面实现两基巡礼》等;曾出版有《百字古文选注》《兴教群星》《初涉教坛》《教坛杏语》等著作。

李海燕,1977年5月生于西安,研究生学历,现在陕西教育科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鲁迅的教育思想》《爱迪生的母亲这样教育孩子》《要留史镜照中华》等。

侯苍峰,本科学历,法学学士。1997-2003年在陕西教育报刊社工作,担任《陕西教育》(月刊)编辑、记者职务,现任《西安烟草》报编辑、记者、美编等,兼任《烟酒茶新视窗》杂志烟草版主编。先后发表人物通讯、消息、专访、散文等100余篇稿件,其中《重炼五色石,新谱霓裳曲》《实现跨越式发展》等多篇新闻稿件在全省教育系统好新闻评比中先后获一、二等奖;先后主编、副主编或参编了《红烛新论》《初涉教坛》《青年教师教学艺术例谈》等7部散文集、论文集。连续多年被评为单位先进个人。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