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政府创造环境 人民创造财富——黄陵县田庄镇适应农村新形势转变职能的调查

王春梅

农业税全免之后,乡镇改革已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不容置疑的一个急迫而凝重的话题。乡镇工作职能究竟如何转变?工作重心是什么?记者最近深入到黄陵县田庄镇进行了调查。

田庄镇是黄陵县一个偏僻的小镇,辖17个行政村,3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820人。2004年,田庄镇根据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需求,围绕服务“三农”,大胆改革,彻底转变职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工作思路,一个“小政府”撑起“大服务”的蓝天,达到了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的目的,实现了政府管理体制的高效运转,极大地解放和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如今的田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工作职能怎么转?

“现在乡镇职能必须转变,否则我们就要失业,必须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粗放型向法制型转变,由行政命令向引导服务转变,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按照科学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为农民走向市场提供服务,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联合闯市场;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服务,积极寻找市场,组织开展定向培训,增强农民外出务工就业能力;为改善农民生活提供服务,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搞好村镇建设规划,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同时要切实关心特困人群和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妥善解决好贫困户和灾区群众的实际困难。”田庄镇党委书记朱俊龙如是说,他也是带领大家这样干的。

2004年,国务院一号文件出台以后,田庄镇党委经过一番认真思考和调查研究,找准政府服务职能与行政运行方式有效结合的突破口,创新施政理念,将帮助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加快发展镇域经济作为乡镇职能转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整合现行机构和职能,对原来设立的机构和职能进行重组,取消了沿袭多年“领导包片、干部包村”的工作体制,按照经济服务和行政管理两大职能,成立了党建服务队、农业服务队(包括果业服务、畜牧服务、能源服务、镇果树站)、基础设施服务队、计划生育服务队和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的“四队一办”。将原来除财政所、农村中小学、卫生院外的计生站、农机站、农经站、畜牧兽医站、司法所、文化站等“七站八所”的工作人员进行整合,按照职能全部编入对应的服务队。

机构设置的变化,改变了以往以行政“命令式”“强迫式”为主的传统工作模式,把乡镇工作由过去催粮要款的别动队、刮宫流产的突击队、忙于应付的游击队和催种催收的工作队,变成了产业开发的服务队、农村发展的指导队。按照“归口管理、发挥特长、因事定岗、因岗定人”的原则,镇党委副书记和副镇长等镇“领导”担任起新成立服务队的正副队长或办公室正副主任。领导和镇干部进行双向选择,队长在干部中选择队员,干部根据各自特长选择服务队,最终达到“双满意”。现在的新机构,从事综合管理的干部由原来60多人减少为12人,占18%,而服务人员就占到总人数的82%。

党建队长段云峰对记者说,客观地看,这次改革确实为我们的乡镇干部提供了一个充足的表现空间,我们再也不用“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一心一意干自己管的事情。两年来,村党支部班子更加团结,党员在农村发挥了科技致富、稳定社会、扶贫帮困的积极作用。

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成立以后,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大大方便了群众,简化了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所谓“为民服务代理制”,就是乡镇干部为农民实行免费全程代理服务,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多次办为一次办,变被动办为主动办,变随意办为规范办。南巨头一位外出打工的村民告诉记者,以前回乡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由于不知道提交哪些材料,跑了两三趟也没办成,现在她在外地打个电话就办妥了。低保户、贫困户的补助金,群众随到随领,对行动不便的他们就上门服务。田河村一果农高兴地说:“现在我们种苹果不怕买到假化肥农药啦,什么时间打农药、什么时间上什么肥,服务队早早就发通知、发技术要点,自己不会打农药,请技术员就可以了。”

“农民群众的文化知识有限,信息来源有限,最讲实惠,再好的产业、再新的技术,见不到利益,他们也不干。典型引路,技术指导,市场运作,这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农村工作队队长汪华告诉记者。

每一位干部深有体会:“工作职能的转化使紧张的干群关系缓和了,过去群众见了干部躲着走,现在看到干部主动往家里请,工作是忙了点,但是好搞多了。”

管理机制创新啥?

新的机构建立起来了,如何让干部职工适应新的要求,做好服务工作,是该镇职能转变以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加强干部职工学习,提高他们的服务技能和本领。作为新型乡镇干部,没有较强的政治思想和较好的业务素质咋能说服教育群众。促进农民增收,现在最关键的是尽快熟悉业务,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技能和本领。田庄镇按照“大教育、大培训”的思路,坚持政治思想教育不断线、业务培训不间断,把学习培训、提高素质,打造一支愿服务、能服务、会服务的干部队伍摆在重要位置。镇党委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镇领导和机关干部坚持半月一主题,一周双学习(周二学习、周四讨论)的集中学习制度,农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坚持一月一主题,半月一学习的集中学习制度。同时,还采取“走出去学习,请进来培训”的办法,组织领导班子、机关干部和农村基层干部先后赴杨凌、蒲城、洛川等地学习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实用技术,并利用多种形式,对镇干部进行市场经济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做到让农民会的、干部先会,要求干部学的、领导先学。目前,全镇85%以上的干部基本达到了“精一通二掌握三”的要求,成为服务农村经济的行家里手和农产品营销的“经纪人”。

加强镇党委班子建设,打造高速“火车头”。田庄镇党委坚持民主决策、民主议事和目标责任制度,坚持“班长抓班子、班子带队伍、队伍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夯实了班子成员的责任,副职领导有职、有责、有权,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大增强。镇党委书记朱俊龙、镇长牛亚军从繁杂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变驾驶员为调度员,集中大量的精力跑资金、争项目,形成了九牛爬坡、各尽其力和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整体工作格局。

加强考核机制的建设,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该镇坚持做到对镇属站所、机关干部、基层干部任务有“交代”,责任有“说法”,先后出台了《首问责任制》《效能考核制》等12项工作制度和考核管理办法。各服务队年初有目标、服务有标准、工作有要求、发展有指标。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实行集中办公、挂牌上岗,并设立便民服务室,领导带班、节假日轮流值班,工作期间佩戴胸牌,对干部的考核管理实行动态管理,末位淘汰,突出岗上竞争。管理机制的创新使机关干部工作任务细致化、工作目标具体化、工作程序透明化,大大释放了干部工作的潜能,激发了干部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造出一支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干会干的服务干部队伍。两年来,田庄镇先后有5名干部落选和待岗。经过自身努力,3名已经被重新聘用。一位重新被聘用的干部说:“镇上这种办法非常好,能逼迫那些不懂技术、不懂管理的人认真学习,练就过硬的本领,不被社会所淘汰。我自己就是因为没有实践经验,当初没有被招聘,经过自己一年的刻苦学习,现在也重新上岗了。”同时,他们还把6名乡土技术员吸收到镇产业服务队,在壮大了镇服务队力量的同时,调动各村年轻人学习技术的信心和决心。

加强村级班子,培养致富的“领头羊”。按照“交叉任职、精减职数”的原则,适当压缩村组干部人数,在县财政的支持下,把村干部的工资由原来的40-50元提高到250-300元,并把村干部的工资细化为基础工资100元、绩效工资100元,奖励工资50-100元“四大部分”,按照目标责任书,严格量化考核,月考核季兑现,形成了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和制度留人的良性循环机制,大大激发了村干部的工作潜能和工作主动性,服务意识增强了,服务水平提高了,服务的效果也明显了。选派5名优秀机关干部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村级组织得到了加强,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加强,使农村基层干部真正成为带领农民致富的组织者和服务者。

政府重点做什么?

“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我们为农民服务就是要解决单家独户难以解决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困难,从2002年起三年多时间,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300多万元。”镇长牛亚军在记者短短的两天采访中多次提出他们的观点。

近年来,田庄镇千方百计跑项目、争资金,不等不靠,帮民困、解民忧,每年坚持实施10件民心工程,各村组每年至少实施1-2个建设项目工程,使全镇的水、电、路各项基础设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彻底结束了住瓦房、吃窖水、走土路、畜耕作、无水浇的历史,彻底改变了镇村脏乱差的旧面貌。

刘家沟、田河村是地处洛河川道两个村子,本来自然条件就差,2003年秋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绵绵秋雨,使80%的窑洞出现险情,镇上积极协调,把该村列入国家移民搬迁村,彻底改变该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产条件。基础设施服务队队长罗红伟同队员们冒严寒顶酷暑,深入建设工地查质量、跑资金。群众感激地说:“虽然是给我们盖房哩,可他们就像给自己盖房子一样精心。”刘家沟整齐的三排平房已经建成,部分群众搬进了崭新豁亮的新村庄。田河村多半群众搬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塬上新家园,一家一个独院,三四间平房,一个小菜园,养花种草,高大的门楼可以开进小车,朱门白墙显得格外醒目。提起住新房,田进荣高兴得嘴都合不拢,说不完的感激、道不尽的好处。

田庄是个典型的旱塬,部分村组严重缺水。田庄镇坚持每年建一个引水项目,近年来,先后实施了月子塬、田河、南联、西王河、田庄街等5个引水工程,新建和改造水厂6座,不仅解决了人蓄用水,而且4300多亩果园实现水龙头入园。群众高兴地说:“过去我们做饭洗脸水都省着用,现在不仅有吃的水,还有种菜养花的水。”我们在田庄各个院落里都能看到新鲜的蔬菜,盛开的月季、牡丹……好一派田园风光。

俗话说:道路通,百业兴。田庄镇把修路作为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的首要任务,有计划,有安排。全镇乡村道路总路程有51公里,现在建成9.8公里的两条柏油路、13条39公里的四级沙石路,共计48公里,只剩3公里土路,今年内全部完成。修建生产路34条28公里,修建公路桥、生产桥12座,基本实现了交通道路网络化、主干道路黑色化。当地群众有句谚语:公路修到家门口,村连村,乡连乡,出门不用再发愁。

田河村与洛川相邻,隔河相望。两岸群众自古就有交叉种地、通婚、相互交流物资的传统。但是,来往就靠田河村的一条渡船,非常不便,镇上下决心修桥。市人大代表田拴成把此作为提案提出后,得到市委书记王侠的支持,当场拍板定案。现在一座长65米、宽6.5米、高38米的石拱桥架起来了,两岸群众高兴地称其为“连心桥”。

梁峁村在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注意了村庄的美化,实施村庄巷道、围墙、圈舍、厕所等多位一体改造工程。田庄镇目前已经改造13个村的巷道24条48公里,院落改造600多户,栽植绿化树8000余株。建成移民新村4个,整体搬迁2村128户510人;完成生态建设3.6万亩,全镇消灭了荒山,森林覆盖率比2001年上升了14.2个百分点,初步实现了村在林中,家在绿中,人在花中的和谐氛围。

如何领着农民干?

田庄是个苹果主产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苹果面积已经发展到1.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6%。为了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田庄镇确立了“优果兴牧建庭院促劳务,兴水修路帮贫困奔小康”的发展思路,先后在北巨头、南巨头、田庄街、月子塬、田河等村建立起省、市、县各级苹果示范园1000多亩;在南联、西王河、良峁、东石狮、洞咀等5个重点村,发展畜牧养殖户200多户;建成南联、田庄街、田河、南巨头等沼气、养殖、庭院经济综合配套重点村4个,示范户达到300余户。同时,镇果业服务队租果园90亩,建示范培训基地2处;镇畜牧服务队,在原镇办农场采取股份制的办法,投资38万元,新建起一个标准的良种繁育场,作为养殖协会的服务实体,按照市场规律向农民提供有偿服务,实现繁育、防疫、服务、示范一体化。庭院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全镇建成种、养、加、厕、圈、沼多位一体的庭院经济示范户320个,2004年全镇庭院经济人均增收70元,占到人均纯收入的2.8%,成为农民增收的补充产业。凡是农民想办,但技术不成熟,群众思想有顾虑的,镇上先在基地试验示范,通过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用事实教育群众、说服群众,使他们动心、行动。

提供信息技术指导。不懂技术,不善管理,是制约农民致富的重要因素。镇党委、政府发挥示范园、培训基地和党员文化活动室人才、技术、场地等方面的优势,建立健全科技服务网络,把基地办成农民学技术的课堂,在实践中进行科技培训,提高群众科技致富的本领。各专业服务队围绕农村发展,按照各自业务范围,坚持经常性的深入村组家户辅导培训,根据季节发放管理要点,发放新产品信息,通过形象宣讲,算账对比、现场示范、外出考察等形式,将党的富民政策和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原原本本地交给农民,使他们应用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发挥出科技兴农的优势。目前,全镇农作物和畜牧养殖良种率达到85%以上,科技在种养业生产增收中的贡献率达到70%。

组织引导,市场运作。农民单家独户闯市场受到一定的限制,引导农民闯市场是服务的关键。产业开发上,按照“一体两翼”的组织形式开展服务。“一体两翼”就是以农业服务队为主体,以服务实体(镇果树站和良种养殖场)和各产业协会为两翼的基本组织形式。去年,组建了镇果农协会和各村果农分会,把原镇果树站建成了集农资销售,技术服务、市场信息、果品营销为一体的全镇果业龙头企业,作为协会的服务实体,按照果站+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为果农提供产前指导、产中管理、产后销售的全方位一条龙服务。变群众出去“找市场”为干部为群众“跑市场”。2004年,镇果树站在指导全镇果业生产的同时,实现了微利经营,年营业额达到80多万元,实现利润10多万元。今年,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了协会章程,召开全镇果树协会会员代表大会,完善了各项制度,明确了会员优惠政策,群众入会积极性很高,目前已发展会员500多人。还采取干部入股、会员入股等办法,多方筹资30多万元,进一步扩大了果树站规模,把广大干部职工的服务质量和自身利益有机结合,把服务经营范围向果品包装、贮藏和加工等领域延伸。针对市场上假冒伪劣农药、化肥坑农害农现象,田庄镇把供应优质农资作为重要的一项任务,与正规厂家联系,由镇果站统一经销,农资质优价廉,成为果农的首选。经营伪劣农药、化肥没有市场了,街道上农资经营户主动要求与镇果站合作。田庄镇抓住有利机会,积极筹划组建田庄镇农资合作股份公司,统一进药渠道、统一销售价格,以彻底净化农资市场。预计今年果站(股份公司)的经营额可达200万元以上,实现服务和发展“双赢”。

如今的田庄是苹果满塬、杂果铺川、柿子核桃上台硷、刺槐松杨绕山转、圈舍牛羊肥良田的“桃园仙景”。

选自2005年8月1日《延安日报》

作者简介:

王春梅,女,1963年生,陕西省延川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程度。先后在延川县农机局、党史办工作。1992年调入黄陵县委通讯组从事新闻工作,现任黄陵县委外宣办、政府新闻办主任。在从事新闻工作10多年间,采写的新闻稿件和拍摄的新闻图片多次获省市好新闻奖。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