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大路之歌——黄陵县发展交通纪实

赵春光 马双喜

辉煌的发展史

翻开黄陵县的交通发展史,可以看到,他们创造了几项全市第一:第一个铺设柏油路面;第一个修建二级路面;第一个建设水泥路面;第一个执行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目前该县县管有三级以上油路219.9公里,其中二级公路89公里,水泥路面15公里,这在全市也是首屈一指。

这些第一铸造了黄陵交通建设的辉煌历史。

决战店(头)双(龙)路

黄陵县的道路建设在我市无论从数量、质量、速度上都名列前茅。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除了双龙镇外,全县11个乡镇都通了柏油路,其中县城到店头塬区复线、店头南川为二级公路,开了我市县上建设二级公路的先河。

90年代末,从店头到双龙不到20公里路,汽车往往要走1个小时。店头鲁寺村边,公路上能卧下牛的坑一个连着一个,遇到雨天,这里就成了一条长约半公里的泥河,有时连吉普车也过不去。像这样难走的路段还有几段,遇到了连阴雨天,双龙到店头就断了交通。这条路是310省道的一段,是连接甘肃的重要通道。到90年代末,甘肃境内的道路全部实现了黑色化,而店头至甘肃界的五里墩行路仍然非常难。

店头到双龙、上畛子这一段,煤炭资源非常丰富,双龙有名的千佛洞,上畛子的秦直道遗址及森林旅游资源极为丰富,道路不畅,使这些宝物长期得不到开发利用。1997年5月,省公路局局长视察了该路,明确了加快改建的原则。1998年元月21日,省交通厅主持召开了评审会,并以陕交计[1998]121号文件下达了“关于黄陵至五里墩公路店头至双龙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批复明确指出,该路建设总投资控制在6000万元以内,资金由当地政府自筹(含贷款)解决。县上遂请省公路设计院对该路进行了设计,当年夏季,省公路局召开了店头至双龙二级公路改建工程初步评审会,通过了初步设计,省计委以陕[1998]671号文件批复了初步设计,1999年10月省公路局正式批复了施工图纸。该工程采用二级公路标准,路基宽12米,行车道9米。原设计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后因资金困难,在建设中将其中的11.6公里改为沥青路面。

县上早就准备改建这段道路,但由于资金筹措困难,工程迟迟没有动工。县上领导认为,龙乡经济大发展,必须做好基础设施这篇大文章,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要为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没有良好的交通环境,是难吸引投资的。该工程早一天开工,这里的资源就早一天能得到开发,群众就早一天受益,国家级大矿——黄陵矿区也早一天受益。没有资金怎么办,县上决定在建设中筹措。他们认为,如果等到资金筹措好了再干,恐怕本世纪都修不起来。1999年11月,在料峭的寒风中,黄陵县路桥公司和山西省阳泉宏厦一建公司的员工就开进了工地,轰鸣的机械声打破了山区原有的宁静,店(头)双(龙)路正式开工,这里百姓多年的夙愿即将变成现实。

再难啃的骨头,也必须按时啃下来

修这条路可以说是啃骨头工程,地质复杂,滑坡多,地质灾害频繁,给施工带来了种种困难。公路建设者克服诸多困难,确保了工期。

店头至河脯村的9公里路段的地下全部是煤矿采空区,多年来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稳定的地质态势。将这条原有的三级砂石路改建为二级路面,路基要加宽,就要削山炸石,这无疑就使原有的平衡受到了破坏,造成了山体滑坡,有时半架山都松动了。有一段400米长的路基,原设计只有几百方土石方,由于滑坡,最后清理的土石方量达到了近万方,有的至今仍在滑塌。建设这条公路,仅设计外增加的土石方量就超过了1.2万方。

水是生命之源。然而,水对于公路建设工程来说却是大敌。由于施工区内山上林草茂密,植被良好,山体中的渗水非常活跃,刚刚修好的路基过个十天半月就开始翻浆,工程建设者先是在路基下垫大石块,无济于事,又不得不将排水渠加宽加深,以隔离山体渗水和地下水,并在地下水特活跃的地段每隔一段就做一条涵洞,这样无疑加大了投资,却保证了工程质量。

按原设计,这条路全部修成水泥混凝土路面。当修完店头镇到长墙村的5.6公里后,由于资金严重不足,县上决定将剩余的11.6公里多改为沥青路面。无论是建水泥混凝土路面还是铺设沥青路面都遇到了许多预料不到的困难。除了塌方、地下渗水外,老天也不断地制造各种麻烦,似乎是在考验广大建设者似的。今年夏秋,正是工程攻坚阶段,天上像开了窟窿,连阴雨下了20多天,雨水在低洼处集结,形成一个个大水坑,毁坏了刚刚修好的路基,雨水在山上渗下1米多深,石质山不堪重负,形成了新的塌方和泥石流。根除泥石流,整治被雨水泡毁的路基,还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任务。这可难坏了公路建设者,但他们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为了把被阴雨占去的时间夺回来,天一晴他们就抓紧时间干,施工队伍三班倒,24小时不间断。就是靠着这样的拼命精神,数九寒天战冰雪,盛夏伏天斗骄阳,今年10月底,终将这条道路建成通车,受到了县上的表扬。

领导身先士卒 共产党员奋战在第一线

在此项工程的建设中,领导坚持在第一线指挥,共产党员坚持在施工第一线。县委书记高合元、县长赵辉远经常到工地现场办公,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主管副县长冯有国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到工地去一两趟,协调解决拆迁、土地征用、资金等问题。只要工程中有问题要解决,就可以找到冯有国。交通局局长刘清元的车一年跑了近10万公里,上延安,下西安,找交通厅争资金,到财政部门诉苦要钱,有时一天时间从黄陵出发到延安办完事,再跑到西安,为的是在人家第二天一上班就能办事。副局长宋乃荣是个有名的实干家,在交通部门20多年时间里,几乎每条油路建设他都参与了。他由技术员晋升为工程师,修建店双公路时,他还是老作风,将被子扛到了工地,安营扎寨,工地成了他的家。鲁寺村的一处民居因其地下是煤矿采空区,地面出现裂缝,群众害怕房塌了已经搬走。老宋经过细心查看,发现裂缝已经稳定,不会有塌的危险,稍稍加固后就将行李搬了进去。除了到县上开会或者办事,一年时间他有200天人都在工地上。如果到工地上遇到他,你一定会认为他是个民工。他与副局长(监理工程师)赵世民一起坚守在工地上,技术上有了问题,协商解决,施工中有了问题,全力解决。退休在家的李琤,是个山西汉子,在黄陵干了一辈子交通,技术上是个能手,修建这条路,县上把他聘为监理。他是个只认质量不认人的黑脸,质量达到要求,他才会给你伸出拇指,质量达不到要求,他老脸一拉非让返工不可。谁要找他只能到工地上去,工程三个标段他几乎每天都去。他在工程施工最紧张的时候,施工机械由于没钱加油而要停工,他从自己家里拿来2000元,解了燃眉之急。张小鹏、张孝忠等局、公司领导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与工人同甘苦共患难。山西阳泉一建的同志反映,在全国他们也修了不少路,像黄陵交通局的领导实不多见。

经过两个年头,7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店双公路竣工了,以往要走两个多小时的路程,现在只要20分钟,路上一辆辆满载煤炭的汽车川流不息。道路好了,县上已经着手开发这里的旅游资源。据说,桥山林业局正在规划搞森林公园,旅游部门也在为开发双龙千佛洞做准备,双龙镇则准备围绕旅游开发搞三产。真可谓公路通,百业兴。

公路通 民富足 万事兴

汽车行驶在黄陵县隆太塬上的黄(陵)直(罗)公路上,不一会,车头由西向东,进入了一条油路上。同行的副县长冯有国告诉记者,这条三级油路是隆坊镇的段塬路,全长92公里,是今年新铺设的,有8个村4000余人受益。隆太塬是黄陵县的苹果主产区,这里与洛川同为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铺设了黑色路面,这里的苹果价格每公斤多卖0.2到0.5元钱。道路黑色化、硬化深受群众的欢迎。

段塬路是黄陵县乡村道路建设的一个缩影,是县上今年开工建设的12条乡村道路中的一条。

冯副县长的话,我们在田庄镇采访时得到了印证。王继文是该镇王圪崂村人,该村离镇上只有1公里路。往年到了秋季出售苹果时,由于是黄土路,遇到雨天,道路泥泞,车很难进到村里,每年都有汽车陷在路上,外地果商的车根本不敢到村里,村民只好把苹果拉到镇上,每台拖拉机要付20元运费,一车苹果就要付200元运费。如果天晴,外地车仍不愿来,就是来了,每公斤苹果也要少卖0.2到0.5元。川道的田河、刘家沟等村,路况更差,将苹果运到塬上公路边,每车运费就是500元。今年田庄镇将7.9公里的南梁路改建为砂石四级路,王圪崂村受益,苹果价格与柏油路边的村一个样,少了运费,少了一次装卸过程,每亩上等苹果多卖1000元不成问题。贾塬村的贾双全是专做苹果生意的,他的话中既有一种不知足的意味,更是一种企盼:“要是把我镇上的主要干道都铺上柏油,就是阴雨天,销苹果一点麻达都没有。”

搞好规划 提前设计 争取投资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动脉,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快慢,交通条件的好坏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当许多县都在为实现乡镇油路化奋斗时,黄陵县则把交通道路建设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农村,其目标是乡村道路砂石化、重要路段黑色化,在“十五”期间使所有乡村道路实现硬化。县上之所以把公路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就是因为农村道路的滞后已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以苹果为主导的产业开发受到了影响。县上领导认为,如果现在不实现这一转移,那么黄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受到极大影响,交通势必拖经济的后腿。基于这一认识,县上在90年代末就着手对乡村道路建设进行调研,去年规划并实施。今年县上制定并通过了《黄陵县乡村道路建设“第十个五年”计划》和《黄陵县2001-2020年农村公路发展规划》,对全县5年和20年内公路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对每条道路都进行了设计。在搞“十五”计划和20年规划之前,交通局就组织人力对要修建的路段进行了设计,拿出了施工图纸。这样县、乡镇决定修哪一条路,都不是盲目上马,而是有的放矢。在向上级报项目时由于资料齐全,都争得了投资。用交通局局长刘清元的话说就是:“提前做好准备,国家、省、市在哪趟车上有投资,我们就搭那趟车。”

调动两个积极性 四个一点保投资

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黄陵县的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全市第一个财政自给的县,县上曾投资近亿元用于文化、教育、公路和农村电网改造、乡村道路、广播电视、人畜饮水等项目建设。总之,只要是农村有项目,都是县上拿钱。这就给农民养成了一种习惯,路坏了看县上怎么办,电不通了找县长,甚至种地膜小麦也要县上出钱,不然就不种。不仅农民有这种想法,就连村和乡镇干部有这种想法的也大有人在。近年来,由于煤炭市场急剧变化,给黄陵经济发展蒙上了阴影,县上拿不出这么多的钱来为农民办事。在上面没投资、县上拿不出投资的情况下,如何建设乡村道路呢?

田庄镇的做法给县上领导以启示,这些本该由农民自己出钱的事也确实到了由农民自己出钱投工来办了。田庄镇有7条主干线,5条生产路,除了一条通往川道的路是修西延铁路时由建筑单位修建的,且已破烂不堪,其余的都是黄土道路,晴天是“扬灰”路,雨天就是“水泥”路,遇到阴雨天车基本上进不了村。该镇人均有2亩以上苹果,是县上的苹果主要产区之一,道路等级低下,使农民每公斤苹果少收入0.4元到1元钱。道路不畅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镇上从1999年开始,就把道路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他们请来了县交通局的技术人员,对全镇的道路进行了规划、设计,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一年干一点,坚持数年干完。刚开始时,村民都等着国家或县上投资,自己就是不想出钱、出力,镇上就先找有积极性的村子干。缺乏资金怎么办?镇上采取的办法是:向省、市争取一点,请求县上补一点,镇上投一点,村民集一点的办法解决。到去年底,他们将5公里的不上等级的乡村土路改建成了四级砂石路后,受益村当年的苹果就比没改建路的村子的价格每公斤高出了0.2元到0.5元钱。群众看到修路立即就能见到效益,今年要求修、改建路的村子挤破了镇政府的门槛。在镇人代会上有的村以代表提案的形式,要求改建村组道路。今年春季镇上把南联、南梁两条路列入了改建计划。社地村的群众急了,挡住了施工的机械,不修他们村里的路就不放机械,村里人主动投工投料,人均投石子5方,投劳近20个,一鼓作气修成了砂石路。到10月底,这3条道路的改建任务全面完成,总投资达到62万元,汽车行驶在刚改建的路上速度能达到每小时80公里以上。

田庄镇镇长朱俊龙认为,乡村道路改建,关键是如何把政府的积极性和农民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群众有积极性,政府如果没有积极性,一家一户难以办到的事就无法办,没有人组织不行,尤其是修路这样的事。反过来说,政府有积极性而群众没有也办不好。今年群众的积极性特别高涨,在这3条路还没修好时,川道的农民就一拨一拨地找政府,要求修他们的路。本来安排在明年干的事,群众不行,只能今年干了。没办法,只好把田家河、刘家沟两个川道村的7公里多道路也列入改建计划。其次是解决投资问题,乡村道路建设乡镇和农民是投资主体。镇上资金也非常紧张,就派出了推土机平整路面,镇上只是加油和发司机工资,村民采取投劳投工的办法投资,人均拉2到6方石子,路边水沟都由村民挖,石子不足部分由镇上投入。川道两个村由于人口少,人均投石子近10方,人均投劳在l5个以上。仅此,镇上就投入了47万元,县上补贴225万元。

道路好了,不仅苹果卖上了好价钱,更重要的是,干群关系也密切了。朱俊龙反映,现在到庄里去开会,群众到的齐了,政府干部说话听的人多了,群众有了想法、看法也肯给干部说了。他的话再次证明了努力学习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只要我们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最根本的利益,就会得到群众的拥护。

遵循公路三好原则:修好 养好 护好

汽车奔驰在黄(陵)直(罗)公路黄陵段上,你感觉不到颠簸,平整的路面,使汽车的行驶速度达到了每小时100公里。要知道这条路自70年代初修建以来,30年一直没有大修过。这在延安市公路建设史上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奇迹。

专家们揭开谜底,奇迹来自养护。省公路局的领导多次来此视察,对这段路的养护赞不绝口,要求总结经验在全省推广。

交通部门有一句行话,公路三分建七分养,说明了养护的重要。在道路养护上黄陵县创造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地方道路养护国家拨款很少,每个道班只有不到2万元。要想让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黄陵的地方道路养护就是在这两难的境地中开展工作。每个道班都在只有这不足2万元资金的情况下,养好路,护好路。县上经过多年的探索,在公路养护中推出了承包制,将道班承包给班长,实行经费包干。承包制最大的好处是,减少了养路人员。实行承包制后基本上都是道班班长一人上班,全家帮忙。平时一般性养护都是班长干,突击性的工作则由班长一家人、雇人或者请人帮忙。

资金不足一直困扰着道路的养护,在黄(陵)畛(上畛子)公路显得尤为突出。这条省道原来每年列养护资金为80万元,现在只有10余万元,减少了80%左右。为保这条路的畅通,道班工人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这条路山体渗水多,地下水发育旺盛,老天降雨也多,这都给养护工作带来了困难。这条路上的几个道班的班长,几乎没有一天不在路上垫路、拉石子,有时还不得不动员家人、亲戚、朋友来帮忙,要是遇上了寒暑假,连孩子都上了阵。他们之中许多人如果县上不开会,一年都没有时间到县城走上一次,至于带着妻儿老小到外地旅游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这就是我们的养路工,这就是我们的道班班长。他们的收入是付出同等劳动最低的,他们的品德是高尚的。他们就是这样默默地工作着,他们以透支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为代价,为黄陵的经济做着贡献。

道路养护最关键的是把季节性养护和经常性的养护结合起来。黄直路的成功也正在于这一点。每年开春,道工们就开始清除路边排水沟中头年冬天风刮入的杂物,疏通涵洞中的淤塞泥土,保证排水畅通。修理被汽车碾压坏的路肩。清明节一过,道工们就进入了突击维修阶段。经过一个冬天,一些路面出现了网状裂纹,如果不处理,雨水就会从这里渗入地下,造成道路翻浆。道工们就抓紧这段时间对要修理的柏油路进行开槽,为彻底修理做准备。5月份是修理油路的黄金季节,此时气温高而雨水少,道工们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天刚亮就上到了工地,连吃饭都在工地上,天黑了才能收工。头上烈日晒,地上柏油烤,身边是几百度的柏油桶和喷枪,刺鼻的气味熏得道工们一天下来连饭都不想吃。“五一”节7天长假,当别人携家人出去旅游时,道工们却战斗在这火炉一样的环境中,为黄陵的交通建设默默地做着自己的贡献。整个5月份,道工们就是这样度过的。

遇到了突如其来的灾害,道工们就要及时组织抢险。今年7月26日晚上,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袭击了黄陵县,各条道路都出现了塌方,道路低洼处成了水塘。水是公路的大敌,如果不及时清除道路上的积水,就可能造成公路翻浆毁坏道路。黄店塬区公路、桐(树底)店(头)公路多处出现塌方和积水。第二天天刚亮,道工们就开动机械,战斗在公路上,消除塌方和积水。他们没日没夜地干了两天,除了一处土桥工程外,所有的道路都通了。

道路养护是一项繁琐而枯燥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工作在公路上。除了季节性的养护外,更重要的是平时的养护。平时的养护体现一个勤字。眼要勤,腿要勤,手也要勤,发现哪里排水渠道不畅了,及时疏通;哪里路肩坏了,赶快修好;哪里路基有了坑立即补好。盛夏季节,道工们则忙着铲除排水渠和路肩上的杂草。秋天黄叶落,万木萧条,道工们则忙着将排水渠道打扫干净。冬季来临,他们要忙着为来年春季的道路大整修准备石子等材料,并拉运到明年施工的场地或者道班。

道班班长的收入一般都很低,一年不超过5000元。为了增加其收入,县上制定了比较优惠的政策,并创造条件使他们生活得好一些。道班一般都有几亩地,县上鼓励班长种苹果、蔬菜或者搞其他经营,其收入归班长所有。有的道班一年收入在万元以上,少的也有2000元,弥补了道工们的收入。为了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县上给道班装上了有线电视,配备了电视机。

在乡村道路养护上,黄陵县也创造了好经验,实行目标责任制,各乡镇包干养护辖区的道路,各村组包干养护自己的路段,各村组将路段划段包干到户。明确责任区,谁的任务谁完成。每年开春、夏季、冬季实行集中养护,平时养护任务大多是每三到五户聘一位责任心强的中、老年人担任护路员,其报酬由这几户负担。如遇灾害,抢修道路时全村人都出动,以保畅通。此举解决了以往乡村道路有人修建无人养护或养护责任不明确的问题,把责任落到实处。

选自2001年12月7日《延安日报》

作者简介:

赵春光,1955年出生,陕西吴起县人。现为《延安日报》社记者部主任。

马双喜,1964年出生,陕西洛川人。现供职于黄陵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