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高原壮歌——黄陵县“三通”建设大发展纪实

艾庆伟 春光 红春 双喜 春梅

具有战略眼光的黄陵人,站在高原望世界,脚踏实地图富强,他们把基础设施作为致富奔小康的突破口,并取得了长足发展。10年来,他们在地委、行署的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抓通路、通电、通信建设不动摇。尤其是在程安东省长亲自抓延安“三通”建设以来,黄陵“三通”建设更是高潮迭起。在这块轩辕黄帝长眠的神圣土地上,11万英雄的黄陵人,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创造了高原“三通”建设史上令世人刮目相看的奇迹:1992年,黄陵县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村村通电,成为全省农村通电“状元”;1995年,黄陵县12个乡镇有8个镇都铺上了黑色的柏油路,191个行政村全部通汽车,提前实现了程安东省长提出的村村通公路的目标。黄陵县好路率连续4年名列全区前茅;黄陵是陕北高原上第一个开通移动电话的县,从而实现一机在手、漫游天下的梦想。

“三通”兴,百业兴。“三通”建设的迅猛发展大大促进了全县经济的繁荣。据统计截至1995年底,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较“七五”末增长和增加了78.5%、25.5%、107.38%和427元。黄陵县早已率先在全区摘掉了吃补贴的帽子,今天正大步向我省经济强县行列迈进。

十年磨一剑,劈一条致富路。黄陵县是如何发展“三通”事业的呢?他们成功的经验在哪里?带着这一个个问题,顶着高原8月的骄阳,穿过那丰收的田野和机声隆隆的工厂,记者踏上了这片神奇而生动的黄土地。



发展“三通”建设,领导是关键。这是记者在黄陵采访“三通”建设找到的第一个答案。黄陵县“三通”工作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领导重视。10年来,领导班子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发展“三通”建设的大战略始终未变,而且一届接着一届干,每届都有新成果。现任县委书记张棠棣、县长薛光明发展“三通”的认识更明确,信心更大。黄陵县领导班子经过艰苦实践形成了一个共识,经济要发展,要再上新台阶,就必须巩固财政扭补成果,必须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财源;经济要发展,还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建设、发展环境。他们经过论证,确立了立足县情,着眼长远,以大魄力、大动作、大投入,狠抓路、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县级六套班子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做到了思想上有位子、工作上有点子、计划上有盘子,做到了级级有人抓,层层有人管,对已确定的交通、通信、电力等建设项目,各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乡、村全力以赴,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快了工程进度,保证了施工质量。在工程建设中,薛光明县长、贾永录副县长等县级领导还经常亲自深入建设工地,督促检查,现场办公,及时研究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项目办的同志跟踪工程建设、检查资金使用情况和工程质量及工程进展情况。各乡镇主动出击,积极配合。为了让各级领导干部对“三通”建设在思想认识上有一定的高度,县上还多次组织学习考察团,不远千里赴山东学习,学习山东发展“三通”致富奔小康的成功经验,具体感受山东“三通”建设迅猛发展给当地经济带来的巨大益处。县上一位领导对记者说:“一进入山东境内,那宽展、平坦、四通八达的公路,真让人心情舒畅,假如我是投资者,也愿意到那里去投资做生意。”山东的成功经验,更加大了黄陵人对“三通”建设的信心。由于各级领导认识统一,行动一致,使基础设施建设在“八五”计划第一年就完成总投资500万元,修路100公里,建桥17座,架电线百余公里,城区和煤城店头程控电话一次到位,桥山、侯庄、龙首、康崖底、隆坊、仓村、阿党等乡镇当年就甩掉了“摇把子”,用上了程控电话。

在黄陵“三通”建设发展史上,应当记住薛光明县长这个人物,他为黄陵县的“三通”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全省还没有掀起“三通”建设热潮之前,他就在深入调查研究黄陵经济状况后,提出了首先要发展水、电、路、通信建设的构想。他在资金紧缺、认识不一致的情况下,硬是把这些大胆的构想变成了行动。他的一位同事对记者说,为了黄陵“三通”事业,薛县长头发都稀了,但他信心不倒。他常说,当一个领导干部,不是会说几句大话就行,要为老百姓办几件实实在在的事,办几件对人民群众有益的事。黄陵是个山区县,虽然地下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但从长远看必须培植新的财源,必须筑巢引凤,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他常说,没有一个好的基础设施,强县富民、奔小康,那都是纸上谈兵。

也正是由于黄陵县各级领导对“三通”建设认识明确、措施得力,从而在黄陵四镇八乡形成了干群齐心抓“三通”,万众合力做奉献的大干局面。



抓落实得力。这是记者在黄陵采访中找到的又一个答案。黄陵人抓“三通”不是喊在口号上,而是落地有声。若要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这在黄陵已成为群众的口头禅。修路,是黄陵“三通”建设中的当务之急。黄陵地下有着丰富的矿藏,但道路不畅,严重影响了煤的开发和外销,造成了黄陵抱着“金元宝”讨饭吃的被动局面。县委县政府发出修公路、兴交通的号召,得到了全县干部群众的一致拥护。首先摆在黄陵人面前的是店头公路老大难问题。店头,自古是出煤的地方。店头地区的山川底下蕴藏着27亿吨煤炭。这里的煤因发热量高且低灰硫而享受出口的免检,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但店头公路的恶劣状况,大大制约了这个聚宝盆的开发。在修店头路之前,黄陵至店头之间的27公里道路连三级公路的标准也达不到,而且到处是卧牛坑,煤车顺利通行也需要3个多小时,道路不畅使不少煤矿的煤因运不出去而发生自燃现象。严酷的现实告诉黄陵人,交通已成为制约该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于是,县上下决心,决定改建黄店公路,在上级的支持下,县上又从财政拿出一笔钱投入到该项工程中。

黄店公路是全县公路改造的第一炮。这项工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黄陵“三通”建设的全局。县上组织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组成了善打攻坚战的筑路大军开进店头。经过近两年的奋战,卧牛坑填平了,路面修平展了,一条标准的三级公路改建成功,车日流量可达3000辆次。南川有车村煤矿、红石崖煤矿、还有一批批村办煤矿,国家还将在这里进行大规模的煤田开发。靠眼下这样的公路是不能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修建一条二级公路已迫在眉睫了。但钱从何来?县上的决策者们经过数次上北京、赴省城,最后敲定了“贷款起步、集资修路、收费还贷、滚动发展”的修建南川二级公路的方案。

南川公路于1987年9月破土动工,受益矿和省、地、县共集资387万元,贷款813万元,经过筑路大军16个月的艰苦奋战,于1989年1月1日正式建成通车。从此,腰坪到店头,汽车运行只需20分钟。南川人说:“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今天变成了平滑如镜的大道,这全凭改革开放的福。”

要彻底解决黄陵店头煤炭外运问题,仅靠黄店公路是不行的,必须在仓村源上另辟一条道路,这就是黄店原区复线二级公路。黄陵人修建原区复线二级公路的方案,很快得到了省上领导的支持。省政府召开了省长办公会议,发出33号纪要,并作出了按修南川公路的办法筹资修建黄店复线二级公路,以加快黄陵煤炭开发步伐的指示。此公路全长24公里,1992年12月破土动工,1993年底主体工程建成,1995年交付使用,1996年2月正式通车。这条公路的修通,标示着黄陵公路建设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自此之后,通往店头的公路可满足万辆车次的通行,公路炭煤运输能力可达到1000万吨。

公路建设为煤炭事业的腾飞插上了翅膀。煤城店头的煤矿达150多个,出现了曹家峪、集贤、张湾等5个产值过1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的行政村。以煤炭为主体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全县12个乡镇都有煤矿,少的办一两个,多的三五个。各乡镇煤矿年创利润少则20多万,多则百万元。煤炭的开发又带动了运输、服务业的发展,仅店头镇每天流动人口达两三万。该镇建起各类商贸市场七八个,从业人员数以千计。全县从事煤炭运输的车辆不下500辆。无论是黄店路、原区复线,还是南川公路两侧,都形成了经济开发带的雏形。饭店、商店、旅店、修理部、加油站应有尽有,公路两侧的高效农业开发方兴未艾。

有了公路就更有希望脱贫致富。大路大富,小路小富,无路不富,这已成了黄陵的共识。在抓好通往煤城店头公路建设的同时,县上还采取得力措施狠抓县乡道路和乡村道路建设。按4:4:2的比例,县、乡和群众筹集乡村道路建设款,一些比较贫困的乡村和一些控制工程由县上投资。此举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修建公路的积极性,形成了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的可喜局面。据不完全统计,从1990年到1994年,全县共投资1825万元,新修、改建乡村道路31条,共233公里;建桥35座,使全县191个村都通了汽车。1992年至1994年,县财政投资530万元,使侯庄、田庄、阿党三个乡镇通了油路。

在黄陵,你到处可以看到,县上把修公路和产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抓。黄(陵)直(罗)路横穿隆太原,黄(陵)石(堡)路跨侯庄原,桐(树底)店(头)路穿越隆太原连仓村原。县乡道路已呈网状化分布。在兴建公路的同时,公路两侧产业也在形成。这些原区恰恰是高效农业开发区,全县5300多公顷苹果、667公顷烤烟全在原上。沿沮河川从店头到秦家川,黄店公路和210国道的近50公里道路两旁,是1000棚大棚菜和万亩蔬菜基地。县城所在地是旅游商贸区,黄帝陵一期整修工程已竣工,中华万岁祭园已进入招商引资阶段,一批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已建成。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四通八达的公路建成,必将全方位推动黄陵旅游业的发展,为黄陵旅游业带来美好灿烂的前景。

公路的兴建,交通的繁荣为黄陵县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5年与1990年相比,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由134940万元增加到139917万元,县财政收入由2121万元增加到47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21元增加到1168元。

黄陵县的公路等级,每平方公里拥有公路里程都遥遥居于全区前列。在黄陵县的公路建设上,除了县委、县政府及各级领导的重视,还倾注了一批“老交通”的心血与汗水。原县交通局局长寇保珍,在交通战线上干了30多年,他任交通局长10多年,正是黄陵县公路大发展时期。修建黄店原区复线公路时,银行贷款到不了位,为了落实贷款,他一个月跑过10趟西安。他为修路筹资不知吃了多少闭门羹。每年腊月二十五以后,人们普遍关心的是如何过好年,但寇保珍却更忙了,他到省交通厅、公路局及有关银行单位汇报工作,联系项目。他是一个有远见的领导,在他任职期间,投资数10万元,组建了一支机械化施工队。这支施工队成为黄陵“三通”建设队伍中的一支劲旅。

县交通局副局长宋乃荣,今年48岁,是一名工程师。或许是长年接受太阳紫外线照射的缘故,他脸色黑黑的。他22岁就当了养路工人,靠着勤奋,成了一名技术人员。黄陵县管公路的测绘都没离开过他。店头南川公路就是由上级部门委托他带着局里的技术人员搞的设计。这条公路和黄店原区复线公路及黄石路的建设,他都担任技术总监,每天坚持在工地工作10多个小时,从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在修筑店头南川公路时,他断断续续拉了一个多月肚子,但他没有休息一天。工人们说,老宋的梦想在公路上,公路就是他的命。

地方道路管理站站长侯本华,这位52岁的山东大汉,与公路整整打了35年交道。他当了站长以后,仍然成天泡在公路上,还经常和道班工人们同吃同住。公路三分修七分养,老侯成年累月工作在第一线,由此掌握了路况也掌握了道班工人们的思想状况。黄陵县好路率连续5年以两个百分点递增,去年已达74%,多年居全区之首。应该说,这里面也有老侯的一份功劳。

现任交通局局长刘清元,是一位有抱负的实干家。他曾当过乡镇领导,对公路建设的重要性,也许认识得更为深刻。他一上任,就一心扑在公路建设上,搞调查,跑项目。他有着更为宏伟的构想。他说,要继续抓好已定下的项目,要在公路的高标准上狠下工夫,一定要使黄陵的公路建设与它所处的历史地位相一致。



电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之一。电力水平的高低几乎决定了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黄陵县在“三通”建设中,始终把电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黄陵县电力局是个老先进单位,该局广大职工曾为黄陵的电力发展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1992年,黄陵县率先在全省实现村村通电,成为闻名全省的农村通电“状元”。该县综合供电能力也处在同行业领先地位。该局曾多次受到西北电管局及省、地领导的表彰奖励。截至“八五”末,该县除拥有地区管辖的35千伏、110千伏三条输电线路外,县上还建成6-10千伏配网线路9条,总长488.8公里,建成35千伏变电站4座、110千伏变电站1座,变电容量达1500X2千伏安,使农网布局趋于合理,供电能力不断提高。1995年,售电量达2456万千瓦时,销售收入达638.77万元,分别是“七五”末的175%、200%,供电可靠率达96%,设备完好率达98%,创连续安全运行530天的历史最高水平。电力事业的发展,大大促进全县经济的发展。黄陵县政府领导对记者说,黄陵县的经济发展,其中有着黄陵广大电力职工不可磨灭的功劳。

在黄陵采访,黄陵电力职工的服务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不以自己的行业优势而高高在上,他们始终坚持“人民电力为人民,黄陵电力为黄陵”的宗旨,开展优质服务。哪里有机声隆隆的工厂,哪里就有电力职工忙碌的身影。他们除经常组织广大职工学习有关电力知识外,还组织广大职工深入工厂、农村与工人、农民交朋友,了解用户情况。该局负责人说,制度上墙容易,但如何真正落实才是根本。他们让广大职工真正从感情上、思想上参与到黄陵火热的经济建设中去。让职工认识到工厂和农村的事就是自己的事,那样服务才能赶上去。他们还根据该局的具体情况,出台了一系列奖罚制度。遇奖、遇罚,看制度,不用上会研究。黄陵县电力局的这些行之有效的作法,大大推动了该局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黄陵电力局工作走在全省、全区同行前列,但他们并不满足,有关负责人充满信心地说,黄陵电力事业的前景是光明的。黄陵地下有几十亿吨优质煤,煤转电已成为未来黄陵电力事业大发展的突破口。对这一点,我们充满信心。他还说,如今有的煤转电工程已经开始实施,有的还在论证中。黄陵的明天,不但自己能全部解决自己的用电问题,还将在不远的将来,把来自民族圣地的电流,传遍神州大地。

黄陵迅猛发展的邮电通信事业,令世人刮目相看。在“八五”期间,黄陵邮电实现了电话交换数字程控化、长途传输光缆化,同时在陕北率先开通无线寻呼及移动电话业务。到“八五”末交换机总容量达到5742门,是“七五”末的3.4倍。目前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2.8部,超过全区乃至全省平均水平,并出现了电话村。仅农村电话装机达1300多户。“八五”与“七五”末相比,邮电固定资产达1290.28万元,增长6.9倍,邮电业务收入达到449万元,增长3倍,职工人均业务总量达3万元,增长2倍,市话用户达1768户,增长了6倍,农话用户增长4倍。到目前全县共有农村交换点10个,具备了村村通电话的条件。GSM用户和无线寻呼实现零的突破,分别达到47户和300多个。邮政储蓄余额达到2174.63万元。邮政快件、特快专递、礼仪电话等新的业务迅速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高速发展的邮电通信业务大大缩短了黄陵与外面世界的距离。

黄陵县邮电通信事业的发展,凝聚着黄陵广大邮电职工的心血。近年来,黄陵邮电局始终把通信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局领导重视,全局上下齐心协力,加快了通信建设步伐。1994年,在全区通信建设会议之后,该局决策者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超前发展意识,把建设的侧重点转向农村通信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适度超前、一步到位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向能力要效益的指导思想,制定了通信“一网两化”的战略目标,促进了农村通信建设的发展。为了全面落实省长办公会议指示和全区农村“三通”会议精神,黄陵县邮电局及时成立了以张立平局长为组长的农村通信建设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了职责,把各项任务、目标落到实处。县政府主管县长窦建民,多次深入各基层邮电所了解情况,掌握进度,现场办公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今年,全区通信建设工作会议之后,地区局把该县农村通信“两化”建设作为全区试点之一。为了加快工程进度,节约资金,该局组织了5个精干的施工队,在施工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市话施工队在刘西平副局长的带领下,顶风雨,战酷暑,投入市话工程中。刘副局长以身作则,学着爬杆、滑板、接电缆,两个多月的工程使他成了爬杆、接线能手。大家都说他人晒黑了,累瘦了。他笑着说,黑怕啥,黑说明咱健康。为了加快工程进度,连妻子生病也顾不上回家。在他的带领下,市话班上半年完成了市话配线电缆延伸2.5皮长公里,放配线电缆46条,接分线盒67个,整治用户线1420对,发展用户425户,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用户和群众的好评。在这5支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局管理干部组成的施工队,职工们称之为“第三施工队”,这支队伍由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组成,有局长、管理干部和驾驶员,由电信、邮政和后勤服务人员组成的临时施工队。其主要任务是承担全县农话交换点集镇杆路、电缆、交换机、传输设备、机房和照明设施安装、持续、发展用户、调测等。这支施工队虽然不是专业施工队,但大家心里有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保证完成任务,创全区一流施工水平。在局长张立平同志的带领下,工程的速度和质量是众所周知的,集镇杆路和电缆接续两天一个点。在施工中,张立平局长自始至终参加工程建设,早出晚归,还要处理日常工作,他既要当指挥员,又要当战斗员,和大家一起抬杆、拉线、搬设备、运材料,脏活、重活、险活抢着干,用自己的行动影响职工。工程开始时,他还在医院住院治病。他放心不下,就带着口服药上了工地。到工地后,他早出晚归,甚至几天都不进家门。局办公室主任刘永斌同志在妻子出差的情况下,为了不误参加“三通”建设工程,将正在发烧的孩子托给他的姐姐照料,自己一头扎进了工地。

这就是我们平平凡凡的邮电职工,这就是我们黄土地上英雄的绿衣使者!有这样的邮电职工,黄陵邮电通信事业必然会一年上一个台阶,通信事业必然会更加兴旺发达。

黄陵县在抓好“三通”建设的同时,还下大决心,不惜资金,解决了黄陵农村水质差、群众饮水困难的问题。

水的问题是长期制约黄陵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健康水平提高的突出矛盾。为了解决好这一矛盾,在中央、省、地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支持下,该县从1985年起在全县开展了大搞以实现自来水为主的农村改水工程。经过10年努力工作,到1995年底,全县共完成工程总投资1546万元,其中县财政投资400多万元,建成农村饮(改)水工程164项,其中世行贷款工程103项。工程主要是泉水、深井、浅井、水窖工程四种类型,建成农村水厂164个,使全县12个乡镇的142个行政村用上了安全、卫生、方便的自来水,受益户达15307户,其中龙头入户1.1万户,受益人数达7.6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近95%,结束了祖祖辈辈长期缺水的局面,使广大农民群众的吃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黄陵县还大兴水利工程,全面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黄陵县“三通”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得到了省、地各级领导的一致肯定和表扬。最近,延安地区领导带领地区“三通”办、邮电局、电力局、交通局等单位领导,就该县“三通”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大家一致认为,黄陵县“三通”建设整体规划科学合理,部署细致周密,资金到位高,工程质量良好。

英雄的黄陵人并不满足所取得的成绩,他们给自己立下了更高的目标,要继续完善“三通”工程管理,加强重视环境建设,力争成为陕北地区“三通”典型示范县。开放开发的热潮正在黄陵掀起,通向富裕的康庄大道正在拓宽。黄陵的今天是火热的,黄陵的明天将会更加灿烂、辉煌。

选自1996年9月7日《陕西日报》

作者简介:

艾庆伟,安塞人。现任《陕西日报》社延安记者站站长。

红春,原名蔡红春,陕西省黄陵县店头人。原任黄陵县委通讯组组长,现已退休。

春梅,1963年生,陕西省延川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程度。先后在延川县农机局、党史办工作。1992年调入黄陵县委通讯组从事新闻工作,现任黄陵县委外宣办、政府新闻办主任。在从事新闻工作10多年间,采写的新闻稿件和拍摄的新闻图片多次获省市好新闻奖。

双喜,1964年出生,陕西洛川人。现供职于黄陵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春光,吴起人,1955年出生。现任《延安日报》社记者部主任。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