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实现黄陵经济世纪新跨越——黄陵县抓住机遇发展特色经济扫描

姜润虎 王春梅 云胜

“黄陵经济已开始走出低谷,黄陵经济已步入快车道。”在经济低迷的阵痛中经过深刻反思,黄陵县有了清晰的思路和科学决策。经过近3年的奋战,县域经济稳步发展,各条战线捷报频传,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实现世纪新跨越的战略选择就是发展特色经济

1999年3月,高合元走马上任黄陵县委书记。初来乍到,他没有发表什么豪言壮语,而是一头扎到农村、工厂去搞调研。

黄陵的经济曾有过辉煌的时期,靠着储量丰富的煤炭,曾是延安市乃至全省财政收入增长最快、群众收入较多的县。然而,当新一届领导班子组成后,面对的是纠缠不清的矛盾和重重困难。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煤炭行业大幅度关井压产,黄陵的煤矿一下子由230多个压缩到83个,煤炭产量大减,由432万吨下降到200多万吨,财政收入也由最高年份的1亿元下降到1988年的5096万元,拖欠干部工资已成为常事。过去财大气粗的黄陵人似乎一下子比别人矮了半截。

“困难压不倒11万黄陵县守陵儿女,压力将会变成巨大动力!”为了鼓舞士气,重振雄风,县委向全县干部群众提出了响亮的口号:“凝聚合力,紧扣中心,重点突破,整体推进。”高合元同志还反复强调,今后几年是黄陵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产业调整的关键时期,是财政收入的困难时期,也是奋发图强超常规大踏步发展的时期。

要超常规发展就必须打破固有思维定式。为此,县上召开了专项讨论。

黄陵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东部塬区耕地肥沃,农、林、牧皆宜。覆盖全县面积64%的西部林海为陕西五大林区之一,特别是蕴藏的煤炭极为丰富,可采储量27.3亿吨,具有埋藏浅、中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的特点,是优质的化工动力及生活用煤。其次,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年平均降雨量631毫米,黄土层厚,日照长,四季分明,是世界上少有的苹果最佳优生区。第三,人文资源得天独厚。除华夏第一陵黄帝陵外,县境内有仰韶文化遗址41处,商、周秦、汉时期居住遗址48处,还有其他文化遗址276处。第四,“民族圣地”享誉中外,以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陵寝所在地而得名的黄陵县,受到海内外华夏儿女的敬仰,成为一笔不可多得的无形资产。前些年,黄陵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为继续前进打下坚实基础,全县所有农村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城乡有线电视联网,1994年实现了“双基”达标……通过大讨论,大家一致认识到,要实现黄陵经济新的腾飞,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综合优势,积极构建黄陵特色经济,实施“重工、强农、兴旅游”的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做好苹果产业化推进、煤炭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开发、城镇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四篇大文章,逐步形成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增长、区域经济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结构新格局,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县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再铸黄陵经济新辉煌。

“四篇文章”紧紧牵住经济发展的牛鼻子

“四篇文章”不是灵机一动的随心所欲,而是符合黄陵实际的决策,点亮了人们眼前的路,鼓舞了干部群众的干劲。记者在黄陵城乡进行了近10天的采访,所到之处,包括那些农民都在谈“四篇文章”,县城和所到乡镇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特别让我们心灵震撼的是人们身上再没有萎靡失望之气,而充满了蓬勃向上奋勇攀登的活力,这就是巨大的推动力。

黄陵县的领导班子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领导班子,绝没有“干的干,看的看,看的给干的提意见”的不良现象,不管是县委、政府还是人大、政协,都冲在经济建设的最前沿。县上分别成立了“四篇文章”领导小组,人大、政协的领导都担任小组的领导,领导小组既是决策机构,又是指挥部,每年都有具体目标任务,责任夯得很实,从决策到实施检查一抓到底。为了适应西部大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县委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提出强力构筑农业经济以苹果为重点的“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工业经济以煤炭为重点的“采转销”一条龙,旅游经济以黄帝陵庙区开发为重点的“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产业化建设体系,实现“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富县、科教兴县”的奋斗目标。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促进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做好苹果产业化发展的文章

过去的黄陵县是煤炭一枝独秀,现在他们充分认识到必须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长期树立“以农致富”的思想。他们大胆提出了“稳粮、攻果、发展畜牧”的农业发展战略,并坚持“以膜增粮,以果增收,以水兴农,以工增效”的工作方针。

当我们来到太贤乡的千亩丰产方,平展展的塬面上小麦、油菜生长茁壮,白色塑料薄膜给大地精心地画出图案。乡党委书记张六拴告诉我们,为了稳粮就大幅度提高单产,全乡4600亩小麦有4200亩是地膜小麦,年产1500万公斤。全县麦、油生产两年连续取得单产、总产双丰收的好成绩,去冬今春虽遇大旱夏粮总产17000吨、油菜总产2933吨,达到了大灾之年不减产。黄陵县曾号称有10万亩苹果。新一届县委班子组成后,为了加大产业开发力度曾一块地一块地丈量,苹果面积实际只有6万亩。这一结果使决策者认识到发展苹果刻不容缓,苹果产业建设必须全面提速。县政府专门颁发了《告全县人民书》,召开了全县新园建设动员大会,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大造舆论。去年夏季,全县5000多名干部职工、1万多农民群众,集中在三大塬区展开了建高标准新园大会战,高合元和六套班子领导身先士卒,甩开膀子挥锹大干,每人挖通壕10米,为农民作出示范。截至目前,全县苹果面积已发展到12万亩,到2005年可增加到15万亩。同时还出现了一批优质高效园,如阿党乡咀头村建起高标准果园1428亩,其中苹果1228亩,已挂果的120亩,在今年农博会上,一个苹果卖了9.5元的消息轰动与会者,这里的苹果园也成了全省的示范园。

以水兴农就是全力实施山川秀美工程,蓄住天上水,利用地表水,挖掘地下水,全面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以苹果园用水为主,使全县有效灌溉面积2005年达到10万亩。县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水利与生态环境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加强水利产业化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提出经过3-5年建设,实现人均1亩节水灌溉面积的目标。县级所有领导每人每年抓一项水利工程,两年多来,县领导和有关部门跑项目争资金,争取回资金近3000万元,把水引到了三大塬区。郑家河水库建成30年来未发挥效益,去年投资210万元引水上塬,铺设输水管道4000米,解决了隆太塬2666公顷农田和果园的灌溉问题。隆坊镇的丰乐园行政村是高合元包的村,村支书王俊兴告诉我,高书记为我们村的发展操尽了心,每年来村的次数记不清,解决了许多关键问题。在他的协调下,村里搞了300亩滴灌,还为村里修了全县第一条村级柏油路和学校,今年人均收入可超过2500元,成为市级文明村和示范村。田庄镇地处旱塬,水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1999年全县第一次建集雨窖时,给田庄分配任务300眼。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无资金,镇党委书记蔡孟亨带头将家里准备买房子的2万元用于材料购置,在他的带动下,党委班子每人筹措5000元用于购买材料,一下子修了560眼集雨窖,保证了人均1亩旱涝保收田。2000年以来,他们又完成两个引水上塬工程,维修改造了4个供水点,彻底解决了全镇人畜饮水问题,还新修川道自流灌溉渠7条18公里,修小高抽4处,为夺取旱年丰收奠定了基础。

依托优质的煤炭资源,做好煤炭产业发展的文章

黄陵煤炭产量虽然急剧下降,但作为一项产业过去是、将来很长一个时期仍是县上的支柱产业,必须保持煤炭的稳定生产。县上明确“稳定支柱、优化结构、深化改革、提高效益”的指导思想,实施“稳煤促酒,开发建材”的发展战略,使煤炭生产稳定在300万至400万吨,产值在2.5亿元的水平上。为此,县上专门出台了《稳定煤炭工业的实施意见》,在“稳”字上大做文章。

煤炭生产的首要问题是安全生产。因为乡镇煤矿多,设施达不到要求,他们下狠心关闭了不少小煤矿,尽管对产量影响很大,但绝不手软。煤炭行业主管部门和煤矿企业认真贯彻执行《煤炭法》和煤炭行业的各项法律法规,做到依法办矿、依法治矿,不断强化安全管理,促进安全生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监督检查的工作力度,重点做好瓦斯、煤尘防治工作,杜绝了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

稳定煤炭就要创造良好的营销环境,既要扩大用户,又要保证运输畅通,在这方面,县上可以说从上到下齐心抓营销。年轻的县长赵辉远为煤炭营销不辞劳苦竭尽全力。每年两次的全国煤炭订货会他都亲自出马,在会上左右穿梭,加深与用户的感情投资。他还率队到徐州、杭州、宁波、武汉、南阳等大中城市走访用户,征求意见,深受用户称赞。同时,他还想方设法做好煤炭运输的协调工作,不时跑郑州铁路局、省煤炭运销集团公司,积极争取运销计划。目前,全国煤炭铁路运销普遍下降,而黄陵县却在上升。过去每年铁路外运只有60万吨,黄陵县去年达到70万吨,今年可达80万吨。在政府努力的同时,县上还采取各种措施,加强销售队伍建设。煤炭生产企业的销售人员数量占到职工人数的10%-25%,经营企业的销售人员占到50%-70%,还充分发挥了个体煤炭经销户的作用。通过上下的共同努力,不仅巩固了省内有渭化、宝二等大用户,还开拓了华中市场,基本遏制住煤炭持续下滑的势头。

由于多种因素,煤炭企业举步维艰。县上根据政策变化适时作出决策。过去县上煤检站收费较高,是黄陵县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吨煤收费18元。为了让利给企业,县上把吨煤收费降到12.35元,支持了煤矿正常生产。

近来,黄陵县又把目光盯在煤炭转让上。他们想在煤炭的深加工上下工夫,走煤炭综合开发之路。他们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相柳坑口电厂实施,实现煤电就地转化。同时引进科技成果,促进煤炭深度加工,保证煤炭产业能够持续稳定发展。

依托独特的人文资源,做好旅游开发的大文章

黄陵作为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寝所在地,是华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源头,是海内外炎黄子孙谒陵祭祖的民族圣地;县境西部子午岭森林,山峦起伏,风光绮丽,是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绿色明珠;南北塬区雄浑粗犷的黄土风貌,多姿多彩的黄土风情,蕴涵着深厚的黄土文化内涵。独特的人文景观和颇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奠定了黄陵县旅游业不可限量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黄陵县的决策者们清楚地认识到,旅游是黄陵未来的支柱产业,从现在起就要不断加大这方面的工作。他们按照“理顺体制、增加规模、强化管理、提高效益”的原则和“依陵庙、兴旅游、带三产、壮财源”的工作思路,集中社会各方力量,高起点规划,高层次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益运转,实现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是制约黄陵县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黄陵实际的旅游管理体制,2001年出台了《黄陵县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按照“精简、高效、务实”的原则,对原有的旅游、文物、祭陵、黄帝文化研究等相关单位进行了调整和重组,在原文管所基础上的组建了“黄帝陵管理局”,对原旅游局赋予文物管理职能,组建了“黄陵县旅游文物局”,同时运用竞争上岗的办法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各项工作迅速转入正轨。

黄陵县旅游文物局局长李萧介绍说,为了改变景点单一、旅长游短、综合收入低的状况,今年由旅游公司策划、组织建设了“湖滨公园”,增加喷泉和水幕电影等观赏游览项目,既保护了景区周边生态环境,又增加了景点。旅游业由客源流动带动消费、创造利润的经济产业,客源的不断增长是旅游业效益增长的前提和保障,同样重视了市场的营销开发。今年县上加大了宣传促销活动:一是立足黄陵组织形式多样的对外宣传活动,特别是利用清明节公祭、重阳节民祭以及铜黄一级公路开通等有利时机加大宣传。二是由县上领导亲自带队组团前往华东、东南沿海及周边省市,举办说明会、推介会,提高黄陵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印制大量宣传图册、书籍、光盘等资料。通过上述措施,客源人数不仅大量增加,而且客源构成发生了合理变化。据旅行社外联接团资料显示,1999年的团体游客中,省外游客占40%左右,今年上升到60%,且广东一带的游客居多。1999年门票年收入只有750万元,今年可接近1400万元。

在黄帝陵庙景区周围参观,有一个突出感受,就是与其配套的服务设施日臻完善。庙东南的三角区,原是一些破旧的房屋,里面是小饮食摊点,不但饭菜质量低,卫生状况极差。现在,一座造型别致的新楼拔地而起,里面正在紧张装修。据介绍,这是一座多功能的综合服务楼,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将为旅客提供优质的服务。

充分发挥“民族圣地”的市场效应优势,做好以城镇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文章

记者曾多次来过黄陵,毋庸讳言,过去的黄陵县城建设与“民族圣地”的独特地位很不相称,狭窄的街道两旁大多是七扭八拐的平房,没有什么现代化建筑,到处脏、乱、差。游人们曾说过:“没到黄陵一辈子遗憾,来了黄陵遗憾一辈子。”这话让每一个黄陵人都听得心痛。这次到黄陵耳目一新,环城路上不仅全部硬化,还栽植了行道树和交通标志牌,每到夜晚,点亮工程把黄帝陵庙和环城路照得如同白昼,成为夜间美丽的景观。集商贸、旅游、居住为一体的黄花小区,楼房鳞次栉比,给山城增加了现代气息。特别改造后的中心广场,全部用大理石铺筑,又辟出绿色的草坪,装饰了彩灯,成为省内县城最大华丽的广场。

造就一支永葆活力能打硬仗的队伍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明确要求“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这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新目标、新任务。黄陵县委深刻认识到,要把经济搞上去,没有一支永葆活力能打硬仗的队伍是不行的。他们明确提出“事业选择人,事业淘汰人”的口号,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使全县机关干部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发生了明显变化。

打铁先要本身硬。只有自身过硬才能要求别人。高合元清楚地知道这一点,他先从自身做起。

刚到县上,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借着看望他想和他拉关系,有的还带来大包小包的礼物,这一点他早已预料到了。特别是一些跑官要官的人就是靠金钱和礼物为自己铺路,一旦让这种风气兴盛起来,不但会败坏党风,经济建设也难发展。他在大会上三番五次重申,一律不准请客送礼,谁要是敢给自己送礼,该办的事也不给办。他不但这样说,还多次把送礼者拒之门外。他有一位同学想调整工作,带了烟酒来看他,他坚决要那位同学拿回去,同学不肯,他说不拿回去我就捅到会上,这一招确实把人震住了,跑官送礼的人没有了。

杜绝送礼风气靠领导干部也不行,一定要建立完善的选拔机制。县委、县政府大胆创新,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事业选择人,事业淘汰人”的新机制,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考察预告、任前公示等配套制度,使干部管理、任用取得新突破。并且实行政务、院务、厂务、村务公开,把好“权口”,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有效地铲除了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先后公开选拔了县教育局长、县医院院长、黄陵中学校长、店头中学校长,在全县引起强烈反响。县教育局又在全县教育系统内公开招聘乡镇教委主任和中、小学校长,推行了全县教职工全员聘任制,使教育战线焕发了生机。原来黄陵县教育在延安市13个县区中处于后进地位,现在跃进先进行列,2000年高考中,黄陵上省线的考生是上年的1倍,高中专是上年的3倍。

随后,他们又在公安系统和粮食系统进行竞争上岗试点,有100名同志走上领导岗位。同时积极推行任前公示制并大胆提拔。33岁的刘小红原是双龙乡副乡长,因工作突出群众一致推荐提拔,尽管高合元并不认识他,还是提成仓村乡乡长。他们还把两名农村支部书记大胆提拔为乡党委副书记,大家都反映县上用人公开公正。还有的说,这样一改革县委书记等领导不是没权了吗?高合元回答说:“只有改掉手中的权力,事情就搞好了。”对于一些不称职或工作后进的干部,他们疏通出口,随时调整,先后有10余名乡镇、局、企业一二把手被免职、待岗,因经济问题撤职3人。这些办法都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000年在县级“三讲”教育告一段落后,为了巩固成果,县委决定在县直机关科级干部中开展“三查三提高”教育活动,即查思想,提高政治素质;查工作,提高办事效率;查作风,提高自律能力。通过这次活动使机关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受到一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共收集意见和建议2380条,针对工作中办事拖拉、推诿扯皮等问题,倡导“立说立办,说了就办,定了就干”的工作作风,并明确规定,工作任务县级领导要当月清,科级领导当周清,一般干部当日清,使办事效率明显提高。过去干部中吃喝风、跳舞风较严重,在查衙门作风和虚报浮夸风的同时,查吃喝玩乐风和跳舞风。与此配套,县财政进行改革,建立了政府采购制度,对文件材料实行定点打印,定点开会,合同管理,财政结算。严格控制部门、单位经费,对行政事业单位超编的789人只保基本工资,不核拨各项津、补贴,减少了费用,刹住了吃喝风和跳舞风。对一些干部自身不廉洁,目无组织纪律,自由主义严重的及时处理。先后处理违规违纪干警19人,改组了粮食局领导班子,使干部的精神面貌大变。目前,领导干部率先带头,广大干部自觉行动已成风气。2000年4月,店头发生火灾,动员全县干部职工上山扑火,通知早晨5时40分集合,干部们5时半全部到齐。每到晚上10时后,县上检查乡镇领导守不守岗,结果,都坚守在第一线。

精神文明建设是促进队伍建设的重要动力。县上领导多次强调,创建文明县城,树立黄陵民族圣地形象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华夏第一陵庙已成为凝聚中华心魂的稀世瑰宝,是维系海内外炎黄子孙情结的血脉,是中华儿女心目中的神圣殿堂。建设一个与黄陵民族圣地相匹配的现代化文明城市,是西部大开发的需要,是民族圣地形象的需要,也是黄陵经济发展的需要。县委、政府班子群策群力,团结一致,集思广益,确保了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顺利完成。同时抓思想道德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开展“五星级文明单位”“十星级文明户”“文明个体经营户”等各项文明创建活动,全力提高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争做文明事,争当文明人。现在群众中讲文明、讲礼貌的人多了,热心公益事业、公共事业的人多了,绿化、美化环境的人多了,城市美了、亮了、净了,人民群众的笑容多了,满意率高了,信心也更足了。经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黄陵县城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五部委确定为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

黄陵开始走出困境。

黄陵的干部群众认准了一个理,就是持之以恒把“四篇文章”继续做下去。12月3日,县上又召开了“进一步推进‘四篇文章’工作座谈会”,总结过去近3年的经验,对今后工作重新部署。听着他们的长远规划和具体措施,我们坚信,黄陵的经济开发一定会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接轨,会和“入世”后的国际市场接轨,黄陵人民一定会在21世纪初奏响嘹亮的凯歌。

选自2001年12月21日《陕西日报》

作者简介:

姜润虎,1963年出生,陕西黄陵县人。中共党员,曾任黄陵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现任中共黄陵县委常委、人民政府副县长。

云胜,原名师银笙,1946年2月出生于陕西宜川县。曾任延安日报社社长,延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等职。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先后出版小说《狼烟》《啸傲长天》等十多部长篇小说、散文集等。

王春梅,女,1963年生,陕西省延川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程度。先后在延川县农机局、党史办工作,1992年调入黄陵县委通讯组从事新闻工作。现任黄陵县委外宣办、政府新闻办主任。在从事新闻工作10多年间,采写的新闻稿件和拍摄的新闻图片多次获省市好新闻奖。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