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黄帝文化的传播者

刘德录 张和平

在黄陵县桥山脚下,住着一位退而不休的老人,人们称他是黄帝陵前的“守护神”,又有人说他不仅是黄帝陵前的“守陵人”,还是黄帝文化的传播者。人们这样赞颂他,是有来由的。为了弘扬黄帝文化,振兴黄陵经济,他先后写了有关黄帝、黄帝陵、黄帝文化10余部书,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就是轩辕黄帝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兰草。

兰草,出生于1935年8月。陕西省黄陵县人。1950年参加工作,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出任过富县、洛川县报、县广播站编辑、记者。1962年调《延安日报》社任编辑、记者、摄影记者,《陕西画报》《陕西文化艺术报》特约记者。1981年至1988年任黄陵县文化文物局副局长,兼任文管所党支部书记。1989年退居二线后被选为黄陵县轩辕黄帝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至今。

第一个向海内外华人报道了轩辕黄帝舍地——黄陵

1979年元旦,叶剑英委员长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其中一句“两岸同胞都是黄帝子孙”,引起了兰草同志的深思。黄帝埋葬在黄陵县桥山,海峡两岸中国人都是黄帝子孙、骨肉同胞。他感到有责任把黄帝、黄帝陵、黄帝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介绍给海外同胞和世界华人。他以最快的速度赶写了一篇通讯《轩辕黄帝舍地——黄陵》,寄给中国新闻社,及时发表在同年2月10日香港《大公报》上,东南亚国家一些中文报纸作了转载,在海外华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第一个出版十部黄帝文化系列丛书

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一切文化的源头。没有黄帝创造的文化,就没有今天的中华文化。如果忘掉这一点,就是“数典忘祖”。兰草调研了明、清两代黄陵籍10多位官员的档案,他们除过平日聚会饮酒吟诗外,对弘扬黄帝文化没有留下任何史料。怎么办?干过20多年记者,当过8年文化局长的兰草一下子难住了。这里行不通,它山另有径。偶然,他听到有关黄帝传说故事,灵机一动,先从传说故事入手。从此以后,他就投入了搜集、整理黄帝传说故事的工作。但是,掌握这些故事、史料的人大多数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教书匠,地主、富农分子。在那“阶级斗争天天讲”的年月里,和这些“四类分子”接触是要冒风险的。为了防止失传,他利用记者的特殊身份,以“外调”的名义,通过当时的公社、大队党支部和这些人公开接触,整天整夜闲聊。经过多年的搜集、整理,共搜集了70余篇,从中精选了31篇,利用早晚时间,历经8个多月的整理,于1986年清明节,由陕西旅游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轩辕黄帝传说故事》。这是兰草的第一部著作。连他本人也没有想到,这本故事深受海内外游人欢迎。每一次印刷3万册,不到3年销售一空。现在已是第四次再版。故事已由原来的31篇增加到50篇,12万多字。后来兰草发现光靠故事不能全面反映轩辕黄帝的丰功伟绩,更不能全面反映出黄帝文化。故事毕竟是民间传说,应该有一部学术专著,全面准确地反映出黄帝文化,可惜手头没有任何有关黄帝史料和书籍,把历代《黄陵县志》几乎翻烂了,仍然没有找到头绪。

第一次证实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祖先

在没有翔实史料的情况下,兰草将轩辕庙碑廊里现存的53通石碑,逐座逐字抄录下来,划分朝代,分类排队,逐个进行研究。结果从中发现有北宋嘉佑六年保护黄陵古柏的圣旨,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亲笔祭文,有元朝泰定二年泰定帝——也孙铁木儿颁发保护黄帝陵庙的法令,还有清朝康熙二十六年祭黄帝满文碑。这就有力有据的证明: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里,不论是汉族人执政的明王朝、蒙古族做皇帝的元朝、满族人坐天下的清朝,都对自己的伟大祖先——轩辕黄帝进行过隆重祭祀,并树碑立传。这充分证实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绝不是一些抱有民族虚无主义态度的人狂说黄帝只是汉族人的祖先。兰草研究碑文后,以最快的速度写出了《历代明君名人祭黄帝陵》一书,1987年8月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接着他又搜集整理出版了《历代祭黄帝陵诗词选》《中华第一帝,天下第一陵》《黄帝·黄帝陵》《黄帝不再是传说人物》《黄帝崩·葬桥山》《当代祭黄帝陵纪实》《黄帝陵》和大型画册《重整天下第一陵》等,共300多万字。

第一次正式出版了《轩辕黄帝》《黄帝陵》光盘

近年来,海外华人前来黄陵谒陵拜祖不断增多,很多人都想带回一整套黄帝文化丛书,但由于书太多太重,携带不方便,常常感到遗憾。为了满足海外华人对黄帝文化的需求,兰草上延安下西安,联系如何把黄帝文化史料丛书输进光盘,便于海外华人携带。他到西安了解出版情况后,回答是出版多媒体和VCD两个光盘,最少需资金20万元。回县后,他向县政府领导讲明出版多媒体和VCD光盘对宣传黄陵的作用,请求县政府在财政紧缺的情况下,暂借20万元。县领导同意后,两个光盘分别由陕西省文化厅音像出版社、交大出版社于1998年清明节正式出版,并在黄帝陵发行,受到了海内外华人的好评。兰草为了用通俗易懂的地方语言,宣传黄帝一生的丰功伟绩,邀请陕西快板专家卢向阳先生5次来黄陵,编出《拜谒黄帝陵》录音磁带,一次发行5000盒,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第一个站出来公开批驳混淆视听的邪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寻根问祖的海外华人逐年增多,加上新闻媒体和出版读物对黄帝陵的大力宣传,黄帝陵旧貌越来越不适应海内外前来谒陵拜祖的需求,引起国家对重整黄帝陵的高度重视。在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的倡导下,一个重整天下第一陵的宏大工程于1992年8月正式开始了。正在这时,国内却刮起一股有损祖先形象的歪风。说什么炎黄二帝是不存在的,最多不过是个传说而已,为他们修陵造墓搞祭祀活动大可不必。特别是北京某报,在整修黄帝陵基金会成立不到10天,就在头版位置发表了题为《北京平谷发现轩辕陵,就是黄帝陵》的文章,最后还说今后海内外炎黄子孙可到京郊去拜谒黄帝陵。当时,在海内外华人中引起轩然大波。

面对这些异端邪说,触动了当时正在注释翻译出土《黄帝四经》的兰草。他拍案而起,气愤地说:“《黄帝四经》已出土20多年,怎么能说炎黄二帝是不存在的?我们有些学者不去研究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却在报刊上撰文胡说八道。”他一气之下,夜以继日地赶写了《黄帝四经出土做佐证,五千年悬案迎刃而解》《黄帝崩,葬桥山》《汉武仙台来作证,十八万大军祭黄陵》等批驳文章,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陕西日报》、北京《华声报》《文摘报》,香港《大公报》、台湾《自立晚报》《联合报》刊载,有力地批驳了有损祖先形象的异端邪说。

第一个用通俗语言注释出版《黄帝四经》

1973年有一条轰动世界的新闻,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一具在地下沉埋了2142年的女尸,肉体完好,未有腐烂。在3号坟墓中,掘出大量帛书,全都写在绢上。《黄帝四经》佚书和老子的《道德经》合抄在同一绢上,当时震惊海峡两岸史学界。这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长河里,出土的第一本黄帝的书。“黄帝崩,葬桥山”,看来,司马迁在《史记》里的记载是正确的。至于国内有人提出《黄帝崩,葬桥山》说得很笼统,《史记》里没有写明是哪个桥山,给后世人留下难解之谜。兰草说,这纯属故弄玄虚。众所周知,司马迁祖籍陕西韩城县人,司马迁本人又是汉朝中央机关编写史书的官员。黄陵县距离汉朝京城首都长安只有100多公里,距离韩城不到200公里,难道司马迁还弄不清黄帝葬在哪个桥山?何况,司马迁在写《史记》前,还亲自来到黄陵县(当时叫翟道县)进行过实地考查。今天《黄帝四经》出土已20多年了,研究《黄帝四经》的人却很少。兰草认为《黄帝四经》是一部治国、治家、做人、做官,最古老、最原始的一部经典著作。黄帝在他的“经法”中第一句就提出“以法治国”。今天,司法界经常讲的一句“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就来源于《黄帝四经》。“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也出自《黄帝四经》。五千年前,我们祖先轩辕黄帝在他“十大经”里就提出“为官七年标准”。那时,就提出预防腐败。黄帝说:“为王者(指当官的),不可贪玩,狩猎。”“为王者,不可沉在酒乐之中”“为王者,不可媚环(环指美女)”。可惜,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没有看到《黄帝四经》。如何将《黄帝四经》尽快注释出版,这是兰草多年梦想的一件大事。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经过3年辛苦,终于在1997年将《黄帝四经》注释出版。当时,兰草没有经费,付不起7万元印刷费,只好将儿子新买的一部吉普车向印刷厂顶了账。有人问他,你这是何苦呢?兰草回答说:弘扬黄帝文化,是我今生唯一的愿望。

选自2004年《华圣文化》第3期

作者简介:

刘德录,1956年11月出生于陕西省黄陵县。高中文化程度,中共党员。1977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在黄陵县糠醛厂、县人事劳动局工作。1995年调入黄陵县老龄办工作至今。

张和平,1958年10月出生于陕西省黄陵县。大专文化程度,中共党员。1976年3月参加工作。先后在黄陵县外协办、科委、人事劳动局工作。1977年1月任黄陵县老龄委办公室主任至今。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